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历(1632-1718)清初六大家


1、[常熟人物志]

  吴历,1632年生,1718年逝世,江苏常熟人。本名启历号渔山,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吴历: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都很高,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 艺术特色 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0图轴》作于45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远渐小。景深感很强。细笔勾皴,精微秀美,青绿淡染,明快清雅,真实地传达出了江南水乡的绮丽0。 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图轴》竹枝挺劲,枝叶全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2、[搜狗]

吴历(1632年—1718年)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 。少时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康熙二十一年入天主教,继至澳门进耶稣会,前后在嘉定、上海等处传教三十年。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


人物简介


  字渔山,所居有言子墨井,故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


  少孤,母以节著 。


  清洁自好,于世俗多不厝意 。


  尝问学于孝廉陈确,问诗于宗伯钱谦益,学画于太常王时敏,学琴于高士陈砥阮,皆得其指授 。


  念无以给母氏之养,因专意于画 。


  时敏亟称之,尽发所藏宋、元人真迹,使之日夜临模,缩为小本,渲染(昔皮)皴,得其神髓 。


  由是画名日著 。


  然不肯轻为人作,度可以奉高堂之养而已 。


  甲申(1644)明亡,痛心国难,后又以母殁妻丧,遂弃其二子,从天主教士柏应理至澳门,读拉丁文,越七年而归 。


  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处,圣名西满 。


  卒于上海,葬大南门外天主坟 。


  年八十七,一作八十八 。


  少与同邑王翚同师时敏,翚以清丽胜,历以冷隽胜,功力悉敌,风格高峻,为四王所不及,因有“四王、吴、恽六大家”之称 。


  山水以黄公望为基而尤得力于王蒙,苍浑厚重,更兼有吴镇之长 。


  兼仿赵令穰,亦颇秀丽 。


  或以为曾入西教,画参西法,殊不可信 。


  而所谓因借陡壑密林图不还,与王翚绝交事,更属无稽之谈 。


  近人姚大荣已辩其诬,文长不备录 。


  遗迹尚多,而以上海博物馆所藏湓口送别图卷为最佳 。


  著《桃溪集》、《三巴集》、《墨井画跋》 。


  书法苏轼,又兼工刻竹 。


  褚德彝尝见一竹秘阁,长四寸,刻山水,画法缜密,似王蒙,款署墨井道人书并刻,竹色黝黑 。


  考吴历入天主教,在江苏嘉定,为铎德多年,必尔时所作 。


  复斋诗集云:“吴渔山画松石镌于笔筒,用其韵题之,有镌从丙子追壬子句,注有壬子残腊王时敏题 。”是其刻竹流传不止一件矣 。


        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1年,吴历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门约5个多月。1682年在澳门加入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并遵习俗取葡式名雅古纳。常居圣保禄教堂,吟诗作画,有《渔山袖珍册》、《白传湓江图卷》、《秋山红叶图》等作品面世。此时他的绘画,明显有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处。同时还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门圣保禄教堂之译音为名,其《澳门杂咏》30首,均与澳门有关,实为早期澳门重要的文学史料。1682年离澳,在江浙一带传教。卒于上海。


生平事迹


  吴历生于 1632 年,卒于 1718 年,所处时代正是明朝被清朝推翻、天下由乱而治的时期。与大多数由明入清的汉族士人知识分子一样,吴历对满清政权也是持消极抵制的态度,尽管“甲申( 1644 )之变”那年他才十二岁。他的十一世先祖吴纳曾在明朝永宣时期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九世、八世祖都曾经获得过明朝的进士功名,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骄傲和自豪,虽然后来家道败落也未曾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他虽然明明知道混乱并且互相倾轧的南明小朝廷无望可寄,但是无可奈何,他不可能改变自己与身俱来的民族情感去奉谀满清政权,当然也没有勇气面对新朝去闹“革命”,唯一的选择便是不取功名。所以,寿高八十又七并且才名相当的吴历终其一生为一介布衣,而他的精神世界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儒后佛(其实吴历没有皈依佛教,也不是居家礼佛意义上的居士,只是与默容等和尚结为方外交,逃禅而已)再天主教,为其生命划出了一条弧形轨迹。在他加入天主教时,当时康熙皇帝出于安抚其它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的需要,以达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实行的是“怀柔政策”,而到了吴历去世前后,纷争多年的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祀祖敬孔即史书所谓“礼仪之争”的矛盾总爆发,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之后,这一禁令又得到后来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的继承和严格执行。吴历作为清代早期三名中国籍神父之一,尽管此时他已经去世,但对其身后不能不有所影响。就在他死后三、四年,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再次下令严禁天主教,各地的教堂与教士墓地也被没籍入官,其中包括上海大南门外陆家浜南岸的教士墓地,从此墓地就荒芜了。这就是他的卒年不为人知以及各类史籍乃至笔记很少记载吴历生平事迹的原因。


