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无棣碣石复名十周年随笔

山东无棣碣石复名十周年随笔

刘玉文
 
 


  

今年,2011年的915日,是“禹贡碣石山复名”十周年,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日子!

《禹贡》碣石山复名,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界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禹贡》碣石在无棣”的结论,既排解了碣石“沦于海”、碣石“没于陆”的困惑,又为研究古黄河的历史变迁、挖掘黄河文化积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5624,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函民字[200517号文件批准将碣石山南麓的“大山镇”更名为“碣石山镇”,并将碣石山的名字标注在政府正式出版的地图上,这是具有公信力的严肃的行政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标志着无棣人《禹贡》碣石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碣石复名十周年的日子里,回顾一下关于碣石考辩的过程,也有重要的意义。考辩过程中的突出点,主要有: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禹贡》与禹疏九河的关系;及与此相关的“曹操无棣观沧海”;“秦皇汉武在无棣临碣石望祀蓬莱”;“徐福入海求仙从无棣碣石起航”等等。其中的关键就是解决《禹贡》碣石与“禹疏九河”的关系,即古黄河从碣石入海问题,只要解决了“河之入海,旧在碣石”的问题,《禹贡》碣石在无棣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着重回顾一下关于“河之入海,旧在碣石”和“曹操在无棣《观沧海》”等课题的主要考证依据。

一、关于【河之入海,旧在碣石】

 “《禹贡》碣石在无棣”结论,不是现在的无棣人凭空炒作出来的,也不是从谁的手中“抢”过来的,而是参阅了秦汉以来的大量史籍、国家地理总志、地方方志以及历代学者论证碣石的相关文献资料,又结合当今学者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考古挖掘,对古黄河、古渤海的变迁及先民的活动轨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对“九河”流域进行对此实地调查踏勘,并多次向有关专家学者虚心咨询求教,经数年的缜密分析、严肃考证而得出的。

我们研究《禹贡》碣石,是以《尚书·禹贡》记载为依据,以古黄河(九河)下游的变迁为脉络,以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和传说为线索,以现代考古挖掘资料为参照而展开的,我们是沿着“九河禹迹”去考证定位《禹贡》碣石的,故而排除了古今文献中记载的远离“禹疏九河”的高丽遂城碣石、营州柳城碣石、辽东湾沿岸碣石、北京门头沟碣石、广东海丰碣石、西域迦沙纷遮城碣石及中亚波斯碣石等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关于黄河、碣石的记载很多,许多古代权威学者都把碣石与古黄河(九河)连在一起,认为古黄河从碣石入海。除《禹贡》的记载之外,还有丰富的文献资料。

(一)可供参考主要文献料

1《史记·夏本纪第二》:“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集解徐广曰:'海,一作河。”徐广没有对《史记》的该处记载进行“指误”,而是曾见到另一种记载。

【按】:“海”、“河”一字之差,就恰好让“岛夷”的航行方向相反。

徐广(351425年)东晋人。徐广注“一作河”,说明起码在晋代《禹贡》就有“入于海”与“入于河”两种版本。

《汉书·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即司马迁《史记》中所载《禹贡》之文,多源于孔安国家藏的“古蝌蚪文”尚书。孔安国的家藏“古文”,或许比听不清“齐语”的晁错从伏生口传用“今文”抄录下来的文本更准确可靠。如果按“入于海”去思考,当然就是鸟夷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入海时“夹右碣石”。无论是“夹右碣石入于海”还是“夹右碣石入于河”,该碣石作为航海标识,其位置当在黄河入海口的近距离之内,类似如今进出海港的浮标,如此尚无罗盘时代的原始鸟夷小舟,出海、入河才能保证航行安全。

有的坚持“夹右碣石入于河”论,于是就引伸出本来享受“荒服”待遇的东北长白山一带的鸟夷,需撑船“渡辽东湾”南下,在大海中望山转向、西行五百里进入黄河口(今天津附近),向中原帝王贡献“皮服”以表忠心。这问题复杂得多,学究先生闭门讲经授徒能讲得通,但实际操作却不易,此不絮烦。

2、《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哀帝时期,一位筹划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贾让,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向皇帝献“治河三策”,其中有“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

【按】:贾让官职为待诏,向皇帝上书,不能杜攥胡说,必须言之有据,他说大禹治水“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必有前人文献所本。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需要“破碣石”,那禹贡碣石必在下游河道附近。

3、《史记·河渠书》:“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集解瓚曰:“禹贡云'夹石碣石入于海’,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

