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草园地】第248期‖邓勤:散文《家在何方》连载五、六


散文家在何方》连载五、六

文/邓勤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先辈们!

夜漫漫,月影星淡。昼茫茫,日照山川。生生灭灭,一时一晌;黄土承载旧时光。日子依旧要过,麦子还会再长——题记  


 太爷在双石铺开办的客栈对面是丰禾山。那座山,也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从宝鸡方向前往凤县县城,当人们越过一道山峦,顺着河道方向,看见独独挺立在群山中间的丰禾山时,那就是快到双石铺了。丰禾山草木岁岁枯荣,临客栈的嘉陵江,水涨水落。我太爷在那年瓜果飘香、五谷丰收的秋天,给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娶了媳妇,家里过了一个圆圆满满的中秋节,谁承想,太爷竟撒手人寰,离开了他打拼创业才建立起来的家庭,及那温馨的一大家子亲人。
太婆支撑起了全家的运转。
我幼小时对太婆的印象是:高个子、瘦而精神,唯一不能忘记的她那一双有神的眼睛,如今时不时还能想起。
当年我母亲嫁给我父亲后,太婆给母亲把家里的往事,一五一十做过叙述。
岁月流转,我太婆相继给我的二爷和三爷也都娶妻成家,那段光景,真可谓是家大业大,那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发达了很多年。
这段家史,我母亲多次给我讲述。


公元一九三五年的冬天,我的父亲降生在这个世界。母亲描述那个她未见过面的婆婆长得很白,是一个有着一双小脚的山外女子。可怜我的婆在生我父亲时难产,大出血,幸运的是我父亲这个小生命给保住了。当父亲这个婴儿,有了第一声哭泣后,他的妈妈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她还没顾上看上一眼这个可爱的娃娃,就咽气了......
那年的双石铺,是一个很冷的冬天,当院里的雪落满一尺厚的时间,我太婆代替了父亲的“妈”,把我父亲一把屎一把尿地养育大。


秋风过后,嘉陵江两岸山上的枫树星星点点,片片的红叶透过山林放出灿灿的霞光,那个时光,我父亲已经在客栈院内到处能跑了。父亲四处张望,似乎寻找着啥?是他妈?还是他婆?幼小的父亲不能分辨,只有跟着他婆的身后,一个劲地“妈!妈!”叫个不停。
稚嫩的童声划破院落上空,那声声的呼喊,直戳我太婆的心窝。
天下的孩子,小小年纪时,都是十分依恋母亲的。可我父亲却成天缠着他“妈”问这问那,吃着“妈妈”给他搅的“面糊糊”,还不停地话语不断:“妈妈,我要到后院去看马马。”“快吃,你吃完了妈领你去看。”我太婆大一声地、小一声喊着她的“儿子”吃饭。
我完全能想到,在双石铺那时而寂静,又时而嘈杂的车马店里,这“母子俩”一问一答的神态间,一定是流露出那满满当当的人世间真情大爱,那是无人可以体会到的一种特别的天伦之乐。
我脑海里闪过那些画面时,内心总是会泛出一阵阵的苦楚:一个面容清秀的弱小娃娃,坐在院子一角的小木凳上,嘴角糊满了白白的面糊糊,小手拿着勺子,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甚至还趁大人们不在意时,玩耍片刻,就那样,还一个劲地想要跑到后院去看他喜欢的“马马”。
其实,我母亲说店里客人拴在槽上的大多都是骡子,那些年月过往秦岭山里的客商和行人,很少有牵马过往的。也就是那后院槽上喂饲料的那些骡子,它们就是我父亲心中的“马马”。


又是一个月圆星繁的农历八月十五傍晚,我太婆出门未归,家里只留下我爷领着我父亲;我爷给他儿端来吃的东西,他儿子横竖就是不吃,哭闹着要他“妈”。我父亲爬在土炕的窗台边,瞅着升到中天的圆圆月亮,眼巴巴对着天边的星星,泪汪汪地眼瞅着院子的大门前。突然,我父亲猛地回过头来,当着家里的人,如似大人般的冒了一句话:“我妈回来了,我听见我妈的脚步声了。”
家里人都说这娃耳朵真灵,他盼着归来的正是我太婆。
我父亲对她妈没有印象,她婆给他当“妈”。父亲的妈妈长得啥样儿?只有在父亲梦里出现。


