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靴城情怀|纪强《我的十六年》连载(66)……

《我的十六年》的作者纪强先生。照片系他当年在西城墙墙基上的留影,背后是大慈阁。

纪强先生,是位老保定,曾经在大纪家胡同、法院西街等老城区的街巷居住,小学和中学也在老城内外,工作中也经常出入老城的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和民居,对保定老城颇有感情。《我的十六年》是他个人的回忆文章的合辑,充满了对靴城保定的热爱。
由于一些原因,本平台对文中的个别词句进行了修改和删减。
一、连载

八、小路大道

我回到了崔岭村。纪氏家族里,这一年考上学的,除了我和新民哥,还有两个侄子,书战和小超。相比之下,对待考上学的孩子,老家人表现出的热情远比城市要热情的多。二大娘家里,不断有当院的来道喜和祝贺;我们考中的孩子走在村里,总会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眼光,感到自己有点光彩照人,这是我从来没有遇到的。

就自己来说,尽管考上的是中专学校,可我还是挺庆幸的——当年录取比率仅百分之五左右。在这人生的关口,以我的文化底子和经历能走到这片天地,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如果当年我和好多同学一样去农村插队落户;如果我找一份工作,去工厂做个工人;如果我到社会四处流荡,做个社会小青年……如果现在都结束了……

说起考上学,我得感谢几个人:当年是杨荣昌老师的半路杀出,我得以上高中;是涛子和小邵跑到工地,告诉考大学的消息,把我叫回了学校;回到学校,张国荃老师,谢国华老师,张九苹老师……他们没嫌弃我,一直在鼓励我,耐心认真地传授知识;同学刘桂雨、李光田、曹保立、宋海、姚忠更、王云海给了我学习上好多的帮助;还有臧福来同学的每天陪伴;特别我纪军哥,不仅让我做旁听生,还提供晚上学习的场地;侄儿书战、侄女小坤我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百多个晚上……

这些人都是我在考学的道路上,需要感谢的贵人。

老家的几天里,书战和小超的父母轮番邀请我到他们家作客。在院子树下,摆上酒摆上菜,我们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小地桌前同庆同乐。饭是白面馒头,菜是猪肉和豆腐。几年没回老家,现在人们待我同成年客人一样,由此我生出几分长大成人的感觉。 

席间我们谈论最多的,自然是纪家门里老几辈儿的人和事。这个说,我们一个前辈,早年给来华的西方探矿专家当翻译和向导,后来他也成了探矿专家。有了地位和钱,他开始抽大烟。因为抽大烟国民党的监狱他坐过,共产党的监狱他也坐了;那个说,当年保定府“利升合”的少东家纪燕章逃婚到北平,后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什么主任;有人还提到了小超的爷爷,说他抗日时期,在冀察晋司令员聂荣瑧的警卫连。后来得了肾病回村休养,让安平县的日本人知道了,他们牵着大洋马拿着指挥刀到小超家,邀请小超的爷爷出来给他们做事,被他一口拒绝了……

海阔天空,大家一直谈论到很晚。散席时,自然没有忘记相互之间说些勉力的话和励志的话。 

这次回崔岭村,我自然吃住在新民哥家,二大娘仍然忙里忙外,除了操持日常家务,她还要留心照顾我。这天晚上,二大娘给我说

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母亲在崔岭村教书的一些往事……二大娘走后,我一夜没睡好觉。

第二天,吃了早饭,我一个人就去了村里学校。学校离家不远,一个又大又破旧的大院子有一排围土坯教室。院子凸凹不平,风吹起的尘土飘落在空荡的院里。我站在院子中央,没听到老师的上课声,也没见到一个学生。有个供销合作社,不大的一间屋,东西不多却杂乱。在合作社门口,我朝院里四处望去,触景生情想到很多:我想象着早年这所学校是怎样的样子?想象着当年上学的孩子们,他们穿着怎么的衣服?粗衣粗布是一定的,满脸带笑也应该没问题吧!后来我想起了当年在这座学校做代课老师的我母亲。想象着母亲去给学生上课——手里夹着一本书,路走得不紧不慢;还有母亲的肩上一定会披一件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围巾……再后来,我想到了现在的我母亲……

母亲和父亲离婚一年以后,那场运动开始了。在那个年代,以母亲的家庭出身(一九六八年姥爷出狱每天扫大街),在社会上想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已是天方夜谭。母亲带着我幼年的妹妹,身无固定居所,没有正式工作单位,在乒乓球厂做临时工,前进小学传达室做杂役,母女俩过着艰辛的生活。后来妹妹给我说,母亲生性温柔,说话和风细雨,从来没见过她和谁拌过嘴红过脸,总是给人满脸的微笑。妹妹说,母亲会做饭,一样的菜和面经她手就能变成又香又好吃的饭食。她现在做饭的技艺就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母亲的针线活也好。每年入冬前,家里的床上常堆着亲戚邻居送来的布和棉花,求母亲给做过冬的棉衣服。