【按】:注者“瓚”,生卒不详,考证他是晋灼之后,郭璞之前的西晋学者,撰有《汉书音义》。瓚也说“夹石碣石入于海”而不是“入于河”。且明确提出“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这是最早见到的禹贡碣石在黄河入海口的结论。显然不能抛开黄河,到别处寻找禹贡碣石。

4《淮南子·时则训》:“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淮南子·地形训》又云:“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按】:结合《汉书·沟洫志》所云:“《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显然,这“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中所指的主要是河济下游的兖州及其周边区域,其“碣石”亦即禹贡碣石。《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根据先秦以来的文献资料编撰而成的。说明在先秦时代就已把碣石定位于“河济相贯”的“中央之极”的东部。

5、《书经集传》(宋·蔡沈)“碣石引注云:“韦昭以为碣石其山,昔在河口海滨”

【按】:韦昭(204273),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曾与华覈、薛莹等同撰《吴书》,注《孝经》、《论语》及《国语》。韦昭以为“碣石其山,昔在河口海滨”。代表了三国时代史学界的认知。“河”是古黄河的专用名词, 后人在注释“碣石”时不顾韦昭的“河口”二字,却把《禹贡》碣石移花接木,搬到其他河流流域去,于是引出以讹传讹的流弊。
    6、《齐地记》(晋·伏琛)云:“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

【按】:伏琛指明,“渤海郡东有碣石”是指碣石位于渤海郡东部。而不是指渤海郡向东方位的指向上其他远方有个碣石。无棣县境滨海属于晋代的渤海郡高城县,渤海郡东的碣石就是今无棣碣石。

7、《水经注·河水》(北魏·郦道元)云:“河之入海,旧在碣石。

【按】:“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与《史记·河渠书》:◇集解瓚曰:“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是一致的,就是指大禹治水的年代,碣石在黄河入海处。因为郦道元没有到渤海郡东部去考察碣石,而利用汉代王横说的一次“风暴潮”就认为“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这诚然是错误的,但他把碣石定位于古黄河口附近无疑是正确的。

8、《史记·夏本纪》:“同为逆河入于海。”【正义】注曰:“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按】:【史记正义】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四年,编撰者张守节,官职为“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正义】必然是“诸王”读《史记》训诂范本。张守节认定“九河,下至沧州……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当为唐代具有权威性的见解。今无棣县属于唐代沧州,且沧州境内唯有无棣马谷山一山突兀海滨。

9、《通典.边防二》(唐·杜佑):“按《尚书》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右碣石即河赴海处。”《通典·州郡》又云:“无棣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周礼》曰 '川曰河’,谓此县界。”

【按】杜佑(735812),是唐朝中叶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说“《尚书》云”即《禹贡》所云。“碣石即河赴海处”就是黄河之水奔流到碣石入海。又说“河在此县(无棣县界)”,显然,若此处有山即为碣石,当为不争事实。即便是杜佑在其他地方注“有碣石山”,但因其与“河”无关,断不是《禹贡》之碣石,亦明矣!

10、《旧唐书.天文志》(后晋·刘昫等撰)云:“东尽东莱之地,汉之东莱郡及胶东国,今为莱州、登州也。又得汉之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今为淄、青、齐等州,及济州东界。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今为德州、棣州、沧州其北界。自九河故道之北,属析木分也。”

【按】碣石的位置:“尽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今为德州、棣州、沧州其北界。”非常明确,无需多解释。

显然该“碣石”在“九河故道”附近,无棣古称“九河下梢”之地。这与《奎壁书经》(金陵奎壁斋梓成文信梓行)、《监本书经》(光绪丁未 承文信藏版)注云:“兖州之境,北尽碣石河右之地”相符。

11、《新唐志·天文志》(宋·欧阳修等撰)载:“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

【按】:“北河”系指黄河,北河下流就是古黄河下游,“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 就是黄河下游入海段至碣石一线,是齐、燕的分界线。其南属于三齐,其北属于北燕。这与齐燕以河为境的记述正相符,也与无棣碣石的位置正相吻合。这与《奎壁书经》(金陵奎壁斋梓成文信梓行)、《监本书经》(光绪丁未 承文信藏版)注云:“兖州之境,北尽碣石河右之地”相符。  

12、《困学纪闻·卷十》(宋·王应麟),云:“禹时河入海,盖在碣石……而入渤海。”

13、《禹贡论》(宋·程大昌)云:“碣石……山当在逆河故道之外。

14、《读书管见·碣石河道(元·王充耘)主张“碣石”在九河入海处。

15、《治河议》(元·宋濂)云:“九河,趋碣石入于勃海。”(明·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宋学士集》)

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本《集》云:此篇系旧作,元时宋濂就最留意治河。这无疑代表了元代学界对碣石的定位。

