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汴河[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的人工河流]
新汴河,是安徽省宿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洪县境内的一条当代人工河流,主要用于解决外洪内涝灾害,兼顾农业灌溉与航运开发。属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因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平行东流,命名为“新汴河”。
新汴河河道全长127.2公里,西起自安徽省宿州市西北的戚(七)岭子,经灵璧县泗县、江苏省泗洪县,于洪泽湖西缘注入洪泽湖西端的溧河洼。截引濉河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来水,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
新汴河,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70年竣工,为安徽省北部增加一条排水入湖的河道。减轻了中、下游洪涝威胁及五河地区的洪水压力,改变了洪涝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局面,还为沿河地区的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提供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1]
基本信息
外文名
Xin bian he
别名
汴河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
中文名
新汴河
地理信息
流域面积
656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新汴河
唐宋时的汴河,即隋大业元年利用汴水、睢水上段和蕲水所开挖的通济渠,睢水东北流入泗水,是秦汉时期水运干道,沟通黄淮且可经邗沟入江;由淮水朔涡水经鸿沟入黄河,亦通商旅兵运。是唐、宋王朝的经济生命线。
黄河夺淮后,淮北地区水灾频仍。1963年大水,宿县专区(今安徽省宿州市)受灾严重。
1964年元月,安徽、江苏两省协商治理沱河、河,下游改道入洪泽湖溧河洼。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宿县专区下辖9县23.8万治河大军,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人工开挖了一条大型河道,原定名新沱河,截沱河、濉河、奎河,后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宿县专区9县23.8万治河大军,出于“治理淮河”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手工开挖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2005年,团结船闸、宿县船闸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新汴河治理工程。
2012年9月,宿州城区新汴河景观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成立。
2013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利用“淮水北调”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维修、提升等项目,建设新汴河水利风景区。
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厅批准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风景区”。
2015年2月26日、27日,水利部专家对新汴河景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6年8月12日,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复新汴河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7年1月17日,宿州新汴河治理工程完工。
2017年2月份,泗县人民政府分别向安徽省交通厅、宿州市交通局提出了恢复新汴河航运的请求。
2017年3月23日,新汴河景区陆续开工建设五项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一点两线”布局,充分彰显文化、民俗特色,提升景区硬件水平,全力打造国家4A级风景区。
新汴河
新汴河
地理环境
干流概况
新汴河,位于安徽淮北平原、淮河北岸,横贯皖、苏两省,是一条以排洪、除涝为主,结合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它上承源出河南省夏邑县境的沱河来水,西起安徽宿州市七岭孜(七岭子、戚岭子),至宿州城东小吴家再截引濉河来水,东经灵璧县、泗县、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的溧河洼。
