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梅丸-《经方100首》

乌梅丸

组成用法

乌梅10~20克、细辛3~6克、干姜6~10克、黄连6~10克、当归10~15克、附子6~10克、川椒6~10克、桂枝10~15克、人参10~15克、黄柏6~10克。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丸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克左右,儿童酌减。

方证

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呕吐、吐蛔、不时烦躁。或腹泻、腹痛、大便稀溏或泻下黏液者。

现代应用

1,胆道蛔虫症;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3,肠道易激综合征;

4,神经性呕吐;

5,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6,哮喘;

7,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翼状胬肉;

8,脑炎脑膜炎后遗症;

9,多发性直肠息肉;

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1,功能失调子宫出血;

12,神经性头痛。

经验参考

《伤寒论》关于乌梅丸的条文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金匮要略》关于乌梅丸的条文是“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伤寒论》的条文涉及三个疾病的鉴别诊断,即藏厥、蛔厥和藏寒。藏厥和蛔厥的区别在于是否吐蛔,而蛔厥和藏寒均吐蛔,二者的区别在于藏寒有静时。其实,这种区分不是很严谨,如果是蛔虫作乱,但尚未吐出时,此时医者按藏厥治疗。但随后吐出蛔虫,则又必须立即修正为蛔厥。或蛔虫上入膈之后又退后小肠中,根本不被吐出,岂不误诊?可见,此条经文当灵活看待。从经文来看,乌梅丸是针对三种病中“蛔厥”的。结合现代医学来看,“蛔厥”很类似于胆道蛔虫症的急性发作期。

众所周知,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虫钻胆。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厥”可能是胆道蛔虫症出现的疼痛性休克。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当其进入酸性环境的胃中,势必活动不安,出现静而复时烦、呕吐等症状,但不会出现休克。蛔虫入胃的表现,是否为“藏寒”的实质?另外,蛔虫进入胆道系统,但没有引起休克,也可表现为“藏寒“。再来看一看乌梅丸的用药。蛔虫厌酸,故用乌梅加强内环境的酸性,令蛔虫得酸则伏,退回小肠。但如果蛔虫死在胆管内,用乌梅还灵吗?用当归、细辛、附子、桂枝、蜀椒等辛温来缓解胆管平滑肌的痉挛。其中,蜀椒还有局部麻醉作用。干姜、人参、黄连又有止呕作用。另外,蛔虫从小肠带来的细菌可以引发胆系炎症,因此,黄连、黄柏等苦寒消炎药可以发挥抗生素样作用。纵观本方,含有当归四逆汤、大建中汤、黄连汤、干姜附子汤等痕迹。

本方又主”久利“,即慢性腹泻。如朱慎修治一男,32岁,大便不正常15年。日 三四次,或一二次,便溏,细如笔杆,食肥肉则便次增多。近年来觉消瘦,曾多方治疗无效,经西医诊断为结肠炎。给予乌梅丸治疗,3日 后症状好转,每日大便一次,精神尚佳。继续服药7日,食欲增加,精神旺盛,腹部舒适。停药40天左右,一切正常,4个月随访,未见复发(广东中医)。蒲辅周治王某,男,47岁。慢性腹泻已3年,常有黏液便,大便日3~5次,常有不消化之物。大便化验有少量白细胞。于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为肠黏膜充血、肥厚;钡餐检查,有慢性胃炎。近年来腹泻加重,纳呆,腹胀,体重下降10余斤。半年来,心悸渐加重,伴有疲乏无力,查心电图为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三联律,服西药及中药活血化瘀之 剂未效。脉沉细而结,舌尖边略红,苔灰。证属久利,肠胃失调,厥气上逆,心包受扰。治以酸以收之,辛以温之,苦以坚之,拟乌梅汤加味。处方:乌梅3枚,花椒4.5克,黄连6克,干姜4.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党参9克,当归克,桂枝6克,制附片6克,炙远志4.5克。服5剂后,食欲大振,大便次数减少,黏液消失,心悸减轻,睡眠亦见好转。又服7剂,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复查心电图亦转正常。随访2年余,未再犯病(《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乌梅丸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综合方,而慢性腹泻久治不愈也提示病情并非单一因素使然,治疗上也要杂合用药以兼顾矛盾的其他方面。治疗“蛔厥”说明乌梅丸有驱虫和缓解消化道痉挛作用,治疗“久利”则提示乌梅丸具有调节胃肠机能作用。

