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三)

一、明六经病诊疗规范

《辨脉法》开篇言:“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凡诊脉,当紧扣脉法提纲,阳脉以脉象之大、浮、数、动、滑为纲;阴脉以脉象之沉、涩、弱、弦、微为纲。纲要分明,即可从脉象推测病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强调:“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从脉法阴阳判定疾病预后的机理,简单明了。《辨脉法》对此有解: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阴三阳的本质反映了疾病过程的虚实即阴阳多少,

所以脉法目的在于辨病机虚实,运用也在于辨识疾病的三阴三阳。

据脉从阴阳之理,王叔和推衍仲景脉法精义.

《伤寒论·伤寒例》中载: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王叔和把六经病主象之脉论定为:

太阳病主脉浮

阳明病主脉长(等同于脉洪大)

少阳病主脉弦

太阴病主脉沉细

少阴病主脉沉

厥阴病主脉微缓

张仲景把三阴三阳病规定为: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1、平脉如何辨阴阳?

脉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关前属阳、关后属阴。

寸脉见阳脉,左为手太阳、右为手阳明;寸脉见阴脉,左为手少阴、右为手太阴。

关脉见阳脉,左为足少阳、右为足阳明,关脉见阴脉,左为足厥阴,右为足太阴。

双尺脉见阳脉,为足太阳;双尺为见阴脉,为足少阴,左属肾,右为子户。 

浮沉辨表里,故浮为太阳、沉为少阴,当指左寸;虚实辨阴阳,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当指右寸。

王叔和《脉经》规定: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脉形脉势分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脉类 ;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类。

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阴脉阳脉皆相类,阴证阳证自分明。

故太阳病主脉浮,阳明病主脉长(等同于脉洪大)、少阳病主脉弦、太阴病主脉沉细、少阴病主脉沉、厥阴病主脉微缓,谓之脉证相符。

阳病当见阳脉、阴病当见阴脉;阴阳合病则阴阳兼见并存。凡阴病见阳脉者主病出,为向愈之兆;阳病见阴脉者主病进,为恶化之象。

2、杂病如何平脉辨证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左为心、右为肺;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左为肝脾,右为胆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双尺皆为肾。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胆脾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督为阳,任为阴,命门三焦源于肾。识得太过与不及,病位病机指下明。

邪在胆,逆在胃;伤在肝,损在脾。左肝脾,右胆胃,肝气当疏脾宜升,胆气当利胃必降。生命运动赖于气,条畅气机阴阳平。 

3、外感内伤如何平脉辨证

六淫致病脉共见,脏腑杂病辨三关。

表里同病重独脉,阴阳虚实分部看。

三阴三阳六经病平脉辨证纲要。脉象阴阳从太过与不及辨别,太过为阳、不及为阴。证候当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脉象必分浮沉迟有力无力,阳证之脉当有力太过,阴证之脉则无力不及。病证有主证、兼证之分,脉应有主脉、兼脉之别,证变脉应,病、脉、证、治,一一对应,凡三阴三阳六经病均分类易辨。故人身上下左右内外表里相应,左右关联,内外互见,凡脏腑气血的病机变化,皆可从三焦分定,并归类于三阴三阳六经病证候群。

平脉辨证法从表里三焦立论,《平脉法》强调:“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三阴三阳病的辨证论治不仅从表里认定,也从三焦区别,230条可佐证:“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由此可见,三阴三阳病不仅仅是六经病,而且是从古代解剖部位即上、中、下三焦以认识疾病表、里、内、外病位的证候群。

1、太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例》)辨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解析:主证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示风邪上受。头项居上焦,故太阳病属于上、中焦表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阳病。

应用:太阳病主脉当见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对应以头项强痛、恶寒为常见主证。兼证表现复杂,当从兼脉辨,如:浮数或浮促主表热(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浮缓主表虚(例如桂枝汤证、桂枝附子汤证),浮紧主风寒(例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浮滑主痰热(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依据:“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134条),等等,凡太阳病皆当从此类推,符合太阳病主脉者为太阳病,否则是它病,或者为合病。

2、阳明病

平脉法:“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伤寒例》)辨证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解析:主证必“胃家实”提示胃腑不通,胃居中焦,故阳明病属于中、下焦里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阳明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阳明病。