全河长128公里(一说127.2公里,一说127.1公里),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一说6600平方公里),其中截濉河水系2514平方公里,截潼河水系的沱河、新北沱河4086平方公里。濉河引河以西的新北沱河200平方公里、大余家闸以上至铁路以东新北沱河326平方公里、小余家闸以北唐河766平方公里、泗县石梁河上游238平方公里等四处。分三级控制,建有宿州、灵璧、团结3座节制闸
新汴河自宿州西北4公里处的七岭子开始截引沱河,于界洪新河北约1公里东行,穿越津浦铁路后,至小吴家汇濉河引河,过宿州闸后,向东至蒿沟,进入新北沱河并利用其北堤,到芦湾舍弃新北沱河,折向东南,穿隋堤公路,于灵璧西南南李家灵西闸起,沿界洪新河并利用其南堤,经唐河小余家闸,顺界洪新河一直向东,穿石梁河地下涵,切泗县东的徐岗土岭,进入江苏省泗洪县境,过大桑园过团结闸后折东南,洪泽湖西缘注入溧河洼,河道全长128.1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20.2公里。
新汴河江苏省段,自安徽泗县徐岗入泗洪县内上塘乡,从大桑园折向东南,经车门乡、县畜牧场、傅圩沟口,至化湾入溧河(洼)。泗洪县境内长19.20公里(一说20.2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设计流量为1460立方米每秒。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历史最大流量801立方米/秒(1974年8月13日),团结闸下汛期防洪警戒水位14.50米,保证水位16.36米。
河道特征
新汴河风景
新汴河河道全长127.2公里。地面高程:七岭子26.5米,濉河引河口26.0米,宿州闸26.0米,芦湾23.0米,灵西闸22.5米,唐河地下涵20.5米,石梁河地下涵19.5米,徐岗切岭22.0~30.0米,团结闸18.5米;河宽138~132米,深5.5~3.0米,底宽105~95~115米;排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标准,为535~900立方米每秒;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为930~1460立方米每秒。河底高程:七岭子21.0米,濉河引河口20.59米,芦湾19.0米,灵西闸18.5米,团结闸13.44米,溧河洼11.5米。两岸有堤防,堤距350~560米。新汴河建成后,1982年7月24日实测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为最大,相应最高水位28.62米。
水文特征
新汴河作为一条以引洪为主的人工河道,其间无区间汇流入域,两岸筑堤漫滩排水,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50年一遇校核,设计流量5年为900立方米/秒,20年为1460立方米/秒。水深5.1至6米,河底宽115米,堤距,濉河引河口以上350米,濉河口以下约600米。
新汴河建成后,1982年7月24日实测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为最大,相应最高水位28.62米。新汴河为平地开挖新河,河底宽90~115米,堤顶宽10~15米,一般挖深4~5米,河底纵比降为0.075‰,设计流量900秒立方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450秒立方米(1982年7月24日)相应最高水位为28.6米。
主要支流
新汴河
新汴河作为一条以引洪为主的人工河道,其间无区间汇流入域,所谓支流皆为上游截引河道,有沱河上段、及引老濉河水的萧濉新河等。
濉河,发源于砀山废黄河南堤,经萧县濉溪县、宿州市桥区、灵璧县至泗洪县入洪泽湖。是淮北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积2381.3平方公里,其中宿州境内为232.2平方公里,长34.9公里。多年平均水位,符离闸上为26.83米,最高水位29.5米,发生于1982年7月26日;最低水位26.05米,发生于1978年9月;蓄水量5513立方米。濉河经过二次变迁,一是1951年,从灰古黄庄经蒿沟、苗庵、小潘家改道过;二是1966年开挖新汴河后,从老苻离东截入新汴河,称为萧濉引河。
沱河上段,即新汴河的上源、沱河七(戚)岭子以上的河道,1968年全部截入新汴河。上段从河南省永城市的朱场起,东南向流,经永城北,至徐破楼北进入皖境濉溪县;经洪河头、徐楼闸,穿过青阜铁路桥,在东新建沟口,左纳王引河;过四铺闸后,于二铺东北进入宿州境,至七岭子接新汴河。全长90公里,其中皖境48.5公里,豫境41.5公里;流域面积3936平方公里。河底高程31.56米至21.18米,河底宽64~85米,河宽85~125米,深4.0~6.5米;排涝能力295~535立方米每秒,为5年一遇;防洪能力493~930立方米每秒,为20年一遇。
萧濉新河,即原濉河的上游河道。自萧县的瓦子口起,上承岱河、大沙河来水,南流,经贾窝闸至黄里,左纳湘西河;至会楼右纳洪碱河;于濉溪县城区西侧折东南流,经黄桥闸至陈路口,左纳龙岱河;至符离,左纳闸河;于宿州北的蔡桥进入濉河引河,至小吴家注入新汴河。全长62.1公里,其中濉河引河长8.7公里;流域面积2626平方公里。地面高程:瓦子口33.9米,湘西河口32.8米,会楼32.5米,黄桥闸30.6米,闸河口29.0米,蔡桥28.2米,小吴家26.5米;河宽84~108米,深5.0~6.5米,河底宽55~75米,河底高程28.60~21.28米;除涝和防洪标准分别为5年一遇和20年一遇,排涝能力为236~600立方米每秒;防洪能力为477~1050立方米每秒。比降平均约1/10000。
