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岛记忆:小港客运史话(上篇)|客运|港口|码头|薛家岛|青岛市|青岛记忆|黄岛

青岛海上客运以小港发端

小港位于胶州湾东岸小港湾内,港内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湾口建有两座防波堤,左右环抱着港池。北防波堤长45米,顶宽2.5米;南防波堤长142米,顶宽2.5米。湾口宽仅100米。环形港湾风平浪静,属天然避风良港。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光绪皇帝批准了李鸿章等人的奏折,同意在胶州湾设防,标志着青岛从此步入了城市的历史。1898年德租青岛后,小港码头1899年始建,1901年建成,历时两年。之后,大港始建。一百多年来,几经改建,特别是建国后,投资加大,疏浚港池,岸线加长,小港可停靠千吨级船舶,成为功能齐全的客货两用的小型综合码头

自开埠以来,青岛海上客运航线是以小港发端的,已有百年历史。航线遍布青岛周边及山东和东北、苏北等沿海小港口。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岛小港(源自卡尔·迈丹斯拍摄于1948年,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曾经的小港湾客流如织,人声鼎沸,马达轰鸣,十分繁忙,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百年青岛,百年小港。小港是青岛的重要地标,小港湾深镶在老城区中心的黄金海岸,距离中山路老街里一步之遥,是青岛最早开发利用的海湾。伴随着城市历史进程的不断变化,小港客运几度兴衰,几经变迁,近百年来在促进青岛与周边城市城镇的交往中,在百年青岛的城市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小港客运航线

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客运航线完全被外国轮船业垄断。

1901年,胶州湾民船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小港。主要航线为小港至苏北海州线。航行范围以青岛为中心,北至乳山、石岛、俚岛,南至陈家洪、日照县王家滩、石臼所、涛雒及苏北柘汪、海州、青口、响水口等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岛小港(源自《1926青岛写真》,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的统治,开始对中国东北各省大规模的掠夺和开发,山东劳力向东北流动数量开始增长,小港码头作为承接向东北运送劳力的主要海上通道。

1927年,日本人经营的一艘“现德丸”轮限载乘客100人,但船主唯利是图,竟然载客过量从红石崖至小港码头,行驶在距小港外十余里胶州湾内沉没,经美国兵舰和水上警察署前往抢救,救出男女121名,先后捞获男尸92具,女尸99具,漂沉无踪者不可胜计。“现德丸”轮经打捞拖至小港码头内,船舱内尸体横陈,惨不忍睹,是当时震惊全国的“海难”。著名作家王统照有一部小说《沉船》,反映的就是此次事件。

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小港(源自《1933青岛写真》,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设立“劳工协会”,强行捕捉劳工运往东北,小港形成开往东北运送劳工的专用航线。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又遇几年灾害,民不聊生,也纷纷“闯关东”谋生。小港码头当时是闯关东的主要输出口,很多去东北的人是从小港离开青岛的。诸城、沂蒙一带的农民大多步行至红石崖,过海乘船到小港,再乘船去东北。

解放前,胶州湾内的小火轮都由小港上下船,先后有小港至阴岛(今红岛)东大洋、海西红石崖、小石头、薛家岛安子等4条航线,每天都有几班客运轮船。客流量最大的是红石崖航线。红石崖在青岛原海西区,胶州湾西岸。小港还有至连云港、日照石臼所等南下客运航线。其中,南下通往石臼所的班轮挂靠水灵山岛(今灵山岛)。

著名作家吴伯箫(1906-1982)1937年在青岛时,由小港乘船去阴岛(今红岛)东大洋,回来后写了散文《阴岛的渔盐》,生动地描写了青岛阴岛一带渔民和盐工的生活场景。

著名作家萧军(1907-1988)1930年在青岛时,在小港乘船海上出游,畅游水灵山岛(今灵山岛),写有散文《水灵山岛》游记。灵山岛也因萧军而扬名。

1941年的青岛小港(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珍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

一度时期,小港码头常年帆船比肩而泊,桅樯如林,旌旗猎猎,一派繁忙,甚是壮观。解放后,独特的码头文化吸引众多影片前来拍摄取景。1984年著名演员李保田主演的影片《闯江湖》在小港码头拍摄,留下小港众多影像资料。

