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六郎与山东无棣河西营

杨六郎与山东无棣河西营

刘玉文

    山东省无棣县城东不远,有三个以“河西营”命名的村庄,分别叫做:西河西营、中河西营和东河西营。     

   据《无棣县地名志》记载,“据传,宋朝名将杨延昭曾在此驻兵,分三个大营,因位于钩盘河西岸,故取村名河西营。”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戏剧中一再津津乐道的是,杨延昭(即杨六郎)在雁门关一带抗辽保大宋“威震三关” 。他怎么会跑到无棣来驻军建营呢?

其实,宋代与北方契丹(曾改号辽)政权长期对峙的、史书和戏剧中经常提到的“三关” ,并不在山西省的雁门关一带,而是在当时无棣县所在的沧州北部,海河南岸一带的“三关” ,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县境内)。只要打开地图一看,就会发现这三关原来是无棣的近邻。

    为什么是这 “三关”呢?

    这里需要提及一段历史故事。五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儿皇帝” 叫做石敬瑭,他为了登上 皇帝的宝座将“幽云十六州”作为答谢礼物割让个契丹。这十六州东起河北省的遵化,西界山西省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足足容得下三个台湾岛。中原政权不但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使老祖宗世世代代修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原北部大门洞开,留下了巨大的边防隐患。

    五代时期,唯一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六年(959)四月春,以保大军节度使田景成为淤口关部署,右神武统军李洪信为合流口部署,前凤翔节度使王宴为益津关部署,侍卫亲军马步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大举北伐,水陆并进抵达沧州,只用了四十天的工夫,“兵不血刃”,收复了瀛洲、莫州和三关 (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共十七个县。之后在瓦乔关置雄县(含容城、归义二县),在益津关置霸县(含文安、大成二县)。

《辽史 . 萧思温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周主复北侵,围瀛洲,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已而陷易、瀛、莫等州”。

    怎奈天不作美,正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周世宗突然发病,不得已而班师,不久就去世了,致使功败垂成。

   北宋建立,国力不强,几次“北伐” 、“御驾亲征” ,均以损兵折将告终,基本是寸土未得。所以 ,“三关” 这一带成了宋、辽“国境线” 。宋仅采取守势,瓦桥等三关便成为北宋的边防要地,这“三关” 位于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一线)南岸。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于是集结数十万重兵“把守三关”

    杨延昭正是宋初镇守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一带的名将。而“三关”又是高阳关路(高阳关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的前哨。当时无棣县所在的沧州正好属于高阳关路的辖区。那么,杨六郎在无棣驻军设防,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沧州风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载:“沧州便成了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阵地。……沧州辖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等县及吴桥镇”“北宋时杨延昭屯兵莫州,把守三关,即霸县的益津关、雄县的瓦乔关、信安镇(在霸县东)的淤口关,与辽兵对抗二十多年。”

下面,首先要说明杨六郎在沧州以北“把守三关”历史事实,其次说明无棣一带有把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杨六郎的抗辽征战活动几乎全是在“三关” 一带进行

    据《宋史 .真宗》《宋史 .杨业传》、《宋史精华 .杨延昭传》、《中国通史(第七卷)》、《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

    永熙三年(986)“杨延昭升为崇义副使,任景州(今河北景县、东光)知州” ;之后,“又升崇义使、知定远军(今河北东光),改保州(今保定)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999)十月,以冰智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萧太后无计可施,被迫退兵,杨六郎乘机追杀,大获全胜;

    咸平三年(1000)“以功升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这年冬,杨六郎诱敌深入,取得羊山大捷(河北徐水西50余里,为纪念这一胜利,人们把“羊山”改称“杨山”)。

    咸平四年(1001)四月,“杨延昭升莫州团练使”

    咸平六年(1003)六月,“杨延昭改任保州(今保定)、威虏军(徐水遂城)、静戎军(今徐水)缘边都巡检使,驻保州,负责河北西路北部防务”;

    景德元年(1004)春,“改任宁边军(今蠡县)部署,并增加兵力至万人”;

    景德二年(1005)正月,“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升领(保州)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加如京使。” ,连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七 ,在高阳关任所去世,终年57岁。

    《宋史·杨延昭传》载,“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六郎”是契丹人给杨延昭起的绰号,据说与天上的南斗六星有关。因为按《宋史》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并非排行老六。

从杨延昭简略的年谱中可以看出,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二、北宋,沧州无棣县隶属高阳关路的辖区

    《宋史·地理志》载:“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一十州军” 。(宋代名臣包拯,在皇祐四年曾任高阳关路安抚使一职)

    又,“沧州,县五:清池,望。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同寨)。无棣,望。治平中徙无棣县治保顺军,即县治置军使,隶州。…保顺军,周置军于沧州无棣县南三十里。开宝三年, 又以沧、棣二州界保顺、吴桥二镇之地益焉,仍隶州” 。这段话的意思是,无棣县隶属沧州;无棣县是等级最高的“望县”;治平年间无棣县的治所由隋唐时期的县城(无棣城角古城)搬迁到后周的保顺军城(今无棣县古城区),即知县兼任保顺军节度使;周时把保顺军城建在隋唐无棣城南三十里的地方。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又把棣州、沧州接界处的保顺、吴桥二镇的地盘划入保顺军管辖,但仍然隶属沧州。