大沙河,发源于山县王寨,在杜桥流入萧县,经马常庄、朱解庄、张楼至瓦子口入岱河,已改入萧濉新河。大沙河系天然河流,由黄河决口冲刷而成。1974年,按十年一遇标准治理大沙河马常庄至瓦子口段,并把利民沟从董庄桥截流,改道向南经马井至朱解庄入大沙河,主要支流有北湘西河及利民沟上段。大沙河集水面积30000多平方公里,是萧、砀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1973年,在利民沟改道,建马井控制闸一座。在大沙河上建孙庄闸及三座桥。
萧濉引河,上自老符离,下至新汴河,长5.5公里,防洪流量105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600立方米/秒,主要调节濉河和新汴河的流量。
唐河(新北沱河),在濉溪县境内叫巴河,发源于濉溪县杨十楼北,长80.4公里,其中宿州境内16.9公里,流域面积203.7平方公里。宿州境内多年平均水位为11.6米(1952~1980年观测)。最高水位19.58米,发生于1954年7月27日;最低水位16.25米,发生于1976年12月1日。唐河自解放后有过三次变迁,第一次是1949年,原河自蔡桥经老符离、灰古、蒿沟南到观音堂。第二次是1966年,从马大庄截入沱河,改名为新北沱河。第三次是1976年新汴河开挖后,萧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使唐河上段河水可经地下涵道入沱河,唐河下段则流入濉河。过去唐河亦称南股河,与濉河同为黄河分水道。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新汴河
北涡河以东地区,主要水系分濉河、漴潼河两大流域。濉河原有流域面积6872平方公里;漴潼河原有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皖境9864平方公里,豫境6136平方公里。宿州市辖两个流域面积有15295平方公里,处流域的中下游,地势较低,沿淮大部为洼地,水系内河道排水能力低,常受上游来水占满河槽,本区内涝严重,沿淮低洼地区则洪涝频繁发生。为了缓解矛盾,上、中、下游共同受益,经国家批准,于1966年冬至1970年春,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汴河(通济渠),故命名新汴河。
河道治理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新汴河治理工程。新汴河治理工程是《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新一轮治淮骨干工程,是进一步治淮工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针对新汴河河道、堤防、涵闸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工程建成后,新汴河原有的防洪排涝能力得以恢复、巩固。2013年4月新汴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2016年4月全部完成。2017年1月17日,宿州新汴河治理工程完工。2018年10月17日至18日,淮委会同江苏省水利厅成立竣工技术预验收专家组,完成了新汴河治理工程(江苏省境内)竣工技术预验收工作;10月19日,验收委员会通过察看现场、听取工作报告、查阅资料及充分讨论,认为新汴河治理工程(江苏省境内)已按批准的设计内容完成,工程质量合格,竣工决算已通过审计,有关专项验收已完成,工程初期运行正常,同意新汴河治理工程(江苏省境内)通过竣工验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自此,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有3项进行了竣工验收。2020年12月15日至18日,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安徽省水利厅在宿州市主持召开了安徽省新汴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会议;验收委员会通过查看工程现场,观看声像资料,听取工作报告,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充分研究讨论,同意安徽省新汴河治理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建筑物工程
新汴河,由上至下建有符离闸、宿州闸、灵西闸、团结闸、沱引河闸,均同时附建100吨级船闸和设置抽水站。干流上的枢纽建筑主要有:
新汴河宿州闸枢纽(宿州闸):宿州闸枢纽由节制闸、船闸、翻水站、公路桥组成。新汴河堤距由350米渐变成250米,中泓河底宽130米。当时,宿县人民政府成立宿县闸(今宿州闸)指挥所,负责土方及建筑物工程施工。
1968年10月28日,在备料只有10%,又无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由宿县闸(今宿州闸)指挥所一边组织民工挖基坑,一边抽100多名民工组成建筑队,在20名宿东煤矿技术工人指导下,于11月4日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民工边干边学,施工技术逐步提高,底板浇筑提前完成任务。
节制闸于1969年10月1日竣工,完成土方8.4万立方米,石方1.0万立方米,混凝土0.57万立方米。设在节制闸南首的船闸和设在船闸下闸首右岸闸墙上的翻水站,于1969年11月开工,1970年12月竣工。船闸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石方8510立方米,混凝土2765立方米。翻水站完成土方0.3万立方米,石方200立方米,混凝土300立方米。
