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RNA技术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广阔【西南医药杜向阳团队|医药行业专题报告】
userphoto

2022.11.28 北京

关注

投资要点

mRNA技术优势领先,未来市场规模巨大。mRNA技术是指导人体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蛋白质的指挥官,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预防性疫苗、肿瘤免疫治疗、蛋白质替代疗法以及再生治疗等。对比传统技术,mRNA在上述领域的共性优势包括三方面:1)在不同领域的适应症都较为广泛,由于人体不同疾病机制所涉及的作用蛋白质不同,mRNA技术可以实现对症下药,让人体成为自身“药房”;2)研发、生产周期短,费用少。根据Kis等人的研究,以mRNA疫苗为例,其平均研发周期为0.8-1.5年,工艺生产建造周期为2-4年,整体的商业化进程较传统路径快10倍。整体费用是传统路径的1/18。3)mRNA技术的治疗效果更好:新冠疫苗保护率最高,肿瘤免疫激发B、T细胞强烈免疫。所以mRNA技术未来市场规模巨大,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5年可达326亿美元,其中预防性疫苗占比超50%

mRNA领域存在三大技术壁垒,国外企业龙头已成。mRNA技术需解决的痛点在于降低其本身的免疫原性、体内表达蛋白质的效率以及最终的规模化生产,由此产生的壁垒为1)序列设计:掌握平台化的计算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同时5端加帽以及UTR区域核苷酸的修饰是关键。2)LNP递送系统合成设计:mRNA-LNP的合成技术是mRNA领域研发的最难之处,是国内企业最需要掌握的核心专利环节。3)放大生产:原材料中Clean Cap AG(Cap1)、修饰核苷酸以及可电离脂质量产难度大,生产设备中用于mRNA-LNP合成的微流体设备壁垒最高。目前mRNA领域国外已经形成以ModernaBioNTechCureVac的三巨头局面,大部分细分环节国外厂商均占据领导地位,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他山之石——从Moderna的成功之路看国内企业如何破局。从Moderna的发展之路看,其成功主要因为:1)创始人团队聚集了灵感、技术与资本的特质;2)企业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3)资本注入叠加合作外延疾病领域成为全球龙头。这也是国内企业的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经之路。借疫情契机,国内mRNA领域融资活动高涨,2021H1国内融资额超几十亿元。在资本助力下,我国mRNA企业将迎来发展快车道,国内企业除通过自身研发投入加大外,也可选择与大药企进行合作,利用其不同疾病领域的资源优势平台融合mRNA技术实现快速突破。mRNA企业中,越早布局的企业先发优势越明显。

投资建议:建议重点关注已上市企业,康泰生物(与嘉晨西海合作布局mRNA狂犬疫苗)、智飞生物(入股深信生物布局mRNA技术平台)、康希诺生物-B(与加拿大PNI合作)、复星医药(辉瑞/BioNTech合作)、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合作mRNA新冠疫苗)。未上市企业:建议重点关注艾博生物、斯微生物、深信生物、嘉晨西海、丽凡达生物、蓝鹊生物。在技术应用前景广泛,资本助力研发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国内mRNA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开启mRNA技术黄金发展期。
风险提示:mRNA技术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产能限制的风险。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与评级

回复关键词【2021年11月14日mRNA】,获完整版PDF

1

  mRNA的前世今生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市场对于mRNA技术的关注度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mRNA技术凭借其原理的先进性,在理论上可以生产出任何一种人类所需的蛋白质,不管是预防领域还是疾病治疗领域,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mRNA技术积累的过程,而未来的十年将是mRNA行业蓬勃发展的大时代我们身处时代更迭的潮流之中,在投资角度需要观察的是企业布局的先进性、独家性以及其技术变现的能力。

1.1

mRNA可以从“根”治疗疾病

mRNA药物与传统药物不同,其既不是化学小分子也不是生物大分子,而是体内细胞制造蛋白质的指挥官。根据Moderna科学日介绍,通过转录,按照双链DNA分子的模板机体生成了mRNA,而后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基质当中与核糖体结合完成翻译过程,实现蛋白质的生产,最终蛋白质在细胞内外执行相应的具体功能。

      mRNA可以作为人体的自有“药房”,让人体实现“自愈”。mRNA的基本技术原理是编码一种或者多种免疫原的目标转录物然后递送到宿主细胞的细胞基质中,翻译生成蛋白质,而后蛋白质会完成相应识别、结合功能。而蛋白质在医学领域中对于人体的作用十分丰富,通过对蛋白质结构和序列分析可以充分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耐药性的成因,进而实现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理化结构预防和治疗疾病。通过对mRNA序列的设计以及优化mRNA的物理特性,可以通过几种不同递送方式将mRNA传递至细胞内,从而人类可以按需生产相应蛋白质来治疗预防疾病,这是其他药物目前难以企及的高度,未来mRNA技术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潜力巨大。

mRNA技术属于典型的成长潜力股。从发展历程来看,mRNA从发现到首个产品上市用了接近60年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认识期从1961年mRNA的发现,到1990年全球首次发表动物体内描述体外转录mRNA的报告,明确了mRNA的具体机制和作用以及其作为“指挥官“的发展潜力。第二阶段为技术积累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9年,mRNA技术处于快速技术积累阶段,2009年实现首次在人体上应用的癌症免疫治疗,2010年全球mRNA领导者Moderna成立,2015-2019年,LNP递送技术以及核酸序列修饰技术的逐渐成熟给mRNA行业发展带来充足的动力。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20年mRNA新冠疫苗问世,成为首个上市的mRNA技术产品,mRNA技术三巨头也于2019年前后上市,我国的mRNA技术行业也于此开始蓬勃发展,随着前期的技术积累逐渐成熟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未来的十年会是mRNA技术大放异彩的时期。

mRNA的应用范围极广根据对所需蛋白质对mRNA进行编码设计,目前mRNA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三个大方向:免疫疗法、蛋白质替代疗法以及再生医学疗法。其中免疫疗法中的肿瘤免疫治疗和感染性疫苗的应用是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20年辉瑞/BioNTech和Moderna上市的两款mRNA新冠疫苗,且其在同类型疫苗中的保护力最高,技术优势明显。

癌症与传染病领域mRNA临床试验数量占比大。根据Rosa等人在Elsevier期刊发表的文章显示,最早使用mRNA技术的临床试验开始于2003年,至今利用mRNA技术来解决不同疾病的临床试验已经超过140多项。癌症领域和预防性疾病领域的试验数最多。mRNA技术应用于癌症治疗得益于发明了基于RNA脉冲DC细胞的疫苗。

