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定中的智慧:去除烦恼,心灵安定,延寿增智!

禅定作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是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增进智慧的修行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静坐则是宋儒在继承儒家静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定学后所提出的涵养工夫。由于静坐是由理学家从佛教借鉴而来,因此二者在修行目标、修行方式和修行原则上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积极进取的现世品格的影响下,禅定与静坐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首先,二者的重要程度不同,禅定是持戒与生慧之间的重要环节,三学循序渐进,而静坐一般被理学家认为是初入门时修习的涵养工夫。其次,二者的根本诉求不同,禅定追求的是持戒生定并由定生慧的宗教旨趣,而儒生静坐则是为了砥砺心智,克制私欲,体悟圣人之道。

为了更好的认识佛学中的禅定之妙用,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度了解下。

何为禅定?以及禅定的历史背景

在佛教文化中,禅定在佛教修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无漏学之一的定学。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要修习三学,即戒、定、慧。“真正修三无漏学的人,才算是真正学佛的人。”细言之,修戒学,需要修习者遵守禁戒,止恶修善,以摄心为戒;修定学(即禅定),需要静虑冥想,由此生慧;修慧学,需要修习者破惑证真,依慧成佛。

那么,何为禅定呢?禅定是一个“梵汉复合词”,取梵语“禅那”的音译以及汉语“静定”的词义。禅定旧时曾被译为思惟修,这是因为禅定需要集中精神,一心解习,方可修得定心。禅定又被译为静虑,这是指修行者静息动心,冥想思索,于静中思虑,由定生慧,故名曰静虑。中国佛教也有一个近似“静虑”的概念,即“止”。“止”与“定”相近,常常与“观”连说为“止观”。要言之,“止”是指修行者静心绝欲,定心于一境;“观”是指修行者观照心灵,冥想思索。修习者于“止”中“观”,在静定中思虑,由定而生慧。

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分支天台宗就主张“止观双运”,因而得名“止观宗”。除此之外,禅定还有弃恶、功德丛林等译名,这主要是指禅定的作用,可以摒弃心中恶念,证得功德。由此观之,禅定是佛教徒通过集中精神,静心思考,从而持定生慧的重要修行环节。

禅定的作用和进入的5个法门

禅定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减轻痛感、延缓衰老。要想修炼禅定,就要从初禅开始。初禅的意思是静坐在那里,还没有达到入定的境界。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心。

1.觉

指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2.观

指内心的观察,觉与观的差别是:觉是对外境比较粗的心念感受,观是内心对外境比较细的观察。

3.喜

指内心欢喜的感觉,即进入初禅时,烦恼全无、内心欢喜的感觉。

4.乐

指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脱离欲界的内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5.心

指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

进入初禅前,先要静坐,在静坐中,慢慢感到自己的身体完全消失了,内心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这就达到了初禅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释学笔记(四):修习中的几个观念
在戒、定、慧三学上勤奋精进
戒、定、慧
大脑静定冥想的科学
与人争利
内观——法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