新汴河灵西闸枢纽:灵西闸枢纽由尼龙橡胶坝、双曲拱桥、船闸、翻水站组成。灵璧县人民政府成立灵西闸工程指挥所组织民工负责土方工程,安徽省水利厅建筑安装队负责建筑物施工。枢纽处河道堤距由560米渐变至250米,河底宽130米。橡胶坝袋的粘结和安装,在北京橡胶十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坝袋的锚固,是由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刘从太提出,经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多次试验和改进,决定以混凝土楔块代替不锈钢螺栓加铸铁块的方法施工。这一安装方法,节约了不锈钢,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优秀科技成果奖。
灵西闸枢纽于1968年春开工,1970年元月开始安装橡胶坝袋,3月10日完成。橡胶坝工程共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石方0.53万立方米,混凝土0.49万立方米。船闸于1969年6月开工,1970年春竣工,共完成土方13万立方米,石方0.43万立方米,混凝土0.299万立方米。翻水站于1969年11月开工,至1971年5月竣工,共完成土方0.2万立方米,石方0.03万立方米,混凝土0.05万立方米。
新灵西闸枢纽,2012年形式建设。2018年灵西船闸下移重建工程启动。新灵西闸位于老灵西闸下游约7.1公里的新汴河河道上,由闸室、两岸连接建筑物、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连接段堤防等建筑物组成。
新汴河团结闸枢纽:团结闸原设计于泗县境兴建,为满足江苏省泗洪县引水灌溉需要,闸址移至徐岗切岭出口以下的泗洪县大桑园。1969年5月30日开工时,四周几十里的泗洪县群众,成群结队敲锣打鼓送给民工和工人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著作。并派出10多辆汽车,抢修10余华里石子路,保证器材运输风雨无阻。为加快工程进度,民工和工人分成三班,日夜轮作。节制闸于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方4.25万立方米,石方0.73万立方米,混凝土0.73万立方米。船闸于1970年2月开工,1971年竣工,共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石方0.11万立方米,混凝土0.54万立方米。翻水站于1970年9月动工,1971年底安装电动机6台,各115千瓦;水泵10台,变压器1台1000千伏安。1976年又安装电动机4台,每台155千瓦,变压器1台1000千伏安。翻水站工程共完成土方0.5万立方米,石方0.12万立方米,混凝土0.11万立方米。
符离集闸,位于埇桥区老苻离乡濉河上。建于1971年11月,竣工于1972年7月。闸长17米,13孔(每孔宽6米),薄壳波浪电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8米,蓄水量为55万立方米,泄洪流量为1005立方米/秒。控制面积2518平方公里。
新北沱河穿汴地下涵,位于宿州城郊新北沱河引河上。建于1966年10月,竣工于1968年3月。闸长225米,6孔,铝平板手、电两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5.80米,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275立方米,控制面积206平方公里。。
同时泗洪县完成的还有:河道与宁徐公路交叉处的拥军桥,另有闸下河漕通溧东的航道(沟通淮、濉航运)等,累计完成土方9836万立方米,石方19.9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6.91万立方米。其中完成县内干流土方1050万立方米。后复增高并延长湖堤,共完成土方535.20万立方米;石方1.99万立方米、混凝土方6868立方米;兴建电力排灌站11座,装机容量2520千瓦。至1989年,新汴河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配套及处理工程
新汴河配套工程包括支流疏浚、灌区建设、涵闸桥梁和港航配套。新汴河一级支流沱河疏浚已与新汴河同期完成,另一支萧濉新河于1970年至1971年治理。王引河、龙岱河、洪碱河、大沙河等二级支流及面上除涝系统也陆续进行了整治。3个枢纽开辟了3个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共58.79万亩;除兴建沿汴引排涵洞19座外,共建站72处,设计灌溉面积达38.51万亩;3座穿汴地下涵、3座公路桥,1座津浦铁路桥、沱河进水闸,小俞闸加固和在影响地区处理工程中列支经费的新汴河车门山公路桥,均于1970年10月前完成;除3座枢纽的船闸及闸下航槽外,1972年先后建成宿县港、灵璧港、泗县港。1974年增建汴沱引河船闸,1987年建成青龙山港,港口设计年总货运吞吐量155万吨。
影响地区处理工程均由工程所在县设计并施工。安徽境内完成土方542.65万立方米,石方1.298万立方米,混凝土0.549万立方米。江苏泗洪县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石方3万立方米,混凝土0.247万立方米。影响地区全部处理工程于1970年底完成。
文化活动
美食小吃
sa汤
SA汤,中国名汤,是中国特色传统风味小吃。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宿州偶尝此汤,大加赞赏,从此SA汤声名远播。现今撒汤传遍江淮大地,成为风味独特的著名小吃。
