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上)》学习笔记九十一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其优异者与心有余力者,则可以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章内容要点:

      1、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经踝、膝、踵、跟、腘、臀、舌、鼻、腋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跟肿痛,腘窝部有拘挛现象,脊柱反张,颈部的筋脉除有拘挛,还有疼痛感,肩无法举抬,腋窝处及缺盆中存在扭痛情况,无法左右摇动。

     2、足少阳之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经踝、胁、腋、乳、耳、额、颌、颧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第四趾发生牵引、转筋现象,且连带膝部外侧转筋,膝部屈伸不得;腘窝部筋脉集中,前面牵引髀部出现疼痛感,后面牵引尻部出现疼痛感,向上牵引胁下空软和软肋部出现疼痛感,继续上行牵引缺盆、胸侧乳幸、颈部所维系的筋则有拘急现象出现

      3、足阳明之筋,起于足次趾和中趾之间发端;经膝、大腿、阴器、腹部、颈、口、鼻、眼下、耳鼻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中趾、胫部出现转筋现象,足部能感觉到跳动、僵直,伏兔部也发生转筋,髀前发肿,癞疝,腹部筋脉集中。向上牵引至缺盆和颊部,突发口角歪斜。

      4、足太阴之筋,起于足大趾端内侧;经踝、膝、前阴、脐、胁、胸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大趾牵引内踝产生疼痛,并有痉挛现象出现,同时膝内辅骨感到疼痛,股内侧牵引到髀部出现疼痛,阴器如扭转般拘紧作痛,还向上牵引脐部和两胁产生疼痛,进而牵引胸和脊内出现疼痛感。

      5、足少阴之筋,起于足小趾下方;经足心、踝、足跟、阴器、颈、枕骨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心有痉挛现象,并且它的经筋所经过和集结的部位都会产生疼痛感,并伴有痉挛现象。

      6、足厥阴之筋,起于足大趾上方;经内踝、前阴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足大趾牵引内踝的前部产生疼痛,内侧辅骨部也有疼痛感,腿内侧不仅疼痛,还出现痉挛现象,前阴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7、手太阳之筋,起于手小指上部;经腕、腋、肩、领、耳、腮等处。

      其病状主要表现:手小指、手臂内侧、腋下、腋下后侧,均有疼痛感出现,环绕肩胛、颈部、耳内,也疼痛。

      下面,随附《经筋(上)》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注①:足太阳经的经筋,自足小趾爪甲的外侧而始,上行在足外踝聚合,接着斜向上运行在膝关节处再次聚合,之后下行顺着足外踝,集结于足跟部,并顺着足跟上行,在腘部聚合;此经筋的别支,自外踝上行,在小腿肚外侧聚合,上行至腘窝中部的内侧,与由足跟上行而来的一支一同向上运行,至臀部聚合,然后再顺着脊柱两侧向上运行到颈项部;自颈部分行的一支,从此条经筋别出,进入,并聚合于舌体;另外一条分出于颈部的经筋向上直行在枕骨处聚合,再上行至头顶,然后顺着颜面向下而行,在鼻处聚合;下行经筋中分出的一支,如网络般在眼的上睑部分运行,后下行至颧骨处聚合;分支中还有一条别出于挟脊向上运行的经筋,自腋窝后侧的外廉向上运行,在肩髃部聚合;另一条自腋窝的后外廉进到腋下,上行到达缺盆处,再上行聚合于耳后的完骨处;另一条从缺盆分行而出,斜向上进到颧骨部分,同自颜面部向下运行的在颧骨处聚合的支筋交会。

      太阳经的经筋出现病症,症状主要表现在别出于足小趾的一支上,表现为足跟肿痛,腘窝部有拘挛现象,脊柱反张,颈部的筋脉除有拘挛,还有疼痛感,肩无法举抬,腋窝处及缺盆中存在扭痛情况,无法左右摇动。

