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生存手册(整合版)
按照传播学观点,语言是区分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的分水岭(呃,我大概是写论文写疯了),作为人类的俺们,穿到任何时空,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掌握语言,假如你想为穿到唐代长安做语言准备,建议你去学学客家话和粤语,据分析,这两种话应该和当时的长安话最为接近——只是鉴于客家话和粤语本身是如此不同,我很怀疑这个接近度能不能达到20%

    好吧,你终于学会长安话,然后你要开口叫你便宜老爸,你该怎么叫呢,选择如下:阿爷(同耶),爷爷,还有,哥哥(你没有看错),郎罢……

叫老妈呢,要好点,阿娘或阿母都可。

哥哥是阿兄,姐姐是阿姊,这都好说。

然后你该自称了,唐代最流行的女子自称是“儿”(对谁都可以自称“儿”,好肉麻),然后依次是“奴”“妾”。

    男人的自称,最常见的是“某”,(相当于如今的“我”),“我”也可以,但似乎语气比较随便(皇帝对臣工有时就自称“我”,两口子间说话也常用“我”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卿”啦,吼吼,卿卿我我,想起来了木有)。谦称的话呢,有“仆”“愚”“在下”等。
   
还有一种就是叫自己名字“世民以为……”“琉璃遵命”。

    第二人称,是汝,尔,木有“你”。第三人称是渠、伊,木有“他”。

    称呼别人,男人最常见的是姓加排行加“郎”,若是特别熟的,可以不加“郎”字(李二,滚过来!);女子便是姓加排行加“娘”(唐代排行并不是自家兄妹排行,而是至少和堂兄弟姐妹一起排的,所以会有什么刘二十三郎)。

一般在大街上看见不认识的人,尊称是“郎君”“娘子”。家里仆人叫男女主人也是“阿郎”“娘子”,“夫人”咧也可以,但木有“老爷”这种叫法。

女子出嫁后叫公婆比较常见的是“阿翁”“阿家”,“家”者“大家”也——这也是跟皇帝比较亲近的人对皇帝的叫法,不那么亲近的,会叫皇帝“圣人”,“主上”。你看,唐代婆婆地位多高!

    叫老公呢,夫君啊,夫婿啊,排行加郎啊,都可以,别叫相公。

    另外,唐朝女子不会跟夫姓,以本人为例,出嫁前是“蓝大娘”,出嫁后呢,还可以叫“蓝大娘”,或是“阿蓝”,或是“蓝夫人”。唐朝女子跟娘家的关系比后世密切得多,父母生病,出嫁的女儿回来照顾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比媳妇照顾更正常。女子在夫家呆得不爽了,回娘家长住也不稀罕。所以生为唐朝女人,有个好娘家是非常重要的。

大唐生存手册----身份等级

       与我们通常的想象不同, 从整个社会来说, 唐代是等级森严的时代——起码比宋、明等级要森严。

  我们之所以对唐代有宽松、平等的印象, 是因为在唐朝的等级内部, 比如君臣之间, 的确比后代要显得平等很多, 大臣见到皇帝不用跪来跪去, 皇帝跟大臣也经常我来我去, 尤其是李二, 经常被自己的大臣气得蹲在墙角画圈圈……

  但是, 君臣关系的相对平等, 绝对不能代表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享受到平等。

  唐代社会阶层最大的特点是将人分为"良”"贱”两种。

  其中良人, 从身份上又分为"官人”或者说"衣冠户”, 就是当官的, 被评为孝子贤孙的等等)和"良人”, 也可以从上不上税分为"不课户”包括官人, 家里没有男劳动力的等等)和"课户”要交粮、交布, 给国家免费干活的)。

  而"贱人”又分为几等, 最下层的是奴婢, 没有任何人身财产权利, "资财畜产, 不同人例”, 唯一比前代略进步的是, 不能随意打死奴婢, 至于卖啊奸啊, 随便主人。

  比奴婢好一点的呢, 有部曲、客户、官户、乐户等, 还有比较特殊一点的是"太常音声人”, 这些都属于贱民里略有些权利的, 他们生的孩子归自己,奴婢生的孩子是主人的财产), 可以有点自己的钱, 自己的时间啥的。

  唐代有一个很有名的规定"当色为婚”——就是大家只能和自己同一个阶层的人结婚, 良贱是绝对不能通婚的, 而且贱民内部, 也只能和自己一个级别的人通婚, 就算是纳妾, 也只能差一个等级, 比如"以婢为妾”, 就是犯法, 抓住要流放一年半, "以婢为妻”, 流放两年;而以"妾”或"部曲、客户”为妻, 流放一年半……吼吼, 谁还敢说唐代比后世平等?