2006年,SA汤被宿州市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5月,央视七套每日农经》栏目组专程前来宿州采访,节目向全球播出。2016年11月18日,宿州SA汤入选中国金牌旅游小吃200强称号。
新汴河
水煎包,宿州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属豫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东京汴梁城(古都开封),在华北和中原地区颇为流行。
赛事
新汴河
宿州每年举办宿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2016年,赛事主题为“激情马拉松最忆在宿州”,赛事规模5000人,包括半程马拉松2000人,10公里健身跑1000人,迷你马拉松2000人,比赛时长约3个小时。
旅游信息
1、市内乘坐2路、3路、22路到三角洲生态公园或者汴河景观带站,乘坐601路天鹅湾站即可到达。
2、公共自行车:景区内设置多个公共自行车借还点,比如三角洲公园南门、天鹅湾西、三角洲北、欢乐岛、大泽惊雷、符离兵、淮海硝烟等等均可借还;同时宿州公共自行车均已开通支付宝扫码租车,及您的蚂蚁花呗信用度在600分以上即可免费使用宿州公共自行车,无需押金,单次借车时间在30分钟以内免费,超时没30分钟0.5元,有支付宝代扣。
3、开车更加便捷,周边有大型免费停车场。
工程背景
安徽省宿州地区,古代有睢、蕲、、涡、淮诸水,为南北水运要冲。
古汴水(通济渠)自河南荥阳上承黄河来水,东经虞城夏邑,又经砀山故城北,萧县东南北流,在彭城郡(今徐州)之(南)东北角与泗水会。唐白居易有“汴、泗交流郡城角”诗。
隋大业元年(605年),凿通济渠,使汴水,“别而东南入于淮于是汴水(故道)竭”。通济渠从浚仪(今开封)东,与原汴水故道分途,经陈留、雍邱(今杞县)、宋城(今商丘)、永城、宿州、灵璧、夏邱(今泗县)至清口入淮。因上游从板渚至开封的一段仍沿用入泗的汴河上游故道,故亦名汴河。唐宋时,经埇桥的汴水为京师至东南的主要槽运要道。经汴水调进的粮食,从初时的20万担,至宋太宗太平兴国达300万担,后又增至800万担。所以(宋史》称“汴河乃建国之本”。后来,宋室南迁,汴河已不为运道所经,逐渐荒于疏浚而淤没。
黄河夺淮后,先湮汴水,继塞睢、上游,再淤汴河,终夺淮水尾闾并滞为洪泽湖。改流入淮的睢水也和涡、(今名浍河)、(今名沱河)、淝一样,河床淤浅,出口受阻,排水不畅,每至汛期,洪水横流,村舍田野顿成泽国,如遇干旱,赤地千里。
1950年代,对淮北主要支流进行了低标准治理,排水条件有所改善,但主客水这一主要矛盾没有解决。濉河流域面积6872平方公里,出口平槽泄量仅343立方米每秒。潼河流域面积16197平方公里,出口排洪流量仅为1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大水,潼河流域有28亿立方米来水量滞留宿县专区沿河洼地。1963年大水,宿县专区午秋两季遭灾,成灾面积达1380万亩,受灾人口422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99.2%。
为彻底解决行洪排涝问题及保证河南客水的畅通下泄,从而使淮北地区濉河河水和内水高低分排,洪涝分开,消除上下游的治水矛盾,减轻平原地区的内涝灾害。时宿县专区开始提出对淮北水系进行综合治理。1964年元月,安徽、江苏两省协商提出了《关于苏皖边界水利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濉河下游改道入洪泽湖溧河洼。是年2月,安徽、河南两省协商提出《关于豫东地区与安徽省边界水利问题的处理意见》,双方同意尽快治理沱河。以上两个报告均上报国务院审批。是年3月10日,宿县专区水电局按中共宿县地委指示,提出截浍河、沱河、濉河、奎河的新沱河方案发至各县征求意见。中共宿县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专区水电局关于讨论意见的汇报后,决定采用新沱河方案。是年8月,新沱河易名新汴河。是年9月,安徽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在宿县专区水电局派员参与下,吸取各方面建议和意见,编制出《新汴河工程规划报告》和《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
工程建设
1966年6月22日,宿县专员公署成立新汴河工程筹备处,10月成立宿县专区新汴河工程指挥部。全专区9个县和专区水利总队组建10个施工总队,按受益范围动员民工,于11月下旬全线开工,开挖新汴河和濉河引河。
经过三冬四春,历时5年,完成新汴河本干、濉河引河135.9公里的河道开挖和沱河省界以下长48.3公里的河道疏浚。包括河南省支援安徽疏浚沱河民工,最高上工人数达40多万人。1970年5月15日召开了新汴河工程竣工典礼。共完成新汴河本干土方8310.8万立方米,濉河引河土方394.1万立方米,沱河安徽境土方1559.3万立方米(另沱河河南境41.5公里,土方1268.8万立方米)。同时完成本干建筑物10座,濉河引河桥2座,沱河建筑物6座。总计完成国家投资11296.85万元。
新汴河施工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宿县专区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多灾低产面貌,技术人员献身水利事业的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加上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克服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保证了工程施工。整个工地自始至终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劳动竞赛。统一指挥,协作支援,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战胜砂礓、岗地、流沙和淤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先进人物。
