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何时临碣石

                       曹操何时临碣石 
                                                                    刘玉文

          曹操的著名诗篇《观沧海》已被选入历年初中语文课本中,各出版部门也推出了一些辅导教材。
 令读者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形形色色的辅导教材和各式各样的有关书籍中,对同一首《观沧海》的注释,众说纷纭。一是对碣石的位置其说不一,二是对“何时”东临碣石,也莫衷一是。这是诗词注释界史无前例的奇怪现象,岂不有误人子弟之嫌。

   兹将近年来有关出版物中,对“曹操何时临碣石”的各种观点,简要归纳如下:

   一、认为公元207年7月临碣石 

         1、《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P156:“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

         2、《奇思妙想初一语文》(杨学良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P157:“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登山观海。”

         3、《黄金背诵(初中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P28:“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

         4、《初中文言文译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P101:“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后沉没于海中,公元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

         5、《古诗词导读》(冯洪邦主编,长春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P18:“碣石,在现在河北昌黎县北,公元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

         6《中学生常用古典诗词读本》(孙立权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P51:“碣石,古时海畔山名,后汉后陷入海中,位置在今滦河口附近,曹操征乌桓时,约在秋七月经碣石山。”

         7、《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史铁生等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P19:“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公元207年7月,曹操观赏大海奇景。”

        8、《中华学生古诗词导读辞典》(贾锡信等主编,海天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P13-1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后世沉到大海里。”“东临:率军东来登上碣石山”是“对初秋景色的描写。”

    二、认为在屯军无终时登碣石

        1、《中国古诗文精品导读(中学生必读)》(王坤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P172:“《步出夏门行》写于建安十二年夏秋之际,《观沧海》为第一章,大约写于屯军无终(今河 北玉田县)的时候。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的雄浑景色。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今已陷于海中。”

         2、《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等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P53-54:“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县,曹操9月还军,《观沧海》当是引军出卢龙塞(古塞名,在今河北喜逢口附近)以前,经碣石而作。”

     三、认为先登碣石,后出卢龙塞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版)

     P1222:“《碣石篇》:汉末曹操北征乌桓,经碣石,出卢龙塞做诗。”

        2、《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元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P136:“曹操征乌桓本拟傍海道北上,约在秋七月经碣石,后因大水,改由卢龙塞(今河北迁安县西北)绕道而行。”

      四、主张先出卢龙塞,后登碣石山

       1、《文言文全释(初中卷)》(原建平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P53:“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塞,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地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2、《文言文评译与指导》(王镔等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审定,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P122:“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塞,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壮丽诗篇。”

        3、《图说文译初一古文》(吴可编文,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P98:“七月出卢龙塞,登碣石山,面对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以为是激战之前登山做诗

        1、《中学生必背古诗词》(季恒铨等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P29:“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离渤海约20多公里…这首诗写于北征激战之前。”

       2、《初中古诗词背诵篇目与赏析大全》(诸荣会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P20:“碣石,在河北境内,《龟虽寿》写于得胜之后,《观沧海》则写于战前。”

       3、《初中生必背古诗词》(信学政等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P29:“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离渤海约20公里,曹操在北征乌桓前,率军来到海边,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登临过的碣石山,此时秋风萧瑟。”

     六、有的则认为在“班师途中”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P203:“关于曹操东临碣石山,过去多以为是北征进军途中,应是归途中。至于碣石现在位于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

        2、《中学生古诗词古文手册》(陈白庭编,杭州出版社出版)

     P17:“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207年9月曹操班师,经碣石登山观海。”

        3、《非常讲解 初中语文教材全解全析》(蒋雯丽主编,天津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P341:“'东临碣石’:向东登上碣石山。(曹操)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的壮丽景色,写下此诗。”

        4、《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伊人编著,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P19:“碣石,山名,原在今河北乐亭县滦河口东南…207年9月,作者在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曾登临此山。”

        5、《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刘晓惠等编著,河南安阳海天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P19:“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经过碣石山,作下了这首诗。”

        6、《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石磊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P85:“碣石,古代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北戴河附近…(曹操)大约于秋天班师凯旋,曾路过北戴河附近的碣石山写诗。”

     七、还有认为“七月击败乌桓,登碣石”