妹妹还给我讲,母亲育德中学毕业的时候,正遇到新中国刚成立,泊头市银行来学校招人,她被选中。在回家拿行李时,被姥姥堵在家中,插上门说出大天来也不让去。母亲晚年的时候,曾在姥姥面前抱怨自己的不幸,提到育徳中学的几位同学后来都做了银行的行长。八十多岁的姥姥操着老保定话说:“小明啊!可别这么说咧!你的大弟弟,在那场运动的时候,就因为他藏了我的一张解放前穿旗袍烫飞机头的像片儿,被人发现咧,连着挨了几天的批斗,吓得他得了心脏病咧!就你这么胆小的劲头儿,一有事你还不上吊喽!” 

父母离异,遭难的往往是孩子。我的户口一直在我母亲手上,家里三个人吃两个人的粮食,月供量往往吃不下来。平日求助有余粮的街坊四邻,拿人家的粮本买些粗粮;到了一定时节,还要买一些高价粮。买高价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里的副食品数量和质量与别人家不能相比。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从不轻易去谁家。多年后,每当我说起那年月吃饭困难,父亲就不悦地说:“什么吃不上饭?只是吃不上好饭!”

当年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粗布衣,由家里的女人来做。我家里没女人,自己的衣裳不仅不多,而且不是膝盖有破口,就是袖口脱线。那时盼过年,过年家里给做身新衣裳。衣裳最少穿三年,第一年又大又肥,二年适中,三年瘦小……

夏天穿衣少,怎么都好过。难得是冬天,棉袄、棉裤、棉鞋、棉帽从未备得可心,不是大就是小,不是旧就是破。每年冬天,脚和手都会被冻伤,晚上用滚烫的热水洗烫,疼得龇牙咧嘴,直到现在我依旧惧怕过冬天。

记得小学四年级。初冬,早上醒来窗外飘起雪花,寒风顺着门缝吹进屋里。降温了,父亲拿出去年我穿的棉袄棉裤。穿棉裤时,一蹬腿,裤裆撕裂了一个大口子,露出棉花。父亲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一件替代的衣服。马上要到八点了,父亲上班我上学肯定是赶不上趟了。我披着小棉袄,缩坐在被窝里,父亲找出一件破旧棉裤,拿起剪刀和针线,对着两件棉裤左剪右剪,又拆又补,直到十点多才改做好棉裤。

同学们正在上第三节课,我推门而进,引来全班同学们的目光。瘦小的棉袄紧紧贴在上身,像个蚂蚱鞍子;下身棉裤的裤腿又肥又大,裤角向上翻卷了两寸多。耳边传来同学们的嗤笑声……

 第二年入冬前,父亲破天荒带我去找租住在薛刘营村的母亲,让她给我做过冬的棉衣。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后衣架夹着棉布和棉花。在村里一个岔口,父亲停住车,用手指给我房屋的位置,让我一个人去找我母亲。母亲几年没见到我,又惊讶又高兴,一个劲儿摸我的头。我不敢多停留,说明来意,给母亲放下棉布和棉花。走在村子的小土路上,我回头看了一眼,看见母亲站在家门口两眼望着我……

父亲骑车过了东风桥,突然刹住车,对我说:“坏了!有五块钱,藏在棉花里了!”车子掉头,快速回到薛刘营村。我跳下车,一路小跑,在母亲家里取回棉布和棉花。当我再次走在小土路上,我又回头看了一眼母亲的家门口,没有看到母亲……

那年我没能穿上过冬的新棉衣。第二年春天,哥哥领着我瞒着父亲到薛刘营村去看母亲。屋里支一张木板床,墙边靠一个迎门橱,地上放一张小地桌。母亲拉着我的手失声痛哭……

十几年里,我见到母亲只有三四次。很长时间里,母亲的音容,在我的脑海里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那个年代,人们对单亲家庭的看法,对衣食的获取和依赖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有时,饥饿中看到人家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会让我想念起母亲;过年过节,看到人家的孩子穿一身新衣裳,也能让我想念起母亲;挨了父亲的打,尤其无缘无故的打,自己感到特别委屈时,会更加想念我的母亲。曾经几次,傍晚时间,郁闷走在护城河小树林的小路上,遇见单身的中年妇女,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要偷看上几眼,看谁都像我自己的母亲。

我五岁的时候离开母亲,直到长大成人,从来没有与母亲有过身体的亲昵接触。母亲晚年时,每每看到我,她总是笑迷着双眼,满脸慈祥,像一缕阳光扑过来。母亲故去后,我才体会到,她是多么的想把我揽抱在自己的怀里,抚摸下我的头和脸庞;我也同样,多么渴望能扑在母亲怀里,感受她的体温,触摸她的肌肤啊!
 

