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袁尚“坐于冻地”说起


(刘玉文)

【东汉,辽西、辽东地图】     

     以往,有人在注释曹操《观沧海》时,往往不顾道路、方位、气候、物候、里程诸多要素,想当然地认为曹操东所临的“碣石”,就是今河北昌黎县城北的“仙台顶”。他们唯一的依据就是《三国志.武帝纪》中“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一句话,由此凭主观演义出他自己所期望发生的故事情节。

持此论者还断定,曹操出了柳城,没有取道经过“堑山堙谷五百里”的修筑已变通途的、且“路近而便”(田畴语)的卢龙道,硬说“大军未再取道塞外道绝不通(引者按:此时仍云“道绝不通”,实为妄语)、苦不堪言的‘回头路’而是沿着有沿海通途的辽西走廊返回的。”① 于是,便不计路程远近,不管古时行军速度,硬性限定曹操 沿辽西走廊走到昌黎碣石山时”“10天左右的行程”,到达今昌黎县境时,还必须“尚未出九月, 并恰好“正是农历九月初九之后的秋高气爽的登高望远的大好时机,当地还得为曹操准备着“山与海之间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色,即昌黎“海边沼泽地带或泻湖的蒿草滩和芦苇荡。在“仙台顶”上还能保准让曹操遥望到“东偏北45公里处的秦皇岛东山和25公里开外的北戴河海滨莲蓬山。   

至于曹操作诗的酝酿过程,那就更是玄乎加邪乎了,煞有介事地顺口说道:“(曹操的)大帐就在现在的果老院那儿搭起来了……曹操连吃带喝,诗意越来越浓,忍不住就着《步出夏门行》的曲子,就唱起来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惜,再往下唱,唱不下去了。咋回事儿?缺夜景呀!夜间,在满天星斗和一轮明月映辉下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情景,曹操可忒想好好瞅一瞅,饱饱眼福。说话间,太阳就要落山了,……心中的歌儿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那一夜,曹孟德在碣石山上不知咏唱了多少遍他新吟出的这首诗歌,听得军士们都会唱了。可真不容易,曹操为写这么一首短诗,去体验生活,观沧海、望星空、瞅残月、看日出,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真格的算是 “幸甚至哉”了!

把个曹操折腾了一番之后,又说:“(曹操)他在头离开碣石山地界,去没有去海边细看看海,这就谁也说不清楚了。”曹操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观沧海,欣赏了一番昌黎“海边沼泽地带或泻湖的蒿草滩和芦苇荡”,就意犹未尽地哼着歌下山去了。

曹操从柳城班师,假如取道今之“辽西走廊”,到达今昌黎一带,当真能够赶在“秋风萧瑟”的季节,欣赏到“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色”吗?答曰:否!

这不妨从袁尚“坐于冻地”这件小事说起。

据《后汉书.袁绍传》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辽西,击乌桓。尚、熙与乌桓逆操军,战败走,乃与亲兵数千人奔公孙康于辽东。尚有勇力,……康亦心规取尚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熙疑不欲进,尚强之,遂与俱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下,坐于冻地。尚谓康曰:“未死之间,寒不可忍,可相与席。”康曰:“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遂斩首送之。』《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也有类同的记载。

试想,袁尚本是顶盔贯甲的勇武将领,公孙康的手下并没有扒光他的衣服,但当他“坐于冻地”时,被冻得“寒不可忍”,而向公孙康“求席”。这说明当时的气温已经不是“秋高气爽”时节那种舒服宜人的“凉爽”了,而且也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已经到了天寒地冻得严寒程度了。在这种气候状况下,辽东地面上绝对不会是“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季节了。在那冰冷的“冻地”上,只会生出冰凌之花,却不会展现出“百草丰茂”的奇迹。稍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会联想到:此时,与辽东郡相毗连的近邻辽西郡,同样会是一片天寒地冻的景象,绝对不会呈现出反常的“山与海之间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色”。

袁尚一行到达辽东襄平的时间,当在建安十二年农历八月底或九月初。

建安十二年八月,白狼山战败后,袁尚兄弟与部分乌桓豪酋率数千骑奔走辽东,此时曹操大军乘胜进至柳城。袁尚等人是轻骑奔亡,必然日夜兼程,柳城至襄平直线距离200余公里,今铁路里程约400公里(折合1100余汉里),当时的路程或许还远一些,但轻骑驰骋,也不过七八日的行程,袁尚一行人马到达辽东襄平的时间,应是在农历的八月底或九月初。曹操一方进入柳城之后,则忙于“屠柳城”、收编胡汉降者、等待落在后面的“车重”会合、收缴战利品等等,肯定还需要花费一些时日,在这段时日内,袁尚等人的数千骑早已经进入公孙康的辽东界。曹操于农历九月下旬“引兵自柳城还”,汉代从襄平(今辽阳市)沿古道到今昌黎附近的里程约1000公里(折合2800余汉里),公孙康说“卿头颅方行万里”,其中“行万里”是形容道路遥远,即使送到洛阳或许昌也不到万里。曹操在尚未到达易水之前,就收到袁尚等人的首级。以此推断,应是曹操的大军前脚撤离柳城,公孙康的“传首使者”就在后脚快马紧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曹操到达易水之前,就把袁尚等人的头颅交给曹操。袁尚一行,到达襄平后,没有久留,而是当即被收拾,公孙康斩袁尚兄弟的时间,应是曹操仍留驻柳城的八月底或九月初。

