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句容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南梁康简王萧绩墓石刻(1996年国务院公布)
萧绩,为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受封为南康郡王,先后都督南徐州、南北兖州、江州等地军事,并四次领石头城军事。因其“寡玩好,少嗜欲,居无仆妾,躬事约俭”,死后谥“简”,故又称南康简王。萧绩卒于梁大通三年(529年),神道石刻当在此后立。
    墓前石刻有辟邪一对,一雌一雄,东西相向而立,相距16.8米。东辟邪为雌性,身长3.85米,高3.40米,颈高1.40米,体围4.20米;西辟邪为雄性,身长3.75米,高3.33米,颈高1.45米,体围4.28米。两辟邪翘首昂视,巨口开张,呈方形,上下唇边各露出两颗牙齿,口中长舌垂至胸际。圆鼻突兀,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颈短而阔,头顶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圆形的凹沟。胸脯前挺圆鼓,两边自上而下刻有旋卷的毛纹,斜向外侧,纷披翻卷,线条轻盈流畅。身有双翼,翼上刻有鱼鳞纹,鳞片朗朗,雕刻粗壮有力。鳞纹后面衬以鸟翅纹,翅上刻四道线条,顺着羽翅往上翘,流畅伸展。四肢硕大粗壮,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足向前,足分五爪,形状似狮,骨节历历分明,长尾下垂抵基座。雕刻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优美,集中体现了梁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
    辟邪以北21米处有两根东西对称的神道石柱,石柱有柱首、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柱首,柱首罩一小盘形圆盖,比柱身略大,成仰覆莲花座,圆盖上立着一只小辟邪,前肢腾越,昂首望天,张口似吼状,形象极为生动。东石柱完好无损,西石柱上的小辟邪遭雷击破损。中部是柱身,圆形,上细下粗,中间柱围2.81米,自上部到神道刻文间,雕刻突起的瓜棱形直纹与绳辫。柱的正面为一块刻文方石,刻有正书楷体“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分三行,每行七字,字径约两寸余;两柱的碑文相同,皆由外向内起读,取其对称。紧接在神道刻文之下的,是一较小的方石,有人称它为“介彻”,正中雕饰一兽面纹。“介彻”下面又围以绳辫,绳辫下边刻双龙交首纹。再往下就是瓜棱纹,纹数二十四道。下部为柱础,柱础上层浮雕蟠螭纹,口中含珠,聚首于柱础前端,尾部相交;下层为柱的方石基座,部分埋于地下。整个石柱形制别致,典雅优美。
   198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隆昌寺的铜殿、无梁殿(1982年省政府公布)
铜殿,在大殿的右上,原悉为范铜所作,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后毁,改建为砖木结构,殿顶部的筒瓦为铜制成。重檐歇山顶,面阔4.67米,进深4.2米,高7.15米。殿前有一亭阁,亭前有汉白玉石坛,坛壁四周雕有莲花图案。
    文殊无梁殿,在铜殿的左侧,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7.62米,进深二间5.62米,内因进深较短,仅用一道砖券代替横梁。
普贤无梁殿,在铜殿的右侧,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7.62米,进深二间5.62米,仅用一道砖券代替横梁。
在两殿的次间各有梯级,各十七级,宽0.6米,下层正立面有一门二窗,皆为圆拱形,门窗上雕刻二龙戏珠、云纹等,出檐不长,屋角起翘也不高。
    2、张家祠堂正厅(1995年省政府公布)
    张家祠堂,建于明代中期,位于句容市后白镇芦江村,为明代南京云南道御史张绅所建,作为张姓祖祠。张绅祖籍河北清河县,系汉留侯张良后人的一支,西晋司空张华为奸人所害,其孙张舆避难江左,于永嘉元年渡江,咸康四年卜筑戴亭(现句容边城镇戴村),为句容张姓一世祖。其后人张常洧在唐代因孝贤被朝廷册封,特建义台忠孝祠(句容城区南门大街),世居句容。张绅就是句容张氏的一支,因家族发展壮大,而迁居芦江村,建祠世代居住。       
张家祠堂原有三组建筑,共五进,中轴为家祠,左右两厢为住宅。现仅存中轴第三进的一座厅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24米,进深11米,七檩,硬山式顶,屋顶坡度平缓。木结构以楠木为主,用料硕大,俗称“楠木厅”。厅前后出檐较远,达1.3米。两山墙下部为青砖叠砌,上部砌空斗墙,并各有砖雕门窗,山墙沿屋顶坡势贴砌砖制博缝。厅内立柱下有青石覆盆柱础,柱顶作卷刹,构件的连接结构多采用形式简单的斗拱、蜀柱、垫板,正中明间脊檩左右下侧装饰三角形的简单木雕,其外缘置叉手,梁作月梁状,主梁略有琴面,梁底沿边刻双线。斗拱外檐二攒一斗三升,内部梁枋间出单拱与重拱,不出挑,内外斗拱坐斗均刻花瓣状,有方有圆,是这座建筑重点装饰的部分。地面皆用方砖斜铺。