大部分试验处于临床早期,有望借疫情契机加速临床进度。从临床进展上看,癌症领域的进展速度最快,进入临床Ⅲ期试验的数量最多,其次为传染病领域。从疾病类型上看,癌症领域中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脑癌的试验占比合计超过50%;传染病领域中,新冠病毒、HIV占比合计达59%;在其他领域中以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类型为主。

目前来看预防性疫苗和肿瘤免疫治疗在mRNA技术中预计的上市时间是最快的。我们统计了全球三大mRNA企业Moderna、BioNTech和CureVac的已上市产品和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管线,其中预防感染性疫苗类共计10个项目,肿瘤免疫治疗类共15个项目,其他应用领域合计只有3个进入临床。同时进入临床Ⅱ期以上的项目共9个,相对来说成熟的品种仍然较少,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mRNA技术在不同领域对比其他技术拥有抗原全表位编码、可表达多种蛋白以及研发生产效率高的优势。在不同领域技术对比上,mRNA技术有独特优势。在预防性疫苗领域,以新冠疫苗为例,mRNA疫苗的保护率最高,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增且不需要培养病原体,且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强。

mRNA技术的研发、生产周期较短,花费较少。根据Kis等人在Wile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传统的常规疫苗研发到商业化需要8-14年的时间,且需要花费5-10亿美元的费用。而mRNA疫苗在疫情加快审批流程的加持下可以将整体流程缩短到0.8-1.5年。同时在原材料的生产工艺建设中,传统平台需要6-9年,而新技术平台凭借更灵活、所需规模更小、多产品流程同时进行的特点只需要2-4年的时间。在花费方面,传统路线在原材料生产工艺的建设上需要4-7亿美元,而新技术平台只需0.1-0.5亿美元。所以总体上,在完成相关的病原体检测、有效性检测后,新技术路线的生产速度是传统路线的10倍以上
从具体的研发阶段来看,Ⅲ期临床试验的成本最高,开发时间最长,大约需要5-10亿美元和2-4年的研发周期,而Ⅱ期临床试验的失败率往往最高,成功率约为32%。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根据Moderna的科学日报告,mRNA技术拥有以下四个优势1)大量产品的应用机会,因为mRNA可以编码多个抗原基因且有能力形成联合疫苗。2)技术的成功概率更高,凭借其特有机制引发的B细胞、T细胞免疫更强烈。3)能有更快的进入临床和商业化速度,因为mRNA只要完成序列设计后,大部分的流程都可以标准化进行。4)可以进行个性化治疗,实现肿瘤治疗的精准治疗。

1.2

mRNA技术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

mRNA技术虽然目前只有两款上市产品,但凭借其潜在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未来的市场规模巨大,空间广阔。按照mRNA技术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4个主要市场:1)预防性疫苗市场;2)肿瘤免疫市场;3)蛋白替代疗法市场;4)再生治疗市场。从各个领域的市场规模来看,mRNA技术预计在2025年可达到326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预防性疫苗市场的占比最大,为160亿美元。

Ø在预防性疫苗市场中,全球疫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为529亿美元,按照CAGR为6.1%计算,预计2025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可达800亿美元,其中mRNA技术凭借在新冠疫苗以及其他在研管线的突破预计占比可达20%,为160亿美元。

Ø肿瘤免疫领域目前的在研管线最多、临床进度最快,mRNA技术未来有望与药品配合使用治疗癌症患者。根据美国CDC的预测,2025年全球将超过2400万人,我们按照保守估计到2025年,mRNA技术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渗透率为1%,根据美国ASCO的数据显示,癌症患者在初始阶段平均年治疗费用为4.18万美元,合计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Ø在蛋白替代治疗领域,mRNA技术有望实现对于部分抗体类药物的替代,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免疫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746亿美元,CAGR为11%,假设mRNA的蛋白替代治疗领域对于免疫治疗药物的替代率为2%,则该领域市场规模为55亿美元。

Ø在再生医学领域,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179亿美元市场规模,保守估计mRNA技术在此领域的占比为6%,则该领域市场规模为11亿美元。

1.3

mRNA技术产业链:中游价值高、壁垒高

中游疫苗企业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环节,壁垒最高从mRNA技术的产业链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个环节分别是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制造环节以及下游的流通运输。首先从价值链来看,中游疫苗企业的生产制造因为涉及到核心技术专利(序列设计、LNP递送系统合成)壁垒最高,所以在价值链中的占比最大超过80%。上游原材料、分离纯化耗材以及分装灌装的成本合计占终端销售价的12%左右。冷链运输端占终端价的6.7%。所以布局mRNA技术的国内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难点就是中游的设计生产制造领域。

我们以生产Moderna的mRNA疫苗为例,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中占比较大的是Clean Cap AG(Cap1)、修饰后的核苷酸溶液以及DNA模板溶液这三种原材料,三者合计占比超过80%,这也对应了mRNA疫苗中涉及到的核心壁垒——mRNA序列设计中的5’端加帽、非编码区设计等环节,对mRNA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十分关键。

中游制造设备仍以国外企业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在中游的制造环节,具体的操作步骤为生成DNA片段→生物反应器中生成mRNA/生成脂质配方→稀释层析过滤mRNA与LNP的合成浓缩无菌过滤制剂。主要涉及到的大型仪器设备有:体外转录的生物反应器,过滤纯化的色谱柱、合成mRNA-LNP的加压罐/微流体混合器/喷射冲击混合器以及最后分装制剂生产线。目前除了mRNA-LNP的合成设备以外,其他设备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对于国内企业的来说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凭借价格优势以及售后服务优势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在冷链运输方面根据WHO组织的COVAX数据显示,平均每一剂新冠疫苗的冷链运输费用为1.41美元,约占终端价的6.7%。针对于mRNA新冠疫苗而言,BioNTech的疫苗储存条件为-70℃,Moderna的为-20℃,相较于传统疫苗2-8℃的条件更为严苛,对于冷链运输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国外的冷链运输企业主要有DHL、FedEx和UPS。国内的冷链运输龙头主要有:中集集团、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九州通等企。

2

  mRNA的核心技术

我们以mRNA疫苗为例,来从mRNA的体外制备到最终的生产配送过程中挖掘其中的难点所在以及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