16、《殊域周咨录·西戎》(明·严从简)载:“故神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而下,酾为二渠,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趋碣石入于渤海。

17、《肇域志》(清·顾炎武)论述:“海丰县,本元之无棣县……有马谷山,亦名大山,高三里,周六七里,山半有洞,广二丈余,深不可测。刘世伟曰:此即古之碣石也。《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传者以为在辽西骊城之地,而郦道元又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夫事无所证,当求之迹;迹有不明,当度之理。以迹而论,九河故道,俱在德、棣之间,而碣石不当复在他境;以理而论,禹之治水,行所无事,齐地海耶,况地势北高,无行水之道,今自直沽以北,水皆南注,北平地高,则河又奚由而达耶。又云,碣石已去岸五百里。审如是,当在麻姑岛以东、塔山大洋以南,而海道图经,又无此山,则此语尤不足信矣。今此山既在九河之下,而又巍然独出于海滨之上,其为碣石无疑。”

【按】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江苏昆山人,足迹遍天下,对历史学、地理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了大量著作,《肇域志》是其一。“马谷山,其为碣石无疑”的结论,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18、《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山东二》(清·顾祖禹)云:“马谷山(无棣)县北六十里。高三里,周六七里,山半有洞,广二丈余,深不可测。一名大山。或以为即古之碣石,似误。”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北直一》却云:“(碣石)其在平州界内者,即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

【按】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江苏无锡人。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晚年,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着重考订古今郡、县的变迁,和推论山川关隘战守的利害,是中国沿革地理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但在从上述两段不同的记述中,不难发现他存在一个严重的历史性误解,即 “平州(今秦皇岛市)即古大河入海处”。用现代的中学地理知识都能判断那是错误的论断,古黄河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从今秦皇岛、山海关一带入海。

古黄河在今天津以南、黄骅、无棣一带入海,已成当代地理学界的共识。顾祖禹论证《禹贡》碣石的大前提是“碣石在古大河入海处”,如果顾祖禹时代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断不会说:“马谷山或以为即古之碣石,似误”了!

19、《尚书地理今释》(清·蒋廷锡)其中有一段论述:“盖骊城,即今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絫县,即今昌黎县。二县壤地连接,杳无碣石踪迹,而“海水荡灭”之说,又荒诞不可信。考《肇域志》云:“山东济南府海丰县有马谷山,即古碣石。刘文伟亦以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于禹贡入河入海之文,断为碣石无疑。”近世论碣石者,惟此说庶几近之

【按】蒋廷锡(1669-1732年),字扬孙,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蒋廷锡“备聆圣训,得馀绪之万一,已能总括古今,为说经家所未曾有也。”

编撰了《尚书地理今释》一卷。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0、《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一》(清·顾祖禹)云:“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

21、《四书释地续》(清·阎若璩)云:“禹于帝尧八十载癸亥大告成功,河自右碣石入于海。”

22、《史记志疑》(清·梁玉绳)云:“由《禹贡》,黄河自碣石入海,碣石以东为海,以西为逆河(九河)。”

23、《癸巳类稿》{清·俞正燮}云:“碣石今存者有二:一在今武定府海丰;一在今广东,所谓碣石镇也。

【按】:俞正燮(1755——1840),字理初,清代安徽黟县人,道光元年举人,著名学者。晚年主讲江宁惜阴书院。《癸巳类稿》撰成于1833年。

俞正燮说:“碣石今存者有二:一在今武定府海丰”。 武定府海丰即今滨州市无棣县,这说明在所处的时代,无棣马谷山,早已有“碣石”之名,并且与广东碣石齐名,为当时国内“今存”二处碣石,除此之外宇内再没有“碣石”了。尽管他在后面的论述中,以棣碣石在“兖州”,《禹贡》中是把碣石记在“冀州”,因否定无棣碣石为禹贡碣石,但他却把一个真真切切的碣石定位在“武定府海丰”,这非常重要!因为有人说无棣马谷山,从来没有“碣石”这个名字。俞正燮老先生在这里说了,无棣马谷山当时不但被称之为碣石,而且在当时大清国的北部还没有与此同名为“碣石”的。毋庸置疑,马谷山的“碣石”古名,绝不是始见于1833年成书的《癸巳类稿》。

24、《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河间府部》记载:“庆云(县) 碣石,又名马谷山,古属无棣,今析海丰。