河道工程
1966年10月下旬,宿县专区成立新汴河工程指挥部,同时设立党的委员会。专区水利工程总队和受益的9个县,分别成立新汴河工程施工总队,10个大型建筑物工程分别成立指挥所。
  • 一期工程
新汴河第一期工程于196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陆续开工,计划上工22.09万人,实到22.54万人。为保证1967年汛期濉河、沱河客水通过新汴河下泄,本期施工,决定本干线沿河中心线一次挖至河底高程,底宽40米。河堤堆土由迎水坡脚向外堆土,达到设计堤顶高程。1966年12月以后,“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各级领导机构瘫痪,新汴河工地无人领导,被迫于1967年元月放假。经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区军耐心说服“造反派”组织,并决定由宿县军分区和县人民武装部负责人任指挥部和各施工总队的主要领导后,才于1967年2月底、3月初全线复工。施工中发现,沿新汴河河线的粘土层、重粉质壤土和沙壤土层中,均夹有砂。地面以下3米左右,往往有厚度近1米的砂礓盘。锹挖不动,镐刨不进,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固镇县杨庙中队摸索出“悬空切块法”,40多人半天时间切掉200多平方米砂礓,攻克了施工中的难题。怀远县创造了炸药爆破法,提高了工效。指挥部在全线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快了工程进度。1967年5月底,第一期工程基本结束。河底宽只完成30米,堤防堆土侵占滩地40~60米。计划土方3103.83万立方米,实际完成3090.03万立方米。
  • 二期工程
新汴河第二期工程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迟至1968年2月至3月才相继开工。第二期工程除继续开挖新汴河本干外,还实施了沱河疏浚工程。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施工总队以下各级负责人,深入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现场解决施工中具体问题。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的社、队,主动支援后进社队。施工中,物资运输跟不上,河南省商丘专区、江苏省徐州、淮阴市以及安徽合肥、蚌埠市等地,先后派出180余辆汽车,日夜不停地帮助运送物资。昆明、沈阳、广州、福州、济南、南京等6大区军,先后支援20多万双军鞋和大批雨衣等物资,给了新汴河建设者极大鼓舞。第二期工程于196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陆续完成。计划上工21.4万人,实际上工23.33万人。计划土方2302.05万立方米,实际完成2101.22万立方米。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新汴河工程指挥部根据航运规划和前两期施工情况,对新汴河本干断面设计进行了修改。即濉河引河口以下堤距由600米改为560米;底宽由115米,改为戚岭子至宿县闸(今宿州闸)105米,宿县闸(今宿州闸)至芦湾100米,芦湾至徐岗切岭进口95米,团结闸至青双公路桥105米。切岭进口至团结闸、青双公路桥至溧河洼115米不变。增加团结闸至溧河洼航道16公里。
  • 三期工程
第三期工程于1968年11月中旬全面开工,安徽省宿县专区上工人数30.2万人,河南省商丘专区疏浚沱河省界至汪桥段上工人数10万人,总计40.2万人。施工中,民工们对不同土层,以及砂礓、淤泥、流沙等不同土质,创造了“倒扒皮”、“连坡滚”、“搜根掏底”、“连珠爆破”等施工方法,提高了工效,加快了进度。1969年元月大雪,新汴河工地无法施工,民工返乡休息。春天复工,至6月中旬,完成第三期工程。共完成新汴河本干土方2853.85立方米。1969年至1970年5月,进行扫尾工程。濉河引河工程自1966年11月开工,1969年元月完成,共完成土方394.13万立方米。沱河疏浚工程于1969年10月开工,1969年12月底完成,安徽省与河南省共完成土方1559.33万立方米。徐岗切岭段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切岭段长6.7公里,最大挖深19.8米。这里土质坚硬,垂直运距大。为了提高工效,各施工单位调来拖拉机松土。工程指挥部购置64台拉坡机,分别安装在切深较大的工段。有的施工队没有拉坡机,便将胶轮车圈改为倒拉轮拉车运土,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进度。徐岗切岭工程于1966年11月开工,1970年5月完工,共完成土方1378.99万立方米。
工程管理
管理机构
1972年10月,宿县地区成立新汴河修防处,灵璧、泗县成立修防所。以后又相继成立宿县修防所、涵闸管理所及各县堤防管理段。至1989年底,新汴河管理系统有管理人员228人,其中行政干部10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4人,工人97人,合同工55人,离退休人员52人。沿河设立宿县闸(今宿州闸)、唐河地下涵和团结闸3个水文站,进行水文测验。