    《新编文史地辞典》(王嘉良等主编,浙江文化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P88:“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挥鞭北指,击败乌桓,七月登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北)写下此诗。”

     八、还有的只注年份,不注月份

     1、《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导读与背诵技巧》(赵辛予主编,广东语言音像出版社出版)

     P103:“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诗人正值壮年。”

      2、《中学生必背古诗文50篇》(费振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P65:“碣石,在北平骊成县(今河北乐亭县)西南,曹操征乌桓,途中经过此山。”

      3、《古诗精粹译评》(黄汉清等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P68:“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曹操在征乌桓时登上此山,该山后沉没于海中。”

   九、对碣石在何处模棱两可

     1、《中学古诗文译注及练习》(王辉等编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P15:“碣石,山名,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南北朝时已沉入海底,今河北昌黎也有一座碣石山,有人认为即曹操所登之山。”

      2、《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著,长春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P158:“碣石,山名,《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骊成大揭石山在西南…此即骊成的大碣石山,原址在北戴河一带,汉时还在陆上,靠近海边,北魏时没入海中,历来关于碣石的方位说法纷纭,今昌黎的碣石山是另一山。”

      3、《毛泽东诗词译解》(潘强恩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P288:“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西北…一说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北魏时沉入海中。又据近年考古发现,山在辽宁绥中县西南海滨,西距山海关约15公里。”

    还有一些相类似的解释,不再赘述。为什么曹操的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廖廖八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译释呢?

    关键有二:一是受史地学家的误导,所宗“师门”不同。二是没有将《观沧海》一诗与《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及相关史料对照推敲。

       首先谈谈“误导”。误导始祖首推汉末文颖,他没有弄懂《汉书、地理志》的体制,毫无根据的将碣石山硬给搬到了“辽西临渝”。清代同治年进士、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精研《汉书》并著有《汉书补注》一书传世。他发现《汉书·地理志》所标古地名有“成例”,即凡是《禹贡》中提到的地名,且有确凿把握的,皆在此地名前冠以“禹贡”二字。例如:“临洮〈禹贡〉西倾山在县西”、“临汾〈禹贡〉王屋山在西北”“钜鹿〈禹贡〉大陆泽,在东北…〈禹贡〉恒水所出”等等。

        而“右北平骊成大揭石在县西南”中“骊成”之后的“大揭石山”前未冠以〈禹贡〉二字。

        所以《汉书补注》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先谦曰:'揭当作碣’,依<志>例'(骊)成’下当有〈禹贡〉二字。先谦按:骊成县地说家皆失所在,班<志>辽西累县下但有碣石水,不言有碣石山也。自<武纪>文颖注云'碣石在累县,累县今罢入临渝,碣石著海旁’,始与班异。后之言碣石者,不得骊成所在,皆从颖说矣。…骊成为今乐亭,县志有石城在县西南三十里,然今县境实无碣石山也。”

        查《禹贡》篇,1193字,山川名称数以百计,而《汉书·地理志》中冠以“禹贡”二字的山川地名仅38个。骊成的“大揭石山”前未冠以“禹贡”二字,说明班固并未认为该山是“禹贡碣石”。王先谦的发现,是个伟大的发现,他拨去了辽西、右北平一带所谓“禹贡碣石”的迷雾般的面纱,露出了不是禹贡碣石的面目。然而仍有些学者相信误导,削足适履,硬将《观沧海》诗篇的写作地点往辽西、右北平一带附会。因为曹操一生又只有北征乌桓时,才到过这一带,于是硬把《观沧海》与“征乌桓”扯到一块。很多学者已发现,“秋风”、“碣石”、“沧海”三者怎么也协调不好。无论是战前,战后,进军,班师还是屯军无终时,都无法将“东临”、“碣石”、“沧海”、“秋风萧瑟”、“百草丰茂”等要素和意境有机协调起来,所以出现了种种矛盾注释。更有甚者,明知卢龙塞外既无滨海,也无碣石,硬把一座碣石塞给卢龙;北戴河附近,乐亭西南也本无碣石,现在也查无凭据,就说“已沉陷海中”;生怕有人钻牛角尖,下海去探沉海碣石,是否会形成浅滩暗礁,就进一步说“已沉陷海底”,连个石头碴也找不到了。我国的史书上连个日月之蚀、水涝旱蝗、地震海潮,甚至冬无雪都详细的记录下来,偏在“汉末”、“六朝”、“北魏”造纸术十分发达的时代,偌大一座历史名山沉陷海底,知情百姓不报官,地方官不报朝廷,史官不书,国史不载,方志不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看一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公)将北征乌桓,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乃堑山堙谷五百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于虏遇,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九月公自引军自柳城还。”(其中月份皆指“农历”月,而非“阳历”月)