首先,mRNA疫苗从无到实现大规模量产分为三个大步骤,分别是mRNA的制备、mRNA与递送系统的结合以及最终的扩大化生产环节。第一步,在发现获得病原体的序列结构后,设计相应的mRNA核苷酸序列,并通过构建质粒,再进行电转、增殖、纯化以及酶切线性化得到线性化的DNA模板,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完成体外转录过程得到mRNA结构。第二步,递送系统的制备并与mRNA结合形成复合体。第三步,在中试车间中进行疫苗生产、纯化、制剂和检测工作,并最后进行放大生产,配送至各接种点。

在mRNA技术领域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掌握主导权。这其中mRNA序列构建的难点有云计算mRNA结构平台、Cap1、ARCA加帽设计、核苷酸修饰物的设计;递送系统的难点有:可离子化脂质等LNP结构的合成;生产放大的难点有:合成LNP的原材料规模化生产难度大。上述的关键技术是mRNA企业实力的体现,也是未来所有mRNA企业发展所必须追逐的方向。

2.1

mRNA序列:平台计算能力愈发关键

云技术计算平台决定mRNA“Idea”的生成效率和准确性生产mRNA疫苗首先要找到抗原蛋白的核苷酸序列,目前蛋白质基因测序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较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得到氨基酸序列后设计出最优的mRNA核苷酸序列。根据Moderna 2019年的科学日报告,密码子的优化程度以及mRNA二级结构是影响蛋白质表达效率和mRNA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其中密码子是3个相邻的mRNA核苷酸,用于翻译形成氨基酸,但随着蛋白质长度增加,可供选择的mRNA序列会呈指数级别增加。根据Synced Review的数据,以新冠疫苗的S蛋白为例,其包含1273个氨基酸,导致候选的mRNA序列超过10632个。同时mRNA的二级结构改变也会影响蛋白质表达效率,所以基于云端计算的自动设计序列平台是产生“Idea”的核心壁垒所在

云计算平台的效率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头部企业在其中有望实现强者恒强。目前在mRNA云计算平台领域较为成熟的企业包括BioNTech以及Moderna等巨头。平台的搭建也是技术积累的过程。云计算平台也会有不断改进的规则集,包括公司对mRNA设计的累计学习。以Moderna的mRNA Design Studio为例,科学家可以通过输入抗原蛋白质的靶标自动得到初始优化后的mRNA序列,之后通过Sequence Designer模块,完成从5’UTR→编码区→3’UTR的整个mRNA构建,最后通过专有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完成最终优化。在新冠疫苗的mRNA序列设计中,根据美国SEC的报告显示,Moderna从中国学者公布病毒全基因序列到设计完成mRNA序列仅仅用时两天,体现了云计算在mRNA初始阶段中起到的显著作用。

DNA质粒制备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壁垒不高。完成序列设计之后,要进行mRNA的制备。在疫苗学中,首先要进行质粒的构建,将设计好的序列用带有限制酶序列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抗原基因片段,使其两端带上限制酶序列,而后通过相应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之后进行连接反应实现抗原基因整合到质粒的过程。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大肠杆菌的质粒DNA线性化得到线性的DNA转录模板。

四方面决定mRNA核酸序列设计的核心壁垒。在线性DNA模板的基础上,通过噬菌体RNA聚合酶(T7\T3\SP6)的作用结合核糖体进行翻译蛋白质。在此步骤中提高蛋白质的翻译效率和mRNA的稳定性是关键指标。从mRNA的结构入手,主要有四方面会影响mRNA的效能1)5’端的帽子结构;2)UTR结构、长度以及调节元件;3)编码序列的修饰;4)3’端Ploy(A)尾的设计。

  • 5’端帽子结构:Clean Cap AG共转录加帽最好

据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上胡瞬等人的研究,Cap结构可以通过与真核翻译起始复合物eIF4F结合影响mRNA的翻译效率。目前mRNA的加帽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通过基于重组痘苗病毒的加帽酶的转录后修饰,此方法可以合成传统的帽子结构,Cap0、Cap1和Cap2,由于帽子结构mRNA 5’端没有游离的末端磷酸基团,所以可以降低mRNA降解的风险。同时Cap1、2 mRNA 后面两个核苷酸上的甲基分别封闭了磷酸酯键上游离的2’OH基团,因而对 RNA酶A、T1、T2都很稳定。

第二是在体外转录过程中添加cap类似物,此方法更为通用、简便和便宜,并且可以将各种修饰的帽结构进行多样化设计,但此方法中有部分竞争性cap类似物会导致mRNA不完全加帽,同时部分cap类似物会反向定位到mRNA的末端。由此抗-反转帽子类似物(ARCA)诞生可以确保mRNA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在ARCAs中也可进行几种类型的结构修饰,包括将三磷酸桥的氧分子化学取代为硫、硼烷、硒、亚甲基或NH-类似物提高对脱帽酶的抵抗力。有研究表明,经过修饰的ARCA 帽比ARCA帽的mRNA稳定性提高了1.28倍,对比未加帽的mRNA高4.23倍。

目前使用Clean Cap AG帽子类似物与NTP、DNA质粒和RNA聚合酶的共转录加帽形成天然的Cap1结构可以减少整体的处理时间,纯化步骤和所需酶的数量,对于降低mRNA的生产成本以及复杂性来说表现最优,其加帽效率在95%以上,同时可以有效降低mRNA的免疫原性。

  • 5’UTR和3’UTR设计:未来的发展仍需计算平台的优化

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设计高标准的5’UTR结构。5’UTR区域也是影响翻译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5’端非结构区不应包含上游开放阅读框,从而可以避免错误翻译启动和替换阅读框。根据Moderna 2019年科学日报告,评价5’UTR区域的主要指标有蛋白质的表达量以及翻译的起始保真度。改进5’UTR区域的传统方法包括引入Kozak序或者保持短且松散的设计。但可选的5’UTR结构数量可达到2*109个,筛选的难度很大,由此基于5’UTR库的多核糖体分析的神经网络模型诞生,可以预测5’UTR区域的表达效果,从而大大提升mRNA的制备效率和有效性。

目前在此方面的领军者是Moderna,其与华盛顿大学Seelig实验室合作的神经网络模型在经过筛选后于mRNA表达和起始保真度方面均达到了标准以上。

3’UTR区域是mRNA不稳定因素的集中区域,其中AU(AREs)富集序列、AUUUA重复序列和GU富集序列(GREs)是引起mRNA不稳定的最常见因素。而优化此区域结构可以提高mRNA的效力。目前的主流方法包括引入稳定元件(人类α-珠蛋白/β-珠蛋白),增强mRNA的半衰期。比如BioNTech的专利中使用的2个β球蛋白串联的3’UTR显著增强了mRNA稳定性。