【按】《古今图书集成》是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此次被编入的《河间府志》应是明代之前或清初的方志。该《河间府志·山川》记载了“碣石”,缀于庆云县后。先写“碣石”之名,后写“又名马谷山”,足证明明清时无棣碣石之名早见于文献。其中云“古属无棣,今析海丰”,是因为隋开皇六年置县时,今无棣、庆云都属无棣县,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原无棣东西分治,西无棣县(隶沧州),即今庆云县,东无棣县(隶棣州),明初避讳,西无棣县改名庆云县,东无棣改名海丰县,民国三年(1914)海丰复名无棣,庆云依旧。“今析海丰”就是把碣石山划归海丰县。《古今图书集成》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比《癸巳类稿》提前一百三十多年。

25、乾隆四十五年,张克嶷撰写《重修马谷山寺记》,开宗明义云:“马谷山,古之所谓碣石也。自历下以北蜿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鬴、鬲津之间突出一峰,则灵秀所钟,谓非海邑之巨镇乎?……

【按】乾隆四十五年即公元1780年,“马谷山,古之所谓碣石也”,这句话既不是现在无棣人士编出来的,也不是二百三十多年前的碑文撰写者张克嶷凭空造出来的。马谷山古名碣石必有古文献所本,今人尚未查阅到这些古文献不等于其不存在。无棣人总会有一天在浩瀚如海的古文献中查到最古老的记载。

26、《禹贡注》(顾颉刚)明确指出:“导山,凡四重:第一重自岍山至碣石十二山,在黄河的北岸;第二重自西倾至陪尾共八山,在黄河南岸。”

【按】,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把“碣石”定位于黄河北岸最东边的一座山,沿古黄河找下去,就会发现,除无棣碣石外,别无二山。没找到正主,也不能说“沦于海”,更不可远离黄河去找别的山去替代。

27、黄盛璋先生在《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第6)论述道:“《禹贡》的黄河经今河北人海,碣石夹黄河人海口之右。今天津市以南,除了无棣县马谷山外,古黄河口都没有山,因此后代也有以马谷山为《禹贡》冀州之碣石。

【按】黄盛璋,1924年生于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1965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致力于古汉语、古文字、历史地理研究。黄先生说:“今天津市以南,除了无棣县马谷山外,古黄河口都没有山,因此后代也有以马谷山为《禹贡》冀州之碣石。”这是实地调查后,作出的科学结论。

《禹贡》九州,本来就是一种模糊的地理概念,并非严格的行政区划,加之古黄河尾自古漂移不定,如果拘泥于《禹贡》兖州、冀州去定位碣石,又不到古黄河三角洲去实地考察,很难做出科学论断。应当用现代地理知识去历史的辩证的去读《禹贡》,比如,《禹贡》冀州载“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而兖州载“九河既道”,九河是在冀州还是兖州?那怎么去定位“济河惟兖州”呢?

28何幼琦先生在《〈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中也指出:“排除了各种错误的说法,可以确定,在《海经》的时期,河水是夺马颊河入海的,河水所入的积石山、碣石山,就是今天无棣县的马谷山。明人刘世伟称:'海丰县(今无棣县)北六十里有马谷山,一名大山,高三里,周六、七里。《县志》云:山多石,无草木。疑古之碣石,为河入海处。’他疑的很准确,山不大,多石而无草木,正是被神话化为'禹所积石’的根据。后来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肯定了这一主张:'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山。’”

【按】:这就是现代人,利用现代现代手段和现代地理认知,解读天书般的《山海经》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何幼琦何幼琦(19112003), 河南省安阳市人。历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顾问等职。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山海经》研究家。

29、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长水》)一文中说:“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

【按】: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师从顾颉刚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谭其骧先生的“(黄河)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加上郦道元的“河之入海,旧在碣石”,再加上黄盛璋先生的“今天津市以南,除了无棣县马谷山外,古黄河口都没有山”,把古今地理学家的结论有机联系在一起,那《禹贡》碣石在哪里还用得着争论吗!

30、山东淄博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员周华光先生在《华夏文明起源与融合发展》(《管子学刊》)一文中说:“禹治黄河的地域,大致从河南省新乡地区滑县地界往北到海河流域,往东到山东的古无棣、利津地界(滨州市、东营市),禹治九河在这个地界内。”

【按】《禹贡》描写的治水范围限定于黄河流域,下游北不过恒、卫。《禹贡》的作者不会脱离此范围,把别个地方的一座与治水无关的山写进《禹贡》篇括充篇幅做点缀。

31《禹贡锥指》(清·胡渭)云:“禹所名之山,苞举宏远,非一峰一壑之目也……至若厎柱、碣石、朱圉、大伾之类,则又狭小孤露,与一峰一壑无异。盖山陵之当路者,不得不举为表识,未可执前例以相绳,以为必广袤数十百里之大山,而疑古记所言之非也。”