小港一带,老青岛人称之为“小港儿”,或叫“后海沿”。青岛著名文史专家,原青岛图书馆馆长鲁海先生曾考证,劈柴院的繁华与小港分不开的。小港与劈柴院近在咫尺,码头大量的客商、船员、渔民及外来人口是劈柴院的主要消费军。小港的繁荣也带动了小港周边的商铺、客栈、饭店等生意的兴隆。“恒兴德”、“裕丰祥”、“义发祥”等众多的老字号商店等在小港码头周边扎堆经营。

青岛小港(源自台湾文化档案馆珍藏的中央通讯社记者拍摄于1947年,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解放前,小港海关后一带的妓院也众多,有平康一、二、三、四里及升平一里等,是老青岛的红灯区。平康二里坐落在朝阳路14号,与小港码头一路之隔,常有社会名流来此嫖妓消遣,是岛城有名的妓院。海关后妓院的繁多,与小港码头的繁华是有直接关系的。

建国后,小港至山东周边地方客运航线陆续恢复,从事客运的国营船舶有北洋区海运局青岛分局的“福绥轮”,航行于青岛、乳山、张家埠、石臼所、岚山等港口。有小型客轮航行小港至贡口等近海码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港码头(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53年后,小港码头客运主要由青岛海运局承担。小港湾内有鲁民5、鲁民7、鲁民8等小型客轮往返黄岛、薛家岛等近海码头。1958年,小港增加了青岛至大窑(胶南)、大石头(胶南)、崂山季节线,并将青岛至石臼所线延伸为石臼所 、石岛、俚岛线。五十年代,由于交通方便,先后撤销小港至贡口(1953年小港至贡口撤线停航)、连云港的客运航线。

六十年代初,青岛地区从事小商小贩流动人口数量猛,1965年6月增加了小港至灵山岛、石臼所线。六十年代末,撤销小港至乳山口、张家埠航线。1981年小港至石岛、俚岛客货班轮停航。1985年青岛至石臼所客运航线停航。至1986年小港所辖航线,只有青岛---黄岛和青岛----薛家岛两条。1987年,青岛--黄岛轮渡建成后,上述两条航线于九十年代末随即停航。九十年代后,部分民营航运企业租赁小港码头泊位,经营小港至黄岛码头、安子码头客运航线。改革开放后,小港码头客流较大,“莘东炉包铺”等众多饭店,以及练歌房、商店、客栈等商家,在小港周边扎堆经营,星罗棋布,生意十分兴隆。

随着轮渡、胶州湾海底隧道通往黄岛的日益便捷,小港客运至九十年代末大多停航,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全部停航。至此,小港海上客运完成了百年青岛赋予的历史使命,退出了海上客运舞台。与此同时,小港码头货运受吃水,港池淤积及城市中心区域货车限行 ,交通堵塞等原因,停止货运装卸作业,完成历史使命。

小港客运设施和客运量

建国前,小港码头客运设施十分简陋。1961年以前,小港码头没有专用客运站,仅利用港内9号仓库作为旅客候船室。1961年沿海小型客轮由青岛海运局经营。由于客运日繁,利用仓库作为候船室已难以适应需要。1962年,9号仓库改建成小港客运站。改建后,客运站有候船室700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旅客350人。与候船室配套的还有售票厅、广播室、问事处、行李房、小卖部等设施。70年代,黄岛和薛家岛也分别新建客运站。黄岛客运站1011平方米,薛家岛客运站1491平方米,设施较齐全。

小港的的客运量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青岛年鉴记载,1949年为1.9万人,1959年为6.5万人,1969年为6.4万人,1979年为23.7万人,1984年为39.3万人。1984年,小港、薛家岛和黄岛港共进出旅客74.1万人次。1979年,青岛海运局有机动船客位1505位,完成客运量6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51海里,比1965年分别增加69%,2.65倍、1.49倍。