  •  核苷酸类似物设计:尿嘧啶类似物的效果较好、应用最多

mRNA在进入体内的过程中本身因为可以刺激Toll样受体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被降解,而核苷酸类似物的设计可以使这一过程不再被激活。其中较为常见的核苷酸修饰物为尿嘧啶类似物,因为mRNA在转录后由无需模板的尿苷化过程形成3’端的尿苷酸尾,能够被尿苷酸特异性核酸酶Dis3L2识别,引发3’\5’端降解,而尿嘧啶类似物可以避免这种降解。具体的例子包括尿嘧啶转变为假尿嘧啶、N1-甲基假尿嘧啶等。

在Moderna的序列修饰中就将尿嘧啶修改成了1-甲基-假尿苷(1mΨ),从显著提高了mRNA的稳定性。

  • Poly(A)尾设计

Poly(A)尾是在mRNA的3’末端添加的非模板化腺苷,在mRNA的翻译和稳定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部分的难点是其难以排序和准确测量Poly(A)尾的长度,传统的观点认为,Poly(A)尾越长保护作用越好,但最新的研究显示,Poly(A)尾的长度会因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细胞类型而异。根据Elsevier杂志上Kwon等人的研究显示,目前通常使用64-150nt长度的Poly(A)尾来实现最高水平的蛋白质表达。

Poly(A)尾在生成一般采用体外转录期间共转录进行,由此方法生成的Poly(A)尾的长度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进行批量控制。

我们在此把两款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BioNTech/Moderna)作为对比,由此验证上述mRNA构建过程的关键步骤和现有仍然存在的进步空间。目前这两款疫苗都在我们提到的序列设计的关键环节中进行了定制化的完善,目前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终止子的选取上仍有加强空间。

  • mRNA转录的纯化

在整个mRNA结构的构建过程中,会应用到多种酶、核苷、帽子类似物以及DNA模板,所以对于mRNA的分离纯化也十分关键。纯化方式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以从转录物中分离出预期的mRNA,产生纯化的mRNA。但是HPLC纯化只适用于小规模的实验室制作。而大规模2生产纯化可以使用多糖纤维素吸附的dsRNA(双链RNA)。

2.2

递送系统:LNP结构和成分比例决定性能好坏

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挑战包括吞噬作用、酶促降解、蛋白质吸收、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以及细胞内化障碍。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核酸递送系统的构建。根据William等人在Wiley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目前主要应用的有两种载体,一种是病毒载体如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此方法需要考虑的是载体病毒的预存免疫情况,而另一种非病毒载体凭借其安全性和减少给药次数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
非病毒载体是由纳米粒子(NPs)介导的,其主要优势包括:1)保护核酸防止其降解,并提供多种生物材料选项以克服细胞内化的问题;2)通过表面修饰加强靶向特定的免疫细胞,且可以通过pH敏感材料增强内体逃逸,稳定性更好;3)可以制造鸡尾酒疫苗,增强免疫协同效应。
纳米粒子(NPs)中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无机物纳米颗粒以及多肽类纳米颗粒。最常见的是脂质体纳米颗粒(LNP),LNP中的三个结构是实现其递送功能的关键,1)由于细胞膜和mRNA均带负电荷会产生排斥反应,LNP的阳离子脂质可以协助mRNA进入细胞膜。但早期的阳离子脂质因为具有一定毒性,所以其递送效果不佳。2)可离子化脂质分子的应用则实现了LNP技术的突破,它的极性会随pH值变化而改变,在生理pH值下保持中性,在LNP被细胞吞入形成内体后,pH值会降低,可离子化脂质分子会携带正电荷,改变LNP结构促进mRNA释放到细胞基质内完成抗原蛋白翻译。3)聚乙二醇修饰的脂质分子可以有效防止LNP聚集,控制LNP大小以及防止LNP最初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mRNA的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的构建是mRNA技术平台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全球mRNA企业中能够得到技术验证的也只有BioNTech和Moderna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两款疫苗的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而CureVac的新冠疫苗在最新的临床试验中保护率仅为47%,我们分析了CureVac疫苗失败的主要原因。

造成三家企业成功的与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随疫情发展,变异毒株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变多,对疫苗保护率的考验更大。BioNTech和Moderna进入三期试验的时间较早,而CureVac较晚,在CureVac的试验中至少存在29个变异株,同时原始的武汉株几乎彻底消失。在测序的124例中,有57%是由Variants of Concern(较高传染性、更容易引发重症、难以被免疫系统和疫苗中和的变异毒株)引起的感染,其余的病例大多数也是由特征性更少的毒株引起的,包括21%秘鲁的C.37以及7%加州的B.1.621。

2) 中和抗体对比之下产生较少。在之前的phase 1 期实验中显示最高剂量组的中和抗体GMT为113,与非住院组患者的水平一致,而与住院组的中重症患者(64)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CureVac的疫苗显示出剂量增强效应,对比辉瑞和Moderna的疫苗,来看CureVac的接种剂量只有12μg,所以保护率不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剂量不足

同时对比辉瑞/BioNTech的BNT162b2疫苗的1期数据看,其中和抗体GMT除在65-85岁年龄组接种20μg的效果没有HCS好之外,其余各组的中和抗体水平都显著高于HCS组,说明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力。对比Moderna的mRNA-1273疫苗1期数据来看,除25μg剂量组在注射43天之后超过HCS组之外,其余剂量组在接种36天之后的中和抗体浓度均大于HCS。所以在后期的保护率体现上也明显优于CureVac。

3) 在mRNA的技术路线方面CureVac采取的mRNA疫苗结构不如另外两家。

mRNA本身的结构优化:辉瑞/BioNTech和Moderna都采用了核苷修饰的mRNA(使用 1-甲基-假尿苷(1mΨ)代替尿苷);而CureVac采用的是天然未修饰的mRNA 序列工程(减少尿苷含量)的路线。根据文献显示,核苷修饰路线可以提供额外的碱基对稳定性同时显著改善mRNA的翻译效果且安全性较好,而且天然未修饰的mRNA在安全性方面会有更强的Ⅰ型干扰素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事件。

LNP技术:辉瑞/BioNTech采用的是ALC-0315可电离阳离子脂质,Moderna采用的是SM-102可电离阳离子脂质,二者的化学相似性很强,同时辅助脂质的含量也大体相同。目前CureVac并未公开其可电离阳离子脂质的具体化学成分。但从专利角度看,BioNTech和Moderna目前拥有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的被认为是业内最重要的mRNA独家技术疗法专利。而CureVac虽然现在拥有Acuitas的脂质纳米颗粒递送专利,但Moderna在2016年之前也曾获得过该专利的授权,所以该技术CureVac并不具备垄断性。