张家祠堂建于明代,清末修缮过一次,一直完好保存到解放后,在以后的历次运动中,前后各两进和厢房被拆,只留下现在的第三进五间上厅。1995年和2004年省文物局、市文体局、后白镇政府两次拨款对其进行了维修,现已恢复旧貌,成为芦江张姓祭拜祖先和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
    3、华阳洞摩崖石刻(2006年省政府公布)
    华阳洞位于句容市茅山风景区老虎岗西侧,南离顶宫两公里,北距印宫300米。现洞口上方刻有“华阳洞”3个1米见方的大字,直行排列,楷书,传为苏轼所书。与相连的玉柱洞、仙人洞一起被称为三溶洞,崖壁上留有20多块唐代以来名人雅士的石刻,由于风化剥蚀严重,部分石刻已辨别不清。
相传洞中有天市坛,且有天窗洞在洞中央,秦时名为“句金之坛”,又称“金坛百丈”,故有“第八洞”之称,茅氏三兄弟、陶弘景等曾在此洞中修道传教,著书立说,清康熙南巡,给此洞题过“第八洞天”4个大字。唐代诗人刘长卿以:“渐临华阳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悬洞宫,五云抱深殿。”赞美华阳洞。
华阳洞摩崖石刻对我们研究历代书法、石刻及茅山道教史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七星堆墓群(1999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七星堆古墓区位于西环路和北环路交汇点的西南部,占地3万余平方米,东吴至南朝的墓葬群,现规划为七星堆遗址公园。七星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墓按七星排列,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它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句容古文化特色,现仅存六个封土堆。
“楷书鼻祖”吴《葛府君碑额》在此出土,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云“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君之碑。”该碑高一尺八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三行,行四字,正书,在句容城西门外五里梅家边,是孙吴时期留下的一块声名显赫的碑额,是我国至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用楷书体书写的碑,被尊为“楷书鼻祖”。它的发现和存在,解决了中国古代文字学、书法史上一桩“公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证明晋代有了楷书,进一步证明《兰亭序帖》存在的真实性。
    2、炼丹井(1999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葛洪炼丹井,位于句容市华阳南路延伸段与建设路延伸段交汇点的西南侧,东晋。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青元乃邑之道院,内有石井、泉水清冽。相传葛稚川(葛洪)于此炼丹饮之,可以益寿,故曰青元丹井。”曾一度被誉为容山八井之一,唐代任蕃《葛仙井》诗云:“古井碧沉沉,分明见百味。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园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明代王韶《青元丹井》诗曰:“洞天迥寂无尘埃,仙翁凿井连瑶台。碧梧叶蓉秋屡易,红桃花发春几回。金丹炼就光射日,玉液泻来香满怀。何当一服生羽翰,遨游八极登蓬莱。”
该井含矿物质较多,将该井水注入杯中,水高出杯子有一铜钱厚而不溢。1953年卫生部派人来句容调查葛洪事迹时,将此井拍照,作为资料带走。井上有石井圈,呈六角形,高0.4米,直径0.48米,上刻“丹井”、“灵雨仙泉”、“道光乙未”等字样。
    3、城头山遗址(1999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城头山遗址,位于县城东北句容水库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周坏水,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为高出地面7米的土墩。1981年试掘42平方米,文化层厚3.2-3.8米。可分为三层:底层发现灰坑二个,出土石锛、镞,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灰陶、红衣陶及黑衣陶,纹饰有弦纹、捺窝纹等,常见器形有鼎、甗、釜、匜、罐、盆、刻槽盆、杯、碗、豆等,属崧泽文化晚期;中层较薄,发现灰坑一个,出土石锛、刀、镞、纺轮、骨锥,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黑衣陶、红陶,灰陶较少。出现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形以鬲甗、鼎、缸、罐、盆、钵、杯、豆、为多见,属湖熟文化早、中期;上层石器少见,有残断的锛、斧以及炼铜坩残片、青铜镞,陶器夹砂陶比例大,泥质陶比例减少,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比例略有增加,纹饰种类增多,有弦纹、拍印斜方格纹、菱形填线纹等。陶器以鬲甗、瓮、罐、瓿、盘、豆为主,属湖熟文化晚期至西周。
