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蠡县到底是不是因范蠡而名?
userphoto

2023.10.16 河北

关注

转自:中华魂网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央号召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查到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一方东汉时期“蠡吾国相”印章。因为河北蠡县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现在的蠡县城关就叫“蠡吾镇”。所以我知道“蠡吾”是个古老的地名。而地名文化又是人类必须要传承的优秀文化,所以就围绕“蠡吾”这个地名进行了多方位、长时间的深入探讨、分析、订正,同时得到了“保定学院图书馆”、“保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支持和多位社会贤达的帮助,把众多有关“蠡吾”“蠡县”的地名资料进行了梳理。于2016年6月写出了一篇叫“2400多岁蠡吾之前世今生”的文章。旨在“探索蠡吾,哪怕卧薪尝胆,发现蠡县是因范蠡而名”的。这样就把明朝初期“蠡县志”上说蠡县为“自然地理地名”,变成了“人文地理地名”。到2016年12月有人发了一篇“蠡县的古往今来”的文章,还是说“蠡县”是由“蠡”字而来的。所以我在2018年元月又发了一篇“再论”的文章。今天还是有人说蠡县是“西汉置陆成县”来的。因此我就有写“三论蠡吾是因范蠡而名”这篇文章的必要性了。

我们不妨循着2400多年前“蠡吾”的这条时空隧道一路走来,就可以看到公元前472年左右范蠡隐姓埋名、下海经商。前6年居住在山东肥城县的栖幽村。后19年间经常由山东定陶县的“范店村”来往于今天博野县的“蠡村”(蠡吾故城)开店做买卖。于是产生了“蠡吾”这个地名(见前两篇文章)。于是开始演义起了“蠡吾之南,於期之乡,管鲍复生,陶朱不亡”的大戏,到汉高帝12年(前195年)设“蠡吾县”。至光武帝刘秀(前6-公元57年)率师推翻王莽建的新朝,敕封战功卓著的蠡吾齐盖为险渎侯,关内侯兼知河北道。再到东汉顺帝五年(130年)封刘翼(桓帝父)主“蠡吾侯国”。又到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大将梁翼杀帝,迎刘志(第二任蠡吾侯)继位为桓帝,志追尊父翼为孝崇皇。其陵在博水,称博陵。故折蠡吾地置博陵县(今蠡县)。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在博陵县置博陵郡,辖蠡吾、博陵、安国。三国时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改博陵为博陆县(今蠡县地)。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折河间郡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蠡县地)辖博陆、高阳、蠡吾、北新城。泰始十一年(274年)复为博陵郡。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因县地居博水之野,故改名博野县,并徙治所于今蠡吾镇,隶高阳郡。东晋郦道元(约427-527年)总结出了“人文地理地名”的命名规律“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

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博野县始置“蠡州”'辖博野、义丰、清苑。李茂贞(856-924)唐深州博野(今蠡县)人,字正臣。本姓宋,名文通。因镇压黄巢义军有功,拜为武定军节度使。光启元年(885年)朱温造反,因护驾有功,僖宗赐姓名李茂贞,拜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加封陇西郡王。(893年)加封为尚书令,并封为歧王。宋神宗熙宁(1073年)八月改永宁军。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将博野县东境(约今蠡县境域)入蠡州。西境(约今博野县地)入蒲阴(祁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蠡州为蠡县,治所即今蠡吾镇。这时才有了蠡县“地近瀛海,污下多虫”之说。也就是这时把曾入薄阴的博野西境设为博野县,治所迁为今治。也就是在这时博野才和蠡县名称互换的。而“蠡吾故城”是在博野西北的“蠡村”。所以我理解博蠡两县名称互换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告诉博蠡两县人民的地域文化根脉就是“这条2400多岁的蠡吾”。

“蠡吾国相”印

但是现在蠡县人出书,在表述历史时依然是:“蠡邑古地,历史悠久。黄帝、颛顼划野分州起蠡县就有地名建制。唐尧时属冀州,禹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冀州,周灭商后属并州,春秋属燕国,战国属赵地,秦代属上谷郡,西汉置陆成县”。这种表述方法,依然是说黄帝造字时,就为蠡县这块陆地是以“地近瀛海,污下多虫”而造了个“蠡”字。所以以颛顼划野分州起直到西汉就有“陆成”这个地名建制。这样就否定了“周蠡吾地,汉因置蠡吾县”。对此,我就不得不再再次论证一下“蠡县是因范蠡而名”的了。

一、关于“蠡邑古地,历史悠久”

(1)县和侯国在行政区划上是相等的。但和“邑”是有区别的。蠡吾县在东汉叫过“蠡吾侯国”,这时可称“敝邑”,但是谦称。因《汉书.百官表》云:“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周振鹤教授在研究有关西汉政区延革的 文章中说:侯国之外还有邑。皇太后、皇后、公主的食邑与侯国相类似,但在制度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列侯的爵位可以世袭,因此在理论上只要列侯不犯法,侯国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邑则不然,在皇太后这些人死了以后,就收归中央所有。因此邑的变动性更大。更何况,蠡县是由蠡州、蠡吾、范蠡而来的,所以用“蠡邑”这个词代表“蠡县”是不妥的。

大百尺仰韶文化遗址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围绕蠡县域内的几个古地名我进行了“求索”。但早于“蠡吾”的,只有“鲍墟”。我们知道鲍叔牙“少与管仲友善”,传说“鲍墟”是他俩在这里经商时的旧址。故有“管鲍之交”的典故。在《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上只查到管仲(前?-645年)。还有东西中“孟尝”三个村。也有“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佳话。孟尝君(前294年,发生“田甲劫王”事件,他出奔到魏)。再就是“仉村”传说是因孟子母亲仉氏“孟母三迁”来此居住过,才没有让孟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地方之一。(约前372-686)。再有就是助荆轲刺秦的樊於期故居“南庄”村。而樊为(?-前227年)。

所以蠡县的古地名根本查不到“蠡邑”这两个字。也就没法知道它是怎么“历史悠久”的了!

