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临床发挥 (“六气”病机理论对临床指导意义)4.9.六气病机实质

二、六气病机的实质

各种内伤、外感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可引起各种相应的病理变化,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就是化风、化寒、化热、化火、化湿、化燥六种病变模式,称为六气病机。(一)六气病机的实质

六气病机是指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以风、寒、暑、湿、燥、火命名的六种基本病理变化情况。该六种病机变化的名称虽然与六淫相同,但不一定因为感受六淫所致,而是由内伤、外感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病变情况,故与六淫病机不同。准确地说,称其为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更为恰当。

1.化风

病机实质是人体在致病因素刺激下,引起肝风内动,因而出现抽搐震颤、拘急痉挛或者头目眩晕等病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就是指这一病机。由于此风非从外来,而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风吹木动的病变表现,故又称为“肝风内动”。引致“肝风内动”的原因甚多,主要者如∶

(1)七情过激,肝阳化风∶由于情志过激,特别是暴怒伤肝引起肝阳上亢、肝血逆乱,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筋失所养、所主则肢体震颤掉摇、拘急痉挛,是为“肝阳化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其病机即此。

(2)肝血失养,血虚、血瘀生风∶大失血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血亏虚,或者气机郁阻引起的血瘀不行,都能导致筋脉失养或脑窍失濡,因而手足震颤眄动、头目眩晕,称血虚生风或血瘀生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肝脉……微涩为癔挛筋痹”,即此病机。

(3)热极生风∶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引动肝风或耗伤阴血而筋失所养,从而出现手足抽搐镳疯,则为“热极生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热至则身热……明癌肿胀”,其引起“润瘪”(肌肉润动,肢体瘾疯)者,就是这一病机。

(4)肝肾亏虚,阴虚风动∶肾阴亏虚导致肝阴不足,阴不涵阳,同样亦能引起肝阳上亢而化风,称“(肝肾)阴虚风动”。《素问·脉解》的“内夺而厥,则为喑(同'痱’,肢体拘急癌疯),此肾虚也”,即属于这一病机。

由上可见,化风可由包括内伤、外感在内的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当然,外感风邪亦可引致化风,但前提是风邪必须伤肝而引起肝阳上亢或肝阴、肝血亏损,才会化风。否则,外感风邪只是引起伤风感冒、风热、风寒、风湿、头风、风痹等诸多不属于化风范畴的病变。因此,病机上“风胜则动”的“风”,是由多种病变所“化”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感受风邪而得。

2. 化寒与化热(火)

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偏胜,都可能引起化寒、化热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举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致其他致病因素,只要引起阴阳盛衰,都可以出现化热和化寒的病理变化。

(1)化热(化火)∶火为热之极,化火与化热虽然程度不同,但病变机理相同。外感六淫中之感受热邪,固然可以化热,但感受寒邪,同样亦可化热,《素问·热论》的“人之伤于寒

也,则为病热”,即是其例。感受其他风、燥、湿诸邪,亦可化热,故后人有“六气(淫)都从火化”之说。内伤病因亦常出现化火、化热病变,故刘完素又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其他饮食劳倦因素亦都可以引致化火,如明·戴思恭《金匮钩玄》即谓“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

(2)化寒∶同样可因外感、内伤诸多病因所引致。外感寒邪,固然可以引起发热恶寒,但此种表寒证不属于病机范畴的化寒。只有当寒邪损伤阳气、阳气不能温煦形身肢体而出现形寒肢冷的里寒证,才称为化寒,亦称为“寒从中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化寒的原因在于阳气虚衰不足,肾为诸阳之本,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说。

所以,不论何种致病因素,只要引起人体阳气偏胜亢盛,都能导致化热(化火)病变。同样,各种致病因素,只要损伤人体阳气而引起阳虚阴盛,即可出现化寒病变。化寒、化热与感寒、感热(伤暑)不可混同。

3.化燥与化湿

它亦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发生的病理变化,同样亦与感受燥邪、湿邪没有必然关系。

化湿是因为水液湿浊在体内异常积聚潴留而致,其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关系最为密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逆调论》亦有“肾者水脏,主津液”之说。外感湿邪,固然可以引起化湿的病理变化,但湿邪必须阻滞、损伤脾的运化、肾的气化功能,才出现化湿的病变,故清·石寿棠《医原》认为∶"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通调水道之源,脾为散输水精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

化燥则因体内津液耗损,或生成不足而致。《内经》论化燥病机的内容较少,仅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等说,系说明燥证的证候及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亦阙燥证病机,虽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但亦仅是罗列燥病证候,对化燥的机理则均未直接论及。然化燥既因津液亏耗不足所致,《素问·逆调论》有肾“主津液”之说,而《素问·经脉别论》又认为津液源自胃中水谷精微,靠肺通调水道而布达全身,故《医原》谓“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敷布津液之源,胃为生化津液之本,肾又为敷布生化之根柢。”故化燥为各种病因引起肺胃肾化生、输布津液功能失常所致。感受燥邪亦可以引起化燥的病变,但同样必须耗伤肺胃津液,甚至耗伤肾阴,才致化燥。前人有外燥、内燥之说,谓内燥系内伤津液精血所致,外燥则因感受秋令燥邪所致。其实,感受燥邪以后必须损伤津液精血,才会化燥而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证病候。若新感燥邪,不论凉燥、温燥,均以外感表证为主而干燥枯涩病候不显。

因此,病机的六气并不是直接感受六淫邪气而得,而是人体自身在疾病过程中,受时、地、人条件所影响而发生病理从化的结果。由于人的体质是影响病理从化的关键因素,故阳盛体质,发病后容易从阳化热、化火;阳虚阴盛体质,则常从阴化寒;素体肝阳易亢者,易化风动风;素体脾肾阳虚者,则易化生湿浊;而素体阴血亏少者,又每易伤阴化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病机十九条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_中医世家
【六气辨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7
内生五邪之内风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