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三)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三)

尹锋

阴阳的互动关系

太极图构成了阴阳和谐,对称协调的统一体,体现出阴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补互根,互为依存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相反相成。阴阳矛盾蕴藏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反应了阴阳之间的消长转化与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深刻哲理。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图构画出的是一幅宇宙形态图,在这幅图中,人们看到了宇宙世界的运动、和谐和对立统一,看到了物穷则变的自然法则,道出了万物起源的基本奥秘。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构成了阴阳互动关系的核心。阴阳交感即阴阳互动,阴阳二气在事物运动中相互影响、交流,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与反应。阴阳互动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前提,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阴阳双方的对抗、差异、制约与排斥始终处于互动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四季的交替,寒暧的转变,无不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冬至一阳生,到立春再至立夏,气候由寒转温变热,此为阳气渐长制约了属阴的寒凉之气;夏至一阴生,到立秋再至立冬,气候由热转凉变寒,此为阴气渐长制约了属阳的温热之气。人体也是如此,人至清晨从睡眠中醒来,是阳制约了阴;夜晚由清醒转入睡眠,是阴制约了阳。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为有其限度的,如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阴阳失调,于人体则会发生疾病。《内经》所言“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即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太过所致。“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则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不足,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这都是阴阳对立制约规律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互为存在的的条件,体现在互藏、互根与互用三个方面。

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或势力,《类经·运气类》中云:“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可见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属阴的事物也不是纯阴无阳,而是根据其所包涵阴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性。属阳的事物,其成分必是阳多而阴寡,此为阳中涵阴,属阴的事物,其成分必是阴多而阳寡,此为阴中涵阳。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阳中藏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阴中藏阳,阳是阴的化生之力。否则阴便成为“孤阴”,阳便成为“孤阳”,阴阳之间互相为用的关系也会随之破坏,故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之说。这与先哲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论点相若契合。

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为互为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左右、寒热等,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反之亦然。故阴阳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指在阴阳互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相互为用的促进作用。如云雨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阴阳互用关系,通过阳光(属阳)的作用,大地上的湿气(属阴)得到蒸发上升为云,凝结成雨而降临大地,这既是天地之气往复循环的过程,也就是阴阳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过程。故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人体的兴奋(阳)与抑制(阴)过程也是如此,正常的兴奋是以充分的抑制作为前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充分睡眠才有旺盛的精力;反之只有充分的兴奋才能有效地诱导抑制,所以人们常说高效率的劳动才会有高质量的睡眠。再如人体的代谢过程,体内的精微物质属阴,所产生的各种机能活动属阳。只有在脏腑机能活动(阳)的作用下,才能使食物转化为机体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阴),这一过程既是阴利用阳(阳为阴所用);精微物质(阴)在特定脏腑组织器官中又以不同的形式释放出能量(阳),显然阳的产生又利用了阴(阴为阳所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阴阳消长只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引起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阴阳的互根作用。在阴阳对立制约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可以产生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消长过程。

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均衡状态,这也是宇宙万物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阴阳之间地消长变化是不间断的、无休止的、绝对的,但也是有序的。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会使事物在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所谓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又称“阴阳自和”。阴阳协调平衡,保障了阴阳之间一系列主要的过程和变化得以顺利进行。古人说的“阴阳协和,遮物以滋”就是这个道理。“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在自然界,“阴阳调和,灾厉不行”。在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曰平人”。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阴阳失调在自然界,就会形成灾害,此即张介宾所说的“阴阳二气……偏则气乖而杀物”;在人体则提示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均属于此。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使阴阳复归于平衡。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运动阶段,事物内部双方的本质属性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发展的又一过程。任何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不可能是静止的、不变的。在变化过程中,其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然后由盛到衰,即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会向其反面转化。《内径》对此已有充分的认识,并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阴阳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古人所说的“重”、“极”、“甚”,都是事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所以说:“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就阴阳转化的形式而言,又分为渐变和突变。阴阳转化的渐变过程,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伴随彼此消长过程,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阳,的过程。如人体在昼夜的兴奋与抑制,物质与能量间的阴阳转化都是如此。一年四季寒暑更替的阴阳转化也以渐变形式进行。阴阳突变形式,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没有显著的质变特征,当消长变化到一定限度,或者有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象其各自相反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如盛夏在天气极热时会突然间骤冷而出现冰雹;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证,这都属于突变的形式。疾病过程中的阴阳转化是经常发生的,如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转化等。

阴阳概念是先哲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分为阴与阳两大类,并建立起“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范畴,通过阴阳二气的相互转化与作用,来反应宇宙的运行规律。《周易·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纯阳,坤为纯阴,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唯有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变化,生成万物。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阴最盛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体现出先哲认识宇宙万物的深刻哲理。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上)
奇门遁甲(七):阴阳和五行
易经学思录.(2、阴阳理论:基本法则)
一、阴阳五行
太极阴阳(理论)学说
[自学中医]阴阳学说(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