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方寸间发现抗战邮路秘密

  

昨日,是“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年近七旬的新莞人沈敦武捧着自己的书稿感慨万千。数十年如一日,他都在研究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抗战邮政史,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沈敦武说:“我只想弄明白,当年的抗战先辈是如何在日寇的刺刀下维护邮政通信畅通的,而这个课题前人所涉及不多。”

沈敦武的专著除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之外,还获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至去年的国际邮展,并获得大奖。近日,他的相关专著即将出版,主要是讲述福建当地抗战邮政建设的事迹。为此,福建有关部门决定明年为其举办该书的首发仪式。

一封信的艰难旅途

“抗战时期的邮票以及信封,我搜集了成千上万枚,其中有很多名人的书信来往,这是那段艰难历史的见证。”沈敦武身材高大魁梧,尽管今年已经67岁,但精气神十足,这源于他早年军营生活所打下的基础。“在军校是从事通信技术的,从那时候开始,就对我们早期的邮政通信史和技术非常感兴趣。”

别人集邮主要是在邮市淘宝,然后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而沈敦武不同,他收藏邮票的目的是要研究历史。尤其是他接触到大量抗日战争时期的邮件书信之后,他慢慢地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使命感。“在日寇全方位封锁之下,先辈们是如何确保敌占区与国内外的邮政通信,这个问题在我之前还没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

让沈敦武非常感慨的一件事情是,多年前他获得一个信封,从邮票和上面31个邮戳来看,这是当时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寄给国际工运组织湛江分部有关人员的,当时国际工运中国分部的负责人是宋庆龄女士。

当时湛江名为“广州湾”,抗战时期为法国维希傀儡政府所管辖的租借地,因此当时被日本侵略者视为同盟国家的地盘。沈敦武发现,从莫斯科来的这封信的行程用“神奇”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信从莫斯科寄出,途经云南、韶关、增城之后,被送到了东莞麻涌,然后转而向西,经过茂名、寸金桥,最后到了广州湾的麻章邮政所。

由于没有人接收,这封国际信函又被递到了茂名,再一次返回东莞麻涌邮政所。经过香港、罗马等地,这封信几乎绕了大半个地球,行程三万多公里,最后又回到了莫斯科。从1940年6月寄出到1941年3月回到原地,这封尚不知道内容的国际信件,一个往返足足花了9个月时间。

31个邮戳,清楚地记录了当时这封国际邮件一路投递的艰辛和不易。一封信周游世界之后,因为无人接收,居然还在那种乱世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显示出了当时邮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沈敦武说,“要知道,那是政治性很强的邮件,是属于被日寇严密防范的资料。一旦发现,投递人员和通信网络将遭遇毁灭性的冲击,这可不是儿戏。”

沈敦武由此意识到,抗战时期,在日寇占领的广大区域,有一支中国人组建的秘密邮政队伍。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开辟了一个秘密的战场,这就是地下邮政通信网络。而这封被盖了31个邮戳的信封,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邮戳最多的实用信封,必将成为世界邮政发展的重要文物。

地下邮政网络步步惊心

上述信件辗转的行程,让沈敦武开始一点一滴地寻找抗战时期的邮政通信网络,尤其是那些隐蔽的地下通信站点。

“日寇占领香港之前,深圳有个沙鱼涌是非常重要的邮政所,当然是秘密运行的。当时,从外国尤其是南洋华侨输送过来的物资信件,主要是从香港进入深圳,由沙鱼涌这个中转站分往粤东、粤西以及北方。”沈敦武说,很不幸,沙鱼涌邮政所没有运行多久,日本人就发现了并立即将其毁灭。另一个被毁掉的是虎门通信站,这是一个承载了大量物资和信件转运的重要邮政转运中心。

在整个抗战时期,香港成为中国政府和民间接受外援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抗战军民对外邮路的重要节点。沈敦武曾经看过香港沦陷后位于老城区的地下邮政工作站遗址。这个通信站是有资料记载的,全称为“广州邮局香港分信处”。