  那么, 如果良人爱上婢女怎么办?如果该良人混到宰相啥的, 娶就娶了, 别太声张就成;如果只是普通人,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婚——可也有麻烦, 权贵要是看上该婢女, 说抢就抢走, 哭都没地方哭去……基本相当于借了你家一个凳子不还。

  婢女有没有可能变成良人呢?基本很难。因为只能一级一级的变, 例如奴婢可以被放为部曲, 部曲才能被放为良人……两级跳这种事情, 很罕见。

  对了, 贱人里唯一的例外是"太常音声人”, 他们是法律规定可以与良人通婚的贱民——大概是怕没人肯去给皇帝唱歌跳舞弹琵琶吧。

  至于妾里面, 也的确有贵妾, 即滕这个级别, 但有人数规定, 比如四品官可以有两个滕——这两个滕被视为"八品”。一般人就表想了。

大唐生存手册----妇女地位

大家都觉得唐代妇女地位高, 可到底高不高呢, 这要看跟谁比。

  要跟穿回宋朝啊明朝的那些同志们比, 俺们穿回唐朝的女同胞地位肯定要高不少, 比如不用裹小脚啦, 可以放心的长胖啦, 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啦虽然已经有奔者为妾的说法, 但唐代男女自由结合, 只要是同一社会等级, 又都单身, 就是受到国家承认的合法婚姻);比如可以到处玩, 后来还可以抛头露脸的玩, 甚至打个马球啥的不过唐代女子马球其实往往是步行打的)。

  唐朝本身风气也有变化, 像唐朝初期皇帝还说, 女人们如今戴的帽子都不遮全身了, 太不像话;到了盛唐, 皇帝就说, 女人出门戴帽子还遮住脸, 这像话吗我们都看不见这些小娘子长成啥样, 多急人啊)?

  你看看, 这肯定不是因为皇帝们抽风, 而是从初期到中期, 唐朝对妇女同志的要求已经很不一样。到了安史之乱之后, 又慢慢往保守转了。

  唐朝女人有一定财产权, 比如老子死了, 没结婚的女儿就可以分到一部分遗产做嫁妆是没结婚的儿子分到的聘礼钱的一半);但对于嫁妆的归属, 似乎不像宋代规定得那么严, 只能说, 约定俗成, 唐代女子可以支配自己的嫁妆。据说, 唐人家庭会把男方的聘礼作为嫁妆给女儿带过去。

  唐人贞洁观念比较淡薄些, 女的婚前吃个禁果, 好像不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比如张生和崔莺莺, 原本两个人好完了, 就各自嫁人娶媳妇了, 也没人觉得该把崔莺莺沉塘, 还觉得这事儿挺风流的。红拂女搞婚外情跟李靖跑了, 那叫有眼光, 还有一个倒霉的姬妾, 是跟人私通被发现, 然后被活活打死了, 大家都很同情这个女人——这当然是男女平等的表现, 历来男人乱来都不是大事儿, 可在唐代, 女人这样, 大家也能接受。

  唐代也比较重视女子的教育, 女人会写会算很正常。就是最古董的老家伙, 嚷嚷完女人怎么可以这样啊那样啊, 也会补充一句:女人还是应该会读书认字的。所以, 唐代妇女文化水平肯定比那些男人自己不行了就见不得女人行的朝代强。

  但如果说唐代妇女地位就是历代最高的, 也不其然, 例如和汉代比, 就有一个非常大的退步:唐代女户是不授田的。也就是, 女人没有土地权。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 这是很要命的——要知道, 跟那些打马球的上层妇女相比, 广大农村妇女才是绝大多数啊!可以说, 从此, 女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得不成为男人的附庸, 因为在法律上失去了经济独立的可能。当然, 家里没有成年男丁的女户也不用纳税了, 成为不课户。