母亲和我妹妹(纪强哥哥纪勇绘画)

几天后,我告别二大娘和亲戚们回保定。新民哥执意要送我到上车,被我婉言谢绝。我说:“这段路今天我想自己走一走,当年我父亲就是一个人从这条路走向保定的!”

崔岭村到马店长途汽车站八里地。出村子西口,下了土坡,我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土路上。

路的两旁是一片片宽阔无际的玉米地,阳光照耀下,透过枝干在路前折射出道道黄白色的光线。玉米已经熟了。两米多宽的土路蜿蜒地伸向前方。路上没有遇到行人,我几次停下脚步,回头深情地恋恋不舍地向老家的村庄瞭望。老家的村庄渐渐离我远去……

我想到了我的曾三爷……清末时期,为逃避人债,他十六岁只身跑到保定府。后来靠自已的能力,创办了保定城里数一数二的“利升和”木器厂,从此改变了纪氏家族的地位和生活。曾三爷,还有“利升和”,在纪家门里,几代人敬仰和传颂。

我又想起了我父亲……当年为躲避日本鬼子在村里的暴行,十六岁的父亲离开老家,也是只身到保定谋生。我想到了父亲在当时环境下的无奈;想到了父亲当时的內心深处,一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还想到了父亲当时要改变自己人生的勇气……

最后我想到了我自己……今年我就二十了,人生之路怎么走?我向前走着走着,不自觉的抬起头向前望去,脚下的路,不是一路平坦,有的地方坑沆洼洼,有的地方还积淤着泥水……当年的曾三爷和当年的父亲就是走这条路离开家乡到保定的。父亲的家是我的根,今天我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目的地同样也是保定。我和几条大鲤鱼,还有红彤彤的世界……一九六三年我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记忆,到一九七九年的今天,时间过去了十六年……

往事如烟,昔日的人和事涌上心头……我走着、沉思着……我想说——

小男孩总要长大,
小伙子总想闯天下,
小路来,大道走,
爬山涉水,脚下不停留;
万卷书,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语录!
小男孩总要长大,
小伙子总想闯天下,
小路来,大道走,
小草也是草,小乌也是乌,都要成长都要叫;
人的黑白,还有重彩,
由自己来画!
小男孩总要长大,
小伙子总想闯天下,
小路来,大道走,
神仙未必都灿烂光华,俗人同样也不是破砖烂瓦;
风吹雨打树木叶茂根大,男人都希望自己,
在磨练中长大!  
小男孩总要长大,
小伙子总想闯天下,
小路来,大道走,
也许有人说命里没有,那也要走-走;
走一走,走一走,
男人的精彩在里头!
在里头……


笫一稿:二〇一四年
第二稿:二〇一六年
第三稿:二〇一八年
第四稿:二〇一九年
第五稿:二〇二〇年

后记

《我的十六年》今天连载完了。非常感谢两个多月来大家每天的阅读与陪伴,发自内心的感谢!这部自传体文学二十二万多字,编辑了六十六期,每期阅读量平均四五百人。这其中不乏许多诚挚精彩的留言,有点播称赞的,有延申互动阅读的,有旁引指正的……谢谢大家对作品的鼓励和批评。尤以钟子期先生,身在异乡,几乎每期都写出大量情感充沛,真心投入的留言,无疑拓宽了大家阅读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在此道一声:您辛苦了!

喜出望外的是,通过连载《我的十六年》,通过热情读者,找到我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郭老师和初中班主任张淑欣老师。我好高兴!