    据《无棣县志. 沿革》(民国十四年版)载:“后周显德元年置保顺军于县东南二十里。如下州,至宋开宝三年又益以沧棣二州界保顺、吴桥二镇地。”

    《古今地名对照表》载,“瀛、莫、雄、霸、贝、冀、沧州,永静(今景县、东光境)、乾宁(今青县、静海境)、保定(今保定境)、信安(今霸县境)州军合为高阳关路。”

    《宋史·兵志》载,庆历年间,程琳等人认为高阳关路权柄过重,建议把高阳关路划分为三路,沧州、霸州等另建一路。“庆历六年,天子下其章,判大名府夏竦奏:‘沧州久历高阳关,道里颇近,濒海斥卤,地形阻洳,……万一有警,决漳、御河东灌,塘淀隔越,贼兵未易奔冲,不必别建一路’。”

    由此看来,无棣县及保顺军(包括今吴桥一带)归属高阳关路统辖是毫无异议的。

    三、杨六郎曾连任九年“高阳关副都部署”,无棣县境属于他的辖区

    《宋史》载,杨六郎任高阳关副度部署长达九年,在当时是罕见的。

    关于“都部署”的职务,宋代人孙何说“今之都部署,昔之大总管。盖元戎之任,无不统摄也。”

     所谓都部署是“马步军都部署的”的简称。“路都部署” 相当于战区的统帅,地位高、权力大、责任重,是皇帝任命的统兵大员。

    杨六郎是在景德二年(1005),真宗皇帝选择“有武干善镇静”的官员戍守河北边境的情况下,被提拔为“高阳关副都部署的”的。

    这时的高阳关正职—高阳关都部署不是别人,正是宋代另一名“镇守三关”的名将“沧州无棣人张凝”(见《宋史 .列传第三十八 .张凝传》)张凝 ,可以说是杨六郎的“老战友” 、“老上司” ,对家乡的战略位置定然熟悉。(另文专述)

    无棣是保顺军驻地,辖区远达吴桥镇(今吴桥县境),杨六郎是战区副统帅,既然“无不统摄”,那么根据敌情,在无棣境内布兵设防,是完全可能的。

    四、在无棣“河西营”屯兵,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河西营一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军事价值。

    这里雄踞古钩盘河的西岸,地处与滨、棣等州的战区接合部,扼“九河”入海口的要害。九河与永济渠(又称御河、卫河、南运河)一脉相通,是当时运送兵员和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是高阳关路的东南部重要依托。张凝、杨六郎是一代名将,岂能疏忽!

    自古以来,无棣是兵家必争的“齐燕要津” ,无棣境内遗存的秦台、汉垒、烽堠、长堤,便是见证。宋代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对无棣就有“九河之会,五垒之居” 的记载。大口河有西汉李左车修筑的广武城,旧志载“后周及唐尝驻兵于此,有囤粮铁冶遗迹”。宋代后周而立,将帅基本是原班人马,广武城的驻军定然依旧 。后历金、元、明、清等朝代,仍在这里设巡检司。

把广武城与沿海“砦” 、“铺”以及保顺军城、“河西营”等军事设施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道“九河下梢”的海防前沿阵地。

    无棣镇南边有一个村庄叫杨玉亭家。据《无棣县地名志》载:“赵匡胤修运粮河时,带工者杨玉亭在此建村,以其名为村名。” 。有出土石碑可证。

    赵匡胤派人挖运粮河是可能的。前面已经提到,周世宗于显德六年(959)率军北伐时,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即水军统帅,就负有疏挖水道的任务。

    据《资治通鉴.显德六年》载,夏四月“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大治水军,太祖皇帝(指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指周世宗)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数十里”。古代,如此大规模的内河水军集结,决不会是在同一地点登船,而可能是先从各支流分部编队集结。保顺军、棣州、滨州附近的水陆军可能就近集结,沿钩盘河、无棣沟、覆釜河等溯流而西,参与北征。

    河西营东北20里处有一古村叫佘家巷,原名叫佘家港。是古钩盘河入海口处的重要港口。附近,至今保留下几个以“仓”和“官庄”命名的村庄,这些名称是古代官府储存粮草的文化遗存。这段钩盘河也叫“萧米河”,据说韩信在信阳城屯兵时,萧何曾派兵押运粮草西进到信阳城,军队吃到“萧米”,所以这段河流也就叫萧米河了。1976年疏浚河道时,曾在四、五米深的地下挖出了汉代砖砌码头。       

    据传,杨六郎镇守三关时,佘太君也曾押运粮草在这里停泊,为纪念此事,便把此地叫作“佘家港”。后来,河道淤积,已不能停泊大船,民国二十年后,便把把“港”改作“巷”(但“巷”在本地口语中,不读作“xiang ,而读作“jiang ),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河西营一带曾是军需物资的集散重地。