    4、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2004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坐落在江苏省句容市东南20公里茅山西侧的望母山巅。为纪念在苏南抗战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缅怀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镇江市发动全市3.13万名党员干部捐资兴建。
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碑身高28米,碑前有317级宽16米台阶,空心碑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碑阴刻有114字碑文。整个纪念碑由纪念碑体、台阶、胜利广场、陈毅粟裕铜像、新四军小号手铜像、将军陵园、观景亭、牌坊等七部分组成。
在纪念碑建成开放两年后的1997年春节,当地居民为庆祝新年在这里燃放鞭炮,却无意中发现“碑前放鞭炮,碑上响军号”的奇怪现象,这一现象立即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堪称“世界一绝”。经吉尼斯总部有关专家组实地考察后,2006年4月3日被列入上海吉基尼斯世界纪录。
    5、颜真卿墓(2004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颜真卿墓,位于白兔镇行香虎耳山,唐代。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为李希烈缢杀。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王遂《唐颜鲁公祠记》载:颜真卿死后其子护丧葬句容虎耳山。现存封土径4.5米,存高2米,前为神道,南宋时尚存石龟趺、石柱、石翁仲、供桌等现已不存。明弘治《句容县志》亦有载。在封土旁边现存12座颜真卿后人墓葬。目前行香镇仍有颜氏后裔居住。此处是否系颜真卿墓,或是衣冠冢,尚待今后发掘证实。
    6、浮山土墩墓群(2004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浮山土墩墓群,位于天王镇浮山果圆东南,周代。在约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土墩墓150多个。土墩墓封土直径大部分为10-15米,高约2.5-3米。其中10余个大型土墩墓封土直径为40米,高6米左右。仅浮山村果圆三队,在南北长约750、东西宽约400米的范围内就有土墩墓32座。1974、1975、1977年三次共发掘7座,分别编号为1、2、3、4、5、9和24号。
1974年、1975年、1977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分三次发掘了7座,2005年配合宁常高速公路的建设,南京博物院又发掘了20余座,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一般为泥质陶和几何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和夹砂红陶炊器。其中炊器以鬲、鼎、釜、甑等器型为主;盛器及实用器主要为坛、罐、瓿、碗、盅、盂、钵、豆、盖等;少数墓葬随葬有玦和纺轮,不见生产工具。特别是几何印纹硬陶器以其坚硬的质地和繁缛的几何纹饰而得名,是商周战国时期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物,它的兴衰和没落与当时活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吴越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7、斩龙桥(2007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斩龙桥位于句容市春城镇太子岗村南,桥下河水自西向东由句容春城流往丹徒宝埝,沟通了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现所存桥体建于清代光绪33年。又称赞龙桥,东西向,跨袁相河,单孔石拱桥,青石质。全长16.5米,桥面宽7.4米,净跨6.8米,矢高3.6米。桥体基本保存完整,桥面阶石完好,中间车辙印痕深达5厘米,桥拱上方两侧对称塑有4个龙头装饰,桥面两侧栏杆已损。斩龙桥所在地为古破岗渎旧址,在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作用。相传明朝初年,刘伯温帮朱元璋破除全国之龙脉,来到这里,发现此地龙气很盛,遂拔剑刺向桥所在之地,以斩断龙脉,后在此造桥以断龙脉,起名斩龙桥。
    8、芦江桥(2007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芦江桥位于句容市后白镇淮源村中,跨秦淮中河,西通著名的赤山湖,始建于南宋年间,现所存桥体建于清代光绪13年。又称芦岗桥,南北向,跨秦淮中河,三孔石拱桥,青石质。全长29米,桥面宽4.7米,桥孔净跨分别为6.4、7.5、6.4米,中孔矢高3米。桥体基本保存完整,桥面阶石部分不存, 桥拱上方两侧对称4个龙头装饰仅剩2个,桥面两侧栏杆已损。芦江桥所跨河流是秦淮中河,属秦淮河支流,桥在村中间,是沟通村子南北的重要通道。