“我还实地走访过滇缅公路。在抗战前期,这一条公路承载了几乎所有援华物资的输送任务,也是国统区对外通邮的主要通道之一。”沈敦武说。

由于地下秘密通信联络的特殊原因,那些隐藏在日寇眼皮底下的邮政通道,都很难找到在世的当事人或者知情者。这些年,为了收集更多的抗战邮政线路资料,沈敦武也不得不游走四方。凡是能够找到与当年邮政资料有关的线索,他都想要亲自去实地察看走访。

研究专著获多方支持

“研究抗战邮政史是我几十年的兴趣,但是写书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生于上海、成长于山西的沈敦武具备军人与知识分子的两种特质。

早年间,沈敦武获得一张日寇空投的宣传资料,里面有一幅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日寇占领区域的布防图。我国东北到东南沿海以及广西等南部地区全部被日寇封锁,地图上甚至在重要的港口、城市画满了飞机、军舰等,以此炫耀武力。

沈敦武说,“我当时就在想,日本人占领东南沿海以后,确实把所有的对外交通要道都切断了。而在广阔的敌占区,还有很多政府机构和军队,包括很多地下组织需要货物运输和信件往来。前辈们是如何做到通信和运输不中断呢?”沈敦武立下志愿,一定要把抗战军民建立地下邮政系统的历史弄清楚。这就是他首部邮政历史专著《冲破封锁线》一书的初衷。

《冲破封锁线》第一版于三年前问世,出版后引起了邮政系统、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关注。由于内容大量涉及广东省内以及东莞市内的战时邮政事业,东莞市还从文化产业扶持基金中拨出六万元专款进行支持。

超出沈敦武的预期的是,去年12月,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广西南宁举办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会,并将他的专著推荐参评,一举获得金奖。

目前,沈敦武的第二部邮政专著《烽火耀百城》即将出版。在进行这本书的前期创作调研时,他得知福建南平县是抗战时期印刷邮票的秘密工厂,这是全国除重庆之外唯一印刷当时的国民政府官方邮票的基地。为此他还顺利找到了当年印刷厂的遗址,并写信建议当地政府将其修缮保留,这一建议获得当地政府的采纳。不久前,他获悉福建省有关部门决定为他的第二部专著举办首发仪式,以此肯定他对福建省当年在抗战方面所做贡献的研究。

对话

先辈们用最差的邮票

做出最有价值的事业

记者:《烽火耀百城》也是说邮政,为何不在《冲破封锁线》一书中一并完成呢?

沈敦武:这是个关于抗战时期邮票设计、印刷的课题。那个时候,邮票制作的困难超出了想象,对人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完全值得专门书写。

记者:您说接下来还有三部作品要完成,并且都是和邮政或者税收有关的。这些题材都比较冷门和专业,您有充分的资料吗?

沈敦武:资料都比较充分,主要是这些年积累而成的,一部分是自己收集的抗战文物,书中的图片基本全是我的收藏品。我的藏品组成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外邮路》曾获2014年全国邮展金奖加特别奖。另外就是几十年的收藏笔记和从图书馆和各类文献上查得的资料。

我写的是邮政历史,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抗战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真实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记者:您觉得二战时期的中国邮政事业应当如何评价?

沈敦武:先辈们在抗战时期不畏艰难险阻,为中国抗战的通信保障工作做出了卓越的工作。一方面保证了国内民众的通信联系,另一方面打通国际通信网,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寇的侵华恶行。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邮政通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邮政120周年 ▏近代邮政讲坛第三篇:海关试办邮政
PP2023-1 《沿着邮路看中国》普通邮资明信片
聞锺記郵 | 再收退件
“垃圾堆”里出黄金:关注1992年——2000年的邮票[邮币卡互动网论坛]
民国时期子藏地方邮政邮票全张一组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