  另外, 胡人里主妇的地位是很高的, 高于汉族主妇, 史称"妇言称用, 男子居下”——不过, 那也挡不住男人们左一个右一个的娶小老婆啊。

  总之, 唐代女人总体上的地位的确比后代高, 但如果你没有穿成公主豪门千金啥的, 普通妇女的地位可没有我们想象高, 女奴婢地位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低法律规定不能当人看的), 所以, 在唐穿这种旅游活动里, 人品真的很重要

大唐生存手册----吃食品种

首先值得恭喜的是, 穿到唐朝, 你一天可以吃三顿饭了——要是再早点, 比如汉朝, 你一天能吃到两餐还是三餐, 那是要看人品的。

  到了唐朝呢, 大家都是一天吃三顿了, 早饭, 多半是粥啊胡饼糕饼啊;中饭呢, 一般是米饭, 晚饭, 一般就是面食, 汤饼或者煎饼。

  对了, 名词解释下, 宋朝之前, 所谓饼, 其实, 指的是"面”, 所有拿面做的东西, 都可以称之为饼。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汤饼”, 其实就是, 汤面, 其中弄得薄薄的加入热汤煮的, 叫赙托不是这两个字, 我懒得找了), 凉汤面呢, 叫"冷淘”, 两种都非常流行。至于"笼饼”, 就是馒头。"笼饼”里包上肉呢, 就叫"玉尖面”或者"尖馒头”——就是肉包子。那是皇帝也能吃得很满意的好东西。还有毕罗啊馄饨啊, 就是带馅的面食。

  现在要隆重介绍唐朝人的最爱:当当当——胡饼!

  到底啥是胡饼?有人说是"炉饼”, 也有人说"蒸饼”, 总之就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一种面饼, 有素的, 油的, 肉的, 芝麻的, 种种大同小异的品种。唐朝人对胡饼爱得一往情深。挺大的官儿, 冬天看见卖胡饼的, 拿袖子包着热腾腾的饼就啃, 还跟人感叹"美不可言, 美不可言”;或者碰到在长安住的老乡, 就故意馋人家: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烤的胡饼吗?

  如果你对啥是胡饼还没有概念, 请参考新疆饭店的"馕”——据考古研究, 基本上, 胡饼跟馕没啥区别。

  至于在饼里面加上一层层的羊肉和豉椒, 那就是富贵人家才能吃的"古楼子”……老实说, 看到唐朝人对胡饼的热爱, 俺的心拔凉拔凉的——可见大家还是没吃过啥好吃的啊!

  唐朝人也常吃米饭, 一般人就吃粗米饭, 贵人呢, 米饭, 有清风饭、水晶饭等种种名目。

  好了, 现在该说菜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 唐朝人绝大多数都是肉食动物, 武则天信佛, 让大家不许吃肉, 于是同志们都很悲愤说, 不让吃肉, 那不只能空口吃米面了么?

  在唐朝所有的肉类里呢, 同志们最常吃的是羊肉, 烤啊煮啊蒸啊都行;

  然后是猪肉, 而且是不分贵贱南北, 都吃。唐朝末年有个当官的最恨吃肥猪肉, 结果看见手下有人打架, 气得不行, 就严厉的处罚他们——逼着他们吃肥肉!还警告说, 再打架, 给你们肥肉里面再加油……估计很快大家就会再打起来。

  再然后, 就是鱼肉。除了烤鱼、煮鱼等等之外, 最著名的, 就是生鱼片, 所谓飞刀鲙鲤, 据说功夫高的可以切得薄如蝉翼啊啊啊。吃螃蟹, 这个时候已经被视为享受了, 也有爱吃虾的, 还有爱吃白鳝的, 海鲜的等等。此外什么鸡鸭鹅鸽、熊鹿狗兔, 都不算少见。

  至于牛肉和马肉, 其实唐朝人也吃, 只是按大唐律。故意去杀官马、官牛的, 徒一年半, 那杀自己家马、牛有问题不?有, 徒一年……所以, 还是算了吧。

  当然罗, 唐朝人也吃蔬菜, 还有温室蔬菜和进口蔬菜, 什么白菜啊芹菜啊萝卜什么都有了。

  不过唐朝人吃蔬菜还是很有特点的, 不是生着吃, 就是剁得稀碎酱着吃……真是, 很有创意啊。

  其实更有创意的是他们搞出来的那些名菜——什么无脂肥羊、罂鹅笼驴、鳖槌, 都是很残忍的搞法。像无脂肥羊, 就是当着一只羊的面杀掉五十只羊, 把这只羊吓疯了, 脂肪全散到肉里……罂鹅笼驴呢, 就是把鹅和驴放到笼子或屋子里烤着, 一边放着酱油醋等五味调料, 它们烤渴了就会喝这些调味汁, 一直到活活被烤死……后一种是张易之这对美男子兄弟发明的, 很受追捧, 可见唐朝人真的爱这口。所以, 热爱动物的, 素食的穿越爱好者们, 你们还是考虑放弃唐代吧。

