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苏:CPI涨幅降至3.4%?中国负利率终于艰难转正
国家统计局周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涨3.4%,低于3月份的同比升幅3.6%。虽然升幅仅减少了0.2个百分点,但是中国实际利率水平却由此从负值转为正值。当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50%,比4月份的CPI同比升幅高出了0.1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中国实际利率水平第二次由负值转为正值(第一次是今年2月份)。

回顾以往的数据,我们会发现在过去10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实际利率水平都为负值。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2012年4月这248个月中,约有86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分别是1992年12月─1995年11月、2003年11月─2005年3月(不包括2005年1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不包括2007年1月)、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和2012年3月。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中国仅出现三次实际利率由负转正现象,分别是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和2012年2月。

中国经济在如此长时间内出现负利率状态是一个十分让人困惑的现象,尤其在通货膨胀没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坚持负利率政策就更加令人不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久的负利率现象?换句话说中国为什么如此难摆脱负利率状态?

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分配机制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担当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二是诱导居民将剩余资金用于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即民众的储蓄增加。只要市场利率为正值(利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机制就能正常发挥上述两项基本功能。

当通货膨胀率超过相同时期内存贷款利率时,就出现了负利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利率几乎不可能出现负值,因为如果利率为负值,居民储蓄就会纷纷流出银行存款体系,另外寻找让个人财富不贬值的地方。长期的负利率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财富转移,将储户的财富转移给信贷接受者;二是制造虚假繁荣,大量储蓄存款从金融机构流出投向房地产、贵金属或其他投资投机领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实际利率由负转正意味着储户的银行存款不再继续“缩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出了“负利率”时代。考虑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通胀控制目标是4%,未来几个月内实际利率维持正值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计算
中国特点的负利率
存钱还是买房养老?——黑郁金香的博客——东方财富网博客
中国现象:负利率
10万元存银行一年净亏537元,如何为你的财富保值?
钱在银行还是越存越少吗? 原来我们被骗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