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边的曼彻斯特》:现实,就是那条无法顺利脱下的裤子
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没有做任何准备去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意思是,我一篇影评都没读,连主演的名字也一无所知。

只是因为一堆片名中,我觉得它,最好听。

打开播放器的时候,底端视频的简介是这样写的

——“影片讲述了lee.chandler的哥哥因病去世,而他作为监护人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的故事。该片获得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提前预祝卡西·阿弗莱克问鼎奥斯卡影帝。”

被推送了无数遍“奥斯卡乌龙”的相关新闻之后。

我知道现在应该可以将“提前预祝”改成“热烈祝贺”了。同时,这部影片还拿了“最佳原创剧本”。


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莱克

看到这样的简介,结合开始几分钟男主人公散发出来的压抑沉闷和封闭气息。我先入为主地对电影有了模糊的猜想:

无非又是一个关于年轻的灵魂“救赎”蒙尘的麻木的“大人”的故事。

事实证明,果然是我自以为是了


该怎么说《海边的曼彻斯特》呢?

很,生活;很,现实;很,残忍。

真正要说故事内容,倒非常简单,讲了主人公Lee接到了哥哥Joe去世的消息,从波士顿赶回留下沉痛回忆的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葬礼及侄子监护权的一系列琐事的过程。

真的是,琐事。

当然,电影采用插叙,回忆了Lee变成如今沉闷冷漠、不解风情、拒人千里、压抑而暴躁的原因。

——由于他的一时失误(喝酒还嗑药),造成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在火灾中丧生,与相爱的妻子产生了无法消除的隔阂,最后离婚。他举枪自杀失败,之后,消沉度日,被那样沉重的愧疚悔恨以及自我厌弃折磨着。

但我又发现,要向别人复述电影的内容,很难。


不知道看电影,或者看文章的人中,有没有人真正操持过,或者真正从头到尾见证过,一场葬礼。或者更贴近一点,有没有家里人突发疾病,送进医院,你要负责跑前跑后办理各种手续,准备各种单据的经历?

我今年24岁,没有过。以前甚至没有想过。

我本人对所有需要签字盖章的事情都想敬而远之。可能大部分90后都相似,对繁琐的手续、流程感到厌烦和恐惧。而我们的国家,又最擅长设立有关部门。

在大学时,因为同学脚扭伤,校医务室又都是些“吃闲饭”的大夫,于是有段时间,我甚至突如其来地,送她去医院,我站在夜色笼罩的路边,很久拦不到一辆车。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想到自己。

突然有了一种忧虑,如果我爸妈生病,作为独生女的我,连医院挂号缴费之类的事情都拎不太清,如果真的遇到什么突发的状况,我将会是怎样的茫然无措。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也老去,真的需要我送走他们,那些联系车、联系殡仪馆、通知远近的亲友、选墓地、刻碑、要回老家办传统的葬礼还是举办追思会,要怎样安置亲朋,直到最后下了葬,还要办理死亡证明、处理保险、财产过户等等大大小小的琐事,我又能不能在抑制着悲痛的同时,流畅顺利地处理?

所以我发现,其实这个世界被人们定义的那些苦难都不是最难捱的,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琐碎。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要求、规则、手续,无意义的问话和回答都会让我觉得难堪。

这就是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苍白琐碎的现实比苦难更让人难以忍受。


男孩鼓起勇气看了父亲一眼,只一眼

被触动的第一个电影片段是Lee在从波士顿开车前往哥哥去世的医院的路上,他打电话向老板交代着自己的工作先由具体的谁负责,然后之后的班又由谁接替。他是一位勤杂工,所以那些工作琐碎具体到,谁谁谁家的水管、地板由电工还是管工去修理。

多像现实中工作的我们。要有恰当缘由,要有后续安排,不能任性地干脆利落地不负责任地抽身。永远不可被省略的每一个步骤,像是不能跳过的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一个地铁站。

即使那样的时候,积雪的道路,阴冷潮湿的天气,前面的车还是不痛不痒地堵着,连那样的时候,都不能像一般电影那般,将车速飙到最高,道路畅通无阻。

即使一个人消失,灯光旖旎、车流如织的城市,也面目不改。这样想着,有时会让人恐惧心寒。世界并不会因一个人的哀愁喜乐,挣扎崩溃而有所改变,它冷眼相待。所谓命运神祇,大抵,都是心肠冷硬。

让人心里闷闷的。

这是电影啊!