    9、三天门(2007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三天门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元符万宁宫,在灵宫殿后、老子神像前的万寿台上。创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原为“金箓道场”拜章上表之圣地,明清两代多有修葺。
三天门高6米,宽2米,门头以上共有四层石雕,一层为二龙戏珠浮雕,二层为石刻三天门横额,三层为五只姿态各异的仙鹤浮雕,四层为梁、檐、脊俱全的石雕门顶。两旁石柱高达6.5米,共分五级,一级方形门柱,边长0.48米,高3.4米;二级立体盘龙柱,高1.5米;三级立体太极石墩,高0.4米;四级莲花石座,高0.4米;五级为两石柱顶巅一对高0.8米、左右相对而视的雄雌坐狮。门之正面横额上刻“三天门”三字,为明嘉靖年间所刻,两侧石柱石刻对联“仙乐撤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门之背面横额上刻“万寿台”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对联:“翠献捧仙台华阳真气,丹崖飞绀殿河上玄风。”整个石坊建筑浑然一体,雕工精细,古朴大方,是茅山留存下来的重要道教建筑物之一。
    10、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2007年镇江市政府公布)
    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位于句容市桥头省财经大学红山分校内,民国建筑。始建于1925年,为当时的教会学校—中华三育研究社;抗日战争中被毁,1948年初,由美国华盛顿神学院院长李博克指导重建,1948年秋建成,社长为美国人林思翰。1951年,将江阴农业技术学校迁来桥头镇,合并成立了江苏省句容农业技术学校,现为省财经大学红山分院。
这组建筑共有23栋,红砖勾缝,木质门窗,中西合璧型建筑。其中有20栋为别墅,别墅有两种类型,12栋为10.5米×10米,8栋为11.5米×10米,1栋教学楼为14.5米×39米,1 栋办公楼为22.5米×9米 ,1栋水塔为14.5米×6.8米 。                                                                                                                          四、句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华阳书院(1996年句容县政府公布)
    位于葛仙湖公园。旧址在现第二中学内,由明代状元李春芳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创建,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周光斗于城西(现市人民医院内)购民宅,改为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天,在华阳书院创办了句容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2003年,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体搬迁至葛仙湖公园。
2、新四军修械所遗址(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磨盘山区苏家大凹,现仅存遗址。苏南军工部门修械所由1941年5月成立的新四军六师军实科骨干组成,当时只有十几个人。苏剑雄任所长,程远任政治指导员,修理机枪、步枪、打不响的子弹和掷弹筒等,并试造手榴弹。1942年夏,军工生产人员不断增加,最多时有一百二三十人,相应机构也逐步健全。1943年3月,修械所全体人员和设备通过敌伪封锁线,从丹阳、武进、金坛三县交界处秘密转移到句容磨盘山地区。
3、新四军医疗所遗址(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磨盘山区苏家大凹,现仅存遗址。1942年1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了卫生部,为了医治伤病员,在芦深汊多,水网交错的圩里成立了第三疗养所,由朱潮兼同志任所长。第三疗养所选择了毛竹林和杉树林密布的磨盘山作为固定的重伤组,重伤组由一个医生、两个护士、一个炊事员和一个招呼员负责。疗养所住在毛竹林深处搭建的草棚里,吃的用的依靠群众支持,在茅山战斗的干部、战士、地方党的同志和许多老百姓都在这个疗养所看过病,养过伤,大家又把这里叫“竹林医院”。
4、新四军水坝(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磨盘山区陈庄村西, 1938年6、7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歇在现在的天王镇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水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