大唐生存手册----饮料品种

唐朝人很爱喝酒, 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其实, 唐朝人也爱喝饮料。

  用数字党来说法是, 有"四时饮”:春天饮桃、夏天饮酪, 秋天饮莲实, 冬天饮枸杞;有"五色饮”, 扶桑叶为青饮, 酪浆为白饮, 乌梅为玄饮……后面两种字太难打了);"五香饮”, 沉香、丁香、泽香、兰香、甘松香。

  那么, 这些东东到底是些啥玩意儿咧, 老实说, 俺也不知道——俺唯一有点把握的, 是在数字党里唯一出现了两回, 而且最流行最普遍的那种饮料:酪浆。

  有资料说, 酪浆是牛羊奶, 因为有记载, 做什么饭菜的原料就有"牛羊酪浆”, 又有人认为是一种酒, 因为文献里会见到"新制酪浆”的说法。但俺觉得, 都有点扯, 如果就是奶, 直接用"乳”不就得了?牛羊乳, 不很简单么?而且, 还有两条, 一, 夏天最流行喝酪浆, 二, 传说受伤之后喝酪浆必死, 这两条跟牛羊奶都对不上。酒就更离谱了, 酪浆开始唐朝男女老幼都狂爱的东西, 唐朝酒鬼在人口里密集度不可能有这么高吧?

  因此, 大概还是维基百科的说法比较靠谱:牛奶制作牛油后的剩余液体, 有酸味。这就可以解释为啥夏天喝着爽, 以及受伤后不适合喝想想吧, 受伤流血的时候来一大杯无糖酸奶), 而且也能解释, 为啥会有新制的酪浆。考虑到唐人对酪浆的热爱, 以及, 比较古怪的口味, 俺猜测别的饮料只怕也不会是甜蜜蜜的果汁果浆, 而更可能是类似的发酵饮料。

  那么, 唐朝人对酪浆到底有多爱?反正有人宣称茶连给酪浆当佣人都不配!所以茶在唐朝之前还有一个名字, "酪奴”——牛叉吧?

  当然, 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 事实上, 唐朝是饮茶风俗渐渐流行全国的关键时期, 据说是因为和尚们因为打坐需要提神, 爱上了喝茶, 唐朝佛教流行, 饮茶的风俗也渐渐在南北推广开了。所以, 我们看唐朝的诗歌啥的, 经常提到到寺庙里喝茶, 这是很风雅滴。

  到了唐朝后期, 喝茶是如此流行, 以至于茶叶终于和盐、铁、酒一样成为了纳税大户。

  为了给国家税收做贡献, 唐朝人喝茶讲究一个爽字, 大口吃肉, 大碗喝茶, 不喝到六七碗不够爽, 一口气喝二十多碗也很平常, 估计让妙玉看见都得鄙视死。

  和后世一样, 唐朝人喝茶也很讲究用好水, 还讲究用好炭, 因为讲究用好水, 居然有人住在长安, 专门用常州惠山的泉水喝茶, 专门为此去运水的车马叫做"水驿”——想来再有专门的马车, 也得十来天才能运到吧, 又没有消毒粉, 他也真不怕拉肚子!

  和后世不一样的, 是唐朝人喝茶爱加东西, 什么葱、姜、酥、椒、枣、橘子皮、薄荷……只有想不到, 木有做不到, 茶圣陆羽对此十分鄙夷, 认为喝这种茶不如喝沟里的水。高雅如他, 在茶里只加一样东西:盐!