新汴河河线长,管理任务重。为将新汴河工程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宿县修防所于1986年成立了宿县公安局新汴河堤防派出所。灵璧县修防所与县公安局联合成立灵璧县公安局灵西闸派出所。1990年代以前,团结闸管理所常年聘用江苏省泗洪县车门乡派出所1名工作人员。
水量调度
新汴河工程的水量调度,统一由宿县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调度,其他部门无权发布调度指令。1982年12月28日,宿县地区水利局印发了《新汴河主要建筑物控制运用原则(讨论稿)》。1984年5月24日,宿县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报送了《宿县闸(今宿州闸)、灵西闸、团结闸控制运用办法》。1987年7月11日,《新汴河主要建筑物控制运用原则》通过补充完善,宿县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印发执行。
新汴河工程的水量调度分上游组和中下游组两组进行。上游组的控制运用以宿县闸(今宿州闸)为中心,与濉河符离闸、沱河四铺闸、沱河进水闸、宿东闸、新北沱河地下涵和新汴河两岸引、排水涵闸控制联合运用。中下游组以灵西闸和团结闸为中心,与唐河地下涵、小俞家闸、石梁河地下涵和新汴河两岸引、排水涵闸控制联合运用。上中下游各类建筑物的蓄水位,以及闸门的启闭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河道堤防管理
为切实加强新汴河堤防管理,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3年2月10日颁发《关于河道堤防涵闸管理细则》。为减少堤防水土流失,根据“临河防浪,背河取材”的原则,积极开展了新汴河堤防绿化造林工作。自1973~1979年,国家先后投资18.87万元,共植堤防防浪林木500万株,栽条类500万穴,建苗圃场2个(耕地面积120亩,每年育苗近5万株。)。1972~1981年10年间,宿县地区境内新汴河堤防共有树木270万棵,条类150万穴,树木已有30%成材。共填补堤防雨淋沟8万多条,做土方20余万立方米。加固险工险段40余处,做土方250多万立方米,基本保持了堤防完整。
1982年以前,新汴河一直未遇大洪水,堤防隐患未明显暴露。1982年7月下旬,由于上游连日暴雨,行洪期间,新汴河堤防险象环生,共出现大、小险工险段47处,其中险段29处。为确保大堤安全,中共宿县地委和行署及沿河县、市主要领导人亲临新汴河坐镇指挥,组织民工加高培厚大堤,封堵、加固险工,做土方58万立方米。
1982年汛后,为进一步加固新汴河堤防,由行署水利局测量队对新汴河进行全线测绘,对险工险段作重点测量,绘制新汴河纵、横断面图及险工险段断面图73张。根据测量成果,新汴河修防处编制了新汴河险工险段修复加固计划。是年冬及翌年春,沿河县、市组织民工上堤进行修复加固,完成土方79万立方米,除险38处,达到安全抗御1982年7月型洪水的标准。
新汴河徐岗切岭段,于1970年8月起,确定了护坡范围,实施了堤坡护砌工程。1980~1987年,由宿县行署水利局,实施了切岭段滑坡处理工程。8年间共完成土方46.48万立方米,砌石0.79万立方米,现浇混凝土0.616万立方米,种草皮20.46万平方米,打减压井34眼,砌堤坡纵、横排水沟1.2万多米。1987年6月起,进行了河道、堤防清障工作。
涵闸管理
新汴河涵闸主要有宿州闸、灵西闸、团结闸,新北沱河、唐河、石梁河3座地下涵,沱河进水闸、小俞闸及沿河19座引、排水涵闸,先后成立了管理机构。
1973年2月10日,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先后制订印发了宿县闸(今宿州闸)、灵西闸、团结闸控制运用办法和运行管理要求。1987年,宿县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印发了《新汴河主要建筑物控制运用原则》。
新汴河涵闸工程数量多,管理任务重。自1972年至1988年底,国家从岁修、防汛、基建及新汴河水费收入中,先后拨款464.69万元用于新汴河涵闸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
工程效益
新汴河工程为濉河、沱河、唐河及新北沱河4个流域13554平方公里创造了全面开展治涝的条件,截去濉河、沱河上游6562平方公里的高水直接入洪泽湖,扩大并增加了出口。
新汴河干流工程、影响地区处理工程及其支流萧濉新河、沱河整治工程,国家投资1.57多亿元,群众劳务集资2569.7万元;豫、皖两省配套工程投资7497.06万元(包括劳务集资),总投资2.58多亿元。自1970年基本建成至1983年的14年中,仅防洪、除涝效益就向社会提供24.56亿元纯收益,年值为1.089亿元,益本比4.49。宿县地区的洪涝灾害由1949年至1966年的年均574.92万亩,降低到1967年至1985年的年均207.0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由1949年萧县、砀山县、宿州市、宿县、灵璧县、泗县(1983年8月以后宿县地区所辖政区)的0.61万亩和1965年的34.43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162万亩。粮食产量1949年6.405亿公斤,1988年达到12.4亿公斤,比1949年提高2.34倍。棉花总产量由5.34万担增加到117.60万担。水果总产量由0.041亿公斤增加到1.6亿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505公斤,超过全国、全省水平。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亿公斤。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新汴河航运业的繁荣,进出口物资逐年增加。
