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汤小结
userphoto

2023.10.30 内蒙古

关注

本篇文章小徐来详细讲解太阳病之桂枝汤。

胡-冯体系角度:

目录:

《组成》

《配伍意义》

《服用方法》

《条文解析》

《辨证抓手》

组成:

【原方剂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配伍意义:

桂枝,《本经》谓:“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

可知桂枝不但味辛能散,配合生姜发汗解表,且能甘温补中,伍以大枣、炙甘草,更加强健胃补中之力。

配伍芍药微寒而收敛,既可制桂、姜的辛散使不致发汗太过,又合枣、草以滋津液,使营卫得调。

同时,桂枝降冲逆,生姜止呕逆,兼治鼻鸣、干呕、气上冲等症。

故本方具有发汗解肌、甘温健胃、调和营卫功效。

服用方法:

【原文】;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简而言之:

服用方法:

喝热粥。用意:补充汗源,健胃气助发汗。

温覆。用意:帮助汗出。

服药注意: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微汗出)。用意:保存津液。

服药直到汗出(到病愈)。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意:健脾胃。

很多地方会提到健脾胃,这里解释一下:

平时我们平人的汗从哪里而出?

“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这里的解释为:将谷生成了精才能够发汗。谷、精、汗,如此的一个转化顺序。

谷如何生精?

谷(食物)要经过脾胃的运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

这就是为什么外感也要重视脾胃的原因。人体欲汗出排邪,根本靠的还是脾胃来产生精,再产生汗。

若此时给患者造成各种情况,导致了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势必会造成疾病更加难以愈合。

条文解析:(胡老之意)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中风证,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为脉象浮于外而若于内的形象(浮取可得是为浮脉,沉取得之为缓弱脉),此脉象也是与患者发热汗出相对应。怕冷,怕风,发热,鼻子伴着呼吸有声音(可以表现为流涕,鼻塞等),干呕,桂枝汤主之。

———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只要是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气上冲的症状,可以使用桂枝汤,服用方法同桂枝汤一样;如果没有气上冲的表现,那就不能用桂枝汤。

小徐注:这里只是“可与”,不是“主之”,这里用苓桂术甘汤可以嘛?也可以的。

(胡老之意)解释为何气上冲?

前提:太阳病,当以汗解,医反用下法下之。

条件1:若机体机能强,正给机体一个有力的反动打击,振奋的给此打击以抗拒,气上冲为此振奋抗拒的一种反应,故气上冲。

条件2:若机体机能弱,则病邪内陷。

———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解肌为和解肌肉之意,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此为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不是桂枝汤所能解决的,应该使用专行发表的麻黄。

———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解:太阳病桂枝证,服药后却出现烦躁,而且病情不解,这是气血淤滞,药力受阻。刺入风池、风府各穴,与桂枝汤则愈。

———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表证没有解(头痛、发热、恶寒、汗出等症状),若脉浮弱(是应用桂枝汤的主脉),宜以桂枝汤发汗解之。

———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本条是批评“汗之不愈则下”的陋习。太阳表证,还需汗法。

———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病常自汗出,是因为荣卫不和。

胡老认为此为古人欲以说明其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水平。

前提:患者无它病

目前状态:时常定时发热、汗出多

治疗方法:桂枝汤

服药注意:若患者每日2点左右定时发热汗出,则须于2点前服药桂枝汤。

临床多见,需注意。

———

《伤寒论》第54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这是一个鉴别诊断类型的条文。

初始症状:伤寒,已经6~7日不大便,头痛有热。

一般情况:可判断为里证,应用承气汤下之。

增加条件:小便清。(里有热者应为小便赤)

告知信息:病不在里,病仍在表。

处理:当需发汗。

发汗过后出现:头痛,流鼻血。

原因:邪热未除,攻冲头脑。

处理:(只要表未解都)桂枝汤主之。

———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伤寒证以麻黄剂发汗解表后。过了半天出现烦躁,脉浮数,这个还是表证,还可以发汗,宜桂枝汤。

定法:

情况1: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

情况2: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

这时候表未解,不能用麻黄汤,应以桂枝汤。

“此为发汗用药定法”

小徐注:原因为何?保存津液。

———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解1(不属于胡老之言):

解释“伤寒”

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伤寒2字?直接“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行嘛?