2.3

规模化生产:LNP合成以及mRNA加帽是生产放大难点

更快、更好、更灵活是mRNA疫苗在生产过程中的吸睛之处。我们要明确的是mRNA疫苗对比传统路径的灭活/减毒疫苗在生产层面具有多项优势,传统的基于细胞的表达技术需要在大型生物反应器(2000L)中培养细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证严格的生物条件。而mRNA疫苗的生产是无细胞化的,只需要在30L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转录即可得到相应模板,其具有以下六方面的优势。

mRNA疫苗的每剂剂量差异可能会导致生产资源成本的显著差异。根据Public Citizen杂志上的Kis和Rizvi的研究显示,80亿剂的mRNA疫苗可以满足基本的群体免疫,在单剂剂量不同的情况下,总成本会显著不同,以Moderna 100μg、BioNTech 30μg和CVnCoV 12μg为例,预计生产80亿剂疫苗需要分别花费228亿美元、94亿美元和44亿美元。

在整个mRNA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材料和设备都需要具备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才能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生产质量、生产速度和成本等方面。我们从mRNA疫苗的生产制造链入手,从上述方面分析其生产环节的主要壁垒所在。

原材料

国外原材料厂商积极扩产,国内厂商仍有部分原材料无法大规模生产。根据前文叙述的mRNA疫苗的生产过程,DNA质粒、5’端加帽、需要修饰的核苷酸以及LNP的合成材料是限制mRNA疫苗扩大生产的主要原材料。

5’端加帽占原材料的成本最高,目前的龙头企业有TriLink,其Clean Cap技术消耗的酶数量较少,且合成效率高。

LNP合成原材料的产能限制较大。目前国外生产以上原材料的厂商都在积极的扩充产能当中,包括DNA质粒巨头Aldevron测算过生产10亿剂mRNA新冠疫苗约占用全球一半以上的质粒DNA产能,其预计将在2021年底将其产能增加10倍。与BioNTech合作的Novartis将再投资470万美元用于新建工厂当中。在LNP合成的原材料中,主要的企业包括Evonik、默克以及Avanti Polar Lipids,主要的难点在于LNP四种主要合成物质的原材料均需要多个制造步骤,且要求的生产车间标准高。

生产设备

在生产制造设备方面,纯化用的TFF(切向流过滤)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主要厂商仍以国外为主,存在国产替代空间;层析过滤环节中目前也仍以国外厂商居多,其中可能应用到GE的Capto Core 700色谱单元优势在于可以应用较少的层析介质材料进行纯化,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的生产放大。在色谱填料领域,国产厂家纳微科技的技术已经突破国外垄断,有望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在前文提到的价值链中,涉及到mRNA-LNP的生产设备具有极高技术壁垒,主要应用到的设备是微流体设备,此设备拥有多个小反应器平行运行。在工艺上各种材料的精确配比、流速、浓度、温度、以及通道尺寸形状等多个参数的要求均较高。目前国际上的领先企业包括德国的Knauer:IJM(碰撞喷射混合器)其设备涉及到的壁垒主要体现在:精准的泵送技术、快速可靠的液体切换技术、通过软件和流量计实现对参数的持续控制以及精细的混合技术。Knauer的液体高压计量泵和阀门专利技术较强。主要解决了有机溶剂相容性以及微流控无法批量生产问题。

而我国目前的微流体技术仍然主要应用于IVD、肿瘤细胞捕获领域,主要的企业包括  万孚生物、理邦仪器、科华生物、微点生物、融智生物以及旌准医疗等,而在LNP合成领域几乎没有企业进行布局,未来亟待国有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解决瓶颈问题。

3

  从海外合作角度看mRNA技术的投资价值

3.1

Moderna:他山之石的成功之路

Moderna作为海外mRNA巨头中成立最晚的一家,但是其最新市值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远超另外两家BioNTech和CureVac。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创始人团队聚集了灵感、技术与资本的特质

管理者的眼光决定了企业的上限。Moderna的成立源自于创始人对于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在加拿大科学家Derrick的研究下,发现了mRNA在诱导干细胞中的作用,从而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了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军人物Robert,Robert基于自身的深厚研究敏感的捕捉到了mRNA技术的商业潜力,而资本的注入则是研发的助推剂。以上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而Moderna正是于成立之初就具备了技术 资本的基因,才能在mRNA领域上突飞猛进

深耕mRNA在不同领域的协同作用明显。Moderna对于mRNA技术的理解从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Moderna认为mRNA是“生命的软件”,人体用来驱动生物学各个方面功能的蛋白质都可以利用mRNA制造。公司是从底层架构上来确定发展战略的企业。另一巨头BioNTech的宗旨是为每一位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二者的立足点不同,Moderna是专注于利用mRNA技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BioNTech是专注多平台布局全方位为病人提供未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底层技术即mRNA技术的深耕可解决的场景和范围更高、更广。

2)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才是立足之本

我们在第二章提到了mRNA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包括mRNA的序列设计以及LNP递送系统的合成而平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上述技术的自有专利从专利数量上来看,Moderna已经在全球多个地区获得了240多项专利同时有数百项在等待通过专利申请。以mRNA新冠疫苗为例,Moderna在疫苗的各个环节均已经实现了自有专利的布局。

在关键技术路径LNP上,Moderna于2012年从Acuitas(Arbutus授权)获得了该专利,但已经于2016年被撤回,目前Moderna的LNP递送系统完全属于自主专利,而BioNTech和CureVac的LNP技术则还是源自于Arbutus手中专利。而自有的专利壁垒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

3)资本注入叠加合作外延疾病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任何创新技术企业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有前景的新花样”保证才能持续吸引资本进入。Moderna在2010年成立之时就得到了风投公司Flagship的资助,持续在mRNA领域深耕,在经历了18个月的韬光养晦之后,于2012年12月6日,首次与市场见面就给予了市场极大的惊喜——Moderna在此时已提交了80多项专利申请,引用了4000多项权利要求,技术平台覆盖了RNA工程、配方、物质组合等多个方面,在治疗领域建立了肿瘤、遗传病、血友病和糖尿病等多个临床前项目。由此资本市场对于mRNA技术的关注度日益增长,Moderna的融资金额也一直水涨船高。2012年至今累计获得资本市场近30亿美元。