二、关于“西汉置陆成”问题

徐朝华在《尔雅今注》中说“旧日注释(地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时代较早,前贤不可能看到甲骨文,金文探求古义的机会。那时还没有现代的科学理论,无法用它去观察分析《尔雅》复杂的词汇词义现象。前贤所认识到的音译关系还比较袭统,如此种种,毫不足怪。我们看《汉书.地理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在2016年写“2400多岁蠡吾之前世今生”时就看到有史料上说“陆成”是由“陘城”讹化而来的。那又为什么写上了呢?因前文的中心旨在“发现蠡县是由范蠡而名”的,就是按博野县志说的“西汉置陆成县”写上了,也不会影响这一中心。因为就是“陆成”真的存在,也比“蠡吾”晚40余年,也是在“蠡吾”域内分设的,要是把“陘城”讹化为“陆成”的考证情况写上,就怕分散了文章的中心。现在已经弄清了“陆成”由“陘城”讹化的来龙去脉如下:

(1)从时间节点上看,“陘城”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史记》上,而《史记》是司马迁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写成的。再看“陆成”,最早是出现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上,而班固是东汉(公元32-92年)写的。《汉书》比《史记》至少晚160年问世。所以“陘城”讹化为“陆成”是符合逻辑的。

齐氏祠堂

(2)从研究《汉书.地理志》的一些前贤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述“陘城”讹化为“陆成”,最简单清楚的史料应首选清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上,他在此书第16页上写的是:“陆成”当做“陘城”,以中山之苦陘得名误作陆,田叔传仍作陘城。再就是全祖望,绍衣撰的《汉书地理志稽疑卷五》是“陆成:本表曰辛处即薪处也(今定州大辛庄镇),按索引曰陆成。在辛处于理为得以见前系陆成于涿之非也。不知薪处前亦不系于中山而系于涿或是自涿移属于中山亦为可定,但中山靖王之子一封于武帝元朔二年之六月,一封于三年之三月,同产而所封地又同时,故索引曰二人不应重封。此予前二年所封者乃涿郡之成侯非陆成侯也。陆成史记作陘城当从史记为是。汉书田叔传亦从史记作陘城,而本表于地志误为“陆成”。还有清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注》中说陆成:案史 建元以来,王子侯着年表陘城侯贞索隐曰志属中山,又田叔传赵陘城人。索隐曰陘音刑,县名属中山,然则陆字误也,成作城。

我想看到以上这些史料的人,就不会再拿着蠡县“西汉置陆成说事了吧?

也不尽然,因为前些日子我在保定同张建华老师讨论以上史料时,有个旁听的人,总想给我俩照张相。我对此陌生人不理解就躲闪了。结果没过两天有人从朋友圈发来一篇无人签名的白话文的“田叔传”。文中说:“田叔西汉赵国陘城(今蠡县)人”。于是我又到保定图书馆,翻到《汉书》(传)第十六册上,查到了:“田叔赵陘城人也(苏林曰陘音刑)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於乐钜公。”全文并无“今蠡县”三个字。又过了两个星期再约两个好友前往定州,从民国年《定县志》查到了:“陘邑故城,县南境陘邑镇(今刑邑镇)本为陘邑故城。明洪武二年,由无极割隶定州。战国时为中山之若陘。”“又《括地志》谓,陘城即苦陘。”还在一本1983年出的《定县地名资料汇编》其中“刑邑”据民国《定县志》所载:陘邑有很古的历史,战国为苦陘,属中山国......现在的刑邑,就是陘邑故城。

齐盖墓

通过以上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蠡县“西汉置陆成”是站不住脚的。“陆成”是由“陘城”讹化而来的。而陘城也根本不是今天的蠡县,而是现在定州的“邢邑镇”。

影三郎

综上所述,民国20年吕武斌先生在《今县释名》中解释蠡县:“周蠡吾地,汉因置蠡吾县,唐置蠡州,明改县”的论断。完全是在总结前人研究订证“蠡县”这个地名成果后作出的最简略、最科学的论断,是完全可信的。“蠡县是因范蠡而名”也完全是有史料支撑的。“只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馆扩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蠡县会有更多的人为使“蠡吾这根古老的地域文脉”得到更好的传承而不断培土施肥、浇水和除污,“蠡吾”这根文脉上会开出更加绚丽花朵,结出更加甜美的果实。在新时代的蠡县人民,也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涉及篇目太多,我就只把涉及本篇的列出如下:

1、《今县释名》.吕式斌著

2、《史记》.司马迁

3、《汉书》.班固

4、《国语》

5、《越绝书》

6、《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

7、《中国历代皇帝年表》

8、《水经注》.郦道元

9、《蠡县志》

10、《博野县志》

11、《定县志》(民国年间)

12、《清.一统志》康熙年间

13、《安国县志》

14、《畿辅通志》

15、《楚辞》

16、《尔雅》《尔雅今注》

17、《汉书地理志稽疑》

18、《汉书地理志校注》汪远孙

19、《河北省县名考原》陈铁卿

20、《定县地名资料汇编》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顺天斋品泉】三孔布形器之铸銘“下博”“上博”地望考
博野县地名的来源及演变
“中国皮都”河北蠡县的历史沿革!范蠡、西施曾在此经商
『我醉乡土』于铁江丨博陵与博陵崔氏略考
保定曲阳、高阳、博野、蠡县45乡镇3年的变迁
秺du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