应用:阳明病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个类型,主脉当三部俱现,但以寸、关明显。依据:“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5条),从阳明病类型的主脉各异,故太阳阳明主脉象浮滑或洪大,正阳阳明主脉迟,少阳阳明主脉浮而紧,对应以胃家实、汗出、大便难为常见主证,兼证、兼脉均从阳明病类型区分,如:太阳阳明,脉实(例如大承气汤证),脉洪大(例如白虎汤证),浮虚(猪苓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趺阳脉浮而涩(例如麻子仁丸证);正阳阳明,脉迟(例如承气类方证);少阳阳明,脉浮而紧(例如栀子豉汤证、吴茱萸汤证),或脉弦浮大(例如茵陈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等。

 3、少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解析:主证必“口苦、咽干、目眩”提示少阳经气不舒、胆气不利。胆位在中焦,少阳居表里之间,故少阳病属于中焦半表半里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阳病。

应用:少阳病主脉当见脉弦细,尤以双关部脉弦明显,对应以口苦,咽干、目眩、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为常见主证,兼证较为复杂,但主脉、主证必备,以柴胡类方证为主,方证辨识强调“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条),治法告诫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条)如:脉双关弦实(大柴胡汤证),脉双关细弦(小柴胡汤证)、脉双关弦(四逆散证),脉双关弦的程度不对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脉左寸加右关弦(丹栀逍遥散证)等等。

4、太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例》)

辨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条)

解析:主证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提示中焦里虚,脾虚运化不及,故太阴病属于中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阴病。

应用:太阴病主脉当见沉细,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对应以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腹痛、腰困痛、身发黄为常见主证,兼脉、兼证从里虚的病机变化,如:脉浮而缓(例如桂枝汤证),脉弱(例如四逆汤证、人参汤、小建中汤证、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证)。

5、少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

解析:主证必“脉微细,但欲寐也”,提示元阳不证,病在下焦,故少阴病属于下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阴病。

应用:少阴病脉当见沉,主脉微细,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细弱,但寸、尺沉细弦紧、关沉细稍弱,也属少阴。对应以下焦里虚病变伴随的精神较差(即“但欲寐”)为常见主证,证候群往往表现为阳虚阴盛,病情危殆,似是而非,多真寒假热证,病情危殆。但兼脉必随证候相应,如:脉细沉数(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黄连阿胶汤证),脉微欲绝(例如通脉四逆汤证)。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沉细紧,病机在于阳气虚损,阳不制阴,阴火上冲(例如猪肤汤证、甘草汤证、半夏散及汤证、真武汤证)。 

6、厥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伤寒例》)

辨证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解析:主证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提示三焦不利、虚实夹杂,故厥阴病属于上、中、下三焦虚实夹杂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厥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厥阴病。 

应用:厥阴病的主脉当见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327条可以反佐:“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主证之脉有“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的特点,故兼证兼脉众多,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非常强。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如消渴、腹胀而下利、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烦躁、呕吐等表现均属厥阴病范畴,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厥阴病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三焦病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太阴、少阴病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而错综夹杂。故厥阴病从平脉辨证,可舍证从脉,无论证候群如何复杂,只要抓住左右寸关尺三部六位脉势不均、强弱不匀、证候表现“虚而实、杂而乱”看似无规律,实质只要符合虚实互见,脉候虚实间杂,即可认定。如:脉微细弱(例如当归四逆汤),微细弱数(例如乌梅丸证),或沉细而迟(例如麻黄升麻汤证),或沉细微弦或紧(例如瓜蒂散证)等。

在临证实践中,六经病证候群有时并不单一出现,合病并见较多,运用以上平脉辨证法则,从脉象太过或不及中确定主病之脉与兼证之脉,从脉象推测相应证候,再结合证候反推脉象十分相符,抓住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提纲与左右寸关尺三关定位要领,主证与主病之脉互为印证,即可获得相关诊断。如左寸脉太过见浮为太阳、左寸脉不及见沉属少阴,而余脉之势弱而平,即可认定太阳与少阴合病。