  当然, 人加盐加得也讲究得很, 要把茶叶碾成末末, 水煮到冒小气泡的时候再加盐, 等气泡如涌泉了再加茶叶末末……总之就是很繁琐, 很高雅, 呃, 俺总觉得, 也很难喝

大唐生存手册----医疗知识

唐代算得上是医学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出了好几本对后代很有影响的医书、药书,有名医。不过整体上来说,医疗水平还是不高的。
  首先,这个时代医巫似乎还有点不分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很郑重其事的记载了一些比如孕妇左臂上绑个红袋子装上弓弦,或是床底下偷偷放个斧头,满百天肚子里的女娃就会变儿子的“验方”——而且信誓旦旦的说,是做过动物实验(母鸡孵蛋)的。
  孙思邈本身就是炼丹的大家,这时候的人依然相信丹药才是最好的药,唐代皇帝里一大半都吃过这玩意儿。只是,考虑到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还有唐代最爱炼丹的唐玄宗也活得蛮长的,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名堂就不知道了——如果炼丹的人都吃死了,炼丹也不会流行到明朝那么远了吧。
  唐代民间药店很多,药材业蛮发达的,已经很多“进口药”,有的药商还以会开方子闻名,可见后世医生坐堂,前店后厂的药店模式大概已经有了雏形。
  民间的医生当然也多,还有外国大夫——不过从留下的记录来看,这些外国大夫技术好像不怎么样,一个给唐太宗炼丹制药,结果唐太宗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给鉴真治眼睛,结果把鉴真治瞎了。所以,在唐代,请外国大夫,很危险。
  唐代官方医疗机构最大的是太医署,不过这地方功能比较齐备,相当于最大的医学院+医院+药材基地。里面的医生分四科:医、针、按摩和禁咒(果然是医巫不分家啊)。专门负责上课的医师叫做“博士”,正八品。然后还有药师、药童啥的,除了开药,还要种药。
  不过唐代最高级别的官方医疗机构呢,并不是太医署,而是是专门给皇帝看病的尚药局,分科啥的跟太医署一样,但同等职位级别要高,比如太医署的老大“太医令”是七品的,尚药局的老大“奉御”就是五品,奉御是两人,此时给皇帝看病的医生,叫“侍御医”,四人,从六品。司医,是他们的助手,五人,正八品。人家唐代的公务员制度还是挺严格的。但唐高宗时出现了例外,而且该御医直接开了唐代官员“员外同正”的先例——此话俺们慢慢再表。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官方医疗机构是药藏局,给太子看病的,相当于规模略小点的尚药局。
  唐代有女医,从官户婢里选拨,教育由太医署负责,主要学习安胎、外伤、针灸、按摩、禁咒等科目,基本是由博士“口授”(可见她们多数不识字),学期为五年制。住的地方则在尚药局旁边,封闭式管理,由专人看守。
  另外,唐代的药物学、食疗养生观念都有所发展,但是,跟后来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能与当时食物药物种类本身就还不够丰富有关;例如在当时的《食疗本草》里,没有“桂圆”这一条(有“荔枝”),对“麝香”的记载也没有导致流产和不孕的说明(反而在“梨”里郑重说明产妇不能吃)。总之,后世里我们认为的一些常识,在那时很可能还只是少数人知道的“秘方”。
  唐代人的平均寿命不算长,不会超过29岁,婴儿成活率不会高于50%,即使不考虑婴儿夭折导致的平均寿命降低,唐朝生活富裕的成年人平均死亡年龄为59岁。对于天花、鼠疫、肺结核之类的病基本还没啥办法……所以,生活高风险,穿越须谨慎啊。   

大唐生存手册----当公务员

在唐代,最有出息的职业,男人,是做国家公务员,女人,是嫁给国家公务员——唐代当然也有女官,不过都是在宫里呆着的。
  至于做生意啥的,士农工商,商在最后,那是贱业。有钱没地位,出门不能穿好衣服,不能骑马,见了当官的就要当龟孙子,爽么?
  好了,怎么当公务员捏?第一步,混上出身——
  条件一:会投胎。此所谓门荫出身也。比如你老爹是皇亲国戚公爵王爷啦,是五品以上高级干部啦(唐代的正式职官,最高也就是三品,所以,五品不低啦),这样呢,你就能到皇帝身边的三卫里当个卫官,干满年头,考试合适了,你就算有了“门荫出身”。