      对这种病进行针刺时要选燔针,用针要急进急出,病好就停,针刺时的输穴即是疼痛的部位,该病被称为仲春痹。)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月旁)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月旁)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硚(足旁)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注②:足少阳经的经筋,由足第四趾趾端起,顺着足背向上运行至外踝处聚合,接着顺胫骨外侧,上行至膝部的外缘聚合。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分出于外辅骨部,上行到达大腿处,在这里又一分为二。一支在前面运行,于伏兔上聚合,一支在后面运行,于尻部聚合;它直行的一支,上行到达胁下空软部和季肋部,然后又向上运行到腋部的前缘,横向穿过胸侧,同乳部相连,再上行至缺盆处聚合;另一支直行支线,自腋部而出,通过缺盆,穿过后在足太阳经筋运行,顺着耳后绕到上额角,在巅顶会合,自头顶侧面下行到颌部,复又折转上行在颧部聚合;还有一支支筋,出于颧部,于外眼角处聚合,成为眼的外维。

      足少阳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足第四趾发生牵引、转筋现象,且连带膝部外侧转筋,膝部屈伸不得;腘窝部筋脉集中,前面牵引髀部出现疼痛感,后面牵引尻部出现疼痛感,向上牵引胁下空软和软肋部出现疼痛感,继续上行牵引缺盆、胸侧乳幸、颈部所维系的筋则有拘急现象出现。假如自左侧朝右侧维络的筋进行集中,那么右眼则不可以睁开,原因在于经筋在右额角处上过并同乔(足旁)脉一起运行,而阴阳)乔(足旁)脉相互交叉于此,左右经筋也彼此进行交叉,维络右侧的为左侧筋,因此左额角的筋受伤,可导致右足活动不得,这便是所谓的“维筋相交”。

      对于这一疾病应该通过火针速刺急出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有疼痛感的部位就是进行针刺的穴位。这种疾病就称做孟春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贵(疒旁)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注③:足阳明经的经筋,自足次趾和中趾之间发端,在足背上集结;其斜行的一支,自足背外侧上行到达辅骨,在膝外侧集结,然后向上直行到髀枢处集结,再上行顺胁部同脊柱相连络;直行的一支,自足背上行,顺胫骨到达膝部聚合;分出于此外的支筋,在外辅骨集结,同足少阳的经筋交会;它的一支直行经筋,顺辅骨向上运行到大腿部聚合,并在阴器处集结,进而上行,于腹部分散开来,向上运行到缺盆部集结,之后向上过颈部,于口四周进行环绕,再在颧部聚合,接着下行到鼻部聚结,自鼻侧向上同太阳经筋会合。太阳经的小筋网维在眼睛的上胞阳明经的小筋网维在眼下胞;另一条支筋出于颧部,穿颊部在耳前聚结。

      足阳明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足中趾、胫部出现转筋现象,足部能感觉到跳动、僵直,伏兔部也发生转筋,髀前发肿,癞疝,腹部筋脉集中。向上牵引至缺盆和颊部,突发口角歪斜,有筋脉集中感觉的那侧不能闭眼,若遇热则会筋脉松缓无法睁眼。颊筋若遇寒则会出现拘急、牵引颊部的现象导致口角歪斜遇热则筋脉松缓、收缩乏力,使口部朝一侧歪斜

      口角歪斜的治疗措施,就是在面颊筋脉集中的一侧涂抹马脂油,使拘急的筋脉得到滋养,然后用白酒桂末进行调和,并在面部迟缓的一侧进行涂抹,使筋脉温畅,再拿桑钩将病人口角钩住,来对其歪斜状况进行矫正,让它复原。此外,在地炕中放入桑木炭火,炕的适宜高度以病人坐于炕上时可以烤到颊部为佳,同时还要用马脂对出现拘急现象的一侧颊部进行温熨,让病人喝点酒,吃点烤肉一类的佳肴,忌酒的病人也应稍微喝点,还要不断用手对患处进行按摩,使筋络舒缓。治疗其他疾病,可用燔针,治疗时手法要疾进疾出,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有疼痛感的部位就是进行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季春痹。)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

      (注④:足太阴经的经筋,从足大趾的趾端内侧而发,向上运行到内踝处集结;它直行的支线,上行到膝内腓骨处集结,顺着股内侧向上,到髀部集结,然后又在前阴处聚合,再向上运行到腹部,在脐部聚合,顺着腹内向上运行,之后在两胁处聚合,并在胸中分散开来。其内侧分行的一支粘附在脊柱两侧