二、识脉象太过与不及

仲景脉法以阴阳为纲,以相类脉辨证候之阴阳。阴阳类脉的划分则强调脉象的“太过”或“不及”,辨识的方法既有脉位、脉形的相对性,又有脉势、脉度的绝对性。脉象阴阳所属从强弱盛衰而辨,阴中有阳,阳中见阴,主病之候见主脉、兼证之候见兼脉,脉与证候之间丝丝入扣,由此充分体现证候的表、里、虚、实、寒、热病机。 

从《脉经》所见,仲景脉法并不仅仅限于阴阳脉法大略,更多则强调了寸口脉法中的左右寸关尺三部的独脉表现。此独脉即《平脉法》中所谓“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的表现。

例《伤寒论》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两条文提到寸、关两个独脉表现。对照实例,这两个部位的特殊脉象与早中期胃癌患者的脉象极为相像。

又例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处只提到了一个关脉,关脉属中焦,与“心下”部位对应,痞胀不舒,按之濡软,故对应的脉为“关上浮”。

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平脉见“寸脉微浮”这个独脉,即知“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病机为“胸有寒也”。

再如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处提到“上关上”的脉象浮大,也是独脉。

诸如以上类似条文在《伤寒杂病论》中并不罕见,但由于互文的缘故,这种独脉的描述常常以阴阳来代替,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即寸脉微尺脉弦,微主阳虚不足,弦属阴寒太过,主痛,故从阳微阴弦,不但可了解胸痹的病机在于阳运不足,并且平脉而知证,从脉象即可知其病位在心肺,当对应有胸闷短气疼痛的症状。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载有独脉法运用对于“积聚”的判断: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这段脉法描述实质为病变病位诊断的精度脉法,是对“仲景脉法提纲”中“邪不空见,终必有奸”的独脉的最好写照。

脉法不仅辨证候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三阴三阳六经病位、还要能够判断脏腑病位、以及度量仪器检查不到的病气之先。

三阴三阳六病的描述多以阴阳脉提纲类分,脉象当从寸口脉法理解,例所谓“寸口脉浮数”,多指寸部浮数的独脉表现,“寸口脉浮而数”即指寸关尺三关的总体脉象为浮而数,寸部浮数与三关浮而数记叙了不同的病机。

如《平脉法》:“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此“寸口脉微”即寸部独微。

如《平脉法》载:“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此寸口脉,指独取寸口的寸口脉法。浮而大,是以寸尺俱见浮大。寸主上焦,寸脉浮大,示上焦虚不受实,故“吐逆”;尺主下焦,尺脉浮大,示下焦邪实不虚,肾气将竭,故“不得小便”。《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尺脉浮为伤肾”。故“寸口脉浮而大”是三关均见的兼脉之象。

故从“太过”与“不及”的脉法原理,也是辨识主病之脉与兼证之脉的方法。

如何从独脉确立方证、药证?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双寸脉浮滑或浮数,阳明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咽喉痛者,属太阳温病,宜银翘散、银翘马勃散。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2、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3、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四逆散合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仲景脉法以寸口脉法为主导,但尚有趺阳脉法、少阴脉法等脉法运用,如趺阳脉的异常,是阳明病即胃肠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的主要证据。在《伤寒论》始终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故诊趺阳脉可以候知脾胃的气机变化及其证候表现;而少阴脉法专以候肾气的虚实;脉法之间既独立应用,又互为补充,三阴三阳贯穿其中,体现了阴阳为纲的平脉辨证原则。

三、辨方证病机

平脉辨证法,强调脉证合参,重在脉象与证候之间的互为对应,从脉象中辨识或推测病机,以确定方证主治。疾病的病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证候表现相应也有规律可循,平脉知证,脉证合参,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方法如下:1)从脉辨证,从脉象与证候的对应中确认主证,脉证相符。如: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2)从脉辨因,从脉象中推求病因,辨识病机。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3)从证知脉,脉证合参,以鉴别诊断。如《伤寒论》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4)从脉测证,从脉象中分析病机,明确方证主治。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5)从脉定方,以脉象概括病机,从脉象中直接确定方治 。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四逆汤主之。”

