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浅论》(111)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乾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上一条,咱们讲过,是太阳中风体质的人,感受到严重风寒之邪所导致的病变并其症状反应及机理。这一条,咱们要讲太阳中风体质的人,感受到风温之邪所要导致的病证并其症状反应及机理。

风寒之邪易伤人阳气。也就是说,上一条是讲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伤人阳气造成的脏腑之间的“变化”——我们主要是围绕中焦那一对“夫妻”来阐述的,并且旁及到肺、胃、肾这三部太阳病症。简而言之,上一条就是,风寒之邪伤人“阳气”导致的“脏腑变化”引来的症状反应及其间机理。

风温之邪易伤人阴液。也就是说,这一条,则是讲风温之邪伤人“阴液”导致的“脏腑变化”引起的症状反应及其间机理。

这一条的关键症状反应有:“发黄”、“衄血”、“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捻衣摸床”等。

以前,我们曾经介绍过,陈念祖将胸当作“宫城”;将心与肺称作居于“胸”这一“宫城”之中的“夫妻”。传统中医认为,肺、胃、肾为三部太阳。民间中医也有说法是,心与肺是一对夫妻,居于上焦;脾与胃是一对夫妻,居于中焦;下焦肾比较特殊,那便是肾里边本藏有肾阳与肾阴,肾阳与肾阴是一对夫妻,也就可以看作肾是一个“阴阳”合体的。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认识?

这里边隐有的就是咱们古人的大聪明、大智慧,——对地球上一切生命演化的规律的认识,即一切生命体皆是从“阴阳合体”,或者叫“雌雄合体”上慢慢演变成阴阳分离,雌雄分开,公母有异,男女有别的生命个体的。对三焦脏腑阴阳的认识,这是昭示着一个生命演化的大规律。下焦,是生命之最初。肾里边有阴有阳,阴阳合体;再往上去到中焦,脾与胃就是一对夫妻,有阴有阳,阴阳二别了;到上焦,心与肺更是如此。——人体的下、中、上焦的脏腑“阴阳”配对与关系,就提示了咱们古人认识生命演化的那么一个规律。这,难道不是大智慧么!

上一条,仲景师主要是围绕中焦,脾胃这一对“夫妻”,特别是“脾”作为“妻子”,当“丈夫”“胃家”遇难之后的不同反映来论述其间的病症变化的(注意,咱们中医之所谓阴阳,那都是随时随地而有不同之变化的,这一点,须明)。

这一条,仲景师则是依次给我们讲了上焦(心肺这一对夫妻)、中焦(脾胃这一对夫妻)与下焦(肾阳与肾阴这一对夫妻)感受风温之邪后的变化反应。特别是属“阴”的那一部分反应,为什么?因为,风温之邪主要伤及人体“阴液”。

大致理出了这一条的思路之后,我们再勾回头来分解上边,我们列举出的本条之关键症状。下边,我们先重点详解一下这些症状反应产生的机理。如下:

一、“发黄”。

这一条之中的发黄,主要是由于温热之邪伤人津液造成的。凡地球之上物什,一旦蒸腾出水份,必然会发黄,然后就是发黑。大家去看烤馒头片,起初烤,就是发黄,然后发黑。为什么?因为,按咱们古人的理解就是,凡物皆是阴阳合和而成。阳为气,阴为形。气为天,形为地。水气从天,属阳;物形从地,属阴。当将水气蒸腾掉,必然要露出“地”之本色,黄色。中焦为土,土为黄色。当中焦失去津液,“土”不为“水气”所蒙,露出“土”之本色,往往要发黄;若再重,必伤及肾,肾中津液缺失,就要显出肾水之色,黑来。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国乡下的老妪都知道:“黄皮寡瘦,脾胃不好”。因此,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发黄”证是血中津液缺失,津液水份少之故也。

二、“衄血”。

关于衄血的种类与机理,我们以前曾专辟章节讲过,今处从略。需特别点出的是,此处的自衄症状,是属“体之例”,也即是心之力助肺抗邪所致,是心阳合肺阳共同抗邪所致衄。我们以前也讲过这一个“合”病的“合”字,是“相助”的意思。二阳合病,即二阳相合相助抗邪,如果自衄,病或可自愈,或不愈,视情况而定。这里的“阳盛则欲衄”说的就是,心之力助肺之力抗邪,心之阳气与肺之阳气相合互助抗邪,欲衄的一种症状表现。

