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书篇数议上篇

尚书篇数议上篇

何焱林

提要:

⑴《古文尚书》卷数、篇数,由汉及清,唯两人确说,一孔安国《书大序》、一桓君山《新论》,皆四十五卷,五十八篇。

⑵《汉书·艺文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第四条列五十七篇目有“伪《泰誓》三篇,卷二十三。”则古文《书》出壁至少有三篇伪书。阎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⑶惠栋《古文尚书考》:“孔安国古文五十八篇,汉世未曾亡也,三十四篇与伏生同……,特以当日未立于学官,故贾逵马融等虽传孔学,不传逸篇。”“盖古文自胶东庸生已下,代有经师,扶风杜林又得西州漆书,互相考证,卫、贾、马诸君皆传其学。”(《古文尚书考》第八页)其说混沌。

 

上篇

一、两汉篇数

孔安国《书大序》:

①“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②“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群言,以立训传。”又称:“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桓谭《新论》:

“《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十八篇。”

《汉书·艺文志》:

①“《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②“《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1、孔安国《书大序》篇数,与今《尚书》一致,其书五十八篇之成,亦有交割。卷本四十六,序列各篇首,减一卷,为四十五卷。

2、桓谭《新论》:“《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十八篇。”“十八”为“五十八”之讹。

“旧有”者,西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古文立于学官,行于世,人皆可见。今废“古”复立“今”,故称“旧有”。

桓谭(约23-至公元56)由西汉至东汉,其在西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立《古文尚书》于学官,谭由青年以至壮年,当研习,至少见过古文《书》。其所称《古文尚书》四十五卷,五十八篇,系目击,与《书大序》合。

《新论》于桓谭暮年成书,《琴道》一篇犹未杀青,章帝时令班固代其续完。桓谭辞世于建武末,近所谓《武成》篇亡于建武之下限,《古文尚书》犹五十八篇,可信。

3、《汉书·艺文志》称:“《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颜师古注:“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叙赞云:‘后亡失其一篇,故五十七。’”

此为《书》见于史册之最早篇数,班说非无懈可击。

①五十七篇已非《书》初出壁之二十九加十六,四十五篇,明壁《书》已经析分。史不载他人析分,故此析分非安国莫属。安国不作传,析分何为?当时尚有《逸礼》等出壁,未闻安国析《逸礼》为多少篇,因其未注《礼》也。故安国必作《书》传。

②安国称五十八篇,桓谭复称五十八篇。班志称五十七篇,郑玄云:“后亡失一篇。”阎若璩《疏证》第四云:“后见郑康成有言,《武成》逸书建武之际亡,则知所亡者乃《武成》篇也。”

⑴桓谭称四十五卷,五十八篇,班则四十六卷,五十七篇,篇、卷数与谭有差。谭为亲见,班据传闻,书或卷少,可能,卷增多可能性小,桓书先出,班志后成。班少一篇却多谭一卷,班说可疑。

⑵班志称五十七篇,少何篇未言。郑玄称:“武成逸书,建武之际亡。”从班志成书至康成,包括贾、马等从未言少何篇,亦未言五十八篇或五十七篇由何篇组成。则玄当见过五十八及五十七篇,五十七篇,阎已列出,五十八篇,照阎说为东晋梅氏所上,康成无缘一面,何以知其必有《武成》?知其已亡?今《书》诸多篇目并未列入阎所定之五十八篇或五十七篇中,郑见孔传《古文尚书》?则《尚书》从安国一直流传至郑玄,吴、蜀间亦必有人读古文,如是,魏晋《古文尚书》唯藏秘府误!

⑶建武(2557)为刘秀年号,班固(3292)生于建武八年,建武末不过二十五六岁,建武三十年(54)其父彪逝世,彪修成《史记后传》,固始继其业。史称自明帝永平元年(58)至章帝建初七年(82),历二十五年固始成《汉书》,已在建武后二十七年。《武成》篇班固修《汉书》前当亡。

《汉书·律历志》:“《周书·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又称:“《武成》篇曰:‘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则班固修《律历志》时《武成》犹在,《武成》何曾亡于建武?