或者,这是小说啊!

我们可以省略掉那些鸡毛蒜皮,痛痛快快地、不管不顾地只陷入情绪里,哭、痛苦、煽情、嘶吼、怒号吗?

书或者影视作品,大多都是这样吧。高潮迭起的情绪宣泄,让观众和读者随着那样酣畅淋漓的片段,哭或者,隐忍压抑地难受。也不要,不痛不痒地稀释在“医生,接下来的流程是什么”这样的问话中。

很多时候,我们看电视剧、看电影,是为了脱力苍白尴尬的琐碎现实,但我们总是发现,真正触及灵魂的,又非得是,最大化贴近现实的作品。

这本身,就是矛盾至极的未解之谜。


Lee没有悲痛欲绝,他甚至还比不过一旁的哥哥的老友,比不上护士和医师看起来有人情味儿。他像一个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有些尴尬沉闷的对话。

通知亲戚,通知前妻,要去侄子的学校告知他这个消息,去停尸房见哥哥最后一面。

“接下来的流程(步骤)是什么?”他问医生。不止一遍。

正是这句话让我异常难受。

要联系殡仪馆,签字领取遗物,接下来呢?

还有很多。

联系学校老师,连手机也断断续续无法畅通交流。去接侄子,他不在学校,在另外的地方训练。这样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平生波折。多么让人糟心的生活。

要联系运遗体的车,考虑路线费用;处理哥哥的遗嘱,接管侄子的监护权;安排留下的那艘船,维护、坏掉的马达,还是卖掉;去看墓地,挑选棺木;因为冬天太冷,土被冻住了,无法下葬,得把遗体放进冰棺直到春天;后来还要邀请神父,在教堂举行葬礼;直到最后,将Joe的遗体真正葬到他选的墓地里。

等等等等。

我甚至不想再罗列下去。我甚至快写不下去了。

原来一个人死去,留给后来人的“麻烦”,还那么多。

以至于我想,有朝一日我死期将至,索性留一封信,给至亲的人。捐掉能捐的器官,剩下的尸体火化随便找个地方洒了。或者有幸,直接成为医学院实验“标本”算了。


男孩也茫然无措地寻求指引


最麻烦的,莫过于侄子Patrick。他还是亲昵地叫他小名,Patty。按照哥哥的遗嘱,Lee得成为他的监护人,那意味着他得搬回,封存着他所有痛苦记忆的曼彻斯特和侄子一起生活。

而且Patty是有思想、能走能跑、有独t立人格的青春期少年。

他不想卖掉父亲的船,他不想把去世的父亲放进冰棺,他同时跟两个女孩儿交往,他不顾阻拦想去找曾经酗酒的母亲,他不想离开曼彻斯特去波士顿。

那个男孩儿生活在一个父亲随时入院,母亲酗酒成瘾的离异家庭,他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云淡风轻。比谁都迷茫恐惧,比谁都无能无力地妄图证明自己没有那么无能为力。他把那些情绪内化了,用混乱的日常转移了,他仿佛不忍受片刻的独处。

我一直想,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起,总有某个点,会成为触发器。情绪爆发。


这一刻,他们在孤独的世上相依为命

引发Patrick的是从冰箱里掉落的一块鸡肉,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显露过的激烈情绪,那个瞬间爆发。他说,他很难受,想到Joe躺在冰棺里。他哭了。

至于Lee,他“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还是得站在烧成废墟的屋外,将悲痛欲绝的妻子送上救护车,甚至那个担架受了阻碍,三番两次不能成功推上车厢内;他等在那里,消防人员将烧焦的孩子的尸体装进袋子里,他接受着消防人员的询问。他还得进警察局,被盘问事情是怎样发生的。鲜血淋漓地回顾一遍发生的事实经过。他甚至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惩罚,因为他只是无心地忘了关上防火屏,他没有被制裁,没有被拘留,可以直接离开。他生无可恋,偷抢了警官的配枪自杀,连那把枪都与他作对,在他重新拉开保险栓时被涌上的人扑倒制止了。