合作外延其他领域快速拓宽适应症领域。因为 mRNA 的技术原理优势,所以 Moderna 选择与大药企和权威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快速拓宽 mRNA 的使用范围,实现技术变现。新 冠疫情之后,有了新冠疫苗带来的现金流,可以缓解大量研发费用投入带来的经营压力,预 计未来的拓宽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同时,Moderna 也在积极设立子公司以占领市场先机。

药企经验 mRNA技术实现共赢。从历史情况来看,Moderna的合作对象主要为大型药企和高等科研机构为主,因为大药企在相应的适应症领域已经有先发经验,结合Moderna的mRNA技术可以加快产品上市进度。

从合作的模式看,Moderna的合作主要包括里程碑式付款以及收入分成两种模式。其中Moderna的职责主要是在研发层面,而临床化、商业化等后续步骤由大药企承担的较多。

里程碑式付款的好处在于Moderna承担的风险较小,于较早期就能收获资本回报。大药企的临床经验和商业化能力优势较强,跨国药企在新技术助力下发展速度可以有快速飞跃。以2013年Moderna和AZ的战略合作为例,AZ支付2.4亿美元的预付款来获得mRNA技术5年内在心脏、代谢、肾脏以及肿瘤学中任意靶点的独家开发权。绑定式的合作关系也在企业的研发进展中起到了协同效应。

收入分成的好处在于可以进行成本摊销,参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后期的商业化进程中吸收成熟企业的管理运营经验。以2017年11月Moderna与AZ签订的针对于心力衰竭项目,按约定利润对半分配,共同负责美国区域的营销,海外区域则由AZ负责。

从达成交易的主要条件和驱动因素来看,对于mRNA技术提供企业来说,对方的专业化资源平台是关键;对于合作方来说,能利用mRNA技术解决企业战略发展的困难是关键,不一定要最难的,需要的是最适合的。

mRNA企业相较于成熟的药企来说,发展时间较短,在多适应症领域布局、产品放大生产以及销售渠道铺开等多个方面仍未实现自主可控,所以对于mRNA企业来说,药企的资源属性更为强烈。比如Moderna与全球最大的CDMO公司Lonza签订的10年战略协议就是看中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工厂产能建设能力,最终允许每年产出10亿剂mRNA疫苗;与Medison Pharma合作则是看中其在中东欧、以及以色列市场的商业化能力;与MSD合作,研发mRNA疫苗与K药共用产生协同效应,则是看中MSD在PD-1药物中绝对的龙头地位。

大药企的战略发展一般都是致力于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所以对于可预见的变革性新型技术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药企在选择mRNA企业的时候,关注的是mRNA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现有布局情况。除了mRNA关键技术壁垒的递送系统和序列设计是每家药企的必争之地外,疾病领域的布局也是药企纳入合作考虑的因素之一。如Moderna和药企的合作项目多以预防性疫苗为主,而BioNTech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布局则更为广泛。

3.2

国内mRNA企业抓住机遇,驶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2021H1全球在mRNA领域共有10家企业获得融资,中国企业有5家,分别为嘉晨西海、艾博生物、启辰生生物、传信生物以及斯微生物。斯微生物的融资金额最大,接近2亿美元。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mRNA的热度仍然在持续保持高水平。我们参考mRNA企业龙头Moderna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特质,未来国内mRNA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注重资源积累与发展合作。国内最早成立的mRNA企业也是2016年的斯微生物,国内mRNA企业在技术实力、生产能力以及资源合作投入上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加强不同细分领域的行业合作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2)自主可控才是生存之道。国内企业在递送系统、生产放大的核心专利上能做到完全自主的企业非常少,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努力突破专利壁垒;

4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4.1

已上市公司

4.1.1康泰生物(300601.SZ)

推荐逻辑:公司是国内疫苗研发、生产与销售实力兼备的龙头之一,将持续受益于行业由低附加值1类疫苗向高附加值2类自费苗时代更迭的红利。公司现有独家四联苗、乙肝产品,“量价齐升”趋势明确;研发产品梯队丰富。
新冠疫苗快速放量带动业绩增长,海外市场值得期待。按季度看,公司Q3单季度实现收入13.2元( 140.7%),归母净利润7亿元( 303.2%),扣非归母净利润6.9亿元( 306.7%)。Q3单季度业绩快速增长主要系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后顺利实现销售所致,我们预计Q3季度,公司新冠疫苗销售超过10亿元,贡献超5亿元净利润。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认可接种过公司新冠灭活疫苗的外籍人员入境,公司也在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地区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加强海外出口能力。从盈利能力上看,公司2021Q3毛利率为84.6%(-8.3pp),主要因为新冠疫苗产品疾控储运费用增加所致,净利率为43.6%( 13.1pp),系新冠产品净利率高带动整体盈利水平上行。销售费用率为20.53%(-19.95pp)主要因为新冠疫苗放量,规模效应显著,管理费用率为6.8%(-1.65pp),财务费用率为-1.66%(-0.64pp),基本保持稳定水平。
传统品种受新冠影响略有下滑,13价肺炎疫苗获批22年有望贡献收入。按产品来看,前三季扣除新冠疫苗收入,主营产品收入小于13亿元,同比有较小幅度下滑。2021年,公司乙肝疫苗实现再生产上市,同比收入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因此,四联苗、23价肺炎疫苗、Hib疫苗以及麻腮风疫苗合计收入有明显下滑,主要系新冠疫情对传统疫苗批签发和接种造成负面影响所致。新产品端,重磅产品13价肺炎疫苗于2021年9月获批上市,2022年有望实现400~500万剂销量,成为驱动公司成长的核心品种,贡献长期业绩增量。
22-23年在研品种进入获批期,长期发展动力充足。公司目前共有在研项目30多个,已有13项进入注册程序。预计未来两年有4-5个新品种获批。其中冻干二倍体狂苗作为行业金标准已经申报生产通知书,冻干水痘疫苗预计在Q4可以完成临床总结报告。在需求持续增长下,预计峰值利润18亿元左右。此外, MCV4、IPV等疫苗均进入或完成临床Ⅲ期阶段,重组EV71疫苗已经完成Ⅱ期临床,五价轮状病毒疫苗等均已获得临床试验受理通知书,产品管线立足创新,着重解决现存未满足需求,长期发展动力充足。
mRNA技术布局:公司与嘉晨西海签订合作条约,布局mRNA狂犬病疫苗项目。其中嘉晨西海主要负责mRNA疫苗的抗原选择、设计优化、递送载体和制剂的优化以及小试中试样品制备等临床前研究,康泰生物主要负责疫苗药效、毒理实验、临床试验以及后期商业化的工作。同时约定了起始费用、里程碑费用和上市后销售提成,并在大中华地区签订了排他协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短期受新冠疫苗接种影响,传统疫苗业务销量略有下滑,不考虑新冠疫苗收入。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1.12元、2.25元及3.16元。公司传统疫苗2022年进入放量阶段,作为国内创新疫苗企业龙头,长期增长确定性强,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现有收入来自三大核心产品,未来三个产品销售有低于预期风险;2)疫苗产品研发对质量要求极高,因此在研产品有研发低于预期或研发失败风险;3)未来部分疫苗产品如13价肺炎疫苗有被划归1类苗而导致价格大幅下降风险。