6)从脉定法,凭脉象推求病机,再从病机确定治则。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从例证中可据,平脉辨证法主要用于辨识病机、确认方证,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凭据。由于疾病本身或疾病过程存在特异性,不同的病机而脉象必然有异,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内外相应,特定的症状必有相应的脉象,脉象不仅与证候相应,也蕴含了病机,主脉与主证、兼证与兼脉之间自有其内在的联系,由一定的病机所决定,所以从证可以定方,从脉也可直接定方。 

在《伤寒杂病论》中,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不可或缺,但平脉辨证法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如可温、可补、可吐、可灸不可灸、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清不可清,以及辨传变、辨欲愈、辨生死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作为医者基本技能的价值。

四、简化临证思路

平脉辨证法的平脉之“平”,即平三关脉动的太过与不及,辨证之“辨”,即辨别阴阳证候的虚实盛衰,要在阴阳辨证。从三阴三阴六大类病辨识病机,从脉象与证候的对应、脉象与病机的对应中辨识方证,法度严谨。

《素问》将病机从十九条归纳: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分析: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又说:“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黄帝内经》重点在于推理性的教育,在于告诉我们“为什么”的道理,《伤寒杂病论》的重点则在于实用性的指导,在于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道理。

相对于《素问》病机十九条,张仲景的临证思路不尽继承并有所发挥,且提倡简约化。

王叔和在《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篇分列寸关尺三部脉象,将特定脉象与证候相对应,成为脉证,脉证不仅与内服的方药对应,而且还可以针灸按摩、甚至外用药方法治疗,如“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高。覆令汗出。……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圆、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从中可见,此类从“脉→证→病→治”对应的分类法充分体现了平脉辨证的优势。

方证对应,当紧扣原文,张仲景强调“但见一证便是”并不仅仅限于小柴胡汤,只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抓住了病机特点,便可大胆运用。用方尽可能不加减,一方力量不够,可以合方。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柴胡桂枝汤等,合方必有合病相兼脉证的对应。如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中“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太阳病证,而“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证,再从证测脉,当寸部脉浮、关部脉弦,尺脉稍弱,脉证合参,诊断明了,方治即出,将太阳病主方桂枝汤,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两方合而为一,即柴胡桂枝汤。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合用方法皆可以此类推。从主脉抓主证,从兼脉辨兼证,主证即方证,兼证即药证,方随证转,主次分明,特效专治,是平脉辨证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五、拓展经方运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不仅提出了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并且指出学习必须“探其理致”去悟道。他认为悟道的方法有三:“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由于学识的局限,普通学者不可能每人均具备“上工”、“中工”的能力,所以极力推广平脉辨证,主张在《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思,即悟道经方运用方法。

经方运用方法,历代医家均有见解,宋代林亿说“尝以对方对证,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对方对证运用,是他的心得。清代柯琴说:“六经钤万病”,看定三阴三阳六经是他的体会,现代胡希恕先生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抓住方证特点是他的经验。黄煌教授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味中药一味证”,“经方自有规范在”,强调方证体质辨证是他的主张。李赛美教授则认为了解经方组成很重要,破解方根配伍是她的擅长。

陈瑞春先生提出五项原则:一、辨识病机、不拘病名;二、突出主证、参合佐症;三、确定病位、落实脏腑;四、深究方规、抓住主方;五、化裁经方、扩大运用。这五项原则对于学习经方,提高经方的疗效、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修正治疗方案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善用经方的名家数不胜数,一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学术特色皆有可取之处。所以,郝万山教授说:“在中医成长之路上,《伤寒论》应是终生习读的基本读物。”

《伤寒杂病论》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张仲景有独善其用之验,王叔和有整理推广之功。医门有仲景、叔和,犹如儒家之孔丘、孟珂。孔孟道德文章教化千古,《伤寒杂病论》的精髓如仲景论脉、阴阳要略、三阴三阳六经病提纲、经方应用原则等亦当垂范万世。尤其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定的平脉辨证诊疗模式中规中矩,经方方证、药证如肯如綮,临证运用效若影响,充分体现了经方的魅力。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第二届国际经方班讲稿<徐汝奇先生>
欲知病机 当凭脉变
徐汝奇先生脉学精义
中医绝技:《伤寒论》中的脉法,这几个问题得搞明白!
论平脉辨证的重要性--------我的临证心得
妙论:“伤寒论方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