  条件二,会投胎。能够被选上斋郎或者挽郎。斋郎者,就是在太庙这些地方处理祭祀事务的,条件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儿孙,或者六品以上官员的儿子,要容貌端正,识文断字,根据唐律,“太庙斋郎经六考,郊社斋郎经八考”,通过了就能到吏部候补,有了出身。考不过肿么办?接着考!考了六次都考不过,好吧,你也能去吏部候补个散官(啥叫散官?就是有级别没职位的官员)。
  挽郎呢,就是给皇帝嫔妃拉灵柩唱挽歌的少年,和斋郎一样,要长得好,出身好,然后通过考试(要把名字糊起来的喔,亲),成绩好了,也能获得一个出身。

  条件三,比较会投胎。老爹是六品以下的实职官员,或者是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荣誉官员,你就是个“品子”,年满十八之后可以去兵部“纳课”,纳课十三年后,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最好,可以去吏部候选了,成绩第二等的,留在兵部,成绩三等和四等的,交几年钱,也能参加复试,得到选拨为文武散官的资格。

  条件四,会考试。当然是科举,唐代科举制度前后变化比较大,相比而言,前期规模比较小,不大受重视,后来越来越重要。被视为当官的正途,有志气的高干子弟有的也会选这条路,比如裴行俭、裴炎都是明经科出身。
  唐代科举分为常规赛和临时赛,所谓常科、制科。常规赛有若干项目,主要有四个热门项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此外还有偏门项目如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啥的。其中真正的两大项目,是明经与进士,两科都要考些策论啊帖经啊,但最主要区别就是,进士考诗赋,明经考经义。士每年取几个人到二十多个人,明经多一些,不过所有的科目这些加起来,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人。他们就算得到了科举出身。
  当然,科举也不是谁都能参加的,有资格的是各州县举人和大唐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三大贵族学校的学生(后面两所是真“贵”啊,只有三十个名额,全是高干子弟,裴行俭和裴炎就都是混弘文馆的,当然,裴行俭算是烈士遗孤)。
  

      条件五,会干活。也就是流外官出身。
  在初唐时期,大唐的官员指标是很严格的,但是,指标内的人手不够用啊,肿么办,计划外扩招呗,就是选流外官。官员子弟也是可以被选为流外官的,但最重要的是,庶民也是可以的,条件三个,字写得好,会算账,会干活,三条必须有一条特长,就算符合条件,这等于给庶民阶层开放了一条通往官员阶层的道路。
  流外官也要选拨考试,吏部主持,叫做小选,过程是报名、筛选、考试,成绩好就可以当流外官了,据说里面舞弊的情况比较严重。
  流外官主要是干三种活,一,当官吏,比如什么亭长、赞者、掌固,二,干技术,什么楷书手、刻漏博士;三,干专业,天文台的天文生、太医署的针咒生……他们干得好了,是有可能被选为正式官员的,当然也要通过选拨和考试。

  好了,现在大伙儿都有了“出身”,那么,就可以当官了吗?错!你只是有了当官的资格了而已。
  真正要当官,你还要通过选拨考试的,正式官员,有流内选,流外官,有流外选。正式官员里,五品以上,由皇帝任命,或者宰相提名皇帝任命;六品以下,一般由吏部、兵部任命。
  参加吏部和兵部选拨的必须是曾经当过官的(有前资),以及有出身的。但是问题来了,有前资有出身的人多,官员职位少,肿么办?凉拌!裴行俭的小儿子裴光庭后来提出了一套很科学的方法,叫做“循资格”,呃,太复杂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下,大体而言就是,既看资历,也看你的官品,加加减减的,少的等一年,多的等十二年……
  在这之前呢,一般是每年冬天到春天,把要选的官员需要具备的资格到处张表公布。然后第二年十月前,有资格入选的人,自己动手写上一份厚厚的材料,然后找到五个京官担保,一个推荐,这样你的资料才能被送到吏部和兵部汇集。有专人对照档案核实,确定都没问题了,然后对候选人进行“身、言、书、判”四项考察,看你长得给不给朝廷丢脸,会不会说话,字写得好不好,脑子清不清楚。当然还有考试,是那种考前清场、进门搜身、考试时重兵把守的严格考试(后来还要糊名)。终于考试合格了,再看你的“德、才、劳”条件如何,授予官职。
  这样,你终于当上了大唐公务员……不过,你以为这就是一劳永逸了么?错!大唐的官员都是有任期的,任期一满,肿么办?接着待选、考试。
  不然你以为“前资人”是怎么来的?
  这一等会是多久呢?不知道,反正韩愈等了十年。
  当然你要是文采绝代,也可以通过献诗啊献赋啊,得到赞赏,通过考试,算是有了个出身。杜甫就是酱紫干的,结果是混了十年,才混上一个九品的曹参军(级别与裴行俭当了十年的那个相同)。
  如果你这些都看不上,又想当公务员,那怎么办?嗯,有的,当隐士,混得名头大了,皇帝直接召见、赐官,是为“终南捷径”,李白就是酱紫干的,结果最后被皇帝打发了。
  相比正式官员呢,流外官选拨要放松一些,也有一套等级制度。只是流外官地位比较低,待遇也低。虽然也享受免赋税的优待,但别想惠及家族,也不能给母亲妻子官太太待遇。所以,大唐官员流外官出身并不少,但这样的经历却被认为是很丢脸的。
  写得累死俺了……不知道您看累没有?在大唐当公务员,就是酱紫复杂啊复杂。你说你救了驾,皇帝就给你个官做或者连升三级?呃……基本没这个可能。比如薛仁贵万年宫大雨夜也算救了驾吧,高宗同志的赏赐是:一匹马。严格的说,一匹御马——可那也是一匹马不是?