小港客运船舶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小港客船大致可分为木制帆船、木制客轮和钢制客轮。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青岛小港(源自远藤一二《青岛特别市写真集》,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木帆船。木帆船是船体为木制的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只,建国前曾广泛用于客货运输,吨位很小,最大不过几十吨。从鸦片战争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木帆船从事青岛小港至青岛海沿,省内沿海和中国沿海的土特产贸易运输,也从事客运运输,当时,统称为民船。建国后,曾在小港一带设立木帆船管理处,统筹管理几百只木制帆船。

1941年的青岛小港(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珍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

木制客轮。木制客轮“鲁民106”轮,1944年由加拿大制造,总长20.12米,型宽5.79米,总吨72吨,客位164个,由1台150马力柴油机作动力,1978年报废。木制客轮“鲁民109”轮(中国制造),总长17.80米,型宽3.85米,总吨32.49吨,客位47个,由1台40马力烧球式主机作动力,航速每小时6.5海里。这种客船不仅吨位小、航速低、而且客舱在甲板以下,旅客上下船十分不便。60年代青岛小港码头有木制客轮有4艘,总吨位195.1吨,客位310个。1980年木制客轮全部淘汰。

钢制客轮。“鲁民107”轮,1909年日本制造,原系慈禧太后的巡洋舰,解放后改船名为“鲁海33”轮,经大修后改名“鲁民107”轮。总长33.09米,总吨位155.5吨,载客150人,柴油主机,航速每小时10海里,航行在小港至黄岛航线。“鲁民105”轮,1948年大连造船厂制造,总长38.02米,总吨178.95吨,载客150人,烧球式200马力主机台。“鲁民101”和“鲁民102”轮系钢制客货两用船,两艘船舶均系1959年上海沪东船厂制造,两艘船舶尺寸完全一样,船长53.13米,宽10米,总吨935吨,载重量175吨,载客定额“鲁民101”为314人,“鲁民102”为316人,轻柴油520马力主机,航速每小时10海里。

1968年增加了由威海船厂制造的“鲁民3”轮,船长37.24米,宽7.4米,总吨位271.01吨,载客297人,柴油250马力主机台,航速每小时10.5海里。1978年又增加威海船厂制造的“鲁民8”、“鲁民5”轮,船长46.35米,总吨408.65吨,载客314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日照至青岛客流加大,青岛海运局曾用货船“鲁海15”轮短暂替代来往小港至日照客运航线的班轮客船,过往旅客都集中呆在货船的货舱内,条件十分简陋。

“文革”期间的1975年6月19日,“鲁民2”轮由小港开往俚岛途中因大雾发生严重撞船事故,在俚岛海域与货船“鲁海21”轮相撞,造成“鲁海21”轮不到十分钟就沉没海中,所幸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也是解放后小港湾客运航线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撞船事故。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青岛海运局以外的客运船舶因无相关资料,船况不详。

小港明天更美好

百年小港,百年港航。一代代小港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青岛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将永载青岛史册。如今的小港湾海上客运早已停航,码头货物装卸业务早已终止,退出历史舞台。小港湾畔北区岸线区域已经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现代化景象。东南岸线系水产品交易市场,人流川息,一派市井生活气息。处于城市黄金区域、不可替代的城市内置港湾的小港湾,海面平静如镜,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不可复制,是大自然馈予城市的宝贵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洋水源

目前,小港湾整体面貌比较落后,制约小港湾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小港湾地理区域分别隶属市南市北两个区管辖,开发步伐不一致,部分土地产权不清晰,制约小港湾的发展。随着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青岛复兴老街里的规划改造,为青岛做出历史贡献的小港,不应成为被遗忘的地方,将引起青岛市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美丽的小港湾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3年6月,写于青岛。

1914年,青岛小港(源自《1914青岛影集》,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上世纪一十年代,小港岸边一片乱石。1891年,李鸿章、山东巡抚张曜视察胶州湾时认为胶州湾东岸一带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认为“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遂上奏清廷设立防务。1891年6月,光绪皇帝下旨,批准在胶澳设防,这是青岛建制的开始和发展的原点,由此开启了百年青岛的发展历程。同年,青岛铁码头建成,供北洋海军军舰船舶停靠。1892年8月,登州镇总兵章高元(1843—1913)率兵四营驻防青岛村一带,并将总兵衙门设于青岛海滨。章高元是青岛城市史上第一任军事长官。