三、“身体枯燥”。

就是身体销瘦,皮肤干燥缺少水份。大家知道脾主肌肉,现在肌肉瘦削,我们要责之于脾;胃为盛水之器,身体皮肤缺少水份津液,当然首先要责之于胃,胃中阴液少了,必然会影响全身之津液水份。总之,身体枯燥,是脾胃问题,中焦脾与胃这一对夫妻的“故障”所导致的。

四、“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以前,我们讲过,仲景师给我们介绍过腰以上有汗出的症状及机理。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那是因为脾这一个妻子,不大管事,胃家有难,胃受寒邪入里化热所攻伐,“胃气开于上”,我们说它去找肺去诉委屈去了,肺卫主皮毛,司开合,就出病汗,腰以上出汗,那是因为邪气在胃以上所致。大家知道,之所以出病汗,那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交争的结果。正气有阳气,有津液,这也是一对夫妻,阳气与津液,它们夫妻共同抗邪,就会发热与出汗。现在这里,因为人体阳气进一步虚损,已经动用肾阳,人体正气,阳气与津液相对更不足了,它们抗邪的有力表现,出汗,就表现于头面部。为什么?头,为诸阳之会,阳气会聚之地。人体津液与阳气再不足,在头面部还是有力量的,有力量与病邪交战,故而头面部出汗。为什么剂颈而还?因为颈部为人体之要隘,咽喉颈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像打仗,山头上厮杀,“敌军”势力过猛,将“我军”攻到山头之上了,山隘之下,就没得有战斗了。说明人体阳气与津液已严重不足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胃中水饮之邪,体内湿邪势力大,湿邪势力是朝下的,它恋着阳气不得上升,但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在头部还有足够影响力,故也能带着津液与敌对抗,故使头汗出。因此,要看情况。这里这一处头汗出,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损大了,人体阳气与津液都不足了的一种症状表现。

五、“捻衣摸床”。

这是指肾阳气不足,肾阴液也不足,特别是肾阴不足无法制阳,致使人体阳气外动,但阳气也并不强了,只得“捻衣摸床”,轻微地动一动,轻轻捻衣,微微摸床。总之,是提示人体肾阳与肾阴都不足了,正气已严重不足,邪热很盛,特别是肾阴液不足的一种症状表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仲景老师在这一条是给我们讲述了温热邪气伤人阴液在人体上焦(“陽盛則欲衄”之心的问题,“陰虛小便難”之肺的问题)、中焦(其身發黃、身體則枯燥、腹滿等)和下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的症状表现,以及病邪在三焦递进时产生的一些症状表现。与上一条是相对应的,是一对儿。下边,我们详解该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本条目开笔,仲景师就先向我们点明此个病人的基础病是中风证,也是提示我们这个病人的体质是中风证体质,即脾胃不好。“火劫”是讲的具体病例,我们不可拘泥理解,在这里可放大思路,看成是一切温热病邪。当然,条目本身是讲的一个误治的病例,咱们一再强调过《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问题,即那是仲景老师给我们举实实在在的病例来加以阐述的。这一点,须明。病例是,一个中风患者,本要是喝桂枝汤发汗的,医生却用“火劫发汗”,主是用古时火疗之法,迫使其发汗。也就是说,这个病人本身是中风证,有汗出;现在又用火迫其发汗,当然要一更伤其津液,二反是“火”入里,受湿所蒙,化成温热邪气了。——在《伤寒论》中,仲景师是禀承《内经》与《难经》精神,谈温热之邪之最初源头,当是体内有湿。寒邪受湿化热;那么外边的温热之气,入里遇湿,也会化成温热之邪。这一条,在开笔阶段,仲景老师就给我们讲清楚的温热邪的来源与产生原因,即体内本也是要有湿的,二便是温热之气犯人。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体内无湿邪,体内无湿的话,温热之气本也是自然六气之一种,当不会转邪伤人;惟病人体质有变,内有湿邪困身,才致使温热之气化邪伤人。这,便是张老师在此处用笔的苦心所在。大家须明。

“邪风被火热”。这个邪风是指中风证,即中风证里头的这一个风邪。当然,在此,我们还是要再强调一遍,张老师教我们看病之法,是要立足于人体正气,是啥体质,他就容易得与之相关的病。这个人脾胃不好,风稍吹一吹,就感冒了,得了中风证。即这是一个中风证的体质的人,脾胃不好,现在又受到火热之气所袭侵,火热之气很容易化邪伤人。此,便是这五字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脾胃不好的人,受到了温热之气的侵袭,温热之气化邪伤人了。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流”,流动;“溢”者,器满也。“常”,通常、平常;“度”者,标准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体血气的流动和充盈,已经失去了平人时的标准。也就是说,温热之邪伤人气血,使人体气血的流动与平人时的状态都变生了变化。至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那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会随疾病严重与传变程度,导致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症状表现。——

