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小站镇

1 简介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东南部,是津南区老三镇之一,以驰名中外的小站稻、袁世凯小站练兵等闻名遐迩。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占津南区面积的14.6%,辖31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人口6.2461 万,是津南区重要的工业重镇和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天津市十一五全市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之一。
  小站镇地处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中间,进能挡关,退可纵横,乃历代兵家屯兵及防御之地。19世纪末,袁世凯曾在此编练新军,从而成为近代北洋文化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也是中国近代军队的发祥地。

2 地理位置

  小站镇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东邻渤海与津港,南与大港石化工业区相连,西与八里台镇比邻,北与闸口镇和双桥河镇相望。镇内有汉港路、东上路、津港公路、丹拉高速公路,茶金路、葛万路、津歧路贯穿全镇;规划中的津港轻轨穿镇而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可与京津塘、京沪、京津、丹拉、津蓟、津晋等高速公路相连。马厂减河与月牙河在镇内交汇。小站镇距天津市中心城区26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据天津机场25公里。

3 行政区划

  所辖村(居委会):
  中山路社区居委会 德胜道社区居委会 和平路社区居委会
  镇红旗路社区居委会 减河南社区居委会 盛字营村委会
  传字营村委会 幸福村委会 西花园村委会
  南北河村委会 北湖村委会 东花园村委会
  西沟村委会 东大站村委会 营盘圈村委会
  新开路村委会 南副营村委会 四道沟村委会
  二道沟村委会 黄营村委会 头道沟村委会
  拐子沟村委会 东闸村委会 前营村委会
  坨子地村委会 东西庄房村委会 东风村委会
  迎新村委会 会馆村委会 操场河村委会
  黄台村委会

4 历史沿革

  小站原为退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小站一带先属齐国,齐桓公二
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属燕国。秦时,属广阳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晋,属勃海郡、章武郡东平舒县。南北朝北魏时,属沧州浮阳郡章武县。隋唐时,属瀛州、沧州鲁城县。北宋时,属河北路(后称高阳关路)沧州清池县。金明昌四年(1193年),属河北东路清州靖海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靖海县。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沧县志》在中塘洼条下称它为“下污”,属盐场管辖的草荡。清雍正三年(1725年),小站一带属沧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小站一带从静海、沧州划归天津县,直至民国。
  1949年10月,天津县属河北省天津专署;1952年4月,天津县划归天津市;1953年5月15日,撤销天津县建立津南郊区;1955年6月17日,津南郊区改称南郊区;1958年9月13日,撤销南郊区,并入河西区;1962年2月1日,南郊区与河西区分置;1992年3月6日,南郊区改称津南区。期间小站镇的隶属关系未变。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英法美三国兵舰集结大沽口,同治帝诏调李鸿章淮军驰赴近畿驻扎。后来李出任直隶总督,其亲军营——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于是由临汾调往天津,于次年(1871年)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驻扎,之后又分兵设防新城(今属滨海新区塘沽),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屯防需要,在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马厂、新城间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
  光绪元年(1875年),盛字军主力由马厂移屯津南涝水套,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5个驿站,军士习惯称小站。小站北侧驻扎亲军营;以亲军营为中心,分布营盘18座,与新城炮台守望相助。为活跃防区经济,周盛传在亲军营南侧筑“新农镇”(兴农镇)和买卖街,由此成为后来小站镇的雏形。此即今日小站镇地名的由来。