4.1.2智飞生物(300122.SZ)

新冠疫苗持续放量,HPV疫苗恢复增长。单Q3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6亿元( 113%),归母净利润29.1亿元( 199%),扣非归母净利润29.2亿元( 200.1%)。新冠疫苗仍然贡献主要比例,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完成一轮基础免疫,预计公司新冠疫苗21Q4以及2022年将以海外出口为主,目前公司已经获得乌兹别克斯坦与印尼两个国家的紧急使用(EUA)授权,相应的WHO认证工作进展顺利,预计Q4将取得海外订单突破。HPV疫苗2021H1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已经基本消除,21Q3呈恢复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可完成预期1500万支销售目标。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2021Q1-3毛利率为54%( 14pp),销售净利率为38.5%( 16.1pp),主要系新冠疫苗获批,产品盈利能力提升。从期间费用率来看,公司21Q1-3销售费用率为5.61%(-1.8pp),管理费用率为0.92%(-0.36pp),财务费用率为0.09%(-0.91pp),各项费用率处于稳定水平。

EC 微卡结核矩阵放量在即。公司全球首创的EC诊断试剂 微卡疫苗已经在全国大量省份中标,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2019年初,教育部、卫健委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其中将结核病筛查作为入学新生体检的必查项目,在消灭结核的战略背景下,结核筛查已成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虽然目前检测方式仍以结核素皮肤试验为主,但考虑其假阳性率较高,我们认为EC诊断试剂有望成为结核筛查主流手段。预计公司产品峰值利润将达15亿元,同时公司销售团队人数预计将达到3000人,将在医院、疾控、社区等多个渠道发挥公司销售优势,加快产品放量节奏,有望贡献新的业绩增量。

mRNA技术布局。公司2021Q1-3研发费用为2.4亿元,通过多个子公司各司其职,协同打造平台型创新技术疫苗企业,智飞绿竹、智飞龙科马持续深耕细菌类、病毒类以及肺结核类产品,宜卡上市、微卡新适应症获批构建肺结核“诊断-预防-治疗”体系,2022年正式销售,以及认股深信生物布局mRNA平台技术,15价肺炎疫苗、冻干狂犬疫苗、四价流感疫苗均处于临床Ⅲ期当中,未来有望继续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不考虑新冠疫苗销售增量,我们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亿元、60亿元及74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31%,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苗放量不及预期,研发失败的风险,产品降价风险。

4.1.3康希诺(6185.HK)

推荐逻辑:公司是创新疫苗平台型企业,将持续受益于自身创新基因带来的可持续增长。1)脑膜炎结合疫苗MCV2、MCV4预计将于2021年内上市,销售峰值净利润将达到15亿元;2)新冠疫苗Ad5-nCoV已在多国紧急上市,单剂保护效力65.28%(轻、中、重症),全球产能供不应求下业绩有望大超预期;3)在研管线优质丰富,组分型百白破系列疫苗、PBPV和PCV13i肺炎疫苗等多款重磅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储备中长期业绩增长点。

新冠疫苗持续放量,产能释放略低预期。公司单Q3季度收入为10.2亿元,主要系公司上游工厂更换原材料,产能释放略低预期导致国内供应略有下降,但海外订单占比有所提升。目前上游工厂已经恢复正常,预计Q4季度随公司上海基地正式投产后,全年产能达到5亿剂,可保证产品生产稳定。从盈利能力上看,公司2021Q1-3毛利率为66.1%(环比-1.2pp),净利率为43.2%(环比-2.23pp),主要因为有部分生产批次报废所致,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销售费用率为2.1%(环比 0.4pp),管理费用率为4.6%(环比 0.47pp),财务费用率为-1.98%(环比-0.31pp),保持稳定水平

加强针及吸入剂型有望持续贡献业绩。截至2021年10月国内疫苗接种量已超过22.5亿剂,基本完成了第一轮基础免疫,目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启动了优先重点人群的加强针接种工作,按照6个月的接种期限推算,预计重点人群将于2021Q4-2022Q1迎来加强针接种高峰。1)公司的腺病毒载体肌注疫苗已被纳入加强针的同源接种方案,采用两针灭活 一针腺病毒疫苗方案产生的抗体水平升高约78倍,加强免疫效果优异。2)公司吸入剂型因可以引起三重免疫反应加强针数据同样较好,两针灭活 一针吸入方案的中和抗体水平提升250-300倍。同时公司正在积极申请WHO的EUL认证以及吸入剂型的国内紧急使用,公司有望凭借接种剂次和吸入剂型优势拓展国内外订单。

MCV4 MCV2形成产品组合拳,在研管线进展顺利。公司MCV2已于2021M9获批签发,MCV4预计将于年底内获批。对比多糖疫苗,结合疫苗可以更好诱导2岁以下儿童的免疫应答,在MCV2的Ⅲ期试验中,公司产品于3月龄组中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于6-11月以及12-23月年龄组中,A群表现出更好免疫原性。公司MCV产品凭借辉瑞销售团队 自主销售的模式,预计明年在新生儿市场市占率可达10%,对应约10亿元收入体量。同时,公司凭借新冠疫苗获得的大量现金流对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1Q3研发投入1.1亿元( 58.2%),公司在研管线重点布局重磅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处于临床Ⅲ期阶段,PBPV疫苗处于Ⅰa期等均进展顺利,未来有望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mRNA技术布局:公司于2020年5月与加拿大Precision NanoSystems(PNI)联合宣布利用PNI公司的mRNA技术平台开发mRNA-LNP疫苗。由PNI负责疫苗研发,康希诺负责临床前测试、临床试验以及后期商业化。公司有权在亚(除日本外)地区将该产品商业化。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Q3季度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结合公司股权激励指引,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3元、21.92元、23.39元。仍看好公司的多技术创新平台持续发力,长期发展确定性强,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上市销售有低于预期风险;研发低于预期或研发失败风险;新冠疫苗未来大幅降价的风险。