    河西营驻军,除保障水上运输畅通之外,还兼有防御契丹入侵和“匪盗”袭扰的重任。据《宋史 .李继宣传》载:“淳化五年(994),契丹泛海劫千乘县(今广饶、博兴一带)。” 这说明,善于骑射的契丹人,也可能通过海路进入内河水道袭扰宋境,构成威胁。既然存在这种现实危险,就必须派兵防守。河西营紧扼九河末梢,就成为正面防范来自海上袭扰的堡垒。

    河西营东南约20里处的古城镇,是沾化县旧城,宋初仍名“招安镇”。据《滨州文史》(第一辑)P513 :“唐垂拱四年(688年)置镇,名招安镇,取招抚境内盗匪之意”。可以想象,当时仍名“招安镇”,说明这一带“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

宋代的永利盐场钩盘河西岸(今秦口河西岸,属无棣)有一宋代古村名叫石桥,其时比较繁华 ,是当时英雄豪杰出没的的地方。据传,“打鱼杀家”的故事,就是根据大宋宣和年间发生在这里一段历史事件演绎出来的。

    北宋朝廷的内外政策基本是“内实外虚” ,把外来入侵看作“肘腋之疾”,仅采取守势;而把国内人民的反抗则视为“心腹大患” ,采取严厉镇压的手段。既然这一带存在可能引起“心腹大患”的“招抚对象”,那么在河西营驻屯军队,就负有对内维持后方治安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选择河西营驻屯军队,从军事上起码担负着保护航运安全畅通、防范来自海上的敌人袭扰、确保高阳关后方安定三大任务。

    第二、河西营一带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河西营东北不远,是宋代著名的永利盐场。

    《无棣县盐业志》 载:“宋代盐场场址逐渐固定,县境东部建永利盐场,场署设在辛集(按,194510月调入沾化县,今名南集),灶户散布秦口河两岸。”

    “永利场已具规模,有出土石碑可”。1978年,在永利盐场区域内还出土了宋代的煮盐锅。永利盐场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军侵华才被废毁

    至今,附近仍有保留着“灶户信”、“灶户张”、“灶户杨”等以灶户(盐民)聚集而命名的“专业”村落名称。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国家给盐民专门立籍,称为“灶户” 。所谓灶户就是盐民。

    稍北,即碣石山以东,是“月明沽煮盐之所”

    据《盐山县志》P108:“隋文帝开皇十八年(698年),以县境东南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改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山”。《魏书 .地形》也记载,无棣“有盐山神祠”。关于盐神庙的记载,这在史书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盐业之盛可见一斑。

    宋代人乐史的《寰宇记》中也记载:“月明沽,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山东通志》 载:“月明沽,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说明无棣自古以来就是国家重要的产盐盛地。

在宋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盐税是国库的主要收入。北宋建隆二年(961)法定“贩运私盐达10斤,售土盐3斤者坐死”,次年改为“贩私盐30斤,售土盐10斤者坐死”。这还是比较“宽大”的法条,后汉天福十二年(947)法定,“贩运私盐者,不论斤两,均处极刑”。杨六郎时代,整个河北路的盐的最高年产量为21000余石。可见,当时的食盐是非常紧俏的物资。盐业收入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这就必然需要军队加以保障。

    根据有关资料,宋代官府的俸禄、军饷只发放一部分“现金”,另一部分发放实物。对军队则划拨一部分盐作军饷,军队通过与民间的售盐交易获得的资金作津贴。河西营驻军加强对盐业的控制就不足为怪了。

    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就构成的“河西营”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以上的事实,可以印证河西营的设置与杨六郎的关联性和可信性。

    宋史记载的高阳关路的战斗是极其惨烈的。景德二年“李继宣浚高阳壕,得遗失四十万,辽人攻城 不遗余力如此” ,“瀛州城悬板才数寸,集矢二百”。射入城里和人体上的的数量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在宋初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有两位高阳关都部署(统帅)战死,一位力尽受伤被俘,两位死于任所,一位因贻误战机被流放。由此可以推测,当年驻守在无棣县河西营的杨家将部下,战备训练、巡边战斗的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

    如今,杨六郎屯兵的河西营已是绿树成荫、麦浪滚滚的富庶农庄和农场。虽经农田水利改造,原貌难考,但故垒遗迹尚依稀可寻,并时有宋代钱币和器物出土。宋、辽之间的对峙史料,人们只能从历史课本里略知一二,杨六郎的故事只能到艺术作品中去欣赏。然而散落在我们乡土中的许多文化遗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抢救、发掘。正是:

盘河宋营古战场,折戟沉沙已茫茫。

花香麦秀绿荫里,再话三关杨六郎。


​(旧文重发,稍作修订,引用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海兴县的来历
《关于庆云县的街道路名称的思考》
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无棣
【庆云名人】 李之仪
山东一县与河北一镇同名,让我们看看它们有什么渊源?
青海省的一个县和河北省的一个县,名字正好倒过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