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东征管承进军路线简析

刘玉文

笔者2001 年曾写过一篇题为《曹操何处临碣石》的短文。提出曹操《观沧海》名篇,是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率军东征管承进军途中,登临无棣《禹贡》碣石时,即兴而作。

        昌黎原文联主席董宝瑞先生连篇累牍提出质疑。他说:『即便曹操在并州滞留到秋天,确实是由并州率领大军去淳于“东征海盗管承”的,也不会取道冀州的沿海地区,绕一个大圈,到达时属冀州渤海郡的无棣县马谷山,而再“至淳于”的,曹操的大军只会穿过并州与冀州交界的太行山,由邺城东行。地理形势摆在那里,一目了然,这恐怕不是谁用笔随便一写就可了事的。』(董宝瑞:《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在哪里?》)董宝瑞还贴出的所谓“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天曹操北征乌桓涉及到的幽州地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谭其骧在这幅图上偏偏没有在辽西一带标出董先生所期望的“碣石山”。

    本文重点就曹操“东征管承”,会不会“取道冀州的沿海地区”加以商榷: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载,建安十一年“八月,曹操东讨海贼管承,至淳于,遣将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史书上记载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是“东征”、“东讨”。按照儒家关于的战争的记述,“征”、“讨”是有特定含义。孟子曰:“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载:“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曹操曾被晋封为“魏公”“魏王”,后人写史所以可使用“征”“讨”二字。

    如果是打“土匪”、“海贼”,不能叫“征”“讨”,只能叫“剿”“荡”“平”。既然用“征”“讨”二字,就说明“海贼管承”等部的级别不低,规模不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毛贼似的“海贼”。从曹操的陈容上看,出动了得力干将张郃、李典、乐进。此时,加之“陈豨复叛”又出动了于禁和夏侯渊等;从征讨范围看,是青州沿海郡县;从持续时间上也持续了半年之久;从战争结局看,尚未取得彻底胜利,只是“承走入海岛”结束。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二月返回邺城,大封功臣,作《封功臣令》。封功臣二十余人为列侯。说明东征战役对曹操来说是彻底解除心腹大患,稳定北方四州的关键军事行动。此役甚至比曹操征乌桓还重要。如,曹操征乌桓就曾受到孔融的嘲笑:『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后汉书.孔融传》)

    “海贼”在东汉皇家文书中也称之为“海盗”。曹操东征“海贼”,被列为曹操加封的大功勋之一,《后汉纪校注》卷 十载:『(建安)十八年(癸巳)夏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慮持節策命曹操為公曰:“袁譚、高幹,咸梟其首,海盜奔迸,黑山順軌,此又君之功也。”』由此可见,此次曹操东征“海贼”的意义非同小可。

以下,就曹操此次“东征”是否“取道冀州的沿海地区”经过渤海郡沿海,从几个方面略加探讨。

    第一,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是曹操“东征(讨)海贼管承,至淳于”,而不是曹操“至淳于,东征海贼管承”。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说明在未至淳于之前就有战事发生,向东沿途征讨到达淳于才建指挥大本营,坐镇指挥,这是正常的理解。但是董宝瑞先生机械地理解为“至淳于,东征海贼管承”,他认为曹操的大军在到达淳于之前是单纯的行军,一路行来,并无征讨战事发生,只是到了淳于之后曹操才安下大营建立指挥中心,开始对管承的征讨行动,而且军事行动仅局限在长广一带。董先生凭想象给曹操画出的“曹操东征进军路线示意图”就是充分证明。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据《潍坊市志》:“205年,曹操杀袁谭,占青州。2068月,曹操东征,守军管承退守安丘,曹派大将乐进、李典破之。”这里称管承部为“守军”,就说明管承是袁谭的余部,并仍占有广大的地盘,在曹操东征大军的压力下,且战且退,最后“退守安丘(按即淳于境)”。而不是一直固守淳于坐以待毙。

    第二、考察一下“管承”部的基本情况。

    据《三国志. 何夔传》载:“(夔 )迁长广太守,郡滨山海,黄巾未平,豪杰多背叛,袁谭就加以官位。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 家,为寇害。议者欲举兵攻之。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习于乱, 不能自还,未被德教,故不知反善。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 战。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 可不烦兵 定。」乃遣郡丞黄珍往,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夔遣吏成 弘领校尉,长广县丞等郊迎奉牛酒,诣郡。牟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旬月皆平定。……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界,州郡苦之。太祖以夔前在长广有威信,拜乐安太守。到官数月,诸城悉平。”

    《三国志.吕虔传 》:“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虔将家兵到郡,开恩信,祖等党属皆降服。”原来这个“寇暴乐安”郡的“海贼郭祖”就是“袁绍所置中郎将”。

