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1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现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第六段,也就是《讲义》的41页,这一段的提要是以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我先读一遍。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不足西北”。天就是阳,西北方寒冷、属阴,所以西北方阳不足,相对而言它阴过盛,所以说“西北方阴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右耳目,耳目在上,本来是属于阳,但是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相对左侧,右侧它又属阴,所以左耳目属于阳中之阳、右耳目属阳中之阴,右耳目的阳气不如左耳目的阳气足,所以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这也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临床上右耳目的患病率是否相对高一些?),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了。相反的呢,“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地就是说的阴,东南方阳热,所以阴不足。“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对于人身整体而言,耳目在上属于阳,手足相对来说在下、属阴,右手足属阴中之阴,左手足在属阴中之阳,所以它说“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是阴主力气吗?南半球的人是否左撇子多一些?),也有人分析说是和人大脑左半球、右半球联系起来了,联系是可以的,但是《内经》那时候它并没有联系,它只是把天地阴阳和人体的阴阳、这样一种联系。当然这个不能绝对地看待,相对来说右侧手足强的人多,但确实有人就是左撇子(中医诊治左撇子的病人方法,对有些疾病是否应与多数人应该区别对待呢?)“何以然”,说是为什么这样呢?岐伯又进一步解释刚才所说的道理,看它为什么左手足不如右强。

岐伯说“东方阳也”。这个“东方”其实就是指的东方(相对西方,东方为阳,阳生于东而沉于西;古人面南而坐,东方也意指肢体左侧,从功能上讲中医有“左肝右肺”的说法)和南方吧(南方生热,自然为阳;也意指人体头部;而下部、肾水为寒,为阴),当然南方火热之气盛,所以南方也属于阳(“上”理解为“其上”还是“上部”。)“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阳气、精气并于上嘛,从人体来说,清阳出上窍嘛,所以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那就上明而下虚,则上面就聪明(明应是阳明、阳气足吧),下边就不足(应是阳气虚吧),所以呢,就使人“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左边属阳,使人耳目聪明,因为上边属阳嘛,左边也属阳,所以使耳目聪明;手足呢,手足在下属阴,所以手足就不便(可否理解为阳气足使人耳目聪明、而使手足不便?)。相反地,“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从“盛”字可以看出上一段中的“明”不是聪明,而是阳气),西方属于阴,阴者其精并于下,阳在上阴在下嘛,右侧为阴,所以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阴气有余而阳气不足,下边盛了,所以耳目不聪明,下面盛、上面不足嘛,上面阳气不足,所以耳目不聪明,但是因为精气在下,所以在下之手足、右侧的手中就有力,手足便(可否理解为阴气足使人耳目不聪明、而使手足灵便?)。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俱感于邪”,上下都感受邪气的话,那在症状上是怎样呢?“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伟大啊,我现在就是右耳耳鸣,左耳没有任何症状。不知别的人怎样,也不知是否男女有别?更不知南半球的人是否相反。),因为上部阳气不足嘛、右侧阳气不足嘛,所以右甚;下面属阴,在下面左面的阴气就不足,所以在下则左甚(“邪”字提醒了我,到现在我应该是弄明白了,开头几句讲的是外界的阳邪、阴邪,“并”就解为“迫”,从王教授讲经的语义、口气看,这一段讲的有偏差啊,本自然段从“故俱感于邪”应分为两个部分,讲前半部时没有联系后半部、硬讲啊)“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所以说自然界天地阴阳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然有一方虚、有一方实,所以这里说“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在上部的那就是左侧充足、右侧偏虚,在下部的就是右侧充足、左侧偏虚。“故邪居之”,那么邪气侵入的话,就往往容易侵入偏虚的那一侧(查《类经》对此句的解释为:盖以天之阳不全于上之右,地之阴不全于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独甚也)。我们看下面那个自然段。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个精是讲的气,这个形是指的形质,就是阳气、阴形。“八纪”指的八个主要的节气,也就是二分、二至、四立,这是自然界365天中的主要的八个节气,用这8个节气来划分时段、来划分一年气候的变化;“五里”是指的五方地理,也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地域。就是说天有阳,可以分为八纪,地为阴,可以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一个地域,即使是上为阳、下为阴,但是阴阳又互有不同,有的时候阴多、有的时候阳多,多和少当中也还不完全一样,有阴阳相交合、各种各样的变化,才化生出各式各样的万事万物,才能为万物之父母。在《内经》的学术观点里面,有的时候命名事物,说这个东西叫什么,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从它的阴阳多少、盛衰来命名的,所以事物的名称是非常多的。大家熟悉的十二经脉里面有三阴三阳,还有再分成手足,等等,这都是根据阴阳多少来命名的。