5 著名特产--小站稻

  小站地区阡陌纵横、流水潺潺,是北国的鱼米之乡。小站稻是举世闻名的“第一大米”,其米粒圆润,洁白晶莹,清香适口,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味美适口,“一家煮饭,四邻飘香”。
  天津津南地区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自北宋以来,经历过千余年漫长的历程,
历经兴衰。真正形成驰名中外的小站稻,则始于清末的光绪元年(1875年)。其时淮军将领周盛传率马步13营由马厂移驻小站一带练兵屯田,开始了“盛军营田”;经10余年栽培,不断更新品种,改进技术,培育成了著名的小站稻,成为津沽名特产品,并成为清皇室的贡米。日军侵华期间,小站稻被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小站稻生产,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更换,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1950~1960年间,小站稻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东欧、东南亚、古巴、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技术支持,支援了各省、区水稻的发展。
从1875年起,经历百余年的培育,小站稻成了举世闻名的 “第一大米”。
  在小站稻形成以前,天津素以久负盛名的葛沽稻而著称。小站稻则以江淮粳稻为母本培育而成;后又引进日本、朝鲜的“银坊”、“水源”等优良品种,米质更佳。葛沽稻是小站稻的前身,小站稻远远超过了前者。小站稻的拓植成功,是周盛传带领淮军对天津的两大贡献之一。
  小站稻卓尔不群,其历史功绩系于马厂减河。周盛传吸取前人种稻经验教训,先从兴修水利入手,开挖马厂减河,使其与南运河(也叫御河)和海河连通。南运河水源上游来自黄河,含淤泥和腐殖质较多,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垦区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这样的水灌溉稻田不仅省肥高产,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品质也极佳。经科学考证,这是形成小站稻的主要因素。马厂减河两岸使用南运河水与海河水灌溉的水田,都是小站稻的产区。
  从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稻种植面积、单产、品种进化等都达到空前高峰。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小站稻靠海河水维持。1973年,全区“稻改旱”。1975年以后,产区内小站稻局部恢复。80年代末,重新开发优质小站稻成功;21项有毒物质指标经监测18项为零,3项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被命名为绿色食品。从2004年开始,启动小站稻食味提升工程。通过联合攻关,从种植水稻技术最先进的日本引进40个水稻品种与小站稻联姻,培育出既有高产特性,又能达到较高食味水平的小站稻新品种“津原45”和“津川1号”。 经鉴定,与日本最好品种“越光”相当,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 主要景点

6.1 小站练兵园

  小站练兵园具有遗址公园、主题公园、文化博物馆的综合功能,是天津市“近代中国看天津”重点旅游项目之一。重建的城墙、讲武堂、军事博物馆、新军督练处、袁世凯行辕、行营
买卖街等,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小站练兵园以小站练兵史实为基础,以北洋历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为脉络,以历史展示和情绪体验相结合,具有互动功能;是兼具教育、休闲、购物、会议功能的主题型历史文化旅游区。
  小站练兵园景区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陆军诞生地,具备厚重的军事文化内涵。通过小站练兵园的展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艰难路程以及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历历在目。
  小站练兵园景区内项目有:军事博物馆、讲武堂、新军督练处、电影院、袁世凯行辕、兵营,并设有售票处、游客服务中心、军医馆、游客休息区等配套设施。小站练兵园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津歧路东小站盛塘路南。

6.2 周公祠

  周公祠建于1890年,系为纪念周盛传、周盛波兄弟所建。

  周盛传、周盛波兄弟是小站稻的拓植者、小站镇的创建人、津南地区水利的开拓者。周公祠占地14000平方米。南面有戏楼和正门,北面月台上有3座大殿,分别是中殿、东殿和西殿。中殿“新农寺”供奉炎帝、神农氏、夏禹和关帝。供奉炎帝、神农氏系因拓荒种稻;供奉夏禹系因开河引水;供奉关帝系因其为武圣。东殿“周武壮公祠”供奉周盛传。西殿“周刚敏公祠”供奉周盛波。
  周盛传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津沽屯田事务、天津镇总兵,率部来小站地区练兵屯田。他修路、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即御河水)垦荒种稻, 并与其兄周盛波创建和扩建新农镇(即小站镇),这是他们对小站地区及天津的重大贡献。周公祠坐落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

