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学习笔记七十五

      本篇内容要点:

      ⒈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上守神是指那些医术精湛的医生,能诊断出病人血气的盛衰虚实,并依此采用相应的补泻之法
      ⒉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即,邪气盛的时候,一定不要迎势而上采取补法邪气已退而正气正虚的时候,一定不可乱用泻法,以防真气衰竭。
     
往者为逆者,来者为顺者。即经气已退时,脉气虚弱、微小,微小的叫经气慢慢到来时,脉气平稳、柔和,平和的叫

      迎而夺之者,也;追而济之者,也。即迎着它的来势而进针,是顺着经气运行的去势进针,是

      ⒌“徐而疾则实者,疾而徐则虚者”。即缓慢进针而迅速出针,属补法,可使正气充实快速进针而缓慢出针,是泻法,能泻除邪气

       ⒍“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所说的虚和实是指针下得不得气,得气属于正气,不得气属于正气
      ⒎“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即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后,会侵犯不同的部位,风寒外邪之气入侵人体时,通常先在头部发病;而吃的五谷杂粮,都是先进到胃里,进而会引发肠胃疾病;清冷潮湿之气侵害人体时,通常先从脚部开始。

      ⒏“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即指可以知道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引起的,还是由过度疲惫后腠理开泄所遭受的风邪引起的

      ⒐“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指医生运针调气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专心致志。
      ⒑病者精气已衰竭,反取穴者死,之。

      下面,随附《小针解》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注①:所说的“易陈”,是指使用小针的要领说起来简单。“难入”指它的精妙之处并不明显,不易让人了解。“粗守形”是说那些医术粗浅的医生,针刺时只死板地拘泥于刺法。“上守神是指那些医术精湛的医生,能诊断出病人血气的盛衰虚实,并依此采用相应的补泻之法。邪气和正气都滞留在血脉中,彼此争斗,才引发了各种病变的。“神客”,是指邪气和正气滞留在血脉中,彼此争斗,才引发了各种病症。“神”指正气,“客”指邪气。“在门”是指邪气从正气进出的地方入侵人体,并在人体周身循行,无一处不去。“未睹其疾”,是指没有明确病症的性质和病邪的所在之处,就盲目的进行治疗是错误的,要针刺就一定要先知道邪正的虚实情况和发生病变的经脉。“恶知其原”是说这些都没有诊明,又如何能了解病源在哪里呢?所以,只有先知道哪个经脉发生了病变,才能决定应该取用哪个经脉和穴位,这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注②:针刺的精妙,关键是如何把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和出针速度的急缓。医术粗浅的医生,针刺治疗时只会根据病症在关节附近取用跟症状相对应的穴位,却丝毫不懂得诊断血气的出入虚实以及邪气与正气的进退变化等情况。医术高级的医生,能够诊察和掌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据此采取补泻之法。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反映在腧穴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依据诊断到的气机的盛衰变化,采取正确的补泻手法了。

      穴位中气血活动的变化情况是精而微妙的,当针下得气时,要仔细诊察气的出入循行情况,这样才能掌握运用手法的最佳时机。邪气盛的时候,一定不要迎势而上采取补法邪气已退而正气正虚的时候,一定不可乱用泻法,以防真气衰竭。针下得气时,一定要把握时机来运用针刺手法,不可有毫发的过失,因为得气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的。不懂得随气机的虚实变化而适时进行补泻的医生,常常会丢掉好时机,就如同箭扣在弦上,该射的时候却没有射出去一样,这只会损伤病人的血气,终归无法消除邪气。)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也;追而济之者,

