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临床精要 (病证)8.1.6.热病(两感于寒与暑病)

宏五学堂 2021-12-08 04:29

内经临床精要 (病证)8.1.6.热病(两感于寒与暑病)音频:00:00/06:57

四、两感于寒与暑病

【原文】

《素问·热论》∶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1】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 巨 阳 与少阴俱病,则 头痛 口 干而烦满;二日。则 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2);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3】。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L4】,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5】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6】,

【注释】

【1】脉应与其病形;即病变所及的经脉与病的症状。脉应.与病相应之脉。【2】谵言∶张景岳注∶"谵言,妄言也。"【3】厥∶此指四肢逆冷。

「4】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张景岳注∶"阳明为水谷气血之海,胃气之所出也.故为十二经脉之长。"【5】温∶此指温热病而言。

【6】暑当与汗皆出,勿止;高士宗∶"暑,热之极也。暑热之病。汗出而散;温热之病,亦当汗出。故著当与汗皆出勿止,汗虽多不可止之也"。

【语译】

黄帝问。那些表里两经同时厨感受寒邪的两感证患者。所病的经脉和其相应的临床症状

有哪些呢?岐伯说∶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两感证患者,一般在患病的第天,是太阳经利和I少阴经共同感受寒邪而发病,所以临床既可见到太阳病的头痛,又能见到少阴病的口干、烦闷等症状。到第二天,是阳明经和太阴经共同受邪而发病,所以临床既可 见到太阴病的腹部胀满,不思饮食等症状,又可见阳明病的身体发热,甚至神昏、谵语等症状。到第三天,是少阳经和厥阴经共同受邪而发病,所以临床既可见到少阳病的耳聋,义能见到厥阴病的阴囊收缩、四肢逆冷等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水浆不能下咽,神志昏迷而不知人事,那么到发病的第六天就会死亡。

黄帝问道∶既然两感病患者发展到五脏俱伤,六腑气机不通,营卫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为什么还要再过三天才会死亡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长,该经多血多气,虽然病邪已经传遍三阴三阳六经,并出现水浆不入、神识昏迷的症状,但三天以后阳明经的气血才会竭尽,病人才会死亡。

凡是因伤寒而引起的温热性疾病,在夏至以前发病的称为"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为"暑病"。暑病多有出汗,暑热邪气可以随汗出而外泄,所以治疗暑病时不宜止汗。

【经文分析】

1."两感于寒"

(1)"两感于寒"的病候、病机及预后;两感于寒,指表里两经,如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同时受邪发病。太阳与少阴两感证的病候为头痛、口干、烦满。其中头痛是太阳病候,口干、烦满是少阴病候∶阳明与太阴两感证的病候为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其中是身热、谵语是阳明病候,腹满、不欲食是太阴病候;少阳与厥阴两感证的病候为耳聋、阴囊缩、四肢厥冷。其中耳聋是少阳病候,阴囊缩、四肢厥冷是厥阴病候。

伤寒本来是邪犯太阳后,由表向里逐渐深入。但两感干寒则受病之初即表里两经同时受病,邪气深入。之所以邪气迅即入里,其原因在于邪气过盛,正气虚衰,不能御邪干表,故邪气.入里而表里俱病。正因为邪盛 正衰,表单俱病。故病情危重。即经文所谓"两感干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2)"两感于寒""不知人,三日死"的机理∶按两感于寒的传变规律,则三日之后六经俱病。"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水浆不入,不知人",胃气已败,神气已失,当为死证,何以三日后(即发病第六日)才死?经文指出其原因在于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三日后胃气才全部败绝而死。由此说明胃气对外感热病预后的重要影响,亦说明外感热病诊治过程中诊察胃气有无及治疗时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2.署病及其治法

(1)"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伤寒是对外感热病的总称,既有狭义伤j 寒,亦包括温病、热病等,故经文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而温热类外感热病,则依发病季节之不同而有温病、暑病之分,即"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盖温为春天之气,为热之渐;暑为夏令之气,夏天气候炎热而多雨湿,湿热俱盛。"人与天地相应",其病受时令气候所影响,故同为温热病而有温病、暑病之不同,即吴鞠通《温病条辨 ·原病篇》所云∶"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温病。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为湿搏而为暑也。"可见温病与暑病同属干温热病,但温热之程度有差异,且暑常夹湿,则是两者之不同。

(2)"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由干暑病热较盛,故常出汗较多,治疗当以清暑热为主,而不宜固涩敛汗。盖因出汗是机体宣散暑热的一种方法,若勉强固涩敛汗,则非唯治标不治本,无益于病,且暑热不能随汗外泄,滞留不去而变生他病,非治疗之所宜,故《温病条辨。原病篇》又有"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之说。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热论
温病学连载。暑热邪气。治湿热病发热,中医中药胜过任何抗生素22
黄帝内经 第四十九讲 两感病症状及预后
第五章:两感病症状及预后?4、按夏至分温病和暑病(49)王洪图
【元庆说药】外感热病用人参规律探讨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第三讲针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