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沈一峰主任:如何认识“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为响应国家号召,倡导“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各政府部门、制药企业、临床试验机构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变化。中国创新药物(械)医学大会暨第七届CMAC年会系列专访有幸邀请到沈一峰主任,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这个角度来给大家做个分享。

沈一峰 博士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机构办主任、伦理委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精神药物GCP平台副组长(2008~2020)。中国QA论坛核心会员。



Q1

药监局在今年7月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传递的正是这个“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您怎么看这一政策下的挑战与机遇?


沈一峰:上个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已正式发布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尽管这个指导原则是新的,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并不新,它始终是新药研发的初心和使命。在日常表述中,我们更多使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本质是要回答,药物满足了患者的什么临床需求?

首先,对需求的认识需要谨慎。举个长效抗精神病药的例子,此类药物的特点是疗效更稳定,安全性良好,显著减少用药次数(肌注一次可以管1个月、3个月,甚至6个月),数年前就占据美国抗精神病药处方的首位。但该药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远低于预期,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能够吃药,就不打针”的理念普遍存在于中国患者人群中。这种现象提示,相同疾病的患者,其需求可能不同。药物研发者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端的需求及其差异。

其次,对需求的变化需要敏感。通常创新药研发周期较长,8-10年的比比皆是。可能新药上市时,曾经无药可治的疾病,已有多种成熟的治疗方案。所以申办者需要持续关注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需要反复回顾、审核和确认,最初立项时,那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否已然发生变化。

最后,在这个纸质人民币迅速引退的时代,应当对创新科技秉持足够开放的心态。利用创新科技的优点,解决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临床研究质量,提升研发效率。

Q2

在临床研究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您有哪些创新及深耕的建议?


沈一峰第一,需要更多的深度调研。前面提到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的案例,说明我们对患者端的需求调研不够。调研会涉及到不同领域、病种、疾病阶段、严重程度等,也涉及到不同患者人群。比如涉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时,尤其病程进入中后期患者逐步丧失自理能力后,需要关注患者的照料者,因为他们了解更多实际情况。再比如隐私保护,很多患者来600号(我院)看病本身就不想被他人知晓,这些需求应当提前知晓并提供针对性保护措施。另外,调研可能涉及多元价值观和生命观,甚至有些想法差异很大,都需要研究者予以关注。

第二,需要满足更多数人的需求。前几年的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本科人口占比约4%。研究者本科毕业,就意味着他/她与96%的国人存在教育年限上的差异,如果再读研究生,之后在北上广工作,就有了更大差距。因此需要警惕,不能简单地推己及人,因为自己很可能没有代表性。前不久,医保局将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价格,从一针70万砍到了3万3。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因为政府在鼓励创新研发(申办者能盈利)与国家医保携手患者家庭基本能负担(满足健康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SMA是罕见病,全国每年新增患者大约1000人,似乎跟前面讲的“更多数人的需求”相悖,但其实并不矛盾。任何一种罕见病的有效治疗,都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谈判专家的原话“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彰显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切实鼓励了更多深耕罕见病的研发企业。


第三,设身处地去理解患者的感受,积极处理受试者的不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受试者抱怨补偿给太晚。引发我们思考,申办方提供的补偿费用,是否可以通过第三方直接支付给受试者,而不需要到医院转一圈。所以我们就找到一家创新支付平台合作,在实现个人信息保密的前提下,通过受试者授权使用相关信息,在第三方平台实现了快速支付。目前已有20多家医院,60多个项目在使用该系统,反响良好。通常研究团队发出付款指令后,1-2小时就到账。目前,业务已经拓展到交通费报销、误工费、应急预付款等。我个人觉得,这是“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践行。

Q3

任何一个尚未获得满意答案的临床问题,都会成为研究方案设计的源头。从未来的临床研究发展趋势看,加强患者在证据生成中的相关性上,您给申办方有哪些建议?


沈一峰第一,邀请患者或者患者组织代表及相关专家,参与申办者的研发规划和方案设计。将纳入研究的患者表述从“受试者”转变为“参与者”,是ICH E8 R1和E6 R3的一个重要进步,深层次考虑就是让患者参与研究方案设计。其价值体现在:有助于确保获得患者的观点和想法,契合其需求;可能会增加患者对研究的信任,提高招募效率和依从性。10月底,我受邀参加罗氏公司的“临距离:患者参与临床研究知识专题培训”项目,向患者组织的代表介绍如何阅读知情同意书和招募广告,以及伦理审查的关注要点等。我觉得该项目非常有实际意义。

第二,方案设计应当基于(贴近)临床诊疗实践。在我参与的最终因无法完成招募任务而失败的项目中,研究涉及一个精神科常见病种,门诊患者很多,但就是无法符合入/排标准。事后分析,问题源自方案设计,主要是没有把产品研发放到真正的诊疗场景当中去。需要明确,产品研发成功上市后,往往会成为医生多个治疗武器中的一个,而非唯一的那个。因此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应用场景,必要时允许合用,或者不要苛求既往治疗经历。

第三,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和上市后,还需要持续关注患者需求被满足的情况。尤其上市后很快被患者接受的产品,申办者需要牢记人类需求的“易变性”:一旦某个需求被满足后很容易被遗忘,而原本未凸现的次要需求可能成为主要需求。以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为例,该品种的疗效早已得到公认,具有一定优势,但它可能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增强、体重增加,升高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国外防治指南已将其归为二线用药。今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奥氮平/samidorphan合剂,samidorphan是一种新的分子实体,属于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控制体重增加。这个复方产品保留了奥氮平的疗效,又控制了原有的安全性风险,有望成为一款受欢迎的新武器。对申办者来说,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需要持续关注可能发生变化的需求。



医药代表 伴您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坚持“以患者为先”,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Trial Data创达医药与美国Clario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中国医药研发市场提供更新、更丰富的DCT解决方案
中国临床研究现状及困境
国内外在研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
盘点:近些年在海外(或拟)开展临床试验的中国境内药企(二)
CDE三连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新时代来了?惊现DCT、智能招募、电子知情、远程监查、远程访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