1938年,青岛小港(“亚东映画”发表于《图游华夏网》)

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青岛特别市,直隶行政院管辖,青岛成为与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并列的直辖市。青岛政治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青岛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迎来发展的最高峰。1931年12月至1937年12月沈鸿烈(1882—1969)任职青岛市长6年。

青岛从建制开始,经历了百年风雨,百年征程,特别是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青岛迎来更加辉煌时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以港为生,以港为兴,港口在青岛百年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丽的岛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

青岛建置后的十年,1901年小港码头建成。1899年德租时期小港码头始建,1901年7月竣工建成,历时两年。德国人采取了“移山填海”的方式,将铲除大鲍岛山坡挖出的石料土方用以围填建筑小港码头。小港建成初期,德国人主要利用码头装卸军火,建筑材料等物资。小港码头建成后,1901年大港一号码头举行开工仪式始建,小港便承担着大港码头建筑材料、土石方等海上运输的任务。

德、日占及民国时期,小港码头几经修建。建国后,又几次扩改建,修筑防波堤,疏浚港池,港口已具规模,乘潮可靠泊千吨级以上船舶,成为客货两用的综合性码头。小港码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员和活跃的民间贸易,解放前被形容为“舳舻相属,万里连樯,风帆遮海”。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岛小港(Thomas H. Hahn拍摄于1946年)

史料记载,栈桥是青岛第一个码头,为清政府修建。小港则是青岛开埠以来最早的港口,为德租时期修建。建国后,青岛小港隶属青岛海运局管辖,小港码头是青岛海运局的基地港,青岛海运局客货船舶返青大都停泊在小港湾。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海运局解体后隶属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2004年,青岛市政府对小港湾及海关后一带实行整体改造,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港码头闭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青岛小港

青岛小港码头从1901年建成开港,至2004年闭港,走过了103年的历程,为百年青岛的城市建设,为青岛周边民众来往,做出了历史贡献,载于青岛港口史册。百年小港,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几代代小港人,将辛劳的汗水洒在码头的土地上,见证了小港曲折变迁,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本文作者2020年5月25日撰写的《见证青岛百年历史的小港码头》一文刊登在青岛早报人文副刊。2021年5月21日撰写的《百年老港小港码头》一文刊登在《齐鲁晚报》、《今日头条》,对小港码头百年历史都曾有过较为详细介绍。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青岛小港(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珍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

民国时期小港码头桅檣如林,依然繁忙。每年秋收农作物收获季节,进出小港民船数量最多,港口经常停泊民船数达200—300艘。

1925年—1928年,山东遭受严重天灾人祸,军阀混战,洪水泛滥,蝗虫灾害,农民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灾民高达200多万人。大批难民为了活命,被迫逃关东,从此背井离乡,漂泊一生。临沂、胶州、莱州、青州等大量难民大多走水路,逃至红石崖乘船到小港码头,再转乘船舶去大连,丹东等地。小港码头是难民闯关东的主要通道。

解放前小港码头水上商贩乘坐舢板,争先恐后,卸载货物,一片繁忙。小港湾堪称青岛水上交易市场。

明日请继续关注:王洪举《青岛记忆:小港客运史话(下篇)》

本文作者:王洪举,男,1963年出生,系青岛市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青岛地方港口、航运单位工作。人文历史及散文爱好者,作品曾在《青岛晚报》、《青岛早报》、《读报参考》、《青岛日报》、《齐鲁晚报》、《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山东交通报》及网络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等发表。

参考文献:山东航运史、青岛市情、青岛年鉴、青岛市志等史料资料;

文中图片源自热心网友“涧中细流”、著名漫画家韩盈、纪实摄影家王挺、作者搜集收藏等,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岛小港及地方港口
青岛开发区黄岛旅游局官方网站
去处|春天垂钓好时光,乳山浪漫海岛垂钓游!
浪漫青岛:66号公路·我从海上来
乳山,此生一定要去的地方!
黄岛吃海鲜最正宗的5个小渔村,你去过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