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很玄妙的曲子《庄周梦蝶》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有这么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正提到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附上一篇转帖:
“虚以待物”与“庄周梦蝶”
--文转
“虚以待物”关乎“虚静”论,“庄周梦蝶”关乎“物化”说,它们说的都是主体修炼,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标。唯主体虚静,才能与天地生,才能齐万物,才能进入“物化”之境。运用到文艺理论中来,它们都是讲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
老庄谈“虚静”,其本意讲哲学的认识论,并不旨在文学或文艺。老庄哲学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大“道”时,相当的不容易,所以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利禄、情爱、死生等等世俗的观念,使精神上得到彻底解放,心灵世界达到“大明”,即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已经提出了主体虚静的重要重要性。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虚静”这个理论范畴并把它视为至“道”的途径:
《庄子?天道》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阐述“虚静”是万物的根本特性,也就是作为万物之本的“道”的性质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认识的对象既然如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当然就更需要以“虚静”心灵去合于本性“虚静”的道。为了主体心灵之道的虚静的形成,庄子伪托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提出了所谓“心斋”(使心灵“虚而待物”)、“坐忘”(“离形去知”)等一系列观点,反复强调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样才能够“同于大道”或“达于至道”。
《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选文: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所谓“心斋”,就是使心灵虚空澄明,唯有虚之,才可能待物。为何虚可待物?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杯子它需是虚空的才可能装进水,一个塞满物体的容器,是不可能装进它应该容纳的东西的。主体的心灵,也应摒弃杂念,然后才可能体悟道的真谛。所谓“坐忘”,就是忘却形体,舍弃知性,如此才能免受形名道理的约束,主体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自由之境。“心斋”和“坐忘”,都是主体的心灵之道,这个过程,也就是“虚静”的过程。
为了论证在认识论中“虚静”心态之重要,《庄子》中讲述了许多文艺创作的寓言故事,例如《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达生》篇中的“佝偻者承蜩”、“梓庆削木为鐻”、《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等等,其中的人物的技艺之所以能出神入化,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求,善于凝神用志,善于离形去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性相合,让心灵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天然的状态,如此才能“以天合天”,从而领悟技艺的最高超的境界。
“虚静”思想,运用到审美和文艺创作领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它其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重要特点,即审美和艺术创作应该是超功利的。在文艺创作或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不能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侵扰,则很可能流于失败。而只有主体心灵达到虚静状态,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何以然?还是庄子形容得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水静则明,火静则朗,心静则万物可观于心。
在主体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这就是庄子的“物化”思想。“物化”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庄子?大宗师》)。
一则耳熟能详的典故就是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晚上,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已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忽然醒了过来,便是直挺挺地躺着的庄周。不知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区分的了,这就叫做万物的相互为变。
“物化”当然是主体“虚静”之后可能进入的境界,那就是“齐于物”,主体与对象之间不分你我,彼此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的“物化”思想作为哲学认识论有其片面、偏激处,因为它夸大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取消了它们各自的质的规定性。但是,“物化”思想在当今社会,却具有相当可贵的生态学意义,人与自然之物的相互转化,实则体现为人对客体世界的尊重与理解。人对客体世界的掠夺,其实质就是掠夺自我的生命。而“物化”说在审美领域和文艺创作领域,更是一个相当精辟的理论,因为真正的高级的审美和文艺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作到异质同构,泯灭彼此之界限,这也就是后世许多文论家常说的“与心而徘徊”“情随物迁”“神与物游”,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融彻”。
《庄子》一书中讲了大量的进入“物化”境界的技术、技艺创造故事,“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吕梁丈夫蹈水”、“津人操舟”等等,这些高超的人物,都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真正艺术境界。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中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文心雕龙》中的《养气》一篇,说的也就是主体虚静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才能抛弃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忘掉一切,甚至“吾丧我”,就是那个客观的我忘了那个带有诸多主观成见的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齐物论》物我两忘
心理漫谈《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庄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周,万物平等,表达自由
[庄周梦蝶的寓意]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子为什么要做一场蝴蝶梦?
庄周梦蝶:生死能够循环变化,所以不要留恋生命,也不要厌恶死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