清惠栋称:“孔安国古文五十八篇,汉世未曾亡也。”或据此立论。郑玄称《武成》篇建武之际亡,误。班志两误:四十五卷误为四十六卷,五十八篇误为五十七篇。

《汉书》为西汉史,非东汉史,《尚书古文经》当载西汉篇数,非东汉篇数,当为“为五十八篇”。《汉书》于此条下未称自注,亦未称“今为五十七篇。”史不以今叙古,郑注《书》五代北宋间亡,但欧阳等修《新唐书》,仍录“郑玄注《古文尚书》九卷。”

③班志何以称《尚书古文经》,不称孔传?

⑴《汉书》成编,在东汉立国几六十年后,两汉重谶纬之学,符瑞之应,东京尤甚。桓谭轻图谶,几遭光武杀害即明证。

孔安国传《尚书》,遵其先人不语“怪、力、乱、神”之训,不以谶纬说经,不合时务,为汉武不喜。“遭巫蛊事未立学官”,不过是孔安国委婉之说。《古文尚书》两汉不立学官,皆因此起。

《古文尚书》西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立于学官几二十年,东汉旋废,重立三家学,说明东汉光武尤不喜朴学,不喜孔传《古文尚书》。

⑵建初四年(79)东汉章帝下诏诸儒大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会议历时月余,班固与会并作记录。会后按章帝旨意,将记录撰成《白虎通义》,将儒学神学化。故班固只称《尚书古文经》,不及孔传,不仅因孔传未立学官,更因安国章句之学与图谶格格不入,班固意在从根本上抹去孔传。

⑶录两段《后汉书·贾逵传》,见两汉朴学与谶纬相争之烈。

贾逵上章帝条呈:“建平中,侍中刘歆欲立《左氏》,……。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二家先师不晓图谶而废立二学,何况孔安国不以图谶说经!
  《贾逵传》:“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虽行于世,未立学官。西汉平帝尚立《古文尚书》,东汉刘炟虽特好《古文尚书》,却不敢违其先祖之旨。

二、隋唐篇数

1、《隋书·经籍志》:

“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

《隋书》虽不言篇数,但称时缺《舜典》一篇。如何缺,何时缺,语焉不详。

《史记三家注·五帝本纪》涉《书·舜典》之裴駰《集解》,全无孔安国说;涉《尧典》者《集解》引孔安国注达二十五六条,徐广约十条,郑玄约九,马融三,王肃仅二条。涉夏者则多孔安国说,涉《禹贡》之《集解》,引孔注百三十余处,郑玄注近七十处,孔注多郑注几一倍。亦见孔注在前,郑注在后。

裴駰南朝宋人,集解时未见孔传《舜典》。《隋书》断梅赜献《书》时缺舜典。余以史无梅赜其人,献《书》其事。清人证《尚书》伪,亦有以为无梅献《书》事者。

古文《舜典》孔传之缺,有四个时间点:

①新莽末天下大乱,秘府所藏古文《书》缺《舜典》,东汉复立三家学,《古文尚书》失去官学地位,虽缺亦不从民间搜补,故班《书》称五十七篇不称五十八篇。但《汉书》成至萧齐建武逾四百年,可能性不大。

②东汉末天下大乱,宫廷所藏图书大量散失,其中《古文尚书》失《舜典》有可能。三足鼎势成,魏、蜀不知立学官设博士否?可考者吴曾立五经于学官,立三家学抑立《古文尚书》不可确知。然西晋立古文于学官,其时古文书不仅宫廷有,民间亦多有,在民间访求一部《古文尚书》,谅不太难。

③西晋末天下大乱,洛阳宫室连同藏书尽化灰蝶。东晋立学官时即缺《舜典》,可能性也不大。西晋既立古文于学官,天下多有,东南未经五胡兵燹,即令司马睿幕府无《尚书》,募求一完整本非难事。若《古文尚书》为王肃伪作,王为晋室外祖,其《书》一定广颁子孙,在晋宗室中搜求一本何难?