    由《何夔传》《吕虔传》的简要记述可以看出,管承等并非一般的“海贼”,而是属于响应黄巾起义的地方豪杰,后接受袁谭的笼络收编,并授官加爵,成为袁绍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地方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号召力。曹操灭袁绍,管承等部没有归附曹操,被称之为“海贼”,继续与曹操抗衡。在曹操的心目中,他们属于袁氏残余势力。而且与管承同时并存的“海贼”还有“牟平贼从钱”部,“东牟人王营”部,以及“寇暴乐安、济南界,州郡苦之”的袁绍的中郎将“海贼郭祖寇”等,因管承部较强大,所以史书中就以“管承”为其代表。何夔、吕虔对这些“海贼”并没有从肉体上剿灭,而是采用“喻以恩德”、“开恩信”的“招抚”策略,使之暂时“请服”“降服”或使之“离散之”,其实力仍活动于长广、乐安、济南等郡县,构成了曹操“后院”的心腹大患。

    第三、以管承为代表的“海贼”的活动范围。

    《三国志. 何夔传》有“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界,州郡苦之”的记载。据《中国史稿(第二册)》(郭沫若主 编人民出版社 1979年出版):“初平三年(192),冬,被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有三十多万人,男女百余万口。但另一支青州黄巾军在徐和、管承等领导下仍然坚持斗争,据有济南、乐安(今山东博兴县西)、长广(今山东莱阳东)一带。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亲率大军前往镇压,管承被迫亡走海岛。其余的黄巾军一直坚持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还攻杀了东汉济南王刘赟。”

    《国防知识——重大战事:黄巾起义〉》(温岭市国防教育网)也说:“在曹操的镇压和欺骗下,青州黄巾军30余万人被其瓦解、镇压和收编。此后,青州其他农民起义军在徐和、管承等领导下继续战斗,攻下济南、乐安、长广一带。曹操击败袁绍后,率军前来镇压,管承被逼退守海岛,其余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斗争到献帝建安12年(公元20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黄巾起义”条,也记载:“后来青州黄巾虽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但徐和、司马俱和管承领导的黄巾军仍分别在济南、乐安、长广等地活动。”

    《黄巾起义》(作者:谢桂华):“后来青州黄巾虽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但徐和、司马俱和管承领导的黄巾军仍分别在济南、乐安、长广等地活动。”

    从以上史料中,可知,所谓“海贼管承”只是史书记载中“海贼”代表性人物,其中还包括“徐和”、“司马具”等人领导的黄巾军余部。管承等义军的活动范围不仅仅限于“长广”,而且包括青州的“乐安”一带。

    第四,“乐安”指何方? 

   “乐安”系指东汉青州“乐安国”。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乐安国,原为西汉“千乘郡”,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更名“乐安国”,后又改国复郡,位于青州西部偏北,东临渤海,治所临济(即原属滨州市的高清县)。辖“临济、千乘、高菀、乐安、博昌、蓼城、利、益、寿光”九县,其西北部就包括今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大部。其中与无棣县相邻的沾化县东南部就属于“乐安国(郡)”。据《沾化县地名考略》载:“东汉(公元25200),今沾境西北部当时为冀州制吏部渤海郡阳信县地;东南部为青州制史部乐安国千乘县地;西南部为青州平原郡厌次县地。”这也与台湾学者陈文德编写的《曹操》一书中“建安十一年八月,曹操率张郃、乐进、李典渡黄河,向东征讨青州海滨郡县的海盗头目管承”相吻合。

    “管承走入海岛”,乐安仍有“海贼”作乱,曹丕继位后,仍有在东莱、“乐安利县”的征讨活动。例如:《三国志卷二六牽招传》:“拜平虜校尉,将兵督青、徐州郡诸军事,击东莱贼,东土宁静。”

《三国志卷一八吕虔传》:“文帝即王位,加裨将军,封益寿亭侯,迁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讨利城叛贼,斩获有功。”《三国志卷二八唐咨传》:“唐咨本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三国志卷二魏文帝纪》“(黄初六年)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

    第五,“海贼”活动的特点。

    所谓“海贼”,必然是以沿海郡县、近海岛屿、沿海河流港汊为主要活动基地。从“承走入海岛”的记述,就可证明管承早已在沿海岛屿上建立了基地。曹操大军征讨的重心也必然是放在冀、青沿海地区,而不是放在内陆。

    有上述几点,可以推定,善于用兵的曹操向东征讨“海贼”的进军路线,决不会是董宝瑞凭想象所绘制远离渤海郡、乐安郡沿海的一条从冀州邺城直达青州淳于的一条东西向直线的路线图,。必然是由李典、乐进、张郃等将领分别率军在渤海、乐安沿海及沿海郡县一带沿途清剿,而以傍海一路为重。各路兵马分进合击,将“海贼”向东征讨驱赶,最后压缩到淳于一带会师合战。曹操在淳于驻扎的时间相对较长,大概与几乎同时发生的东海郡另一支地方豪强武装“陈豨复叛”有关。《三国志.于禁传》载:“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是时太祖军淳于”。说明昌豨部被于禁等平定后,征讨管承的战役仍未结束,曹操仍驻扎在淳于。