下面又讲“清阳上天,浊阴归地”,这个开头就讲了嘛,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一个意思。“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这个神明还是指的阴阳为之纲纪,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开头所讲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同样讲的是神明之府。“故能以生长收藏”,所以阴阳不断地变化,天有八纪、地有五理,自然界才可以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生化过程。“终而复始”,每一年都有生长收藏,按五行来说就是生长化收藏,终而复始,不停地地变化。这是讲的自然界的情况,那么人体养生应该如何呢?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古代的哲学观点,人也应当效仿天地,适应于阴阳变化的规律,才有利于健康,也是养生很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要取法于四时,取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所以它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贤人就是指的养生之道的人,清阳为天嘛,头为清阳,清阳出上窍,要上配天以养头来养阳气,使得阳气充实,这样的话头脑才能清醒,有要浊阴之气填充在上窍,那不就是昏迷不醒了、或者头脑昏沉了嘛,头脑必须有清阳之气充养着才能精明。中医理论还说“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都上升于头,头脑才精明(头不怕寒是为此理)“下象地以养足”,效仿于地来养浊阴,使下边的阴精充沛,来养下焦,这个足也就是下焦的意思,这样的话,阴津充足下焦才充实,地为阴、要静、要稳重、要敦厚。“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五脏怎样调养呢?养五脏要像人事之间那样和为贵,五脏也要和、不要起纷争。如果人事之间、社会上不和,争起来,那就是战争,那就是循序的混乱;如果五脏不和、争起来那就是病态。因此和是一种调和,是一种正常、良好的现象。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肺吸纳自然界的清气,嗌就是咽,地气就是讲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通过咽喉而入于胃。“风气通于肝”,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季,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嘛,所以是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雷气就是火之气,通于心、心为火脏。“谷气通于脾”,这个谷可不是水谷之谷,是山谷之气,山谷这块地方能够存储很多东西,能够化生万物,脾土、脾胃也是存储很多东西,能够化生精微来滋养全身,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谷气通于脾”,脾和那个气相通,能够受纳万物的、受纳很多东西的,受纳存储,然后化生精微(《类经》:山谷土气,脾为土脏,故相通)。我为什么强调这个谷一定要理解为山谷,而不要理解为水谷,因为很多同志念了《中医基础》之后,就是脾为水谷精微化生的地方,一看这个谷就是水谷了,咱们《内经》原文都是写的是繁体字嘛,要是水谷的谷应该写成“榖”,而现在写的是山谷的谷。“雨气通于肾”,雨是水之气,肾是水脏,故相通。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手足阴阳六经、合起来是十二经,就好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那样流动着气血。胃为水谷之海嘛,存储水谷的。上七窍、下二窍是水气之所注,也就是九窍为消气之注、水气所贯注的地方,这个水气就是讲的津液、精气,九窍虽然暴露在外,但是它是五脏所产生的精气所贯注的。这篇文章前面讲到了,说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等等,那都是窍嘛,都是五脏之气所贯注之处。《讲义》上引了张介宾的注,他说九窍为水注之气,就是九窍是水气之注,水气就是精微之气、津液。所以说九窍是应该有津液的,张介宾说耳似乎是干的、没津液,他说也有,耳垢就是津液干燥所化成的,只不过不是太明显。换句话说,九窍滋润不滋润,实际上是反映了五脏的功能状态、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而不单纯是一个窍的问题、不是局部的问题。

再有呢,它又拿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比喻人体,说“以天地为之阴阳”,说天地的阴阳变化是怎样的呢?说“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体的汗,是由于人体的阳气鼓动而产生的。《素问·阴阳别论》上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加于阴就是作用于阴,阳气作用于阴而鼓动了津液外出,这就是汗,正常现象是这么出的,而病理上那就有各式各样的出法了,但是总也离不开是阳加于阴这个基本过程,所以它叫“阳之汗”,人体内阳气旺盛所出的汗,跑跑步、动则生阳嘛,也要出汗,阳气鼓动、津液就出来了。这阳之汗就比喻为天地之雨,就好像自然界下的雨一样。“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人体的气、阳气就好像自然界下的疾风一样,运动得很快、不停地在运动当中。这句话将来在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就会用上了,就是在讲自然界六气引起人体生理功能改变而出现疾病状态的时候,他说因于风、因于暑、因于寒、因于湿等等,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句话叫“因于气”,有的注家就根据前后文例,说前面是因于寒因于什么的,这儿怎么就因于气了呢?说这个气就是风,因为这里说“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所以说是气、也就是天地之风,我在这儿先提一下。换句话说,把人体的阳气可以说成自然界的风,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嘛,叫做风嘛。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相通的,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嘛,天地有山川,人也有山川、川就是经脉,山谷就是脾,对不对?自然界有雷,人体的雷就是暴怒之气,所以“暴气象雷”,人发怒叫雷霆之怒嘛,中国传统上、习惯用语就是这么说下来的。“逆气象阳”,逆气是指火热之气上亢,阳气为热、是向上的嘛,而逆气在人体内也是上扰的。这就联系到人的情志上的改变了,情志的改变、郁久都可以化为热,因为“五郁化火”,或者叫五志都可以郁结而化为火呀。逆气象阳,这不是把怎样养头说明白了吗,要像天一样、上配天一样来养头,下像地一样来养足,中傍人事来养五脏。下面就讲治疗、诊断疾病了,“故治不法天之纪”,这个治包括诊断、治疗都在内了。“不法天之纪”,就是不按照天地的自然规律去诊治疾病,也就是因时制宜的问题。“不用地之理”,不根据自然界环境的改变,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理的变化,则“灾害至矣”,也就是离开时间、离开地点去诊治疾病,那没有不出错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引起灾害。