曹操一行,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出发,能在10天左右的时间,到达今昌黎县境吗?恐怕不能。

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将兵4万人征辽东公孙渊,此前,司马懿曾谋划曰:“往百日,还百日……”, 就按有人认为“司马懿率兵去辽东征讨公孙渊时,走的也是曹操回师的道儿 ③,即取道今“辽西走廊”估算,洛阳至辽水之滨,里程约1500公里,司马懿行军估算需要“百日”,平均日行军速度约15公里。《汉书.陈汤传》云:“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汉书.贾捐之传》载:“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 司马懿的行军速度基本与古制相符。

由此可推知,曹操班师速度也会大体与此仿佛。曹操征乌桓的兵马有多少,史书未详载,但郭嘉说是“虚国远征”(《三国志·郭嘉传》),估计曹兵当在于20万左右,加上大量的车重,再加上胡汉降者万数,还有像郭嘉这样曹操舍不得扔下的重病号随行等等,如此庞杂的凯旋编队,一路走走停停,曹操日行军速度肯定不会比司马懿更迅速。今朝阳到昌黎的火车里程是382公里,魏晋时这一带的山间、河谷的实际迂回路程决也不会小于此数。曹军能在二三十天之内赶到今昌黎,也就算是不错的行军记录了,限定10天到达,显然不切实际。

再参看一下辽阳、秦皇岛一带的气候情况。现代气象资料显示,两地气候相似。【辽阳】:“宏观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年平均温度8至9摄氏度,降水量在600至800毫米之间,无霜期160至180天。”

http://www.lyzy.gov.cn/function.asp?doc_id=2184

    【秦皇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具有明显的寒暑交替常年无霜期175-185天,年平均气温10.5°C ,年平均降水量736.3mm。”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d145cid90001476.html)

【昌黎县】:“属温和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度,平均年降水最730毫米,无霜期190天季凤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寒暖干湿分明。冬季多偏北凤,气候寒冷干爆……终霜平均在4月6日结束,最晚4月27日结束,秋季因温度下降率和日变化较大,所以,冷热变化显著,平均初霜期在10月16日,最早出现在10月4日。”

(http://www.qhdcl.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6282)

再重复一下,在这样气候条件悬殊不大的状况下,当辽东襄平出现甲胄在身的人“坐于冻地”“寒不可忍”的时候,秦皇岛一带绝不会仍保留存在着“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色”。

或问,汉末农历八月底九月初,今辽阳一带会出现天寒地冻的气候吗?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揭示的我国古代气候变迁波动状况,三国时期气候处于中国气候学史上的第二个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而且向来较为温暖的江南地区也常常出现严寒天气。据气象专家推算那时得气温比现在同时期冷24℃。

《后汉书.五行志》:“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玡井中冰厚尺余。”“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曹瞒传》载,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自撤离柳城时的气候是“时寒且旱。” 《说文》:“寒,冻也。”《列子?汤问》注云“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时寒”,表明已达到结冰的程度。

《三国志.武帝纪》还记载了建安十六年(211年),秋七月,曹操西征马超,“九月,进军渡渭”,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同样是农历九月,在渭水之滨一夜之间竟能筑起一座冰沙之城城,肯定是到了“滴水成冰”的严寒程度了。

《三国志.文帝纪》还记载,十月淮河冰封,黄初六年“八月,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是岁大寒,水道冰,舟师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首次记录淮河冰封。

《晋书.五行志》载,“吴孙权嘉禾三年九月朔(按:即九月初一),陨霜伤谷。……四年七月,雨雹,又陨霜。”“(赤乌)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江南如此,北方可想而知。

《晋书.五行志》还载:“咸宁三年八月,河间暴风寒冰,郡国五陨霜伤谷。”“太康五年,九月,南安大雪,折木。”“太康八年四月,齐国、天水二郡陨霜。……九年四月,陇西陨霜。十年四月,郡国八陨霜。” “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陨霜,……咸和九年八月,成都大雪。”“永和二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十年五月,凉州雪。

由以上这些零星的气象记录看,建安十二年八月底九月初,辽东、辽西出现天寒地冻的气候状况,是不足为怪的。这与《曹瞒传》中的“时寒”正相吻合。

根据袁尚在辽东“坐于冻地”这一细节,可以推断,其时与辽东郡毗邻的辽西郡一带的气候也会相当严寒,曹操即便是途经这一带,也绝对看不到“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色”。所以,曹操《观沧海》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不会是昌黎一带当时的实际景色。由此可以断定,曹操的《观沧海》的写作地点并不在今昌黎。即使凭空捏造出曹操的“大帐就在现在的果老院那儿搭起来了”的神话,也与事无补。(文/2008)

 【参考资料】:

① 董宝瑞:《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在哪里?》
② 董宝瑞:《曹操<碣石篇·观沧海>诗中“山岛竦峙”新释》

 董宝瑞:《曹孟德放歌碣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沧海》中的碣石在如今的哪个地方?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背景资料
曹操“东临碣石”,碣石山今在哪?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十六卷
河北一个县,曹操在此写下《观沧海》,韩愈祖籍地,美誉“七乡”
昌黎与碣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