4.1.4复星医药(600196.SH)

mRNA疫苗复必泰有望于国内获批贡献业绩。公司于2020年3月与辉瑞/BioNTech签订协议合作开发mRNA新冠疫苗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内CDE的专家审评阶段,进入行政审批阶段。2021H1在港澳地)纳入政府接种计划当中,实现收入5亿余元。

4.1.5沃森生物(300142.SZ)

ARCoV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mRNA疫苗,贡献业绩增量。公司于2020年5月11日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国产mRNA疫苗ARCoV,目前合作项目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当中,艾博生物目前已经完成超7亿美元的C轮融资,加速mRNA平台在多个疫苗和治疗领域的布局。公司通过自有的临床阶段、商业化阶段的累积经验以及艾博生物的mRNA技术平台,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助力产品上市,ARCoV的优势在于储存条件为2-8摄氏度,对比BioNTech的-70摄氏度以及Moderna的-20摄氏度,运输储存较为容易

4.2

未上市公司

4.2.1艾博生物

艾博生物于2019年1月成立,创始人英博曾在Moderna从事mRNA疫苗研发工作,专注于mRNA疫苗研发、分子设计和递送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

2021年7月21日艾博生物、沃森生物和军科院联合研发的ARCoVax mRNA疫苗已经在国内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中,与泰格医药合作的海外多中心临床Ⅲ期试验也在积极推进当中,包含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等地。2021年11月10日,公司的mRNA疫苗已经在国内获批了作为两针灭活疫苗加强免疫的Ⅲb期临床试验。目前数据显示该疫苗可在2-8℃下保存至少6个月,常温环境下也能储存7日。同时艾博生物对于Beta和Delta变异株的mRNA疫苗也处于临床前阶段,公司已于2021年7月初宣布建成了中国首个符合GMP标准的mRNA疫苗生产基地。

目前艾博生物累计完成了7.5亿元融资,分别是2020年11月的1.5亿A轮融资,以及2021年4月的6亿元B轮融资。

公司的新冠疫苗的最终库存显示平均粒径为88.85nm,包封率超过95%。在小鼠试验中,ARCoV已经显示出较好抗体诱导水平,具有广泛的中和能力。

4.2.2斯微生物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为美国海归李航文博士,公司的递送系统采用的是LPP纳米递送平台,对比LNP相比具有更好的包载、保护mRNA的效果,LPP平台优异的树突状细胞靶向性可以更好地通过抗原呈递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

目前公司已经完成B轮融资2亿美元,累计融资额超16亿元,是目前国内融资金额最多的mRNA企业之一。

20206月,西藏药业根据新冠疫苗、结合疫苗及流感疫苗的研发进展,将分阶段向斯微生物投资3.51亿元,获得上述疫苗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使用及商业化授权。按照协议,西藏药业将根据注册里程碑分阶段向斯微生物支付款项,同时承担临床费用。目前公司的新冠疫苗已经完成临床Ⅰ试验。根据Lin等人在medRxiv上发表的文章显示,斯微生物的mRNA疫苗作为两剂灭活疫苗的加强针显示的安全性良好,且诱导抗体水平较好

公司目前在研管线的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免疫、传染病预防以及mRNA诱导干细胞等。目前已经布局了9个临床项目,未来发展可期。

4.2.3深信生物

深信生物成立于201911月,创始人李林鲜博士是Moderna创始人之一Robert Langer教授的学生。李博士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度科技创新35人。

在LNP制备领域具有深入研究。公司在mRNA特别是LNP递送技术领域搭建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公开信息显示,深信生物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0年度“50家聪明公司”(50 Smartest Companies,TR50),与国际mRNA药物研发巨头在研发方法、递送路径等方面保持同步水平。智飞生物于2020年12月以3500万元认购深信生物10%的股权,布局mRNA技术。

在治疗领域方面,公司主要布局了感染性疾病预防疫苗、罕见病、肿瘤治疗性疫苗以及肿瘤免疫治疗增强剂四大方向的产品管线。目前深信生物已经拥有3500平米研发空间以及2500平米的中试车间,公司已经构建了5000个LNP库,用于筛选不同治疗场景的LNP载体。

4.2.4丽凡达生物

丽凡达生物成立于2019年6月,创始人彭育才拥有20年生物制药研发经验,曾任美国Biogen公司高级科学家。

公司于2021年5月被艾美疫苗收购,控股50.2%。公司的主要治疗领域包括传染病疫苗、肿瘤疫苗、罕见病、及其他蛋白缺陷类疾病。公司的mRNA疫苗预计将于2022Q1进入到Ⅱ期临床试验。除了新冠疫苗之外,公司还布局了狂犬病疫苗以及RSV疫苗。公司在艾美疫苗的平台加持下,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4.2.5嘉晨西海

嘉晨西海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王子豪博士在国外药企任职长达11年,参与过多种疫苗的开发工作,7年专注于mRNA技术平台的工艺开发。

公司基于自复制mRNA核心平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应用于包括肿瘤治疗药物、个性化肿瘤疫苗、传染病疫苗、罕见病治疗、医学美容等领域,目前在几个应用方向上的产品研发进展顺利,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临床申报阶段。

公司目前已经与四家医药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2020年6月与欧林生物合作研发mRNA新冠疫苗,今年7月以来与天境生物、康泰生物、君实生物分别签署协议进行mRNA药物、疫苗的研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在核酸部分具有毒株选择和抗原结构选择/优化方面的后发优势,在递送载体方面具有安全性/耐受度方面的优势。

4.2.6蓝鹊生物

蓝鹊生物成立于2019年4月,专注于mRNA药物的早期创新研究,创始人为林金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公司团队开发了一步式自动mRNA药物开发RNApeutics平台,该平台利用了公司生产的mRNA核心原料进行筛选和优化。RNApeutics平台保证了mRNA药物开发每一生产链都只需极低的成本。公司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并确保生产的mRNA质量达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GMP级别。

5

  风险提示

mRNA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产能限制风险。

分析师承诺: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分析师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分析师承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获取任何形式的补偿。





我知道你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内mRNA产业化的技术难点与突破 | 江湖
美国疫苗史
mRNA专利和竞争格局06-30 17:47
Nature系列综述:mRNA-纳米医学新时代
Moderna、Pfizer、BioNTech也被卷入的专利战,mRNA企业走多远谁说了算?
前进中追赶,中国的mRNA行业有没有捷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