以至于父亲晚年时领我去给他妈上坟,我母亲就嘴里念叨说:“你妈长得啥样子,你都没见过,到了老了还想着给你妈烧纸。”我看见我母亲说这话时,父亲的眼睛总是泛出一丝浅浅的泪痕,眼角顿时红红的。记得有一年腊月三十,我父亲依然喊我去给他妈上坟。不料,我母亲又在灶房里听见了。这次母亲朝我们父子俩说道:“今年你们给先人们多烧些纸,明年开春,老坟就要迁走了。”
我婆的坟埋在丰禾山东侧的西庄山底下,过了年那块土地要建设高速公路。我父亲决定把他妈的坟墓迁回太山庙,重新安葬在她婆的坟墓旁。我父亲这一次给他妈上坟,确实把烧纸带的特别多,父亲长跪在她妈墓地前,久久不愿离开。我催他起身回家,不料我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轻轻地对我说:“你婆脚小,从双石铺到太山庙路远,多给她烧些纸钱。”


我父亲曾经给我说过,他妈虽然没有抚养他,但给了他生命,他妈是因为生他而失去年轻生命的,这生育之恩,一生一世我都不能忘记。少了母爱的父亲,是她婆一手带大的,父亲的婆给了他一生的慈爱。父亲也对她婆挚爱一生。我小时候见到父亲回家,必定先去她婆的屋里.....
解放的前一年,我太婆作出了关乎我们一大家子人未来命运的抉择。
当一九四八年的农历春节还没过完的时候,在双石铺的商铺住宅前面的宽敞上屋里,我太婆召集我爷、还有我二爷、三爷,果断地宣布了她的家庭走向方案。

 

     我太婆带上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三爷还有我的父亲,回到太山庙;我爷只身一人去了邓家台,准备迎娶当地村子的一户女子,另行成家立业;我二爷有赶马车的手艺,就地在双石铺继续经营邓家的马车店和打烧饼的店铺。


一大家子人分了家,迎来了凤县的解放。
我太婆的这项举措,影响了我们几代人。解放后,我爷一家子成了农民,我二爷一家子成了城镇居民;我太婆在太山庙领着她心爱的小儿子,领着她的宝贝孙子,也就是我父亲,过起了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太山庙的这个家,又变成了邓家台和双石铺这两个家的中心。
我记事时,每年逢年过节,我爷就带上他亲手挂的挂面,早早来给太婆拜年了;还有我那双石铺的二爷,赶着一架马车,不知道给我太婆送了什么?有一年,太婆给我吃了块“核桃酥”,并说是我二爷送的。
太婆统领着我们这个大家族。我父亲这个缺了母爱的孩子,在太婆的精心呵护下,顺利地初长成人。太婆送父亲去陕南的汉中上学读书,父亲对她心爱和依赖的婆也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网摘老汉中图片侵删)
凤县到汉中,山连水绕,没有阻断婆孙俩的心心想念。
有一年寒假回来,我父亲用他省吃俭用的零花钱,给他的婆买回来了一大堆没见过的吃食。我父亲依偎在她婆的跟前,让婆吃着那些“洋东西”,给婆讲着汉中和学校里的事情,婆孙俩其乐融融,特别是婆看着这个她一手经管大的孩子,有了出息,也很孝顺她,不禁喜极泪出,一幕幕的往事涌上头来,心中五味杂陈。
寒暑往来,我父亲在汉中求学的几年,我太婆倾尽全力,集中了家里的财物。天热了,托人给他“儿”带去薄衣服;天凉了,又想办法捎去御寒的冬天衣裳。家里好吃的食物,如山里人耐放的“核桃馍”等东西从来就没断过。我父亲在汉水河畔,在热闹的校园里,总是衣食无忧,舒心地完成了学业。
那幽幽静静的汉中师专,留下了我父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潇洒英姿。
我曾经见过父亲那段年华留在校园里的照片,除了满脸的天真外,一点也看不出这位来自秦岭山中娃娃的土气,全然表现出一派青春美少年模样。
甚至在我父亲年老时,我每次见他,大脑中总是闪出父亲年轻时照片上的容貌,我不由产生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岁月真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呀!它削掉了我们所有人的韶华芳年。


如果说我太爷率我们邓家族人经山历水,从关中平原逃荒到秦岭腹地岭南,拯救了我们这一族邓氏全家,使得后人们分枝散叶,繁衍生息,开辟了邓家一个全新时代。那么我太婆在太爷过世后,所创造的这一切,另立门户,各自发展,并以她妇人之身,掌管全局,更是令我们敬佩。太山庙、双石铺、邓家台这三个地方,家族大事都是我太婆定夺,就拿她让我爷去邓家台安家这件事来说,据后来我母亲告诉我,我爷也是有想法、却没办法,他不想从双石铺去遥远的邓家台。