“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这个发黄的症状,可谓是温热之邪伤人时较多出现的症状之一。注意,这里要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病人的体质是中风证体质。在这个大前提下,脾胃不好,容易感冒,且一感冒即出汗的人,他受温热之邪侵袭明,其身发黄。简而言之,就如张老师所说的,中风,受温热之邪时,身体发黄。但如果不是中风体质,是伤寒体质,受温热之邪侵犯时,那就有可能不发黄,而发红了。因此,要看体质。这一条的病人体质是,中风体质。这是大前提,诸君一定要明。为什么会发黄?上边,咱们谈过,就是人受温热蒸腾,津液少了,体内水份少了,身体就发黄了。这,是一个中风体质受温热邪气侵犯的“普遍存在”的一个症状。那么,还有没有另外一些典型症状?当然有。仲景师在下边,就分上、中、下焦,也即疾病传变与严重程度来分论,分别阐述了。咱们接着往下看:

一、上焦问题

“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

可能有同学一看,小便难,就要联想到,就要考虑到肾的问题,这不是不中,是偏面了,只考虑到水之下源了,没有考虑水之上源。其实,看小便问题,仲景师教我们的,是要先看水之上源,肺的问题;然后,才论及到水的下源,肾的问题。一些体质的人,得到温热邪气侵犯,比如中风体质的人,他就有可能出现小便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出汗多,水之上源,肺的问题突出了,肺管人体津液输布,现津液水份输布不利,就会出现小便难。至于其中机理,我们从前讲过一个例子,就是“茶壶”的问题,茶壶盖上边一般都有“眼”,如果这个“眼”堵住了,“茶壶嘴”多是倒不出来水的。茶壶盖上的“眼儿”,就类似于人体之肺;“茶壶嘴儿”,不形同于人体之肾,肾司二阴,管着大小便。有些同学,不认可咱这个比喻,说是牵强,或者土气。其实呢,咱要说他不懂中医,中医就是从中华文化,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来。再说,这个比仿,翟双庆也引用过。现在人信“名人”,怕“洋人”,没办法。呵呵。这十个字,咱们讲了后五个,是说肺的问题;前五个字,则主要是说心的问题,心阳助肺阳抗邪,就会致衄。这个机理,以前咱们讲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后翻,讲过多次。总之,这十个字,就是说的人体上焦,心与肺这一对夫妻,在遭遇到温热之邪侵犯时的表现,他们互助,会欲衄;肺承担不起,会小便难。如此而已,大道至简也!——就是温热之邪来犯了,上焦这一处地方,这一个房子里的小夫妻,心与肺共同抗邪,欲衄或小便难了。心阳助肺卫,便欲衄;肺受伤害,承担不起,就输布不利,小便难。

二、中焦问题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这十个字,就转移到中焦,转到脾胃上了。阴阳二字,咱们要灵活看,一是指阳气与阴液;也可指脾胃二气,脾之阳气受损,胃之阴液败坏,脾主肌肉,故身体枯瘦;胃主津液,而身体干燥少水份。上边,讲过机里,此处略过。

三、从中焦犯下焦的问题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

以上这么多症状表现,讲的是中焦到下焦之间的问题,也即由脾阳到肾阳,由胃阴到肾阴疾病传变之间的问题。故而,症状就复杂,就多些。如果病更严重一层,温热之邪再往下攻,从中焦转到下焦上去处,便会出现以上诸多症状表现。如果风温邪气势大,温邪变温热,其实在这一条,仲景师原本就讲的是“火劫”,即热邪,只不过我们后世读伤害不可拘泥,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鄙人在讲述时,便称之谓风温之邪,——咱们学伤寒,就要具有这一套思维,什么思维?变也!咱们现在读《伤寒论》一条文一条文,一文字一文字的好像是固定的,其实它是灵活变动的,内在精神一直都在动,在变。惟有读出来一个“变”字,才算会读书。现在温邪势力大,风温为成温热之邪,已由上焦传中焦,并由中焦往下焦走的趋势与情况。何以见得?“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也!咱们上边分析过这一个症状表现。但头汗出,一方面说脾阳之气受损厉害,已无力在中焦地带与温热之邪对抗,只有头部——诸阳之会之所在,才有力量与温热之邪对战,故而只有头汗出来。咱们知道,脾阳虚之极必犯肾之阳。这一头汗出,从阳气方面来讲,就提示虚已及肾阳;另一方面是说胃阴液受损厉害,胃中津液不足,人体水份津液少,因为阴阳是互根的,中焦地带阳气已然是不足,其间津液,阴液也好不到哪去,也惟有在头面部位,阳气津液这一对“夫妻”还有力量与敌净锋,但头汗出了。若从阴液这一层面来考虑,便是提示胃中阴液不足,胃中阴液不足过极必犯肾中阴液也。肾中阴不足,便是应有之意。总之,这个症状表现,就是说是病邪从中焦已侵犯到下焦,造成下焦肾阳与肾阴受损。