绘画经历


  吴历的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演进的。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后,吴历全身心投入了教会的工作,大约有近 20 年的时间他很少绘画创作。所以,美术史上普遍认为吴历一生创作的高峰是在 40~50 岁这段时间,他的许多代表作就是作于这一时段内,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山中苦雨诗画卷》( 1674 年作, 43 岁)、《湖天春色图轴》( 1676 年作, 45 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兴福庵感旧图卷》( 1674 年作, 43 岁)等等。


相关评价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这些都是迥异“四王”之处的。更加不同于“四王”之处的就是吴氏能画人物,非同凡格。故宫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图》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极见功力,为历来画史所未涉及。


3、[雅昌艺术网]


        吴历出身书香世家;先祖吴讷,为明成祖永乐年间都御史,吴讷孙淳、曾孙堂均为进士。传至吴历时,虽则家道中落,父士杰又于吴历年幼时客死河北;但是吴母王氏对子女并未疏于管教,吴历志行高洁,实与王氏之教诲有莫大关系。他早年儒学受业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随“得虞山琴派之正传”的陈岷学琴,学画于王时敏(吴历在画作题跋上常写的“拙修堂”观画,就是指王时敏家)、王鉴,其中以画名最盛,作品出入宋元之间。但是吴历只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兴趣和寄托,着力程度不如“四王”。从稚年学画至87岁病逝,期间51岁-63岁这一漫长的13年里,他几乎因潜心天主教的传教事务而荒废了绘画,在六年后即57岁便擢升为司铎(神父),画作却让同乡同学王翚佩服。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吴历1677年创作《凤阿山房图》,上有王翚的题跋:“墨井道人与余同学同庚又复同里,自其遁迹高隐以来,余亦奔走四方,分北者久之,然每见其墨妙,出宋入元,登峰造极,往往服膺不失。此图为大年先生作,越今已二十余年,尤能脱去平时畦径,如对高人逸士,冲和幽淡,首貌皆清,当与元镇(倪瓒)之`狮林’、石田(沈周)之`奚川’并垂天壤矣。余欲继作,恐难步尘。奈何!奈何?癸未(1703年)嘉平,耕烟散人王翚”。“癸末”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两人都已年过古稀了。


        王翚题跋中的“遁迹高隐”,既不是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生活,也不是像某些失意文人那样隐迹山林、与世隔绝,而是加人了天主教,奔走于城市乡村之间,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像苦行僧般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回望吴历与王翚的人生旅程可以发现,两人为同一年出生、是同学,又是同乡,都擅长山水画,据方豪《中国天仁教史人物传》考证,不但吴历从小受大主教领洗,王翚也从小领洗。在去北京以前,吴历和王翚走着相似的人生道路,为何从北京回来之后却出现如此歧异呢?


        为了纪念第二次南巡盛典,康熙皇帝玄烨亲自下诏,决定以宏大的绘画叙事方法记载此行经过,具体由内务府曹荃负责监画。主持绘事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于是便推荐自己从画的老师王翚担纲,他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1691年开始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受康熙皇帝褒奖御赐“山水清晖’四字,因而又号“清晖老人”,走上人生巅峰。


        许青屿,清顺治进士,官至御史。康熙时,杨光先仇教,诬陷以汤若望为首的一众教士,许青屿因同情汤若望等而被罢黜,后汤案事白而得复官,他即上京谢恩。许青屿与吴历相知相交,在1670年,邀请吴历同往北京游历。或许,许之渐有意向京城贵胄推介吴历;但是吴历生性冲和淡泊,不嗜名利,在北京反被天主教吸引了,这样的性格也是以后入教的原因之一。康熙皇帝命南怀仁继汤若望而为钦天监,对教士们优待有加,教会再次在京城活跃起来;亦由于许之渐与天主教教士熟稔,吴历得以与他们有较多的接触。在京近两年的时间中,吴历结识了不少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吴伟业、程可则、王士祯等,接触到一大批古代书画藏品。两年之后的10年中是吴历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奠定其画坛上之地位,令他跻身“清初六家”之列。


        本幅自题:“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庚戌清和,游于燕蓟,往往南传方外书信,意甚殷殷。辛亥秋冬,将欲赋归,意谓同此岁寒冰雪,而未及渡淮,闻默公已挂履峰头,痛可言哉。自惭浪迹,有负同心,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訾笔陨涕而已。却到昙摩地,泪盈难解空。雪庭松影在,草诏墨痕融。几树春残碧,一灯门掩红。平生诗画癖,多被误吟风。鱼雁几曾隔,赋归迟悔深。自怜南北客,未尽死生心。痴蝶还疑梦,饥鸟独守林。云看无限意,何事即浮沉。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桃溪居士吴子历。”钤“吴历”印一方。卷尾有许之渐、纪萌、张景蔚三家题记。甲寅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历时年43岁。