6.3 马厂减河

  马厂减河的源头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大张屯乡靳官屯村,
东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城,开挖于1875年-1880 年,与海河、南运河连通。沿河下游还开挖横河6条(即今四丈河、月牙河、双桥河、跃进河、新城小西河、南开河),分注海河。如此形成了以小站为中心的小站稻产区之内沟洫汊河纵横交错,引甜水灌溉,排咸水刷碱,渠系分明,桥闸涵洞配套齐备。马厂减河上游来的黄河水注入了小站地区的土地,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马厂减河由清朝将领周盛传亲自指挥,并由清军将士开挖。马厂减河的河水浇灌了素以清香甜黏而闻名于世的小站稻,并且在1963年的特大洪灾中起过巨大的分洪作用。
  马厂减河在万家码头与1953年7月10日全线竣工的独流减河交汇。马厂减河的河水不但浇灌了素以清香甜黏而闻名于世的小站稻,还分泄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汛期洪水,以减轻海河负担。1968年,马厂减河在独流减河进行扩建时被切断,对小站稻产区有一定的影响。
  在马厂减河的源头建有九宣闸,这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水闸,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至今仍在正常使用。清光绪年间,在九宣闸的北侧还有两处建筑,一处是清光绪十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九宣闸撰文的石碑;另一处就是马厂减河竣工后建立的玳王庙。玳王庙及其庙内的神像毁于民国时期的战火。

6.4 镇区遗迹街景

  小站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处处可见历史痕迹。这里河渠和街道大多是人工开辟的,其形状都如军队般的规整笔直,不像一般村镇那样自然的曲折弯延;镇上的“御敌卫戍”城楼也不像其他的村镇那样只有寨门而无城门。
  在幸存的练兵的遗迹中,除了最为珍贵的“盛字军”屯垦留下的六万亩稻田和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外,当属“行营买卖一条街”,虽然还是人来人往,但城池关隘全都荡然无存。这是一条沿马厂减河而设的东西长街,原先两端各有一座城门楼,南北两厢共开六个坊门。减河大桥在西门外,桥口的一端,建有一座牌楼门,匾额为“兴隆集市”。街区虽小,却是仿京都建制。可惜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便于交通考虑,城门被拆除了,只剩下行营买卖街的旧街衢至今依旧,是现在小站镇的主要街市。
  与买卖街平行的后街,是“新建陆军督练处”所在的巷子,即东西巷子。这条巷子的特点是两头都是死胡同,中间仅一条路可通,围绕巷子的周围有一圈护城河,既有城又有池。督练处曾有十大部,除转运局设在天津市内外,其余行营中军、参谋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执法营务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九个部门都在巷子里。
  现在的小站镇第一小学校是袁世凯的督练行辕。小站镇街北面的小营盘,原为盛字军的亲军营,后来是新建陆军的讲武堂,即现在的小站镇粮库;讲武堂后延的大营盘,即是新建陆军的学兵营营地。至今保存的当年轧操场用的两个大石碾,就是在这里放置着的。
  小站镇的绝大多数村落也是由军队屯田时的营房衍变而来的。在天津的一些古老村镇,取名大多是“沽”、“码头”、“桥”、“口”等等,而小站镇的地名却都是“站”、“营”、“营盘”、“操场”,带着明显的军旅色彩。小站一带至今仍在沿用的村镇地名有:东大站、西小站、传字营、盛字营、前营、后营、老左营、东右营、西右营、南副营、仁字营、蛮子营、营盘圈、大营盘、小营盘、操场河等。
  这其中的盛字营、传字营是以天津镇总兵周盛传的名字命名的军营驻地;仁字营是淮军通永镇总兵唐仁廉的部下防地;蛮子营则是1920年直皖战争时,曾任广西提督的广东陆军二十五镇统制、北洋军阀龙济光召集他在两广的残部,在小站编练“振武军”时的驻地,该地本名振武营,老百姓听不懂南方话,就叫他们为蛮子营。蛮子营虽然很快就被奉军打垮溃散,但其驻地仍以蛮子营为名沿袭下来。盛字营周围有个自然村小张庄,为张姓一族的聚居地。张姓族人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因和袁世凯同是祖籍河南项城的张家营的同乡近亲,因此从静海县投奔而来,小张庄至今仍保持着与小站话不一样的静海口音。