      (注③:能掌握气的出入循行情况,才能掌握气机的虚实肾衰。知道了气机变化的重要性,就能掌握针刺的最佳时机。医术粗浅的医生似乎浑然无知,不能体察气机变化的精妙。医术高超的医生总是异乎寻常,能准确运用针法和体察气机变化的全部作用。经气已退时,脉气虚弱、微小,微小的叫经气慢慢到来时,脉气平稳、柔和,平和的叫。如果了解了气机的逆顺关系,就能准确无误的选取恰当的穴位,并毫无疑问的决定治疗的方法。依据经气的运行方向,迎着它的来势而进针,是顺着经气运行的去势进针,是。)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注④:当寸口脉象微弱时,应该用补法补益正气。当寸口脉象满盛时,应该用泻法泻除邪气。应该用泻血法排除长期郁结在血脉的病邪。假如病邪亢盛,适宜用泻法,令邪气随针外出。缓慢进针而迅速出针,属补法,可使正气充实快速进针而缓慢出针,是泻法,能泻除邪气。所说的虚和实是指针下得不得气,得气属于正气,不得气属于正气。一定要依据各条经脉的虚实和邪气的去存情况,来决定针刺法的补泻顺序。采用补法补充正气时,要使病人有正气充实的感觉,好像有所得,采用泻法排除邪气时,要使病人有轻快的感觉,好像有所失。)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注⑤: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后,会侵犯不同的部位,风寒外邪之气入侵人体时,通常先在头部发病,因此说邪气在上部。人喝的水,吃的五谷杂粮,都是先进到胃里,经胃的消化后,再经脾的吸收、运化,把精气向上输送给肺,通过肺气的分布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其中的糟粕会进入肠胃,由大小肠排出体外。倘若不能适应寒温的变化,进食不节制,就会影响消化、吸收以及排泄功能,进而引发肠胃疾病,因此说浊气在中部。清冷潮湿之气侵害人体时,通常先从脚部开始,因此说清气在下部。邪气入侵人体的上部,并在头部发病时,应知道外邪侵入的经脉,然后再头部取穴,使邪气随针泄出。要想排掉那些停留在肠胃中的浊气,治疗时就要取中土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那些邪气在浅表的疾病,不适合深刺,假如误用深刺,会使浅表的邪气随着针深入到人的体内,因此说为“反沉”。皮、肉、筋、脉各有自己固定的部位,每个部位都各有所归属的经络,他们既是经络出现病症的地方,也是主治此病的地方。如果因病在内脏而使五脏之气虚弱的,却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上用泻法排气,会使五脏之气虚竭并致死。不顾及虚实情况,就在六腑的三阳经上猛泻其气,会使病人身体虚弱,再难复原。假如取尺泽穴上三寸的动脉,也就是肘上三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五脏的阴气出于此),连续泻五次,就会泄尽五脏的阴气,导致死亡。如果误泻三阳经的正气,就会损伤阳气,令人发狂。这些有关针刺的注意事项,医生一定要给以重视,千万不可漠不关心。)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注⑥:医术高超的医生懂得察看病人的神色和眼睛的色泽变化,又能够细察尺脉和寸口脉所表现出的大小、缓急、滑涩等脉象,进而诊明属于何种病变。“知其邪正”是说可以知道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引起的,还是由过度疲惫后腠理开泄所遭受的风邪引起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的是进出针时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和动作。“气至而去之”是说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时,下针后一定要使针下得气,等到调和气机后,才可以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的意思是医生运针调气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专心致志。“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指全身的365穴,都是经脉中的气血由经络渗灌注入到周身筋骨皮肉各个部位的通会之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注⑦:五脏在内的精气已衰竭,脉口出现虚弱,似有若无的现象,像这样的阴虚证,应当采取补其阴精的治疗方法,可是如果在针刺时取用其显现出来的症候所处的腧穴和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充实在外的阳气,就会使阳气更加充溢,阴气更加损耗,从而加重五脏精气的衰竭,这样,已经内竭的五脏精气又一次遭到损伤,必会致死。临死时,病人因脏气虚弱、衰绝,阴不补阳,没有气力,而显得十分安静

      五脏在外的精气已衰竭,而在脉口出现脉象虚弱、轻取欲无的现象,属阳气衰竭的重症,应当采取补实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是如果针刺时取位于四肢末端的腧穴,并留针充实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阴气过盛会使已衰竭的阳气内陷,并更加衰竭,阳气内入会引发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厥逆必会致死。临死前,病人因阳并于阴,阴气盛,阴阳逆乱,而显得十分焦躁

      在前面所说的“睹其色,察其目”等句子中,要特别强调“察其目”的作用。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目,才能使眼睛炯炯有神、色泽明朗。眼睛色泽明润,发出的声音也一定响亮。此处所说的声音响亮是指它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于平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枢》小针解第三
03小针解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针解【译文】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解
古典针法 (乙)
灵枢》脉诊对针刺的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