现在说起来《我的十六年》能成书,完全是“搂草打兔子”的。起初只是想给儿子写点家史,写着写着从家里写到了老街坊、老邻居、同学、老师和朋友,直至写到了社会。后来情不自禁,以“打兔子”为主了。说起来鼓动我的,一是家庭出身有点复杂,以及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比较苦楚比较曲折,经历的趣人趣事也比校多;二是十年的那场运动,史无前例,在我的十六年里想剥离也剥离不去。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保定一个特别的时期,对生活在那个岁月的人,包括我自己,注定会留下抹不去记忆的……我想把自己的这些记忆留给大家。

保存记忆,就是保存历史。为写这本书,几年里我阅读了不少书籍,查找了有关资料;毕竟是四五十年前的人和事,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我走街访友,与发小、老同学、老朋友、老相识一起追忆陈年往事,以寻根求源;我数次旧地重游,引出诸多的历史感慨;有的地方,为确定方位或距离,实地往返多次,用脚步测量当年实际距离的感觉。这些都为本中的人和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佐证。

由于非专业写作,从构思到完稿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作过程中,几经易稿,反复修改。保定籍著名翻译家、作家黑马先生提出以时间、以保定作为写作主线的建议;好友黎枢先生不嫌其烦,热情给书修辞修句;保定收藏家、《府河往事》的王敦先生鼎力相助,提供众多的图像资料。承蒙河北大学建筑设计系主任贾慧献副教授的慧眼,不仅给本书作了序,还用其公众微信号《太行人家》连续发帖若干生活篇章,其阅读量和留言让我完成这本书有了信心。贾慧献副教授说:……在看到纪强老师写的这本书时,我竟然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这朴实的语言中有着太多太多关于老保定的记忆与历史,这是珍贵的,每一个老保定人都能在这里找回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自我。纪强老师的《我的十六年》,以保定市普通大众的视角回忆老保定的过去,在书中,那些“买菜时眼光短浅、斤斤计较,面对人生起落与不公时唯唯诺诺。悲悲戚戚”的平民百姓,转了个身。在重现几十年前的场景时,《我的十六年》让你在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们的聪明睿智、默默感叹在危机时人的勇气和担当。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他们处在善恶交织的环境中,同样追求美好未来,所以他们处在一片光明之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部二十多万字的纪实,能把保定的生活写的这么透、这么灵。你来看这,市井中的保定,平民眼里的保定……本书具有自传性,并具有某种程度的趣味。这些回忆结集在这里,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我们曾经思考的问题,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只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独自面对着可能想到的终极问题。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他如何面对他自己?……

我还要感谢今年九十三岁高龄的尤文远老先生。三十多年前我和尤老师相识,当年他做市地名办副主任,这几年里他一直鼓力我完成此书。尤老为《我的十六年》作序言道:……

主线是作者自1963年入小学至1979年考入保定商校16年在特定历史文化大革命10年间曲折的历史,即幼儿至少年时代的经历。一般传记忽略青少年经历记述,该书专记这段少年成长的历史,成为该书的特点……那场运动结束40多年了,还没有专记“文革”的书籍,因这段历史涉及人群众多,尤其是保定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当事人还在,难以下笔,回避不写。该书将那场运动起始至粉碎“SRB”期间的重大事件基本上收录了,弥补了历史的空白。“运动”10年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技学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也荒废了青少年一代的学业与前途,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作者在书尾作了深刻反省,对荒废学业,做的荒唐事懊悔,始发愤读书,考入保定商校……该书是作者亲历的史实,为一手资料,难能可贵,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保定商校的吴磬军校长。吴校长是当代著名的金石学者,也是燕国瓦当的收藏家和书法家,为了给《我的十六年》添彩,吴校长欣然题写了书名。

最后要感谢的还应该有河北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教师李云鹏和“靴城情怀” 公众微信号主黎枢先生,李云鹏为书的封面做了精心设计,黎枢以“靴城情怀” 公众微言号连载了《我的十六年》。

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完成这本书的朋友们!

                                                        纪 强
                                   二〇二一年六月十六日于靴城保定
二、留言选编

1、钟子期留言:

“人一生里,书不会白读!苦不会白吃!不读书又不吃苦,人很难有什么出息,不会成事!”简单质朴的语音,道出深刻的道理!
父爱如山,兄弟情深,这就是纪强先生成长中可贵的精神食粮。
纪强兄,这辈子书也读了,苦也吃了。《我的十六年》也接近尾声了,好想知道这十六年的后续故事,再酝酿一部《我工作的XX年》呗。

2、骞翮远翥留言:
“人一生里,书不会白读!苦不会白吃!不读书又不吃苦,人很难有什么出息,不会成事!”简单质朴的语音,道出深刻的道理!
父爱如山,兄弟情深,这就是纪强先生成长中可贵的精神食粮。
纪强兄,这辈子书也读了,苦也吃了。《我的十六年》也接近尾声了,好想知道这十六年的后续故事,再酝酿一部《我工作的XX年》呗。

三、征求反馈

您对纪强先生的回忆有何感想?欢迎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章回:家门口的出路(作者 吕翠臣)
和塞林格有关
我的自传 童年记事(初稿,还在继续写作中……)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2
小时候的冬天
过错了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