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大承气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10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为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诠释】伤寒,误用吐下法之后,变证逢生。首先是化热伤津,不仅是表证不解,热移肠腑,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而且日晡(傍晚)潮热,不恶寒但恶热,手足戳然汗出,便硬必谵语,腑实热盛上扰神明,出现自言自语或语无伦次如见鬼状,此乃热极狂躁扰神之象。如果发展严重,神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手足出现无目的自我动作,恐惧不安,两目直视,似有动风之兆。由于病情严重,必须参佐脉象断其预后。弦脉者生,此脉证相应,真阴不竭,胃气尚存,有望生机;若脉涩者,津枯液涸谓之无胃气,故曰死。脉微者,若单发谵语,宜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得快利即止,勿使过剂,重伤津液。

【治法】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方药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服法与禁忌】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四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泽,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经方方论】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肠燥便结之方,首用大黄,味苦性寒,攻下泻火,荡涤实热;热传阳明之腑,燥结伤津,大便必数日不行而成硬结,故配芒硝者,咸寒软坚,以散结硬,与大黄协同使用,则攻下之力更峻。肠为屎腑,肠不动便不行,故用枳实、厚朴,下气除满,增强肠蠕动,协同硝黄而成泻下峻剂。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岳某,男,67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日:恶寒发热5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2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又用银翘散加减2剂,汗出而热仍不退。又予麻杏石甘汤加减1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请胡先生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5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胡先生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大黄(后下)12g,厚朴18g,枳实12g,芒硝(分冲)15g。

结果:上药服1剂,大便通4次,热退身凉。余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3剂而愈。

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已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

【解读赏析】吴昆《医方考》谓:“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臭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足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可见神昏,甚至发狂。诸症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曹公颖甫,其《经方实验录》记,大承气汤证其一,方左病延二候,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虽今见心痛彻背,要以大承气汤主治。生大黄12g后入,小枳实12g,厚朴3g,芒硝7g后入,全瓜蒌15g。拙巢注:下后胸膈顿宽,唯余邪未尽,头尚晕,乃去硝黄,再剂投之,即愈。

曹先生善用诸承气汤,历年治阳明实证,十九痊愈。

大承气汤证其二,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症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生大黄9g,芒硝9g,枳实12g,厚朴3g。按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3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阳明证之头痛,其始则在阙上,甚则满头皆痛,不独承气汤证有之,即白虎汤证亦有之。

大承气汤证其三,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唯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15g,枳实10g,厚朴6g,芒硝10g。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1剂而愈。

曹颖甫曾曰:“恽铁樵治王鹿萍子脑膜炎,用羚羊角犀角奏效,此王鹿萍子亲为予言之。证以佐景所言,益复可信。足见治危急之证,原有经方所不备,而借力于后贤之发明者,故治病贵具通识也。”

大承气汤证其四,陈姓少年住无锡路矮屋,年十六,幼龄丧父,唯母是依,终岁勤劳,尚难一饱。适值新年,贩卖花爆,冀博微利。饮食失时,饥餐冷饭,更受风寒,遂病腹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黑,身不热,脉滑大而口渴。家清寒,无力延医。经十余日,始来求诊。察其证状,知为积滞下利,遂疏大承气汤方,怜其贫也,并去厚朴。计大黄12g,枳实12g,芒硝10g。书竟,谓其母曰:倘服后暴下更甚于前,厥疾可。其母异曰:不止其利,反速其利,何也?余曰:服后自知。果1剂后,大下3次,均黑粪,干湿相杂,利止而愈。此《金匮》所谓宿食下利,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之例也。

大承气汤证其五,《伤寒论》曰:“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按寒郁于外,热伏于里,则其证当侯阳热渐回而下之,俾热邪从下部宣泄,而病愈矣。若发其汗,则胃中液涸,胆火生燥,乃一转为阳明热证,为口伤烂赤所由来。此正与反汗出,而咽痛,喉痹者,同例。由其发之太过,而阳气上盛也。此证余向在四明医院亲见之。其始病,余未之见,及余往诊,已满口烂赤。检其前方,则为最轻分量之桂枝汤,案中则言恶寒。夫病在太阳而用桂枝,虽不能定其确当与否,然犹相去不远。既而病转阳明,连服白虎汤五剂,前医以为不治。用大承气汤,日1剂,五日而热退。

如上案按及述及评,足资参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泻下剂之祖,阳明腑实证之主方——大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八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54条辨/宜大承气汤
61、小承气汤
伤寒论全部药方12
《伤寒论》大承气汤及类方刍议
大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