后世对乌梅丸的活用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如江尔逊先生谨遵原著却不被“厥”与“蛔”印定眼目,用乌梅丸加减治愈了以“静而复时烦”为主证的“麻疹后脑病”等重证患者(国医论坛)。这是根据经文主证来用乌梅丸的。张子辉通过治疗35例崩漏症(多属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实践,观察到有些病人并不表现为单纯虚热或虚寒之证,而是呈现寒热错杂,其证经水淋漓不断,色黯红或有块,头晕耳鸣,咽干,恶心泛酸,饥不欲食,阵发性心悸烦乱,手足厥冷,便干尿黄,胃脘胀痛,脐部压痛,脉沉缓或濡滑,此等病人绝非单纯清热、凉血、温摄等所能奏效 ,但每用乌梅丸加贯众炭、棕榈炭而收到满意效果(《伤寒论汤证新编》)。这是根据病症的寒热错杂本质来用乌梅丸的。权依经治莫某,男,48岁,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方用:乌梅5枚,黄柏3克,黄连3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仍用上方,再服三剂。三诊:患者服上方后,巅顶已不痛,视物已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继用上方再服三剂,以善其后(《古方新用》)。这是根据厥阴经脉循行路线来用乌梅丸的。叶成炳用乌梅丸治厥阴头重,重用细辛、生姜,取“辛以散之”之意。治鼻渊头痛,属虚寒者,重用参、附、桂;属血虚者,重用归、参。根据病情或轻苦寒而重辛温,或轻辛温而重苦寒,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法则,确有得心应手之感(《方药妙用》)。余国俊用乌梅丸治某女腹胀一年,肚脐两侧经常作胀,入夜加重,剧时辗转难寐;或虽倦极而昏昏似睡,亦每 在凌晨2~3时许,肚脐两侧之腹壁胀急而高高隆起……用乌梅丸改汤,当夜仅服头煎,至凌晨肚脐两侧未再胀急而高高隆起,次日起床自觉腹胀大减。服完3剂,腹胀完全消失。随访4年未复发(中国乡村医生杂志)。这是根据腹胀在肚脐两侧,病位在肝经,且丑时为厥阴肝经主令之时而用乌梅丸的。

其实,乌梅丸的真正定位应该是厥阴病的主方。厥阴病即是凡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气血失调等疑难证候的综合概括,而本方的组成则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酸甘苦辛四味为一体的杂合而治。本方证的寒热错杂表现为既有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等寒证,又同时有心中烦躁、目赤、口苦、小便黄的热证。在腹痛、呕吐、下利等消化系症状以外的疾病中,此种寒热错杂往往更是判断是否使用乌梅丸的重要线索。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中,“病者静而复时烦”则是点睛之笔。既然是厥阴病的主方,因此,在应用时要联系厥阴病的提纲证来扩大运用。另外,使用本方时病情缓者可用丸剂,病情急剧者多作汤剂,汤剂一般不用蜜及醋。

注论精选

王继红等: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虽将本方列于蛔厥之下,并非专为驱虫而设,而是用来调整厥阴病寒热错杂之症情,驱蛔是乌梅丸“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临床上,乌梅丸除用于藏寒蛔厥证外,凡属足三阴虚寒所致多种慢性杂病,审证投之,功效卓著。(《中医名方新解与应用》)

奥田谦藏:(本方)主治所谓“厥”,主证为烦躁,得食即呕,或吐蚘虫等证。此方主要为镇其蚘虫之扰动,治烦躁与厥冷,有安胃进食等效。(《伤寒论阶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蛔厥(胆道蛔虫病)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
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乌梅汤
学术传承:名老中医刘渡舟如何用乌梅丸治疑难杂病
41.乌梅丸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