【按】有人认为《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必定是很高大的的山,无棣碣石相对孤露矮小,以此来否定其为碣石。对此胡渭给了很确切的回答。

胡渭(16331714)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撰《一统志》,聘为协修,撰有《禹贡锥指》。

(二)关于《禹贡》碣石的古诗词

《禹贡》是儒学地理名篇,《禹贡》碣石是历史名山,所以有不少古代诗词歌颂碣石,这对考证《禹贡》碣石,也是参照佐证:现摘录几首:

1、《临碣石》南朝·宋、齐、梁三朝·沈约           

碣石送返潮,登罘礼朝日

溟涨无端倪,山岛互崇崒。

骥老心未穷,酬恩岂终毕。

2、《小临海》南朝·梁·刘孝威

碣石望山海,留连降尊极

秦帝枉钩陈,汉家增礼秩。

石桥终不成,桑田竟难测。

蜃气远生楼,鲛人近潜织。

空劳帝女填,讵动波神色。

【按】:选自《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五·舞曲歌辞四》。沈约(441513)、刘孝威(496549)南朝名士、官吏,南朝疆域最北只到过黄河以北今无棣附近的乐陵郡、沧州东南部。沈约“临碣石”与刘孝威“碣石望山海”只能在无棣碣石,敌对的“索虏”政权不会允许南朝的“岛夷”政权官吏到其腹地辽东、辽西去游山玩水。

3、《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节选)唐·杜甫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朱注】《新旧史》:开元二十九年七月,伊洛水溢,损居人庐舍,秋稼无遗,坏东都天津桥及东西漕,河南北诸州皆漂没。此诗鼋鼍二句,志桥毁也。燕南、济上、徐关、碣石,志诸州漂没也。吹畎亩,失万艘,志害稼并坏漕也。

【按】【朱注】即明末清初学者朱鹤龄所注释。朱鹤龄(16061683)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明诸生。颖敏嗜学,尝笺注杜甫诗。诗题中说“黄河泛溢”注释中说“燕南、济上、徐关、碣石,志诸州漂没也”,灾区在黄河下游,其中的碣石当然也位于黄河下游。这与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云:“九河,下至沧州……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相符。

4、【九河叹】(节选)宋·刘奉世

今塞商胡口,清流不时通。

何当洒二渠,载跨碣石东

【按】该诗以“九河”为题,寓意已明。“何当洒二渠,载跨碣石东”,显然是指禹河二渠从碣石入海。

5、【葛丈山房】明·李攀龙

少宰山房北海隈,千林窈窕白云开。

倚窗河势钩盘出,拂槛秋阴碣石来

鲁国诸生纷授易,汉庭多士满题才。

临流重忆乘槎客,濯足还登万里台。

【按】:“钩盘”即“禹疏九河”之一的钩盘河,在无棣碣石附近入海。《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兹非所谓钩盘河欤!”,《海丰县志》云:“钩盘河北派径县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马谷山前入海。”

6、【登黄榆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节选)明·李攀龙

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

悲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厓落木寒。

(《李攀龙集》卷六)

【按】黄榆岭位于邢台市西63公里处的大山深处,此诗作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任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期间“地坼黄河趋碣石”就是黄河至于碣石入于海

7、【河间行.九河故道】明·彭孙贻

神禹河荒古迹存,乱流踏月犯黄昏。

残星没水低平野,苦雾开林出远村。

碣石山川青兖合,钩盘沙碛白沟浑

【按】彭孙贻(约16151673明朝遗民,著名学者。他在河间府停留期间以“九河故道”为题赋诗,并把“禹河古迹”(即“九河”)、钩盘河、碣石有机相连,即表明禹河入海处在禹贡碣石。

8、《九河》清·杜堮

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

汉家分土名犹在,宋氏传经说竟讹。

自昔洪流归海澥,岂容别派混滹沱。

岛夷尚识来时路,万丈潮头奈尔何?

【作者自注】九河古道,在德州、河间、棣州之地,与《禹贡》大陆北播为九河之文合。

自天津南尽棣州数百里内,惟海丰(今山东无棣)旧河岸有马谷山,趾顶皆石,周围三里许,形如碣石。盖即同为逆河处,与《禹贡》'夹右碣石之文相合。

北则天津滹沱入海处,九河在其南明矣,岂得越入平州乎?

