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意书法小谈——东坡有意书千秋,前人渡我,后人知我

导语

清代书法家梁巘曾在《评书贴》中提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晋人尚韵'说的是在魏、晋、南朝时期,人们对于书法的审美讲究风度及韵致;'元明尚态'则是说在元、明时期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偏好着重于摹写方面,讲究字形字态,对晋人的书法进行追崇与效仿;'唐人尚法'说的是在唐代,人们在书法的字里行间讲求的都是对法度的重视。

而'宋人尚意'的意思是说,宋代的书法艺术审美,追求的是一种不拘泥于世俗法度的意趣横生。其实,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所谓一撇看人生,一捺知悲喜。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而有些却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下文要说的,便是关于'尚意'的宋朝,我们将以苏轼为例,谈一谈'意'的艺术。

'尚意'的书法美学

一、 从苏轼的角度来看,何为'尚意'?

1、基本概念及起因

意之一字,按字形构成来看,由上半部分的'音'与下半部分的'心'组成,故而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表达自已内心的声音,传达心中的声响这样的意思。而在《说文解字》中,意的阐述更是简洁明了:'志也'。即是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的心志。而宋人在书法上的所谓'尚意',这便是指文人在笔走龙蛇之时所能表达的自己的内心世界

宋代虽然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但是经由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其发展并不能与唐代相同。因而在吸取了一系列的经验教训之后,宋代也出现了'重文轻武'的境况。这便使得文人学子的地位逐渐高了起来。我们之前说到'唐人尚法',是与其严谨的法度有关系的,于是到了有'武将权力大会导致国家混乱'这样想法的宋代,书法自然而然就演化成了文人的案上宝,成为了注重表现文人内心世界的书法艺术。这也可以说是源于当时的人们对自己时代的一种认知

重文轻武始端:杯酒释兵权

2、'尚意'与苏轼的审美理想

苏轼可以说是'尚意'的领军人物。他有一句诗为'我书意造本无法',即是在说自己的书法是随心而造,并无法度;而这句诗的下一句是'点画信手烦推求',意思是自己并不对所写的字句进行仔细推敲,一笔一画都是信手拈来。由此,其实也就突出了苏轼实为标新的审美理想。

所以,苏轼的审美理想,其实最首要的就是在于一个'新'字,不过这个'新',也并非完全的标新立异。苏轼的'新',是在不破坏前人的推崇与追求的前提下,打破了之前的常规书写,以自己的性情爱好来走笔。即不重复,不'重蹈覆辙',对古法进行延续,在延续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笔法与鲜明的个人风格,信笔便是行云流水,挥洒无不遒劲独韵,可以说是极具感染力,把'尚意'发挥到了极致。

因而可以说,苏轼的书法创作过程其实是对自我的追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追求书法的形态美,而是意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做到了'尚吾之意',率性挥洒,表达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时,更是将文采、笔法、内心情感同时结合,交相辉映,文人气质发于笔墨,最终风采流于万千后世。甚至可以说这不只是一种新颖的审美理想,更是苏轼别具一格的独秀风格。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苏轼

二、 苏轼关于'尚意'的行书创作观

谈到苏轼的行书,就一定会想到他的创作,那么谈及他的创作,也自然会注意到他的独特的创作观——技道两进。

所谓'技',便是指行文书写的技法、技巧。我们通常来说,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笔法、结字法和章法。笔法是运笔的方法,包括执笔、用笔以及墨法;结字法主要是说一个字的笔画安排和形式的布置,或者也可以说是如何架构一个字,比如说字的中心位置,特定的变化和态势,黑白的布置等等;章法指的是将单个的字串联成篇幅,使其具有一定的布局与规律,这种形式包括横竖、直曲、固定距离等。

早年作品《治平帖》

不过对于苏轼而言,技法是有局限性的。他认为技法只是一种手段,用以表达书写者的性情,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打法,认为在'道'的促进下去提高技法才是一种合适的方式

苏轼的笔法极重神采,因而他的'道',指的便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专属于书写者的一种感受与见解,属于'只可意会'的范畴。而通过这一范畴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蕴含了书写者强烈的内心感情,是真正的创作艺术。由此他对于道法的看重尤甚,认为没有'道'的书法作品是华而不实的,只是在炫技,实则平淡无奇,并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于是,苏轼便提出了'技道两进'的创作观,认为只有技法精进而'道'没有进展,是一种不可取的发展途径,只有实现技道两进,并通过道法来达到技法的进步,才是成熟而有效的书法创作手段。在此间,苏轼又对于书法与学问的关系做出了总结。他认为,只有精进了学问,才能更好的精进自己的技法;而技法的进步与发展,也主要在于自身的学识的积累与沉淀。因为对于苏轼而言,书法创作者的学问、学识,也可以说是其所具有的智慧,这些是'道'的重要内涵。书写者胸无点墨,自然一不能进行水平高超的艺术创作,二无法传达独特的审美与深刻的内心思想。唯有学识渊博,且内心自有一种脱俗绝尘的雅致,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艺术的佳作

中年作品《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还认为,技法的表现只能局限在手的方寸之间,而道的探索才能达到心有万千的渊然境界,因而他也不断地追求着'心灵与手合一'的个人默契。这一点从苏轼的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早期的作品便是属于偏重技法,不甚尚意的一类。之后苏轼一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与见闻,对自身的性情进行艺术陶冶,后日渐沉淀,对'道'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积累,最后慢慢将重点偏移,开始进入'尚意'的境界。尤其是晚年的书法作品,几乎已经完全跳出了技法的圈子,笔行胸怀间,颇具韵味,丰富多姿,有了一股返璞归真的情态,虽质朴无华,但却引人入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其实对于苏轼而言,自身的技法才真正的展现了价值,道的独特理解与精进,将技法推上了更高的台阶,从而也完全的体现了苏轼的独特创作观。