我爷打“杠子馍”的手艺,在双石铺街道上还是有些名气,多年来也是客栈的主要经营者。当冬天从秦岭山上吹过的雪花和寒风,把我太婆从接生婆那凄凄的尖叫声中吓晕后,她再睁开眼睛那一刻,瞅着我父亲这个不停顿哭泣孩儿起,我太婆就有了她的打算,她要给她大儿另辟蹊径,再搭炉灶,去一个远点的僻静地,买地置家,再娶一房媳妇,重新过日子;这个没见过妈的苦命孙儿,她一定要亲手领大。
留下我父亲这个没娘的孩子,我太婆抚养他的过程中,付出的爱更多。我爷最后还是去了邓家台那个少有人烟的山庄,他是听她妈话的儿子。
(待续)

 精彩留言摘录:

      史宝孝:《家在何方》连载三、四讲述了太爷率家人开辟“吊庄”和双石铺经商的故事。川陕要道车水马龙,太爷货栈生意兴隆,爷爷“杠子馍”香飘百里,扶风好兄弟相交莫逆;太山庙硕果累累,邓家台秋雨绵绵,背苞谷摔伤太爷,敬祖上深情满怀。文章情感真挚细腻,叙事清楚有序,人物栩栩如生,“家史”娓娓道来。期待下集!

      马让:邓先生的”家在何方”,以通俗的语言,朴素的感情,再现了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让我们对先辈产生缅怀之情、感恩之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激励后人不懈奋斗,再创家族辉煌、民族辉煌!

      卢尚环: 老弟这篇《家在何方》的佳作,是你诸多文章里文彩最好的一篇,先不说文笔多么让人喜欢,单就文章中一串串的故事、反映的一个个观点,就让人赞不绝口;笔下太爷智慧、聪明、能干,将小家族从死亡线上带入辉煌…还有那关中与大山里兄弟般的历史渊源、双石铺、邓家台三十年代的画面跃然纸上…
好!实在是好!为你点赞
我转发孟祥文,政协文史一定喜欢!
期待续三!
    李保林:”家在何方》讲述了祖辈为了生计逃荒扎根山区创业的心酸史。勤劳的先辈,创兴的选择,为了治穷,开创了生活道路,积累了丰厚的家业。子承父业,生易兴隆,家庭富裕,生动感人。勤劳才能致富,创兴才有出路。
      娟阿:邓老师的之三四题记,语言唯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家在何方?这个话题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话题,邓老师的话题引起了读者心中的共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回忆!心中感慨:走的再远也忘不掉把自己养大的家!

  欧芝琴:已阅读并点赞!本作者写出十八年年馑,那时的大荒经历很真实,我也听母亲说过十八年年馑的历史,还有二十一年年馑的事,饿死的人很多,也很妻惨,邓先生作者写的很好,我已读两遍。

         小草:邓勤先生的散文“家在何方”连载三四,为读者继续讲述他们家由关中逃荒到凤县后打拼创业的故事。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太爷勤劳,带领家人开荒种地,洒下汗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迎来了不挨饿的生活,肚子圆了,还得有 钱花,于是精明善良的太爷又在镇上做起客栈生意,靠诚信赢得商客的爱戴,自己家也过上了富裕日子。

记录详尽,主题突出;文笔流畅,层次分明;描绘场景生动,人物塑造形象饱满,点赞,转发共享!



 作者简介邓勤,退休公务员,陕西省宝鸡市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热爱写作,尤其爱好散文。曾有一定数量新闻报道、政论文章、杂文、散文等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及多家公众号平台发表。

散文《留在心中的母亲》,2020年5月在《神州文艺》公众号平台举办的“大地的缅怀”清明节全国有奖征文中荣获优秀奖;7月30日该平台“父母之恩”主题全国有奖征文获奖名单揭晓中,散文作品“父亲是一座山”荣获三等奖。

             《小草园地》征稿

        1.征稿要求:面向文学爱好者征稿,体裁不限,欢迎正能量作品,欢迎自带配图、音频。但来稿必须为原创首发,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请勿投本公众号,严禁一稿多投行为;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作品要求:

a诗歌:单首20行以上,或者以“组诗”形式投稿(不超过三首);

b古诗词:绝句五首为宜;律诗、词作小令五首为宜;中、大令三首为宜,要求格律无误、古风押韵(新韵、词林正韵请备注)。

c散文、小小说:散文3000字以内;小说5000字以内。

d书画、摄影,十五幅左右为宜。

 3.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本公众号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作者若不同意,请注明);来稿请附150

 3.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本公众号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作者若不同意,请注明);来稿请附15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联系电话(微信号),以及作者生活照片(不愿提供配发照片请备注),并以附件形式投入指定邮箱,邮件主题:(投稿)+体裁+标题+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广州文苑】No.80324期G版||​老房子 文/潘振荣
散文诵读《拾馒头的父亲》作者 邓为
【醉散文】邓瑞仙《剪一段时光,触摸父亲的春天》
[黄石文坛]石功锦的散文《鲁班书》
我是太爷
怀念我亲爱的妈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