    既然以管承为代表的“海贼”其活动范围已到达“乐安”,即今无棣的邻县及所在的滨州市境内,所以曹操的征讨范围也必然含盖今滨州市所在的渤海郡、乐安郡沿海区域。东汉时期黄河从乐安郡利津入海。曹操所部渡黄河也必然在乐安郡境内。

    董宝瑞先生又说:『若说曹操率领大军是先由邺城往东北行,经过冀州的清河国(亦当涉足青州的平原郡北部),先去勃海郡,再折向东南,渡过黄河,绕一个大弯子,抵达淳于,这样勉强可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惜史书惜字如金,并没有这样记载。』且问董先生所津津乐道的,曹操北征乌桓班师走傍海大道,到昌黎登山观海,何据之有?岂不同样是“可惜史书惜字如金,并没有这样记载”?

    曹操为防范海上游动性很强的“海贼”,从沿海一带由东向西游窜,曹操率军东征必然先经渤海郡沿海由西向东推进,沿路清剿。不是毫无意义地“绕一个大弯子”,而是预定的、唯一正确的进军路线。董宝瑞先生的错误就在于把注意力仅仅盯住“淳于”一个点上,认为“海贼管承”是淳于一带的“固定目标”,在原地不动地等待曹操去剿灭。不顾以管承为代表的“海贼”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特点,只凭“张开想象的翅膀”滥发议论,实为无理强辩。

    董宝瑞先生还说:『率领精兵强将、精通兵法的曹操,就不会渡过黄河'至淳于’……那样的话,史书则不会记其'东征’,而是记其'北征’了。』这同样是强词夺理!“精通兵法的曹操”绝不会在取得并州胜利之后,不计军需运输费用,把数万大军再全部开到到邺城集中,在邺城一地去就食、消费、补给、休整,然后从邺城分兵出征。“东征管承”。曹操证管承绝不是曹操的即兴之举,而是早有预谋的军事行动。既有“预谋”,就必然在靠近沿海一线先期驻扎部队。即便是曹操从邺城出发挺进渤海郡的今无棣县境一带,其进军方向也是“东北”。史籍中的“北征”、“东征”是指其主导方向,决非是不偏不斜的“正北”或“正东”的直线行动,就如同“下象棋”中的“出车”、“调炮”那样,这大概是常识,董先生岂能不知。曹操北征乌桓出卢龙塞,有很长一段路是“东指柳城”,但史书中仍记其为“北征”而不说是“东征”;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出江西,进军云贵,显然是“西进”,“四渡赤水”方向迂回不定,但历史中仍记为“北上”;黄河九曲十八弯,但仍然唱曰“大河向东流”! 诚如董先生所云“可惜史书惜字如金,并没有这样记载”曹操东征路上吃喝拉撒睡,难道就等于曹操从来不饮食排泄?董先生原本是心知肚明的,其苍白无力的胡搅质疑,说穿了,只不过是想使尽浑身的解数,极力回避、进而抹煞“曹操东临的碣石在无棣”这一历史事实而已。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据史料记载,曹操出征,曹植常随军,这次东征也不例外。据《国三志.陈思王传》载,太和二年“上疏求自试”中曰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不言而喻,曹植所说的“东临沧海”是指东征管承途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北出玄塞”是指北征乌桓“出卢龙塞”及“堑山堙谷五百余里”东指柳城。毋庸置疑,“东临沧海”与“北出玄塞”决不会是指同一历史事件!

    通过上述探讨,简要归纳:

    一、“海贼”管承等部的活动范围含盖今无棣县所在的滨州市大部,其沿海属县、邻县是曹操重点征讨区域。所以当时的冀州、青州沿海是曹操东征大军的必经之地。

    二、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必然在重点征讨区域亲自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因此曹操必然坐镇于冀、青沿海一路大军中,向东横扫。

三、《后汉书·献帝纪》载:“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领冀州牧。”既然此时的冀州是已经是曹操的领地,为了领地的社会安定和百姓生计,曹操东征海贼管承,必然率先清除自己领地及周边的“海贼”,符合常理。

四、从冀州至青州淳于沿海,只有冀州渤海郡内今无棣境内有一座古揭石山突兀于海滨,即晋伏琛《齐地记》中所载的“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的碣石,此乃古军事要地。曹植所说的“东临沧海”,正是指曹操于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大军东进经今无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一千古传诵的历史插曲。

    结论:曹操的名篇《观沧海》,乃是建安十一年秋八月东征管承途中,登临无棣《禹贡》碣石即兴而作。诚然,“这恐怕不是谁用笔随便一写就可”抹煞掉的历史事实。(刘玉文  200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在哪里
碣石纵横谈|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在哪里
官渡鏖战篇二:为什么地盘更大的曹操更弱?详细分析袁曹实力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了哪里?(汝南袁家失败的三条根本原因)
前三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之特别篇?官渡之战
袁氏群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