5、大山边遗址(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郭庄镇东岗头村南约170米,商周遗址,四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5米,顶上北高南低,成缓坡。地表有灰土及烧土地,地表散见夹砂红陶鬲、鼎及黑皮磨光陶等残片。属湖熟文化遗存。
6、破岗渎遗址(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在句容县城东南二十二里,春城乡城盖村南、粮站北的岗坡切岭,是历史上的破岗渎遗址。该渎为六朝时开凿,是当时联系京都建邺(今南京市)与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对于建邺城市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至隋灭陈,由于全国重新统一,建康不再作为都城,破冈渎的漕运作用随之丧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断流。破冈渎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
7、上容渎遗址(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华阳镇东北河头村东侧,西接句容河,东通洛阳河。梁代避太子讳,遂废破岗渎,开上容渎在句容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河。后至陈高祖即位,又废上容渎更修破岗渎。
8、下袁土墩墓群(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茅山镇玉晨下袁村北约300-500米,周代。共有17座封土墩。地处低丘岗背,呈南北向分布。墩高约2-4米,底径约15-25米。地面偶见夹砂红陶鼎足、鬲足,泥质灰黑陶及印纹硬陶的残片。
9、更楼(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天王镇么盘孙岗陈巷村,建于清末民初。全用砖砌,平面呈方形,顶平,下部大,有收分。底每边长4米,高约13米。过去作警员打更之用。
10、映月桥(2008年句容市政府公布)
    位于天王镇老街内,清光绪四年(1878)建。南北向,跨南河,单孔石拱桥,全长19米,桥面宽5.4米,净跨6.5米。矢高4.3米,水深2.7米。
五、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
1、隆昌寺明清古建筑群
宝华山隆昌寺,原名千华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赐“护国圣化隆昌寺”额,更名为隆昌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赐书“慧居寺”额,改为慧居寺,后复用隆昌寺名至今。隆昌寺全寺原有殿、堂、楼、坛及下院千间,民间传说为九百九十九间半,它依山而建,规模宏伟,雕饰精美,独具一格,现存古代房舍200余间,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铜殿,原悉为范铜所作,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后毁,改建为砖木结构,殿顶部的筒瓦为铜制成。文殊无梁殿,在铜殿的左侧,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单檐歇山顶。普贤无梁殿,在铜殿的右侧,妙峰和尚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见月和尚建于康熙十年(1671年),重檐硬山顶。大悲楼,见月和尚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檐硬山顶。大雄宝殿左楼,上为净土坛,下为方丈,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檐硬山顶。大雄宝殿右楼,为藏经楼,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檐硬山顶。大悲楼左楼,上为净土坛,下为官客堂,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檐硬山顶。大悲楼右楼,上为大悲坛,下为楞严堂,三昧和尚建于明代崇祯年间,重檐硬山顶。左厢翼楼,为准提堂和地藏堂,三昧和尚建于明代崇祯年间,重檐硬山顶。右厢翼楼,为文殊堂和伽蓝堂,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檐硬山顶。
2、城上村遗址
城上村遗址位于黄梅镇大卓城上村南,距离市高级中学仅2.5公里,北纬31°59′08″9,东经119°10′31″1,海拔高程31.7米,面积70650平方米。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极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是江苏省上榜的三处新发现之一。