“腹满”。是指温热之邪犯脾,脾主大腹,脾阳受困,运化不利,故致腹满。“微喘”。我们前边学过,凡咳,我们要责之于肺;凡喘,我们要责之于肾。“咳喘”,这个呼吸系统上的症状,便是中路气机不利造成。咳,是上焦肺气机不利,故作而有声,多实证;喘,则是肺肾气机不利,引而气不顺接,多虚证。微喘,提示肾阳受损,不能上承于肺,而引而不能顺接,变为喘。打个比方,人体中路肺肾气机,就如一个长长管道,像长风箱似的,如果肾虚,就是风箱底部“漏”了气,拉过风箱的人便会知道,你去拉底部破了个洞的风箱,那是怎么个状况,使不上劲,气不接,喘也。当然,咳也会有肾虚的情况出现,那是膀胱咳,便是肾虚了。咳得时间久长,病久伤肾,肾气虚,这时候再咳,便是膀胱咳,一咳嗽就尿裤子。此时用药治之,就要加用金匮肾气丸了。

“口乾咽爛”。《素问》有言,脾主口;咽,通胃。咽,咽东西下去,是通胃的;喉,出声,是通肺的。这一点中医常识,想必大家皆知。这里口干咽烂,说得还是一个脾胃问题。脾阳胃阴,皆虚损所致也。为何?胃中阴液虚,阴虚成火,火上炎到咽,致咽烂;脾中阳气不足,脾气不达口中,不通接津液到口,同时还由于人体本来津液少,故口干了。这里,还是中焦的事,是温热之邪留恋中焦所致也。

“或不大便”,还是胃实的事。胃与大肠,合为胃家。胃中津液少,大肠主津,当然也会由于胃而生变,因此大便会干燥而不能畅通,是一个“或有”症,有的患者,就会表现为不大便,解不出来大溲,大肠,胃中津液少故也,尿干,就不容易解出来。

“久則譫語,甚者至噦”。哕与呕,我们要分清楚。呕,多实证,呕有声而无物,吐不出来东西;哕,多虚证,哕有物而多无声。也就是说,能吐出来饮食物的,多是哕了;不能吐出饮信物的,便多是呕。不能吐出饮食物,说明胃中阴的力量强些,能hold住饮食物,不致其出;反之,则易吐出来,便成哕。为什么会谵语?这细辨会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本来的温热之邪攻伐心下,就会形成谵语;二是胃中阴液渐失,虚火攻伐,也会致谵语。心主言,心下不管实热之火或是虚热之火,一直薰炙着,必使其主言的功能不利而发谵语。这一组症状表现,提示我们温热之邪已然有犯下焦的趋势了。“哕”与“谵语”,皆从一定层面说明,人体“阴”已经虚了。

四、下焦问题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温热之邪已转入下焦,传变到下焦。下焦肾阴与肾阳皆受温热邪气攻伐,肾阳与肾阴皆受虚损,阴不能制阳,便会手足躁扰。因为手足者,阳气之本也,阳气不足了,阳气不能顺接,手足便不听使唤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说阴津也不足了,阴不能制阳,阴在里管不位手足之阳,手足便躁扰不定。“捻衣摸床”,机理同上。“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即是提示我们肾阳与肾阴已然虚损了,生命垂危了。“小便利者”是一个预后症状,如果小便利,小便还利些,能尿,有尿,提示人体津液损失不是太厉害,还能解下小便,这人阴虚不太厉害,当然阳气也还算可以,这个病还有希望,能治好。如果边小便都没有了,那就说明人体阳气与津液都已大失,治愈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当然,这是在古代那个医疗水平上来讲的,现在中西医结合,情况会大不一样。

2020/6/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肺胃、心脾、肝肾之阴不同
胃热和胃寒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
痰饮,现代人得怪病的根源!
第五十二章 再论脏腑经络五行
金匮11五藏风寒积聚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