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笔记-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人观察世界,总结规律,从《易经》开始,中国人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它们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天文、历算、医学、农学中医药等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一)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阴阳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两分法:

昼夜时段分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

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脾居中央为阴阳之转换枢纽。。

阴阳的特点:

普遍性 关联性 对立性 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2、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所谓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

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

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1.分析四诊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苦、咸属阴。

1.指导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2.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于确定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确定的治疗原则,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阴阳学说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养生防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法于阴阳”;治疗疾病,则要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向恢复平衡方面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减缓病情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 第005课
阴阳学说
阴阳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笔记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魅力丨对立的阴阳双方之间究竟有何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