伤寒三论:

1.为发病史,有了感冒发热(表证)才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邪气入里)

2.是为诱因,遇到感冒发热会复发,会加重。

3.遇寒加重。

注解:

情况为患者有太阴里虚寒急证(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误下而致)

也有表证(身疼痛)。

此时应该先救里,再解表。

若误下,但“清便自调”(大便正常),未有里急情况,应先解表

定法:表里并病,若属于里虚寒,宜先救里而后治表。

———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

误下、误汗之后,患者出现心下痞(里证),还有恶寒(表证)。

应先解表,再攻痞。

定法:表里并病,若属里实证,当先解表里。

有表先解表,表解再治痞。

———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虽然为阳明病,出现了汗出多(阳明病也可致汗出多,单独无法判断是表还是里),

又出现了恶寒(可知仍有表证)

宜桂枝汤先解表。

———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患者先烦热,汗出则烦热得解,又出现如疟状的定时发热,发热时间都在太阳下山时候,这个发热属于阳明病的特征。

脉实,阳明病无疑,用大承气汤。

脉虚浮,是为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用桂枝汤。

———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太阴病,脉浮(可知有表证),可以用桂枝汤发汗。

这里患者的太阴病并不急迫,若太阴病合表证同存在,急则救里。

———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同上的道理,此为里急迫者,故先温里救逆,再桂枝汤解表。

———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霍乱、上吐、下利大量损失津液,虽然有表证,但是也不能发大汗,所以用小量桂枝汤和解之。

———

辩证抓手:

胡老总结:

(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缓,或浮弱,或浮虚者

(2)别无他病,只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后,病还在表者。

(4)太阳阳明合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

小徐归纳总结:

桂枝汤属于太阳病,故有:

脉浮,头项痛,恶寒。

桂枝汤属于太阳中风证,故有: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再条文症状补充:

鼻鸣(鼻塞流涕),干呕,脉浮。

总结:脉浮缓(浮弱),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自汗出,鼻鸣,干呕。

注意:讨论这些症状都是在表证的情况下去讨论的(少阳也可发热、头痛...)。需先辩六经,确认了这是太阳病,表现这一系列的症状,再使用桂枝汤。

注意点总结:

1.定法:

表里并病,若属里实证,当先解表里。

表里并病,若属于里虚寒

(急迫者),宜先救里而后治表。

(不急迫者),仍然先解表后治里

麻黄剂大汗后表不解,应以桂枝汤与之。(注重发汗之津液观念)

津液观,临床必知的知识观

2.服药方法:

1.温覆。

2.喝热粥。

3.服药频率-至汗出止。

4.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不吃生冷油腻,服药期间清淡饮食)

继续引申:服药方法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为增效剂)

太阳病本质是为汗法,邪气汗出而解。

引申的内容小结:

1.中药煎好,温服(趁热喝)。

2.服药后立即喝较热的米粥或较热的开水。

3.再进入被窝,从头到脚都盖住。

4.为了更好的出汗,可以先服用一颗复方酚烷胺胶囊,再服用中药...

5.有的患者,其余地方都出汗身痛处还是不出汗,可在患处包裹3层保鲜膜,再吃药,喝粥...

6.出汗后,最好在家睡觉,不出门,不洗澡,不碰冷水。

注:

微微汗出,不可大出汗。

其人若还是不出汗,不能强求出汗,得分析原因。

辩证错误?剂量太小?......

总结完成。

最后文章声明:

仅仅为小徐个人整理笔记,仅仅大家参考。

本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也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学习与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1——经方的表阳证(太阳病)
[转载]《伤寒百问》(3)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五苓散妙用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4、45条)
夜读伤寒-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