【按】杜堮(1764-1858),滨州人,嘉庆六年进士,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是山东文坛的盟主。其子杜受田为咸丰皇帝的老师,孙子杜翰是咸丰皇帝的年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

9、《九河古迹》清·薛宁廷

鬲水碧吞千古月,

盘河清漾万年风。

东连碣石荒堤在,

指点沙痕忆禹功。

【按】该诗载于《乐陵县志》(1990年版)。鬲水”即鬲津河,“盘河”即钩盘河,都在“禹疏九河”之列,“碣石”即指无棣碣石。“东连碣石荒堤在”即指故黄河大提东连无棣碣石,指点沙痕忆禹功。沙痕,指九河故迹,被认为是禹迹,《禹贡》“帝锡禹玄圭,告厥成功”。作者面对禹迹所至之地,自然就追忆大禹的不朽功绩。

薛宁廷(17181772)字退思,号补山,又号洛间山人,原籍陕西雒南,乾隆十六年随父谪居山东乐陵。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主讲山东众书院。有《洛间山人诗》

10《望碣石》清·张衍重

一发贴天点黛螺,玄圭曾此奠洪波。

周移汉决无良策,那向荒墟觅九河。

【按】此诗选自《无棣县志》(民国十四年版)。作者清代无棣人、进士,官至饶州知府。题为“望碣石”,指的是无棣碣石,证明马谷山古名“碣石”。 “玄圭”指平治水土告厥成功的大禹,玄圭曾此奠洪波”就是认为大禹治水曾到过此地,无棣碣石乃禹迹所至之地。

11、《黄河曲》(节选)清·胡殿鹏

百廟坊表尊親重,春滿宮牆秋又深。

六經一出照天地,禹貢九河不陸沈;

八方泊流源汨汨,五龍塘樹覆陰陰。

馬谷鬱盤古碣石,歸墟渤海到如今

【按】:选自【台湾文献丛刊】“第 280 种”《台湾诗钞(下)》卷十八中。

胡殿鵬(18691933字子程,號南溟,南人,清時廩生,補博士弟子員,清末臺灣大詩人。割時隨父內渡,寓居厦门,後歸臺南曾任《臺澎日報》编辑記者,1905年連横在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其為文有奇氣,詩則題材廣泛,氣勢磅礡,汪洋浩瀚,為日據時期臺灣三大詩人之一。著有《南溟詩草》、《大冶一爐詩話》等書。

诗中“禹贡九河不陆沈”“马谷郁盘古碣石”两句,就明确肯定了“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的结论。结合俞正燮《癸巳类稿》中所云:“碣石今存者有二:一在今武定府海丰;一在今广东,所谓碣石镇也。”证明无棣马谷山,在学界早就有“碣石”之名。

(三)地图参考资料

1、三国演义地图。人民文学出版195311月出版的第一版《三国演义》,卷首附有一幅《三国演义地图》。其后19571月第二版,19738月第三版都附有该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738月关于第三版《三国演义》的“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一文中明确指出:“前版附印的《三国演义地图》,现仍保留。”

该地图用“要地”符号把“碣石”标注在复名前的马谷山位置

1953年第一版《三国演义地图》(繁体字,局部)】 

 

1973年第三版《三国演义地图》(简体 节选)

 
 
 

2、《禹贡锥指》所附地图(康熙乙酉版)

胡渭的《禹贡锥指》所附地图与现代的投影地图相差很大,比例尺也不准确,所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形状与现在不一样,但黄河入海的位置大体相符。胡渭也是认同碣石在古黄河入海处,河口画出来了,他却到五百里之外的海中区寻找碣石,结果是缘木求鱼,因为没在那里找到碣石,所以他深信碣石已沦于海,但又说不定“何时复遭荡灭”。古河口明明画在无棣附近,他却说流经马谷山的河流“非禹迹”,因而轻易否定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碣石在九河北岸】

3、康熙癸巳(康熙五十二年)版《书经体注》附图

碣石的位置在九河左岸


 【禹贡总图】
【禹贡帝都图(局部)】  

二、关于【曹操无棣《观沧海》的考证】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考证 该诗创作时间: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东征管承路过无棣。

创作时间依据: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一年(206

“初,袁绍以甥高幹领并州牧,公之拔鄴,幹降,遂以为刺史。幹闻公讨乌丸,乃以州叛,……遣乐进、李典击之,幹还守壶关城。(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幹。公围壶关三月,拔之.……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2、《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太和二年(228

(太和)二年(228),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这是曹植给侄儿魏明帝曹叡奏疏,不会有自我吹嘘溢美的成分,所述事件应为诚恳可信的。

其中“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是曹植叙述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东讨西杀的四次关键性著名战争。其中的“北出玄塞”显然指的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出卢龙塞征乌桓的那场战争;而“东临沧海”与“北征乌桓”定然不是同一码事,而是指跟随曹操“东征管承”的那场战争。曹植跟随曹操“东临沧海”。“东临沧海”四字,是对曹操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八个字的缩写。