今年6月份,市博物馆请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勘探,根据调查、钻探结果可知:城上村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遗址南部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迹,北部有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北部东侧剖面第⑧层及其以下堆积、中部西侧剖面第⑩层及其以下堆积为新石器时代地层,推测遗址于新石器时代使用时间可能较短,因而地层堆积较薄。商周时期,遗址得到延用,且使用时间较长,因而地层堆积较厚。
据《句容地名录》(句容市地名委员会编,1983年)记载,“城上,原名北城上,在县城北5公里。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据《晋书》记载,陶侃曾率军与苏峻叛军在南京、句容一带作战。此次调查、钻探虽未能发现东晋时期的遗迹、遗物,但遗址的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明显高于遗址中部,遗址东南角现为民房,据房主说东南角原先亦高出其他地方很多,是其盖房时推平的。整个遗址明显高出周围地表,有环壕围绕,其四角又高出中部,具有明显的军事作用。陶侃平叛时于此短暂驻军的可能性极大。
城上村遗址面积大、保存好,地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是目前苏南地区同类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对于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和商周时期湖熟文化及吴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春城土墩墓群
位于茅山镇何庄村百培山一带,地处低丘土岗的百培山,海拔在20-30余米之间,呈老虎爪形四面延伸,山上土墩数以百计。封土墩多为小型,墩高1.5-2.5米,底径12-20米;处于其间居中位置的少数土墩规模稍大,墩高约3-4米,底径约18-25米。墓群又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间单元,其中,居南北两端的3座规模较大,墩高约6-8米,底径约30-40米。靠近杨家棚村北的1座土墩规模最大,约10米,底径约50米。根据现场调查,该土墩墓群包括春城百培山土墩墓群、杨家棚土墩墓群、二圣百培山土墩墓群共有112座土墩墓,大、中、小型都有,保存数量是整个茅山地区最为集中的一处,地处二圣水库东岸,交通环境相对滞后,周边没有工业项目,保存状况良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人为的破坏。
句容境内共有周代土墩墓652座,是句容古代文明的突出代表。为配合宁常高速公路建设,2005年,省文物局组织人员对涉及的40座土墩墓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3800件,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南土墩墓博物馆已经在茅山风景区破土动工,土墩墓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正在成为句容旅游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百培山土墩墓群是我市土墩墓最为密集地区,地处二圣水库东岸,也不是工业区,申报成功对接受茅山旅游辐射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六、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
1、隆昌寺明清古建筑群(简介见国保申报项目)
2、城上村遗址(简介见国保申报项目)
3、春城土墩墓群(简介见国保申报项目)
4、见月和尚墓
见月(1601-1679年),中国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楚雄县人,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38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并为大众讲戒,“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中国佛教史》)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圆寂,以衣钵戒本授读体,继承法席,主持宝华山30余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南大饥,见月募化赈粥50多日,救活饥民数以万计。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圆寂,终年79岁,其著述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十部传世。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数十人,近世律宗之重兴,至读体集大成,法席之盛,近古以来未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也较为显著。
见月墓在隆昌寺西北方,有石阶可攀,最外层为乱石垒成,墓园地面有条形青石铺砌。石冢为环形结构,墓塔由三块巨石垒成,高约2米,上下石宽为1-1.3米,上刻莲瓣纹,中间之石宽为0.56米,上刻“传南山宗中兴止作宝华第二代见月律师塔”,塔顶有一石顶,圆如大盆。
