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说学中医要有悟性,但是你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悟性”吗?
记得在我读大三的时候,有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番话:
 
他说,人要有悟性,特别是学中医,没有悟性就学不到中医真正的灵魂,充其量只能算个中医技工。
 
这句话令我记忆深刻。
 
尤其是这几年的临床经历,我越来越感受到它背后的分量。

01

据我的观察,学不好中医的人,大概可分两种:
 
一种是极不用心的,成天就想着跟大师学绝招,最好是“一招鲜”,能通吃临床各种病。

这种心态学不好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种就是极前用心的,每天都恨不得钻进中医古籍中的那种人。
 
为什么这种人也学不好呢?
 
因为他们容易陷在各种“名相”中不可自拔。

通俗点说,就是容易在各种概念、各种理论上钻牛角尖。
 
他们爱纠结,为什么只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没有脾肾阴虚、肝肾阳虚;为什么要是伤寒六经传变是个这样的顺序;为什么桂枝这本书说主入肝经、那本书又说温脾阳、另一本又说入肺卫等等问题。
 
当然,我不是说思考这些问题不重要,它们也很重要。
 
但是作为一个临床家,在上临床之前,对于理论的研究,应该学会适可而止。

脱离事实,空谈理论是自添烦恼。

甚至有些流派会建议你直接放弃中医理论,比如日本的汉方派、国内的方证对应派等。

当然了,这种不学理论的做法其实也是不可取的。
 
说到底,临床家最应该关注些啥呢?
 
关注临床实践,关注临床事实。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发生在病人身上的变化才是最好的课本,这是一切理论创造的不竭源泉。
 
02

《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家的“圣经”,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是仲景先师在一例例活生生的治验案例中,观察、总结、提炼、升华而成的。
 
很多时候书中就是记载着最原始的临床观察到的现象,某个现象用某个方主之,甚至都没用多少篇幅去分析这个现象。
 
但这本书临床非常管用。
 
后世很多研究伤寒的学者,为了阐释伤寒论写就了很多精彩的著作,并籍此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但他们都无法超越《伤寒论》的价值。
 
因为一个是临床现象,是临床事实;一个是理论研究,沙盘推演。
 
事实只有一个,但为了解释这个事实,可以有无数种理论,高低之别,无非就是哪一种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乐于创立出各种各样花式的理论,并且认为能自圆其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其实缪之大矣。
 
能将自己的理论编成一个圆的大有人在,但却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真正明理的中医大家。
 
能成为明医的人,他们用理论描绘出的圆,一定是和《黄帝内经》所勾画的圆在很大程度是是重合的。

因为《内经》中记载的,就是最接近临床事实的理论。
 
03

这世界普遍存在着一个“二八定律”,或者叫“马太效应”。
 
中医界其实也一样,有些人看了80%的中医典籍,获取到的也不过20%的真东西。
 
而有些人只看20%的中医典籍,就能掌握80%的中医临床能力,甚至很多近现代名老中医,就拿着一本《伤寒论》走天下,也能成就中医大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悟性”的差异,“医者,意也”,中医是个重在意会的学问。
 
中医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体现在境界的提高,或者说思维的跃迁。
 
说到这,可能有人不服,说中医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肯定是临床经验啊,哪是什么思维境界。
 
不可否认,要想提升中医诊治能力,临床经验的积累肯定必不可少,但这只是个量变的过程,光靠经验积累,容易达到瓶颈。
 
可能积累十年,把一个病所有的套路都摸清了,治疗这个病的疗效很好了,真正做成了“一招鲜”,门诊上全是这类病了。
 
但当你遇到新的一类病,你仍然会手足无措,要重头开始摸索。
 
如何打破这个瓶颈?
 
需要形成思维的质变。

04

说了这么多,怎样才能“开悟”呢?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如何“开悟”,本身就是个需要“开悟”的过程。
 
下面我简单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悟”,其实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悟”。
 
什么东西呢?经历、体验、观察。
 
古人讲“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没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悟性就成了“无米之炊”。
 
悟,其实就是用心思维的过程,是对这些经历、体验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是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的过程。
 
悟的核心,就是在寻找万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取类比象,以意为用”的典故,广泛存在于中医临床的各个方面,论述药物功效的“药类法象”,构建辨证体系的“全息对应”、阐释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同气相求”、“天人相应”等等。
 
举几个例子,用竹茹来治血管病变,是以竹子内皮来类血管内皮;全息舌诊的原理,是想象着人倒置在舌面上;湿病用风药来治,因为自然界中风能吹干水湿等等。
 
根据事实悟出来的“名相”有无穷多个,但当你已经明白它们想构建出的事实时,你就应该忘却这些“名相”,不然容易反被束缚。
 
庄子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言外之意,就是当我们领会了精神实质之后,就应该摆脱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当然了,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

05

初中的时候,我酷爱读网络小说,特别是修仙类的。
 
它里面通常都有一个设定,每个修行者成仙证道的路都是不同的,你可以踏寻仙帝们的遗迹,学习他们创立的各种绝技,但最终想要突破成仙,还是得证悟出属于自己的道。
 
我想,大医之路,其实也莫过如此。

本文摘自轩歧求真,作者:瓶子野人。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623545250)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中医“藏龙卧虎”
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这六方面是关键!(三)
三代家传还要自学中医,兜兜转转还是回归经方
经方学堂|彭建中:温病学说,亦治内科杂病(一)
【国医讲堂】熊继柏:我们中医有没有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临床西化
【陈瑞春】谈如何临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