有人对曹操东征管承这场战争的重要性进行淡化,其实是对曹操彻底消除袁氏势力,稳定北方大局乃至后来魏国的建立是非常关键性的一场战争,战争历时半年的,参与的将领有李典、乐进、张郃等,阵容规模可观《武纪》还载,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自淳于还鄴评功论赏“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馀人,皆为列侯,其馀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表明经过这次军事行动曹操控制北方的大局已定,曹操已踌躇满志。

3、《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八年晋封魏公策命

明确曹操“东、西、南、北”四大战功。

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袁谭、高幹,咸枭其首,海盗奔迸,黑山顺轨,此又君之功也。乌丸三种,崇乱二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县车,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其中,

第一功中东征管承,“海盗奔迸”,即指东征海贼管承。曹植从征“东临沧海”。

第二功:北征乌桓,乌丸三种”“一征而灭”,即,曹植从征“北出玄塞 ”。

第三功:南伐刘表,“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曹植从征“南极赤岸”。

第四功:西战马超“殄之渭南”“遂定边境”,曹植从征“西望玉门”

4、《曹植年表》(节选):

明确曹操“东征海贼管承”、“北征三郡乌桓”时,曹植确实从征。

《曹植年表》云:

【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206年),曹植十五岁】

《武纪》:“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植从征。〈求自试表〉:'东临沧海’指此。

【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曹植十六岁】

《武纪》:“春正月,公自淳于还邺。夏五月,北征三郡乌桓,至无终。”植从征。〈求自试表〉:'北出玄塞’即指此行。

(二)该诗的创作地点:汉渤海郡东的碣石,即今山东无棣碣石。

创作地点依据:

1、一曰“曹操自我认领”

《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领冀州牧。”今无棣境其时属冀州渤海郡,濒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诗组的“艳”中叙述道:“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至我碣石”即属于曹操自己领地内的碣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说出“至我碣石”,其地应理解为他的领地或辖区。

2、二曰“有其必然性”

曹操“东征海贼管承”,管承故里虽在东莱长广,但海贼的活动范围是在渤海南半部沿海。围剿“海贼”深通谋略的曹操理应从沿海由西向东一路征讨,且此时的冀州渤海郡(含今无棣沿海)属于曹操管辖,自然属于优先清剿范围。无棣沿海成为曹操大军的必经之地。这就是必然性。

3、三曰“名副其实”

无棣临渤海,汉因其名置“渤海郡”,渤海又通称“沧海”,所以北魏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至孝明帝有分置“沧州”,一直沿用至今。无棣碣石濒临“沧海”。沧海、碣石,恰与诗中的“沧海”“碣石”相符。

4、四曰“方向对头”

“东临碣石”,即挥师向东登临碣石。曹操自并州冀州一带挥师东进,“东征海贼管承”,恰与诗中“东临”相符。

5、五曰“季节吻合”

《武纪》确切记载:“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与诗中的“秋风萧瑟”“百草丰茂”的季节时令正相吻合。

6、六曰“环境相符

诗中有“山岛竦峙”句。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晚泊无棣沟》诗云:“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其中“人家绿渚间”的“渚”即指水中的小岛之类的地块,《说文》:“小洲曰渚”。“绿渚”即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等绿色植被。

除“绿渚”外,附近还有较低矮的“箧山”。《水经注·淇水》:“ 又东迳箧山北。《魏土地记》曰:高城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寰宇记》记载:沧州盐山县“篋山,一名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闊山,在縣東南九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北直四》记载:“盐山县:箧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峡山。魏氏《土地记》:'箧山长七里。又县东南九十里,有阁山,山皆低小,无峰峦林壑之胜。又小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陂陀绵亘,跨山东海丰县(按,即今无棣县)界,一名骝山。”。魏氏《土地记》一说是成书于三国时代,早于《水经注》,说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无棣碣石附近的海陆上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不少山头,“箧山”是在1964年才从无棣县划归河北海兴县。由此可知碣石周边“山岛”不少,这与诗中的“山岛竦峙”相符。

以上六点,尤其是地名(碣石)、季节(秋八月)、方向(东临)、环境(山岛)等关键要素都与诗的意境相吻合。

三、碣石山的保护开发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碣石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复名后,引起了各界关注,也进一步提高了无棣人对碣石山的保护开发意识。碣石山名气虽大,但山体较小,容量有限,所以本着重点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经过论证对碣石山旅游进行了科学规划,使之成为火山遗迹科研基地和挖掘黄河文化的璀璨载体,同时也成为一处旅游景区。