      足太阴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足大趾牵引内踝产生疼痛,并有痉挛现象出现,同时膝内辅骨感到疼痛,股内侧牵引到髀部出现疼痛,阴器如扭转般拘紧作痛,还向上牵引脐部和两胁产生疼痛,进而牵引胸和脊内出现疼痛感。

      对此病应选用燔针进行治疗,手法要疾刺疾出,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针刺穴位为疼痛部位,这种病称为孟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注⑤:足少阴经的经筋,自足小趾下方而出,进到足心,在足内侧运行,同足太阴经筋一起走行,然后向上斜行,到内踝的下部,在足跟处集结,再下行同足太阳经筋会合,上行到内辅骨的下方集结,并在此处同足太阴经筋一起运行,顺着大腿根部内侧上行到阴器集结,再顺着脊柱侧肌肉向上运行到达颈部,在头后部的枕骨处集结,同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足心有痉挛现象,并且它的经筋所经过和集结的部位都会产生疼痛感,并伴有痉挛现象。足少阴经筋引起的主要疾病还有痫症、抽搐、项背反张等。背侧患病不可以前俯,胸腹侧患病不可以后仰。背属阳,腹属阴,阳病时背部出现筋急,腰部朝后折反,则身体前俯不得;阴病腹部出现筋急,则身体前曲,无法后仰。

       对这种疾病应使用燔针进行治疗,手法要疾刺疾出,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针刺穴位为疼痛部位。对于胸腹内患病的不宜用针刺,可对患处进行熨贴,同时按摩引导来舒缓筋脉,并服用汤药来养血。如果本经经筋出现反折纠结现象,且多次发作,病况严重,常常是绝症。这种病称为仲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注⑥:足厥阴经的经筋,以足大趾上方为开端,向上在内踝之前集结,然后继续上行顺着胫骨在内侧复骨的下方集结,接着又顺着大腿根部的内侧向上运行到前阴集结,并同足三阴和足阳明各经的经筋相连。

      足厥阴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足大趾牵引内踝的前部产生疼痛,内侧辅骨部也有疼痛感,腿内侧不仅疼痛,还出现痉挛现象,前阴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若房事过于频繁,对阴精造成损耗,就会出现阳痿不振的现象。被寒邪所伤会导致阴器内缩,被热邪所伤则会导致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此病借助利水渗湿、清化湿热的方法对厥阴经之气进行调节;而对作痛、痉挛等症状,应使用燔针进行治疗,手法要疾刺疾出,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针刺穴位为疼痛部位。这种病称做季秋痹。)

手太阳之筋

,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注⑦:手太阳的经筋,自手小指上部而出,在手腕处集结,顺着前臂内侧向上运行,在肘内高骨的后侧聚合。假如用手指弹拨该处经筋,酸麻之感可以通过小指反映出来,接着再向上运行到腋下集结;它的分支,朝后运行引腋窝后缘,向上绕肩胛,顺着颈部行至足太阳经筋之前,在耳后的完骨处集结;自此再分出一根支筋,进到耳内;其直行部分,出于耳后向上运行,再下行到腮部聚合,复又折返向上,与外眼角相连。

      手太阳经的经筋出现病症时,表现为手小指牵引肘内高骨后缘产生疼痛,顺着手臂内侧到腋下和腋下后侧的部位,均有疼痛感出现,环绕肩胛且牵引到颈部也感觉到疼痛,还会产生耳内鸣响疼痛的现象,同时牵引颌部、眼部,眼睛闭合以后,必须等较长的时间后,看物才能清楚,视力才能恢复。颈筋集中时,能引发筋痿、颈肿等疾病。对于颈部出现寒热现象的,应选取燔针进行治疗,手法要建刺疾出,针刺次数以病好为准,针刺穴位为疼痛部位。针刺后颈肿没有消退的,再改用锋利的针进行刺治。这种病叫做仲夏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枢》经筋第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
颈椎病的针刺治疗
自我康疗9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
灵枢经第十三篇经筋之四足太阴经筋和足少阴经筋
经络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