第二个自然段,我认为应该是背记下来。理论重要不重要呢,重要;好记不好记呢,好记。虽然不能拿来直接去看病,但这都是最基本的理论呀,树立起这样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里最容易出错的,就是谷气通于脾的问题(记住是谷而不是榖就不会出错了),我之所以强调,是因为几次考研究生、考博士,让他把这个话给我解释解释,多半都解释成水谷之气了。

[理论阐释]当中讲了一个“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个我在讲解当中已经讲清楚了。再有一个是关于“取象比类”的方法的研究问题,它把人比喻成一个小天地嘛,当然要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这个自己看一看,就可以看得明白。

下面,原文第七段,在43页,提要是:诊治疾病必求于阴阳,以及早期治疗。这段还是要背,我先读一遍:

[原文]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下面我串讲一个。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邪风代指六淫,风为六淫这首、百病之长,所以以邪风来代指六淫之气。也就是外邪侵入人体“疾如风雨”,是很快的。但是侵犯人体后,它有一个发展、传变的过程,首先侵犯的是表,然后依次是筋脉、六腑、五脏,所以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所谓“上工治未病”,就包含早期治疗,防止它继续蔓延和传变,等疾病传变到五脏,治疗就很晚了。所以最次的医生,要等到病入五脏之后才看到症状、才知道给人治疗。也正因为如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病已经很深重了,痊愈的机会很少、治疗起来就很困难,其结果是吉凶相半矣。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感就是侵犯,因为邪气无形,所以能够容易深入到五脏,我现在只按文字过程先讲一遍。“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水谷饮食伤人、也就饮食不当的话,首先或者容易伤人的六腑,因为六腑是传导水谷之道路嘛,传化而不藏。“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邪使阳气不能正常地运行,阻遏阳气,使皮肉筋脉受到损伤。

我刚才说了,先按文字讲一遍,这种传变情况有没有?有的。但是话说回来,就是在《素问》当中,还另外有一篇说法跟这个大致是相反的,它说风雨、天之邪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皮肤,然后说水谷寒热可以伤人五脏,这是为什么呢?同是《内经》,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我在讲概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也是反映出来《内经》作者不是一个人,虽然他们总的思路、总的学术体系、思想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的提法上是不一致的。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后世医家张琦在《素问释义》上说这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风雨也可以伤五脏、风雨也可以伤肌表,水谷之寒热可以伤六腑、也可以伤五脏。

下边就讲到了具体的治疗问题,当然还是治疗原则问题。“善用针者”,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个阴阳可以理解为阴经、阳经,就是要从阴经来治疗阳经的病,从阳经来治疗阴经之病。《讲义》[注释]引张志聪《素问集注》的话,说从阴经而引阳经之气,从阳经而引阴经之邪,反正讲的是阳经有病可以治阴经,阴经有病可以考虑从阳经治疗。还有一种解释,阴指的是脏、阳是指的腑。杨上善的《太素》就是这么注的,说脏属阴、腑属阳,腑虚要补脏,这叫从阴引阳;脏实要泻腑,这叫从阳引阴(此解也有道理,但与用针的话就联系不上了)。肝有病、肝实证要泻胆,胆虚证要补肝,杨上善就是这么一个注法,从脏腑角度考虑也可以。具体到使用当中可以有不同的考虑,但是从原则上,那都是以阴阳相关来进行治疗的。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就是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有左右之分,但是左右经脉都是相通的,十二经脉分左右两侧,左侧的经脉可以治右侧之病,右侧经脉可以治左侧之病(我扎过王恒远的平衡针,灵验确如其名啊-可上网参考《平衡针治好了我的腿痛症》。但是不是都要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呢?)。而且在《内经》里还专门有两种刺法,一个叫巨刺法、一个叫缪刺法,这两种刺法具体来说,就是左刺右、右刺左,病在左取右侧穴位针刺、病在右取左侧的穴位针刺。它俩的区别在于,巨刺法是刺经脉、病位比较深,缪刺法是刺络脉、比较浅。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一些针灸医生也是这么办的,颜面神经麻痹、歪了,或者半身不遂了,他们有时候治患侧、有时候也治健侧,这都属于右刺左、左刺右的治疗原则(应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申而来)。

“以我知彼”。就是所谓的知常达变,我是属于常、正常的、健康的,彼就是说的变、变异的、病态的,就是以正常的来推论、分析那个不正常的,不正常的程度或者说它是不是不正常。还要“以表知里”,多外边来推测、分析里边,看到外边就应该知道它里边的变化。“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分析它是有余、不足及其变化的原因。“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过就是病,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人有病了就好像做错了事一样,看到微小的变化就会得出疾病的结果、相关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微知著嘛。换句话说这又是指的早期诊断,看到微小的变化就知道他有病了,这样再去治疗疾病的话就可以不出现错误。

休息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 第十一讲《阴阳应像大论》
黄帝内经总结中医诊断和治病的要点 | 养阳医斋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冯氏锦囊秘录
读素问钞
俱感于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