7 小站镇的大历史

  小站镇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有着厚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由于盛字军屯兵驻扎和对小站稻的开发,使小站成了十分理想的练兵环境。袁世凯练兵前后,周盛传、胡燏棻、张之洞、段祺瑞也都在此练过兵。在这片弹丸之地,一百多年前不但促成了中国最大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的形成,还先后走出了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4位民国总统,以及段祺瑞一任临时执政和9位17届民国总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由此不断爆发,这实在是清王朝当初在小站练兵时始料不及的。回过头来看,小站不仅仅在于为这些风云人物的产生提供了发酵的起子,更在于它改变了中国封建的旧军制,成为中国近代军事体制变革的一个起点。
  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末,特别是1860年的八里桥战役以后,八旗兵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自乾嘉年间也开始走向衰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改革,小站就是这场改革的试验场。正是在这里,实现了中国军队向近代军制的转变,完成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小站成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发祥地。在小站诞生了中国第一支由近代军制和装备编制的新建陆军,中国军队近代化从此拉开了序幕,也为羸弱的清王朝巩固国防、抵御外敌注射了一针强心针。
  在近代欧洲列强的版图上,“天津小站”是唯一被标注的中国小镇。这种“殊荣”成为天津小站镇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证明。位于渤海之滨的这个小小的乡镇被写进了历史, “小站练兵”以及与之同时引种形成的“小站稻”,成为天津小站镇的两个名片。

8 小站的开拓者----周盛传和周盛波

  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父周方严,母丁氏,有田产数十亩,是半耕半读的小康人家。兄弟6 人,老大盛余,老二盛选,老三盛华,老四盛波,老五盛传,老六盛春。周家兄弟乐享小康,和睦乡邻,但当地一胡姓豪富,对这座私庄独院、田园肥沃的宅地,早想霸占。时太平军兴起,胡乘地方大乱,对周家进行围攻。周家兄弟从拼死格斗中冲出重围,逃到紫蓬山一带过着流亡生活。咸丰三年(1853 年),
周盛波、周盛传偕兄集百余人,自备饷械,创办团练。周盛波骁勇善战,遂推为练首。周盛传足智多谋,文武兼备,辅佐周盛波,渐结练勇2000 余人,成为合肥一带较大的团练。
  同治元年(1862 年)二月,李鸿章奉曾国藩指令,至合肥招募淮勇,组建淮军。周盛波与刘铭传、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各率本部练勇应募。周盛波被编成一营,名“盛字营”,周盛波充任盛字营营官,周盛传为副营官,经过短期编队训练,登安庆商船驰往上海驻防。兄弟俩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周盛传(1833~1885),字道林,号薪如,晚号北海老农,安徽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周盛波弟,排行第五,系清李鸿章部下。清咸丰年间,同兄盛华、盛波分领团练在紫蓬山等地对抗太平军,升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随兄盛波加入淮军,任“盛字营”亲兵营哨官。在江浙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1865年(同
治四年),周盛传随曾国藩镇压捻军。攻占雉河集,以提督记名,皇帝赐穿黄马褂。1867年,授广西右江镇总兵。光绪元年(1875年)任津沽屯田事务、天津镇总兵,率部来小站地区练兵屯田。创建新农镇(即小站镇)、修路、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即御河水)垦荒种稻等是他对小站地区及天津的重大贡献。光绪十年(1884年)回原籍为母丁忧,翌年(1885 年)病故,葬于合肥西乡小庙(今肥西县小庙镇)南戴大郢。清廷谥号“武壮公”,赐专祠供奉。
  周盛波(1830--1888年),字海舲(舟加令),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周盛传之兄。当年周氏兄弟六人在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交战,竟有四人死于战场。不久,周盛波所率练勇编入淮军,组成盛字营,一度来津驻防,后因老母无人侍奉,离军回乡侍奉老母亲,盛字营由其弟周盛传统领。光绪十年(1884年)奉诏募淮军5000人赴小站防务训练,其弟病故后继任其官职,继续屯垦训练事务,拓植稻田,扩建新农镇。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故于军中,终年59 岁,清廷谥号“刚敏公”,赐建专祠供奉。