晚年作品《洞庭春色赋》

三、 苏轼对于'尚意'的继承与发展

1、对'尚意'的继承

我们之前提到'晋人尚韵',此处的'韵'其实可以说是后来'尚意'中这个'意'的前身。只是不同于后来,当时的'意'或者说是'韵'的主要意思,说的是书写者在进行创作时对书写内容会提前进行的一些架构与布置,比如说如何行文,运用怎样的章法等等,与'宋人尚意'的意属于两码事。但在《笔阵图》中是有着诸如'意在笔后者胜'一类的词句的,这是明确的写出了'意'的地方,也说明了'韵'是'意'的前身这一论断并不是空穴来风。

晋代书家索靖作品

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发展中没朝每代的书法类型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所谓某代尚某法其实只是一种代表性的说法,虽不至于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不随主流的艺术形式其实从来都不少,因而到了唐代时,也明确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一个例子,是韩愈对于张旭所写的草书的评价,大致内容就是之所以被吸引,主要原因并不是张旭所用的笔法或是章法有多么令人惊叹,而是他所读出并深刻感受到的张旭在行笔时所蕴含的内心情感。其实,这就是说明了当时关于'意'的书写艺术已经出现并可被接受的历史情况,对于书写者以字表意而不重形,很多人都是会深受感染的

张旭草书作品

再到后来杨凝式的出现,对反美求朴的追求达到一个小高峰,创新的书法创作观成为了文人的心头好,布局随心,笔式潇洒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多,趣味性的章法层出不穷。标志性的作品便是杨凝式的《韭花帖》,其内容记录的是某日午后杨凝式醒来,正巧有人送来了韭花所制成的食品,他觉得甚是美味,于是便回信告知,而在写信当时,由于自身心情舒畅,周围的环境也让他觉得舒适愉悦,甚至到了'不知老之将至'的情景,于是信笔写下的文字便带了一种轻松挥洒的感觉,质朴、真切而又令人心感热烈。这一作品出世,便具有了独特的'尚意'风格,为宋代文人的书法风格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尚意'的风格从萌芽起始,到逐渐沉淀,经历了不少历史岁月的冲刷,最终,苏轼凭借着自己独有的体悟,延续着前人开创的道路,形成了傲然耸立在书法历史上的主流灯塔之一,'意'的继承也在一系列的变革中,找寻到了新的殿堂。

杨凝式《韭花帖》

2、对'尚意'的发展

第一, 求新

苏轼一直主张对于书法创作,应该以注入自身的鲜明个性特征为主要手段,要注重宣扬书写者的个性,并坚持创新的观念。这也是苏轼'不践古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苏轼才创作出来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并且自己也乐在其中。我们可以《令子帖》为例,可以看出全篇重墨于按笔笔法,字形敦厚秀润,行笔流畅而洁净,可以说这风格别具一格,很明显就不是承袭于先人,并且还是突破了前人用墨谨慎的笔风,表现得随性自如,个人风格浑然天成

苏轼《令子帖》

第二, 忘技

经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尚意'的主要内涵就是着重渲染书写者的性情,而轻巧点过技法,所以苏轼对于'尚意'的发展部分,就不能忽视'忘技'这一点。

所谓忘技,就是忘记自己手上的技法,将自己所有的创作行为都投注于内心,随性自然的去进行书法创作。苏轼认为,人在书写时,应当由心而始,在心念中忘记手中的笔,从而当笔落在纸上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并不是书写者的手驱使着它,而是书写者的心与笔已经达到了可以相通相形的境界。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苏轼的一些行书手札中,总是会带着轻松而又从容的潇洒之感,令人不由也心随意动,自觉随意自然。而他的这一风格,也成为了后世很多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对象。

苏轼行书手札临摹作品

第三, '文人气'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更是文坛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行书作品中自然而然也就带有文人气,或者也可以说是书卷气。因而,苏轼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后世文人品读研究的对象。诸如一些随笔信札,虽然篇幅简短,但是往往妙趣横生,文笔间因'尚意'而充斥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轻松随性的字里行间也不乏许多文学素养极高的词句段落,十分具有品味价值。

因为他提倡'读书万卷始神通',所以在文人尚意的发展进程中,拥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是众所周知的必需品。唯有见识广阔,才会有容乃大,那么笔下的书法作品自然能够发展成为超尘脱俗的艺术作品。正是这一坚持与发展,才使得'尚意'得以一步步走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地位。

苏轼信札随笔

结语

通过苏轼对于'尚意'的一步步探索与定性,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典型的书法审美主流,'尚意'的创作观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它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念进行交流与磨合,在优秀的带领人的推崇下,掀起了北宋书坛发展的高潮,从而使当时许许多多的文人都对于'尚意'实现了由初步认识到广为推崇的过程转化,也为四大家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而这一潮流的高明之处,也并不在于对前人的审美风格的否定和排斥,而是在对前朝文人学者的审美观进行肯定的同时,使全新的、更加直接饱满的书法艺术创作风格直接跃上文坛,对北宋书法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更多的却是使其发展到了效于前人却又能独美自身的思想模式境界。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

2、《艺概·书概》

3、《笔阵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才是国风|中国书法“意不在字”的审美态度
读懂信札,就读懂了书法
邱振中访谈 | “失传”的经典及其他
圆与涩在书法的行笔中不能共存吗?
练书法时 如何避免“墨守成规”
苏轼书法的当代意义及文人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