新汴河工程为城乡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城镇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为水运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汴河可通航100吨级驳船。沟通和缩短淮北地区与洪泽湖、大运河、长江的水路运输。1975年新汴河通航的当年,年货运量仅为2万吨左右。1985年,年货运量达到38.9万吨。航运年均总效益达到347万元。
除此之外,新汴河工程管理处,利用保护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等多种经营,依法收取水费和水资源费等,使水利经济逐步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旅游开发
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旅游为一体,西起京台高速,东至宿州闸,全长15公里。按“一点两线”布局,“一点”即表现宿州人民治水精神的大型标识雕塑“远航”;“两线”即新汴河两岸,北岸展示发生在宿州大地的4次著名战争及战争文化,南岸展示宿州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厅批准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风景区”。2015年2月26日、27日,水利部专家对新汴河景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6年8月12日,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复新汴河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1月,宿州市新汴河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航道航运
新汴河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流域内矿丰富,主要有煤、铁、建材、大理石、磷等。淮北煤田多分布在新汴河沿岸。
新汴河系由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水利部门联合开凿。1966年11月动工,1970年春完成了新汴河干流及沱河、濉引河土方工程。1971年完成闸坝桥涵等建筑工程。1972年,安徽省交通厅完成了与萧濉新河连贯通航的港口配套工程,共建有青龙山、宿县、灵璧、泗县等年吞吐量为10~15万吨的港口,1975年正式通航。
新汴河开凿之初,是以排洪为主,原工程设计不能满足通航要求。全线土方工程基本结束时,交通部门提议按照通航要求采取了三项补救措施,建成100吨级航道。采取的三项补救措施是:
开挖复式航槽:原挖河道断面宽而浅,枯水时河槽水深不足,上下梯级通航水位不衔接,采取在每级船闸下游加挖复式航槽32公里,灵西闸下至唐河地下涵,挖复式航槽16公里,团结闸下至溧河洼挖复式航槽16公里,共计64公里。航槽底宽为20米,设计通航水深2米,航槽中心位于河槽右侧底宽1/4处,其余64公里均利用水利部门原挖的河道通航。
与水利枢纽配套增建过船设施:从青龙山港至溧河洼入洪泽湖152公里河道,水利上建有符离、宿州、灵西、团结4座节制闸,一律加建船闸,渠化通航。
设置抽水站翻水通航:新汴河和萧濉新河上游均无调蓄水库,通航水源不能保证,分别在宿州、灵西、团结3个枢纽处建抽水站3座,当枯水季节上游来水量不足时,由洪泽湖逐级向上翻水通航。
1984年,经过宿县地区的水利、交通部门共同协商,组成了新汴河管理委员会,加强了用水管理,一举消除了新汴河有水不能通航的人为障碍。从符离以下至洪泽湖,全线通航,航道水深全年都能保持在2米以上,枯水季节也不须翻水,运进的主要是黄沙和化肥,运出的主要是棉花、小麦、山芋干等。
新汴河航道干线航道,航道上建有团结大桥、团结二桥、拥军大桥等3座桥梁,其中拥军大桥已成危桥,团结大桥为碍航桥。
1978年5月始,因淮北地区大旱,新汴河水位枯浅,客运航线断航。
2005年,团结船闸、宿州船闸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
2017年2月份,泗县人民政府分别向安徽省交通厅、宿州市交通局提出了恢复新汴河航运的请求。2017年,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已将新汴河按照四级航道进行规划,纳入全省高等级航道网,同时将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安徽水运发展“十三五”规划,新汴河江苏段航道及其入洪泽湖航线规划等级提高,上下游规划衔接一致,通过两省、两市间的协调,新汴河规划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线恢复通航。
参考资料
[1]
第二节淮河水系航道 · 交通志[引用日期2021-12-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澥河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
记忆:太浦河工程记
南京记忆 | 秦淮新河开挖始末
剪影宿州新汴河景区
洪泽有三河、二河,一河去哪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