大唐生存手册----大唐节日

基本上,唐代是一个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时代。最显着的表现就是,第一,节日多,基本是逮着个机会就过节,而且发明了不少新的节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像什么中秋节啊,清明节啊,都是这时候兴起的。
  唐代节日到底有多少呢,以公务员们放假为例吧,统计如下:
  正月初一、冬至长假七天(节前三天、节后三天);
  寒食和清明加在一起过,放四天;
  中秋节、夏至及腊八放假三天(节前一天、节后一天);
  正月初七、十五日、晦日(正月最后一天)、春秋两社(春社约在二月初,秋社在秋分前后)、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放假一天。
  每十天休假一天。
  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天。
  皇帝的生日。放假一到三天。
  共计115-117天。这是固定假——跟现在相比,例如2011年,咱们的双休日加法定假日,为115天。看出来了吧,号称十天一休沐的唐代公务员,放假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少——而且是越来越多,因为后来又有了什么中和节、道诞节……
  还有临时假,比如你自个儿结婚、冠礼,出门,生病等等,都是有假的。人性化得很啊。
  第二,节日气氛轻松愉快。基本上每个节日都有一套讲究,而且都是乐呵的讲究。比如正月初七的人日,女的剪小人儿,男的登高;正月十五不用说了,连着三天不禁夜,全民狂欢,正经的狂欢节,大家伙儿戴着面具,女扮男装、男扮女装、通宵看灯跳舞;正月三十,三月初三,全民郊游;五月初五浴兰节(不叫端午节),要斗百草、采艾草、喝蒲酒、洗花草浴(要不叫浴兰节),当然还有赛龙舟……
  要知道,有些节日,在唐代以前是很严肃的,比如三月初三和五月初五,以前都是招魂啊避祸去除不洁不祥的日子,唐代,变成了男女老少一起跑到水边变着法子的玩儿。
  还有寒食节,汉代之前,不举火,是怕神灵怪罪,结果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冷食而死,加上扫墓,气氛很庄重甚至很悲惨,到了唐代,好嘛,大家扫墓是扫墓了,扫完了就喝酒啊郊游啊拔河啊放风筝啊,乐呵坏了,搞得政府都看不下去,高宗就特意发过话,说扫墓是件严肃的事情,你们怎么能在坟地里有开始有说有笑,唱唱跳跳的,像话嘛?考虑到过了些年,又有皇帝发了类似的诏书,可见这话压根没管用。
  其实也不怪大家不听皇帝的话,唐代的皇帝们自己就爱玩爱过节,像最爱玩的唐玄宗就几次下旨鼓励公务员们好好玩,尽情的玩,“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入曹司,任游胜为乐”“今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美景良辰,百官等任追胜为乐”,又像唐德宗的时候又加设了一个中和节,理由就是三月份节日多了,有的重合了,多没意思啊,所以二月份加个节吧……
  从过节来看,唐朝皇帝们,真是好领导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懿传》③ | 过得好不好,看你的表情就知道
一个作家眼中的上官婉儿||董建华
承浆穴犹如“天池水”
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历史错误总结
由仇人变姐妹再到儿媳,剪不清理还乱的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关系
《画斜红》二百三十二、何思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