两晋非西汉初中期可比,秦火而后,书籍凋残,书写工具唯竹简木牍,书籍量少,得来不易。晋时蔡侯纸已普及,书籍量比之两汉大增。无论伪造或承传,绝不止一本两本,若王肃伪造,凭其官阀财力,绝不会只造一本,更不会将孤本交与外人上献。

④陆德明《经典释文》称:“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

陆说堪疑,何人何时,取王注《尧典》分出《舜典》以续?王肃注《尚书》十卷,唐时犹存,陆氏犹见,裴駰集解时当见王注,《集解》引王注仅二条:

一《史记·五帝本纪》“舜举八凯,使主后土。”《集解》王肃曰:“君治九土之宜。”《史记》此段文不出《舜典》正文,出《孔传》。《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孔注:“舜举八凯,使揆度百事;百事时叙,无废事业。”杜预曰:“后土地官。”《索隱》:“主土。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凯之中。”

一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集解》郑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王肃曰:“五品,五常也。”《孔传》:“五品谓五常,逊顺也。”此注王肃与孔传义同。

《史记》涉《舜典》裴駰《集解》达九十条左右,多马融、郑玄、服虔、徐广等注,集王注仅此两条,此二条确与孔注相涉,能作为“时以为王肃颇类孔氏”之证明?孔注已失,何以判断“王肃颇类孔氏”?梅赜官不过豫章内史,未闻其与晋室有何渊源,肃为晋室外祖,何须找一个《晋书》无名,与己无亲之外人献书?肃又何能未卜先知刘聪会将洛阳宫室烧成白地,中秘书尽化灰蝶,其孙辈举国南逃?而令梅有机会献伪书?

《史记》涉《尧典》集解三十余,集孔安国注二十条以上,集王注仅两条。他则为集徐广、郑玄、马融等。

《史记》涉《禹贡》集解集孔安国几百三十条,集郑玄近七十条,集王肃六条。“至于衡漳”,孔注为“漳水横流”。《索引》按:“孔注以衡为横,非。王肃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正義》:“《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衡、漳水在瀛州东北百二十五里平舒县界也。’”

王自注则“衡、漳二水名。”“伪作”则“漳水横流。”岂非自掴耳光?《古文尚书》岂王肃伪作?

梅赜献书事,不见于《晋书》,不见于南史、北史,不见于其时诸氏杂作,唯见于《隋书》,《隋书》之论不知从何而起?孔颖达称梅赜前晋上,复称东晋初上,非确论。清人丁晏称《书》西晋初已立学官,合于《晋书·荀崧传》。如是晋立学官时即缺《舜典》?《晋书》无载,诸氏杂作不称,陆德明称用王肃注补?若《书》为王肃伪作,陆氏至隋唐犹见王注《尚书》十卷,何以不在西晋补,或东晋补,以成完璧,偏要留下话柄,让后人来补?

孔颖达于《虞书》疏谓,梅赜:“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时已亡失《舜典》一篇,晋末范宁为解时已不得焉。至齐萧鸾建武四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而献之,议者以为孔安国之所注也。值方兴有罪,事亦随寝。至隋开皇二年购慕遗典,乃得其篇焉。然孔注之后历及后汉之末,无人传说。至晋之初犹得存者,虽不列学官,散在民间,事虽久远,故得犹存。”

按孔说《古文尚书》晋初犹在,《舜典》已缺,至隋方募得,然相距太久。《古文尚书》晋初当不止一本,一篇书传抄更容易,何须待数百年方得?然则何以裴集解《舜典》时缺孔传?

窃以为裴駰集解时,手边《书》恰缺《舜典》,裴駰官卑,不便借中秘《书》。《舜典》属今文,集解者集前儒陈说释舜事,不必定于一家,集贾、马、郑、服、王等释足矣!