        显然,“屯军无终”时,正值盛夏,无“秋风”,与《观沧海》意境不符;

        秋七月,有“秋风”,但“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即使海滨有碣石也无缘登临。

“秋八月”,有“秋风”,但远离海滨,况且此时正“卒与虏遇”,曹操登白狼山指挥作战,更不可能到海滨临碣石。

        “九月”深秋季节,曹操引兵自柳城班师,《阿瞒传》、《资治通鉴》都记载,此时“时寒且旱,二百里无水”。从柳城到昌黎、乐亭千里迢迢,到达时已是寒冬季节,不会有“百草丰茂”的景色,既使有海滨、碣石,又错过了季节。

        且莫忽略“东临”二字。诗中的“东临”是指“率军向东征讨”,“率军东进”,“挥师东进”的一种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军事态势。不是“采菊东篱下”之东,而是行军作战的主导方向。

        史书所载曹操征乌桓,都称为“北征”,“北伐”,“北讨”,进军的主导方向是“北”,只有一段“东指柳城”,班师时,行军主导方向是南。没有“率军东来,登上碣石山”的气势。

        不管怎么硬拼凑,巧安排,总觉得别扭,为什么?就因为《观沧海》与征乌桓不是在同一年发生的事。或问:《观沧海》到底写于何年何月何地?答曰:《观沧海》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率军从并州自西向东,长驱淳于(山东安丘北)征讨海贼管承,秋八月路过无棣碣石山时所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李典、乐进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资治通鉴》载:“(建安十一年)八月曹操东讨海贼管承,至淳于。遣李典、乐进击破之,承赴海岛。建安十二年春二月曹操自淳于还邺。”

        陈文德教授(台湾)在所著《曹操》一书中说:“建安十一年八月,曹操率张郃、乐进、李典渡黄河,向东征讨青州海滨郡县的海盗头目管承…翌年二月曹操班师还邺城。”

        蔡东藩先生在《后汉通俗演义》第82回中写道:“及(高)干败死……操复顺道东略边疆……海贼管承不肯归附,使李典、乐进为先锋,击走管承,承窜入海岛,操乃班师。”

        张作耀所著《曹操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P144:“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平定并州之后,自西向东长驱淳于(今山东安丘北),遣李典、乐进讨伐长广(今山东莱阳东)起义军管承。管承走入海岛。”

        从以上资料的记述中,已经领略到与《观沧海》密切相关的要素:“东征”、“东讨”、“自西向东长驱”、“秋八月”、“黄河(碣石在入海口附近)”、“海滨郡县”、“海岛”等。其时间跨度为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至建安十二(207年)春二月。207年五月曹操才率军抵无终开始北征。

        为什么所临之碣石必在山东无棣呢?打开地图,曹操的东征路线是渤海西南岸到莱州湾南岸的“海滨郡县”。在这千里海岸线上,惟有无棣县海滨有一座山(该山夏商称“碣石”,周初为“无棣”,魏晋叫“盐山”,唐宗曰“马谷”,明清名大山),此山乃军事要地,也是“海贼”可能出没的场所。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三月,已平定冀、青、幽、并四州,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惟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有“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絃”习惯的曹孟德岂有不登之理?自然会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不用矫揉造作,不用牵强附会,不用妄自穿凿,于史,于实,于情,于理皆相吻合,顺理成章,何“众说纷纭”之有。
                                                             (本文作者:山东无棣  刘玉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碣石”
《观沧海》中的碣石在如今的哪个地方?
历史洪荒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之“碣石”遗迹今何在?
​浪淘沙令·碣石远望·中华新韵[​浪淘沙令]
昌黎县卢龙县抚宁县名胜古迹简介
地名里的河北·浅说|碣石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