8.1 屯防练兵与修建新城炮台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1871年其亲军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屯防驻于直隶青县的马厂,后分兵设防新城(今属塘沽),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周盛传到来后,首先亲临勘察大姑海口对大沽海口的防务形势进行了仔细踏勘。他看到,明代的新城“上蔽津郡,旁临大沽、北塘,实扼海口之要”,
因此重修了内、外城,又筑大炮台3座,环以小炮台71座。城池内设有兵房、弹药库、粮仓等,城外构有沟壑、河道,桥梁可四通八达。新城炮台工程浩大,工费不足,周盛传以盛军欠饷接济工程费用,整个工程历时一年半。新城炮台森严壁垒,凝聚盛军抵御外侮的决心。
  为方便新城至马厂间的往来,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盛传还开辟了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设驿站,每40里有一大站,每10里有一小站,马厂、新城间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
  光绪元年(1875年),周盛传带盛字军主力由马厂移屯津南涝水套,开始了屯防、屯垦和练兵。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5个驿站北侧,此处驻扎亲军营;以亲军营为中心,分布营盘18座,与新城炮台守望相助。周盛传相继在亲军营南侧筑“新农镇”(兴农镇)和买卖街,由此形成了后来的小站镇。

8.2 围垦造田与兴修水利

  盛军在驻防的同时还负屯垦之责。为此周盛传往来于天津、静海间勘察地势,见这里“一片沮洳,芜废可惜”。周盛传带领的盛字军屯兵小站以后,他总结了明代以来畿南屯田的兴废经验教训,首先从兴修水利入手。自马厂附近的南运河至新城附近的海河间开挖减水河,既可消除水患,又能通过“石水斗泥”的南运河水,引淡涤碱,使滨海数百里斥卤尽成膏腴。

  周盛传带领淮军宽掘深挖马厂减河的河身,掘出之土筑成河堤,形成复式河槽,从而加大了河身的水流量和储水量,也减轻了河水对堤岸的冲刷。为做好闸、桥、涵洞的施工,以附近丰富的蚌壳掺入碎石,拌以糯米汁,经锤炼浇灌于闸底,以御水流冲荡。闸板以铁条、螺钉连为整体,或用生铁浇铸;上板装有滑轮,下板固定;上板开启,水流通过,泥沙被下板挡住,既便于捞泥肥田,又避免灌渠淤塞,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马厂减河工竣,全长75公里;沿河建有石、铁柱板桥4座,水闸6座;下游开横河6条,即今四丈河、月牙河、双桥河、跃进河、新城小西河、南开河,分注海河。另建桥、牐、涵洞50余处,从而保证了农田蓄泄有时,咸水淡水不相渗混。在马厂减河的源头建有九宣闸,这是天津现存最早的水闸,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至今仍在正常使用。另外,还由国外引进火轮水车4架,自造风力水车、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及畜力水车共两千余架,耕种季节,随时引淡水灌溉,排咸水洗碱,很快把这片滨海弃壤改造成蓝天碧水的著名稻作区;堤岸阡陌,遍植桑、榆、杨、柳数十万株。
  通过盛军几年的屯垦,当年以新农镇为中心的整个垦区,有盛军稻田6万余亩,民营稻田13万余亩。清末葛沽文士苏之銮写有《小江南》诗,吟咏这里的旖旎风光:“地处津东入画堪,此间曾谓小江南。”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盛军结束在小站20年的屯防围垦,奉调前往关外中日甲午战争的前线,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9 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年 甲午(1894年,十二月 清政府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马厂训练“定武军”4000余人,由德人汉纳根任教官,训练新式陆军。转年九月移驻小站,开始“小站练兵”。