2、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篇数:

孔颖达《尚书》篇数、篇名与今《尚书》同,本无可议,其卷数可以一说。

《尚书正义》称:“案壁内所得,孔为传者凡五十八篇,为四十六卷。三十三篇与郑注同,二十五篇增多郑注也。”

①四十六卷说与桓谭异,谭称四十五卷。孔安国称四十六卷,为五十九篇。及其传毕,称《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益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原《序》独自成卷,今序冠各篇之首,序之卷亡,各篇所在之卷未闻增减,当由四十六卷减一卷为四十五卷,与桓谭说合。

②《疏》于《书大序》:“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又云:“为四十六卷者,谓除序也。下云‘定五十八篇,既毕’,不更云卷数,明四十六卷故尔。又伏生二十九卷而序在外,故知然矣。”但《书大序》称“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未言去序为四十六卷。又颖达于《虞书》疏称伏生《书》“除《序》尚二十八篇,分出《舜典》、《益稷》、《盘庚》二篇、《康王之诰》为三十三。”即自认二十九篇,序在其中,非“序在外”。

③孔《疏》:“伏生二十九卷而序在外”所据为《艺文志》:“《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但“《欧阳经》三十二卷。”故伏生经若以卷论,欧阳与夏侯二家不同,若以篇论,皆当二十九篇。《艺文志》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若二十九篇即伏生经,篇与卷同,得多十六篇亦当为经而不含序,壁书有经无序?且与《疏》:“伏生《书》除《序》尚二十八篇”相矛盾。伏生二十九篇有序,郑注杜林《书》序尚自为一篇,故与二十九篇同之壁《书》必含《序》。

④卷因书写不同而有差异,篇则基本一致,孔安国五十八篇,前议班固《艺文志》古文经五十七篇之七为八之误。孔颖达五十八篇与安国同,与桓谭、班固同,与王应麟辑,孔广林增订之《尚书郑注》同,郑《书》小序未置各篇之首,故为三十四篇,去序,则与安国析分之伏生《书》同篇。

三十三篇与郑注同。此同非与《书》今文同,参考王应麟、孔广林辑郑注,当为:尧典第一  皋陶谟第二  禹贡第三  甘誓第四  汤誓第五  盘庚第六  盘庚中第七  盘庚下第八  高宗肜日第九  西伯戡黎第十  微子第十一  大誓上第十二  大誓中第十三  大誓下第十四  牧誓第十五  洪范第十六  金縢第十七  大诰第十八  康诰第十九  酒诰第二十  梓材第二十一  召诰第二十二  洛诰第二十三  多士第二十四  无逸第二十五  君奭第二十六  多方第二十七  立政第二十八  顾命第二十九  康王之诰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吕刑第三十二  文侯之命第三十三  秦誓第三十四。王、孔辑无《书序》。

三十三篇同者,盖孔传由《尧典》分出《舜典》,由《皋陶谟》分出《益稷》,孔今文无《泰誓》,由三十四篇减三篇加二篇三十三,此同耳。非数、名全同。

又《史记·五帝纪》三家注集解《尧典》独引郑注二条,与人全引七条,共九条,《舜典》引郑注近三十条,至舜终,集解犹引郑注“息慎”,说明《尧典》果含《舜典》,孔安国从《尧典》分出《舜典》,的是。若《舜典》属十六篇,郑不注十六篇,三家注《史记》之集解所引全是郑玄注《尧典》之文,息慎条在《史记》综述舜一生用二十二能臣,终成大功,天下大治,“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是对舜一生功业之评价,下一节则叙舜崩。是则《尧典》兼叙尧、舜一生事业,试问,另一《舜典》又将何说?证伪诸公能说个子丑寅卯?

贾、马、王所注与郑大致相同,皆出杜林《书》。

孔颖达称张霸伪造者二十四篇为:“郑注《书序》,《舜典》一,《汩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谟》十二,《益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汤诰》十六,《咸有一德》十七,《典宝》十八,《伊训》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冏命》二十四。然此分篇数为二十五,合三十四为五十九篇,四十六卷,与安国说同。孔颖达于此疏于详查。

郑注《书序》与今《书序》同否,不得而知,但唐时郑注犹存,至少从东晋至唐,无人议其与孔传异,只能认同。

综上,孔颖达之篇与卷,有未合理处,应当如桓君山所言,为四十五卷,五十八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梅鷟《尚书考异》考辨方法的检讨(上)
古文尚书冤词 提要
胡治洪 | 《尚书》真伪问题之由来与重辨(上)
陔馀丛考
尚书辨伪发展历史
张舜徽:《书》类叙讲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