5、炼丹井(简介见镇江市级)
6、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简介见镇江市级)
7、茅山道院
茅山道院包括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其中又有若干宫、殿组成。
九霄万福宫,简称九霄宫、顶宫,坐落于大茅峰顶,其建筑群依山而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为茅山“三宫五观”至首。每到香期,这里香客如云游人如织,是旅游及朝山进香首选之地。
该宫始于汉代。初建石坛石屋,祀三茅真君石像。齐梁间易为殿宇。元延祐三年(1316年),敕建赐额圣祐观,专祀大茅真君茅盈。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赐名"九霄万福宫"。
宫内原有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王殿,藏经、圣师两楼阁。毓祥、绕秀、怡云、种壁、礼真、仪鹤六道院,及道舍、客堂等建筑一百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殿宇金碧辉煌,整座宫观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后经多次战乱破坏严重。
抗日战争后,残存20余间。1982年开始修复,至1994年已修缮了灵官殿、太元宝殿、龙王殿、宝藏库、飞升台、三天门、仪鹄、迎旭道院和经堂等。新建了藏经楼、怡云楼、白鹤厅、二圣殿、养真堂(宾馆)、九霄餐厅、东山门、西山门、龙池、九龙壁和坍墀、栏杆等。程控电话、水电交通、设施齐全,公路、索道直达宫门。今日九霄宫既保留古时风貌,又有现代风采,终日香烟线绕,游人络绎不绝。
元符万宁宫,座落在茅山积金峰,与大茅峰遥遥相望,简称元符宫或印宫。“顶宫一炷香,印宫一颗印”,该宫原是摆放茅山镇山之宝“玉印”的地方,是叫印宫的原故。这里有载入吉尼斯纪录的露天老子神像、神奇的怪坡、奇特的天然蜂窝、神秘的地面“符图”等景点,是令你入奇、入迷的地方。
梁代天监时(503~519年)陶弘景结庐于"龙池"旁修炼,唐至德中(756~757年)建"火烧宫",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道士张明真结庐于此,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为"延真庵",五年(1027年)为"天圣观",嘉祐中(1056~1063年)蜀人王略修炼于此。
宫后为"潜神庵",系茅山上清第25代宗师刘混康修炼之地。绍圣四年(1098年)始建"元将观",历时九载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建成,徽宗赐额"元符万宁宫",令江宁府发兵200人,供元符宫及崇禧观巡逻洒扫。其时建筑宏伟,蔚为壮观,殿宇层层而上,房舍院院相连,宫前是睹星门,正中为天宁万福殿,祀三茅真君,左玉册殿,右九锡殿,东庞景福万年殿,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面庞飞天法轮殿,藏朝廷赐茅山之道经,又有主签殿、北极阁、万寿台、宗坛洞、句曲山神们、广济龙王调、本官神护圣侯词,本宫二使者灵祐、灵护侯词与三秦、九真、众妙、大有、震灵五神堂及东秀、西需、观云、启明、野隐、勉斋、栖碧、东斋、乐泉、览秀、云林、真隐、监斋13房道院。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毁于盗火。高宗敕赐重建,并御书宫额。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又扩建,理宗时(1225~1264年),帝亲敕茅山上清第38代宗师蒋宗被修建"上清宗坛"并御书"上清宗坛"碑置宗坛调。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因渐倾毁,由江宁李君华和茅山道士陈真福重尊,后李君华之子李曙又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复原有规模。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在茅山交战,宫内大部分建筑遭毁,抗战期间又遭日军烧杀,宫内仅存灵官殿、大元宝殿、及酉斋、勉斋等道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宫内殿堂得到保护。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波及,1985年开始修复,已修建了灵官殿、睹星门、碑亭、万寿台、三天门、太元宝殿、勉斋道院,新建了东岳殿、斋堂、坍墀、栏杆、山门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发掘江南土墩墓发现一罐鸭蛋腌了2500年(图)
江苏这个古县很奇特,隶属镇江却被称为南京的新东郊,景点太多了
镇江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到江苏镇江旅游必去的10个景点,风光如画,赶紧收藏!
骑行中江10,句容到武进上
镇江市VS扬州江都区→句容市第4届“茅山杯”门球邀请赛决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