9.1 小站练兵的成因

  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边防整体形同虚设,由此促成了小站练兵。十八世纪末,八旗兵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自乾嘉年间也开始走向衰朽。到鸦片战争时,已经是“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了,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9.2 周盛传练兵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清政府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一些改革。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带领所部奉调屯卫畿辅,由青县马厂移屯小站,扎营18座,开启了小站练兵的序幕。开赴天津前,即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聘用西洋军官,改用洋枪、洋操,从而开启了中国军队近代化之门。周盛传设法筹资,购进新式枪炮,并在训练中加大奖惩力度:凡枪炮有准者,发给五品或六品“功牌”;在悬靶考试中,300步5枪全中,赏银50两,中4枪或3枪,亦酌予奖励。周盛传还亲自钻研西洋后膛枪炮的构造与技法,写有《操枪章程》12篇,用作弁勇的训练教材。
  周盛传练兵已经开始注重应用新式武器,并且对成绩优秀的射击手给予重奖。但周盛传的“盛军”在军制上并未改变,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管理上很难与旧军队脱离干系,一些旧军队中的积习仍然存在,所以只能算小站练兵的序幕。中日甲午战争中,“盛军”虽以新式武器出战,却以全军覆没的结局告终。

9.3 胡燏棻练兵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敲醒了清政府的春秋大梦,“修明武备”改练新军的呼声大起。时任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是当时主张改练新军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命令胡燏棻在马厂训练新军“定武军”,翌年九月移驻小站。“定武军”仿照西法创练新军,聘请德国人汉纳根、史克纳和挪威人曼德等先后为教习,从组织、训练、武器等方面进行改革。

