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常胃疼、胃胀、反酸恶心?警惕这种常见病,拖着拖着就成癌

胃,大概是人体里最容易发出警报的部位。

只要吃的东西它扛不住了,立马就有反应:饱胀感、疼痛感、反酸、恶心想吐……可谓一个胃,有一千种“报警方式”。

但也正因为胃很容易发出求救信号,以至于人们对它有些不够重视,反而认为可能只是一时的小毛病,忍忍也就过去了。

直到再也忍不住才去看医生、做胃镜。结果一检查,居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资料一看,慢性萎缩性胃炎隐匿性极强、治愈率较低、癌变可能较高,这一下可给整蒙了!今天我们就邀请樊春华主任来详细聊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那些事儿~

慢性萎缩性胃炎

据樊主任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

本病发病率高,其发病率及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可达半数。且具有无特异性症状、复发率高、不易治愈的特点。

当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病理诊断价值更大。

1


哪些原因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此外,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饮食不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塞来昔布、糖皮质激素等等都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病情。

2


出现哪些情况要警惕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甚至可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食欲下降、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部分患者可以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会癌变吗?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已经认识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

据报道,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时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

但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发展成为癌变,常要经过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这一系列病变进展并非一日之功,它要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漫长演变。

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如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未病”是一种超前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理念,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熟悉、认可与重视起来。如何发挥中医“治未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

第一步:未病重养生,防病于先

未病先防,指在疾病未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不畅和饮食不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祛除病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1
保持心情舒畅

长期恐惧、悲伤等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紊乱迷走神经功能,致使胃壁血管不规律、痉挛性收缩,从而诱发胃溃疡。

对此,日常应当意志坚强、精神愉快。学会自我调节方法,保持精神愉快,加强放松训练,通过谅解、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保持身心最佳状态,善于从患病困境中摆脱自我。

2
饮食调养方法

饮食宜规律,进食速度宜缓,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减少食用滋腻食品、腌制食品、辛辣刺激食品,戒烟戒酒。《素问·痹论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每天4~6餐,每餐量不宜多,六七成饱即可。有规则的定量进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避免暴饮、暴食。有规律地进餐,

(2)禁食酸、辣、甜等刺激性食物

尽量少饮咖啡、浓茶、烈酒、浓肉汤,以免增加胃酸的过多分泌而损伤胃粘膜。

易产酸食物要禁忌,如地瓜、土豆、过甜点心及糖醋食品等;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饮、冷拌菜等;坚硬的食物,如腊肉、火腿、香肠、蚌肉等;强烈的调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这些都是要禁忌的食物。

(3)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

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饮食内容有,面片、面条、粥、小馄饨、豆浆、豆腐、乳类、蛋类、肉类、菜叶等,刺激性小而易消化。

(4)烹饪方法不能忽视

可选用蒸、煮、氽、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烟熏、腌腊、醋熘、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以免造成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增加胃肠负担。

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过热、过凉、不新鲜、难消化或质硬等食物,均可对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物理性或者化学性损害,进而引起萎缩性胃炎。

第二步:既病要早治,防其传变

既病防变,在患病后早期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以通为用,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各种发病原因下,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即可发生胃脘部疼痛。

//
辨证分型论治
//

1

肝胃气滞证

证候: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

肝胃郁热证

证候: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3

脾胃虚弱证

证候:胃脘胀满或隐痛,绵绵不休,胃部喜暖喜按,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气短懒言,食后脘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

4

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则: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5

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热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形瘦食少;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数。

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加减。

6

络瘀阻证

证候: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则:活血通络,理气化瘀。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
中医外治法
//


1

耳穴

取足三里、中脘、腹、胃、脾、神门。每次选3-5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

艾灸

取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治疗。

3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寒证:热敷方,取干姜、吴茱萸等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并配合红外线照射。

热证:寒敷方,取大黄、黄柏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

第三步:愈后需调养,防其复发

愈后防复,指在疾病康复或病情稳定后,积极的预防其复发或可能会发生的后遗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稍有不慎便反复发作,且治愈后容易复发,因此预防复方显得尤其重要。

1
规律生活起居

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调养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早睡早起。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理规律,削弱胃的屏障修复功能。得了胃病除要按时用药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2
适当运动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3
日常自我保健

每晚睡觉之前,可以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腹部,上下来回往复约30遍左右;也可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0圈,长期坚持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4
常用中药粥膳

(1)山药苡仁红枣粥

原料:山药20g,薏苡仁20g,红枣5枚,生姜3片,大米50g。

制法:将山药洗净,切碎;薏苡仁、大米洗净,在铁锅内炒至黄色。然后将两者与清水约1000mL一起放入沙锅内,加生姜、红枣,煮至250~350mL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祛湿和胃。适宜脾胃气虚、脾虚湿困证。胃阴亏虚者忌服。

(2)羊肉桂圆生姜粥

原料:新鲜瘦羊肉50g,桂圆肉10g,大米50g,生姜5片。

制法:将瘦羊肉切成薄小块,大米洗净,生姜去皮,切成姜丝。先将羊肉加清水,放入沙锅内煮烂,再放入大米、桂圆肉,以中火煮成粥。待好时放入姜丝,再煮片刻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温胃散寒止痛。适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者忌服。

5
中药膏方治疗

在对症治疗的过程中,樊主任还常辅以中药膏方:

(1)养胃益气膏

组成:党参,茯苓,木香,砂仁,陈皮,柴胡,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抗瘤解毒。

适用人群: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

(2)健脾和胃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枳壳,鸡内金,苏梗等。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肋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精神紧张、焦虑等病症。

(3)温阳开胃膏

组成:黄芪,桂枝,白术,法半夏,干姜,鸡内金,山药等。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开胃。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失眠、腰膝酸软、夜尿多。

(4)健脾解毒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连翘,黄芩,厚朴,杏仁等。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固护正气、增强免疫力。

适应症:防治脾虚湿热的感冒、咽痛、咳嗽、头痛、胃痛胃胀和嗳气等病症。

备注: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方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抓药自服。

参考文献

[1]李军祥,陈誩,吕宾,王彦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02):121-131.

[2]周英武,陈家旭,孙龙吉,丁秀芳.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229-232.

医生

樊春华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消化科/肝病科

(长按图片即可预约医生)

简介

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10余年。现已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广州市卫生局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擅长

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疾病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胃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胆囊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擅长应用中医药调理小儿便秘、腹泻、厌食、口腔溃疡等相关消化不良病症,对成人亚健康相关症状如失眠、慢性疲劳、体虚易出汗、头晕头痛、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药防治有较好疗效。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检查和镜下精准治疗,如胃肠息肉电凝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放置术、EMR及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

出诊时间

周三晚上、周六下午   固生堂广州东湖分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萎缩胃炎胀痛20年--治以健脾养胃化瘀
萎缩性胃炎如何中医治疗
中医:活血化瘀、标本兼顾,对症治疗慢性萎缩溪胃炎
目前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有何进展?
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方一则
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