2009年,无棣碣石山旅游风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称号,迎来了许多国内外客人的旅游观光,并受到好评。谨摘录几则如下:

【山东黄河】以《黄河古道活化石—碣石山》为题刊文,并配发照片

【中国水利网】刊文说:“无棣碣石山是鲁北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峰,是徐福东渡启航处,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曾登临此山。碣石山还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年轻的山体,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质、地貌的演变,追溯人类活动踪迹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学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挖掘碣石山悠久博深的历史人文底蕴、科学地理价值。”

【大众网】发文说:“碣石山又称马谷山,但当地居民更习惯称之为“大山”。碣石山也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山东多山,与众多名山相比,碣石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尽管古人如曹操登临赋诗,但一直鲜为人知,只是到了近几年才颇受关注。碣石山虽小,年事却很高。山体形成于73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属中心喷发而成火山,喷发物有火山蛋、火山灰、火山岩、火山岩熔组成,岩性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山石石质奇特。旧县志记载,古时该山近河傍海,距海口仅十余里,为导航标志之山,人称碣石山。山上不生草木,春秋时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又称盐山。很早之前,山上建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阁、关帝庙等寺观十余处,一座小山上既有佛,又有道,可谓奇特。”

【半岛网】发文说:“碣石山地处黄河古道,属于历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碣石山无愧为黄河故道的'化石’。几千年来,它沉淀了、粘附了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

【新浪博客】曾发表一篇《碣石山游记》,其中说道:“目前国内学界对碣石山还有分歧,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无棣的这座山就是观沧海中的那座碣石山,而我今天要去的正是这座山。……真的是三生有幸,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再来观一下这座碣石山,秦皇汉武,曹操都曾经来过这座碣石山,突然觉得这座矮小的碣石山这一刻是如此的高大,是啊,像碣石山这样的奇特的山在无棣、在滨州、在山东、在华北、在中国,恐怕也仅此一座,'别无分店’了吧!”

【中国景点网】的发文中说:“碣石山,系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其结构为火山弹、火山灰、火山砾、火山熔岩组成,被誉为'京南第一山’。”

【汽车之家·论坛】刊文道:“围绕碣石,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争论,形成了千古碣石谜案。但最终经专家考证,无棣的碣石山就是《禹贡》之碣石、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曹操东临之碣石、徐福入海求仙启航之碣石。……齐人徐福率童男女便是由无棣碣石山入海求仙的。汉武帝时期也曾派方士寻找仙人、求不死之药。秦皇、汉武多次赐履碣石,也多是为盼入海方士早日带回不死之药。碣石山既是秦皇、汉武赐履的历史名山,也是早期道教最活跃的地方,这里曲径通幽,蜿蜒迂回,奇洞异穴,引人入胜,后被道教尊为'福地洞’。”

【二月春风的博客】在其《游览碣石山》文中说:“碣石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源于它的景美,还在于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碣石山地处黄河古道,属于历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碣石山是黄河故道的“化石”。几千年来,它沉淀了、粘附了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

【大众网滨州】通讯员 张霞,前不久发表一篇《登碣石山》游记,其中写道:“我们拾级而上,首先来到'碣石山碑’前。碑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体巨大、肃穆壮观,上刻毛体草书“碣石山”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气势恢宏;碑的下方镌刻着“碣石复名记”。读后,对碣石山复名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接着又来到“安作璋教授题词碑”前,字数不多,但意义重大,它再次肯定了碣石山在此的研究成果。'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碑’也很壮观,白色的大理石上雕刻着红色的大字,远远的就能看到。看完“三碑”,走过碣石门,开始步入火山口遗迹。从洞天福地到一线天,经虚怀若谷、石瀑到达摩洞、龙马洞,再到山神庙遗址、新修的碧霞元君祠、石林景区、曹操横槊赋诗群雕…….,一路绿荫一路故事,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我和老公、孩子谈古论今,不觉攀上山顶,来到观海阁。在楼上,有好多诗,我们把着饮料念着诗,很是雅兴。凭栏远望,绿树红花,炊烟袅袅,一切景色尽收眼底,太美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衔接的很和谐,也很耐人寻味。”

禹贡碣石复名十周年了,无棣碣石考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仅仅是无棣古黄河文化挖掘刚刚走出了第一步,无棣是禹迹所至之地,又是姜太公赐履之地,厚重的黄河文化积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等待有志于此的无棣人来源源不断的挖掘、提炼,保护、开发,让《禹贡》碣石,在无棣这块人杰地灵的古老大地上,闪烁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史冬:碣石山——盐山的“祖山”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地学奇观—无棣碣石山
登碣石山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晚泊无棣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