        吴历正在北京时,挚友默容和尚离世,吴历对于未能陪伴挚友,感到非常悲痛,自责曰:“自惭浪迹,有负同心”。之后吴历绘《兴福庵感旧图》以纪念故人,此画构图有异平常。右下角是兴福寺一角,那是吴历和默容畅谈诗画的地方,如今书案空在,人影渺渺,松树白鹤虽是长寿之像,默容却一去不复返,而昏鸦群集更显落寞。天空高迥,但老树盘据中央,吸引了所有视线;偏偏这树又枝桠横生,错落零乱,叶落净尽,像是提醒观画者人生幻变,世事无常。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墙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吴历曾答应送默容几幅画,默容虽死,吴历仍遵守诺言,绘制了《仿古山水册》共十幅作品,送予默容的弟子圣予和尚。此册作品虽说是仿古,实则以各种笔法传达己意,极为精到。画册后有后辈钱载云:“此册笔墨精妙,气逸神腴,尤平生杰作。默公不知何人,其能为先生所契重,定非寻常缁流,殆与此画并不朽矣!”钱载(1708-1793)为雍、乾时画家,已不知默容为何人,但想吴历精心之作,必然送赠予贤达名流,却不知默容只为一介寻常僧人,从此可知吴历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


        为何吴历在50岁左右,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那样选择遁入空门,而入了基督教?甚至还想远渡重洋到欧洲去,后未能成行,在嘉定、上海一带传教达三十年。


        其实,默容和尚圆寂后,接着是吴历两位恩师的逝世,陈瑚卒于1675年、王时敏卒于1680年,吴历感慨`死生聚散,有足悲者”,加上其母亲去世,越发使他心灰意冷,日趋怀疑自己生存于世的意义,从而自然地转向宗教。同年在《题凤阿山房图赠侯大年》诗中说:“而今所适惟漫尔,与物荣枯无戚喜”。可见,他曾经反复考虑过生死问题。


        另一方面欧洲传教士的影响,“礼仪之争”之后,传教士意识到培养本地神职人员的重要性,此时的吴历对传教士们来说正好。吴历《湖天春色图》系写赠传教士鲁日满,写尽春光明媚之景,构图不落常套,这表明吴历在与欧洲传教士的友谊中获得新生的精神状态。加上他在澳门的学道生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文钦指出,在澳门圣保罗学院几年的学习生涯使吴历由一名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坚定的基督宗教信仰者。


        1682年,吴历时年五十岁,在澳门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后在江浙一带传教。他一方面修道、学习拉丁文,一方面管理教堂、投入到教会的工作中,二十年内鲜有书画创作。在此之后的绘画属于吴历晚期的作品,晚年绘画的主导面貌是笔法老辣,墨色酣畅,皴擦渲染厚重,气韵沉郁苍浑,其风貌特征一望而知为晚年之作,与中青年时的清丽迥异。这一时期有很多他与教友之间的一些书画交往,如赠予金造士的《仿叔明静深秋晓图》(七十一岁作,1701年,南京博物院藏)。叔明即是王蒙。《静深秋晓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学习元代王蒙,用积墨法反复皴染山石,焦墨点苔,渴笔干擦,沉郁浑厚。虽然王蒙原作现已不存,但据吴历称该图与王蒙另一幅《秋山图》并美,或可依《秋山图》与吴历的《仿叔明静深秋晓图》遥想此图风采,两图对比,可看出吴历已有自家风格。


        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吴历的作品透露着“真实山水的感觉”,是不是用了参用西法?对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议,先看看吴历本人的说法:“其礼文俗尚,与吾乡倒行相背。如吾乡见客,必整衣冠;此地见人,免冠而已。若夫书与画亦然。我之字,以点画辏集而成,然后有音;彼先有音而后有字,以勾画排散,横视而成行。我之画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工夫。即款识,我之题上,彼之识下,用笔亦不相同。往往如是,未能殚述。”简言之,对于吴历来说,中西之间的这种对立完全可以各行其是,不必互相迁就。


        不过,在学者姚宁在《美术研究》期刊上发表的《吴历的<静深秋晓图>与有无西法之争》一文中表示:“实际上,在吴历生活的时代以前的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张可以和他的这张《秋晓图》相比拟的画作,这就是十世纪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图9),从这张《龙宿郊民图》可以看到董源已很好地掌握了空间表达方法,画面上的河流由宽而变窄流向远方,河面所占据的面积也随着河流的远去而逐渐变小。与王蒙的《秋山草堂图)(图7)相比,董源的《龙宿郊民图》更具有一种表现空间远近的透视感和更强的写实感。不过,仔细观察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和吴历的《秋晓图》就可以发现,吴历的《秋晓图》对中景河流部分的表现更趋于一种近乎垂直的俯视,这种表现方法与董源的《龙宿郊民图》有着极大的差别,这种表现方法在晚明以前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可以肯定地说,吴历的这种对中景河流部分离地面近乎90度的俯视表现方法很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绘画,特别是西方绘制地图法的影响。…………晚明时期中国画坛突然涌出大量被人们遗忘 了 500年的写实技法 , 这很可能是受到来自西方绘画及地图绘制等的影响 , 北宋许多几百年来被人遗忘的技法又 被重新发现并在这 一基础上重新加以发挥 , 比如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又被重新推崇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历《白传湓江图》卷
清初书画家吴历作品欣赏
吴历(1632年—1718年)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
吴历,一生苦楚!
清吴历《枯木逢春图》(徐邦达题跋)
吴历绘画葑溪会琴图卷+白传湓江图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