9.4 袁世凯练兵

  袁世凯出生于军人世家,叔祖父、养父均系淮军将领。受家族的熏陶,袁世凯从小爱好兵法,经常浏览兵书,书房中摆满了六韬、三略、阴符、兵经新旧各版,常与人纸上谈兵。1881年,袁世凯投靠其养父的把兄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次年8月,随军开赴朝鲜,因“治军严肃
,调度有方”,24岁即得以同知补用,赏戴花翎,并在军中初露头角。11月,奉命帮助朝鲜国王训练“新建亲军”。后吴长庆奉调回国,袁世凯仍留朝鲜。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决定让袁世凯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的名义,赴平壤前线,至东北安东、辽阳一带协助清军前敌营务处,联络各军,筹拨粮饷军械。
  1895年4月13日,甲午战争刚刚结束,袁世凯就给军机李鸿章上书,发表了他对时局的看法。这份上书,不但详细分析了清军失败的原因,提出了采用西法练兵的主张,而且陈述了自己“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为之师、严加督课、分带出洋游历学习”的军事教育理论。此后,袁世凯又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改革军事的设想,并组织力量将国外的兵制典章、军事著作翻译成中文。他的幕友们为他译撰的12卷《陆军兵书》,共8册,全面介绍和评述了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对于这些资料,袁世凯一方面自己潜心研究,加紧学习近代军事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将它们源源不断地呈献给王公大臣,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晚清军事改革作理论和思想的准备。袁世凯与众不同的行为和自成体系的建军思想,得到了众多要臣的赏识,博得了“知兵”之名。1895年12月,经督办军务处五大臣保荐,光绪帝终于把整顿京畿旧军和编练新军“试点”的任务交给了袁世凯,接替胡燏棻操练新军。
  袁世凯对小站练兵时期的各级军官和幕僚,甚至棚头弁目,几乎都能认出他们的面目,叫出他们的姓名,并且还能大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心性脾气以及他们的长处、缺点。他还特别注意抓住发放饷银的事。为了杜绝过去军营中惯有的一些毛病,如吃空额、冒领等等,在每月发放饷银的时候,他一定亲自点名,按名发给。
  网罗人才普及新军事,重用亲信架构多梯次,由此孵化出北洋政府。袁世凯小站练兵,在用人方面很用心。袁世凯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练兵是远远不行的,就请来老友徐世昌帮忙。徐世昌来小站后,作为袁世凯的参谋长。徐为文人,不懂军事,但他足智多谋,在小站练兵中为袁世凯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是编练新式军队,就得有懂新军事的人。为此,袁世凯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该学堂是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以西式兵法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荫昌推荐了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梁华殿和王士珍二人来小站,可梁到任不久,在一次夜操时失足落水身亡。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二人。
  冯国璋毕业后留校当教习,但他不安于位,投身于聂士成的武卫军,并参加了甲午之战。战争结束后他到驻日公使馆当武官,考察了日本军事,回国后将自己编写的关于日本军制的兵书进呈聂士成阅览。聂士成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正急需人才,于是将冯国璋的书转给袁世凯,袁看后大喜,将冯调到小站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段祺瑞于武备学堂炮兵班毕业后,被李鸿章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到威海卫炮兵学堂任教师。袁世凯将其调到小站任炮兵营管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王士珍于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正定主办随营炮队学堂。甲午之战中带学生入朝参战,后在聂士成军中供职。袁将他调小站后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后提升为工程营统带。
  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到小站后成为袁世凯练兵的重要助手,以袁世凯署名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一书就出自他们三人之手。这三个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北洋三杰”。除此三人外,袁世凯又陆续调来一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如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卢永祥、李纯、陆建章、鲍贵卿等等。这些人懂新军事,成为小站练兵的重要骨干。另外,袁世凯还从旧军队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到小站练兵。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人。这些人头脑简单、盲目服从,忠诚可靠,对于袁世凯想把北洋新军培养成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
  小站练兵的编制变化。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已经打破旧军的框架,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陆军的编制:军队分为步、马、炮、工、辎重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不等,每营官兵1128人等。
  北洋常备军把军队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和后备兵三种。服现役的称为常备兵,
当差三年,支给全饷。三年后退伍回家,列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又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平时在家各就各业,冬季调操一个月,仍给全饷。后备兵四年期满,退为平民。遇有战事,得征调续备兵、后备兵入伍。把军队区分为现役和预备役,也是从外国学来并首次在中国实行的。
  常备兵的编制,开始分左右两镇,以两镇(相当于后来的师)为一军,每镇辖部队二协(旅)、马队一标(团)、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营下为队(连)、队下为排、排下为棚(班),全镇工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名。这种编制是效仿当时外国师团制度制定的,只是人数略有减少。
  小站练兵训练细节。袁世凯看到旧军思想涣散,纪律松弛,因此在严格训练和纪律严明方面特别重视。他曾对张之洞谈练兵的秘诀,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对于违纪的官兵,新建陆军分别予以罚薪、降薪、记过、降职、军棍重责等处分,重者甚至砍头示众。传说袁世凯有一次外出巡查,正好遇到一个小军官在田间偷食鸦片,尽管小军官跪地求饶,但袁世凯为正军纪,当场用腰刀把偷食鸦片的军官首级砍下,军中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偷食鸦片。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逐渐制定完善了各种章程条规,如《操场暂行规则》《出操规则》《打靶法式》《将领督操》以及考试、考勤、考绩、奖励、惩罚、校阅等章程,分别制定了冬春季、夏秋季《日课定程》,对何时操练,何时练考打靶,何时演练行军,何时野外攻守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小站练兵征兵的要求。清朝旧军队入伍士兵,没有一定条件限制,纪律松弛,不能满足部队需求。袁世凯编练新军以后,制定了严格的招募条件:年限20岁到25岁;力大限平举100公斤以上;身高官裁尺四尺8寸以上;步限每一时20里以外;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曾吸食鸦片者不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五官不全、体质软弱及有目疲暗疾者不收。

10 从小站走出的历史名人

  袁世凯
  周盛波
  周盛传
  张之洞
  冯国璋
  段祺瑞
  王士珍
  胡燏棻
  徐世昌
  曹 锟
  段芝贵
  张怀芝
  王占元
  卢永祥
  李纯
  陆建章
  鲍贵卿
  姜桂题
  张勋
  倪嗣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中国第一镇
小站练兵园
天津小站出优质大米,还练出五任总统、九个总理,看他们是谁?
中国一小镇,走出5个总统,9个总理,30位上将,如今却少有人知
贡米飘香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在会馆村 我邂逅一粒稻谷的前世今生​II胡庆军(天津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