人生就是这么可笑,人生的难堪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

就像是想与女朋友上床,总是被女孩儿的妈妈敲门打断的Patty;就像是在庄严肃穆的葬礼,一片静谧中突兀响起的手机铃声,你还半天手忙脚乱地关不掉;就像是好不容易让叔叔拖住了女友的妈妈,可以结结实实啪啪啪了,却戴不上的condom;就像好不容易带好了套,可以开始了,裤脚却被鞋子死死绊住,无法顺利脱掉的裤子。

这里面没有一件事,是一气呵成,一帆风顺的。

而生活的难堪就在于,你永远想不到它会用多么匪夷所思的“无趣”的“鸡毛蒜皮”来阻挠你的“波澜壮阔”。

我个人也是那种特别怪异的体质,每次自己觉得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事情,到了最后,总会出现波折。

我们坐在桌边等着吃饭时,不会想到,一道菜里面的蒜要剥,要拍,土豆可能沾了泥,要洗,要削皮,要切;那条鱼可能本身是活的,要拍死它,要刮鱼鳞,要剖开,要拔掉鱼鳃,要斩断鱼尾,要冲掉好几遍血水。

我们总是想省略那些“无趣”“无意义”“不漂亮诗意”的过程,到达彼岸,无论是春暖花开,还是电闪雷鸣。


海边的曼彻斯特,仍在那里,生活面目全非

就像我从一开始就等着Lee爆发,等待冲突,等待和解。

没有什么责怪能比自己对自己的责难更难捱,没有那种愧疚会比他自己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更深重。

我不知道Lee最后是否像打破那扇玻璃一样,打破了一些东西,我不知道看着妻子有了新的baby他有没有好一点,我不知道他听到妻子说的抱歉和释怀他有没有好一点,我不知道他站在船尾吹着风的时候,那些美好的记忆有没有让他好受一些。

但他还是没有如我想的那样,终于决定,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

他说“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他说“I can’t beat it.”

——我还是做不到,忘记。

——我还是做不到,放下。

——我还是做不到,原谅自己。

漫长的时光,灰白的琐碎现实,这些让人摆脱不了的最真实的现实,这些横生的波折,这些永远尴尬沉闷的对话,就是他,对自己,最严厉的惩罚。


这几乎是全片最让我痛快的一幕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不是一部治愈片,对我来说,它甚至残忍到我省去了很多原本想说的。每一句寒暄都让人疲累。他人自以为是的理解、同情、体贴和安慰,无事无补,我们想要躲闪,却没有阻止他们那样的理由。很多很多。我还想仔仔细细写写Patty还有他的朋友和生活,他对Lee的情绪。还是算了。

Lee给不了Patty一个正常的大人可以给予的,虽然,他们几乎算得上这世上唯一的、相依为命的至亲了。他有多爱他,就有多希望给他他渴望的,家庭,爱与满足。

我很难受。

我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让我如此难受,它现实到让人难以忍受。可能我们没办法经历或者想象Lee经历的伤痛,但生活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


现实永远是堵塞的。

现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就像是那条脱到最后却缠住双脚,扯都扯不下来的小脚裤。

我们永远不能像写小说、拍电影那样,把与裤脚从脚掌上褪下来的过程随意省略。

苍白琐碎的现实比苦难更让人难以忍受。

没有人教我们懦弱,所以只得忍受。我知道有无数激荡的豪情鄙视随波逐流和胆怯退缩。

但只有自己知道,为此,我们也已经挣扎了多久。多么想说“生而为人,对不起”。

可正如这部电影,它并没有试图讲什么道理,也无法给予什么积极向上的指引。有无数的鸡汤和道理,可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略去了琐碎,无法赐予我们,具体的方法。

我们便只有继续摸索着,度过时光,盼望着,“我会好一点”。

也许,挣扎,也是修行的一种吧。


I can't t beat i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边的曼彻斯特》,生活究竟有多丧
《海边的曼彻斯特》:走不出悲伤的人
2016最佳影片终于诞生,烂番茄新鲜度97%!
看电影 | 《海边的曼彻斯特》:那些自杀过的人,不屑跟你们谈人生
Frozen Chicken, Alcohol and Manchester
海边的曼彻斯特:无法击败的悲伤,那就不和解了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