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建故事》王乐意:平凡铁建人的非凡“编塑”艺术
被采访人简介:

         苏景明,男,山西太原市人,1952年生,1970年5月-1971年11月在原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一连二排排长,后分配到太原化肥厂水汽车间工人,1985年调山西省化工厅工作,2002年退休。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中国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 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类。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苏景明作为中国塑料绳编的重要传承人,通过几十年不懈的追求,创造了中华塑编艺术的'绝版神话'。

        苏景明的作品多取材自历史、戏剧中的人物,编织历史人物不能违背传统,人物本身是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而且一点儿懒都不能偷,必须从头到尾构思好才能下手。“这门绝活儿是塑形艺术里最难的,因为它们没心没骨架,木雕和石雕在塑造的过程中还能修改,但这项活儿必须是一次性成功,加、减、胖、瘦必须一次性拿捏好,错一点儿都不能重改。”

         苏景明的代表作品有:关公夜读春秋、昭君出塞、嫦娥奔月、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他的多次在全国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中斩获优秀奖杯。他用长达3年4个月编织完成的'56个民族迎奥运',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北京奥组委举办的民间艺术精品展上,受到高度评价。'四大天王'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万件民间艺术珍品展'银奖。



《铁建故事》王乐意:平凡铁建人的非凡“编塑”艺术

----访原铁建兵团一师二团一连战友、中国塑料绳编艺人 苏景明


     采   访:王乐意

 ■    被访人:苏景明

 ■    摄   影:王乐意


11月9日上午,我接到了原铁建兵团一师二团苏景明的电话,说要我帮助他拍一组工艺作品照片。电话里说:“你不能推辞,人家要求很高,别人拍不了。过来再说吧,你立马过来。”我和苏景明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不能推辞,放下电话,欣然前往。




到了苏景明家里,才知道原来是他收到了中集邮北京南区邮电局、中国邮币卡在线邮票设计部服务中心一封邀请函,《关于制作出版“和谐中华--中华文化名家艺术风采专题纪念集邮珍藏册”的函》,需要他提供500字以内个人艺术简历一份、18-20张高清晰代表作品图片,像素用光要讲究。还要提供国家或行业单位认可的工艺美术大师、美术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证书、行业协会会员证书、学院教授证书等复印件或电子照片等。

一见面,苏景明就说,反正这事情就全交给你了,我也不会电脑,你拍好照片并编辑好,还要替我写好简介,再帮我发到中国邮币卡邮票设计部服务中心。



我支三脚架,准备相机,他已经把一系列作品摆到了我面前。每件作品大小不等,我看大部分都是宽不到20公分、高有30公分。我看他编织这些人物作品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和工夫。

我说:“好家伙,你这两年可没闲着啊,编了这么多。”

他说:“正在按照计划完成中国传统人物系列作品。还要编五十六个民族的人物呢。”

我和苏景明交往已三十春秋,前些年曾采访过他,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做过宣传。这次我俩边拍边聊,从头至尾的聊。


30年来,今天还是第一次听他认认真真的讲他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用塑料绳编制立体人物造型的民间艺人的“前世今生”。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中国内陆的各大中城市中,风靡着编玻璃丝(塑料绳)的全民热捧之风,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编,花样繁多,乐此不疲。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用低赚的成本,玩有趣的手工,得可爱的玩意儿,弥补文化精神的单调,是它风靡的重要原因。



他拿起一团塑料绳说:“这个东西,五六十年代才有的,太原话叫‘辫绳绳’。我小的时候,女孩子梳头时,总是手里拿着玻璃丝玩。大人们也玩儿了,编个鱼、编个虾、编个玉米穗。当然,现在我就把它给改进了,编关羽、花木兰、岳飞、西游记人物、三国演义人物等,难度也大多了,要不咋称为“艺术作品”呢。

他说,那个年代,编的有各式各样的东西,鸡、鱼、花、草的什么都有。拴在钥匙上和书包上。也是我能记住的,就是编大虾了,用医院里的透明输液管编,也有用橙色的的塑料绳编的大虾,编出来的就是亮晶晶的红色大虾。



大虾可以做钥匙的挂坠,也可以自己拿着玩,最大的作用,是女孩子们用时间和辛苦换来的成就感。当时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女孩子们集成一堆,互相传授,最后大家全都身怀绝技了。大一点女孩会用塑料绳编小金鱼什么的当钥匙链。那时用的细红绳,一毛钱给十根。

我边听他讲,边看着他不停地给我摆弄这些作品,我从相机镜头里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关羽》《关羽读春秋》,产生了一种敬佩的心情。因为我知道,他是我们山西省化工厅行政处的维修工人,平时和管钳打交道的手怎么会这么巧呢。

我说:“你从多大开始就喜欢上了?”

他想了想说:“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大概就是13岁吧。”

他回忆说,因为家庭原因,我从小耳濡目染,对“编塑”有了很多的了解。第一次他尝试着用塑料绳编制出一套戏剧版的唐僧师徒四人,让周围那些成年人连声称奇。

说着,他拿出了这套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经有30多年,它们的颜色形态居然也没有太大变化。他说,这就是塑料绳的好处。这套东西虽然从造型到做工都没法跟现在的作品比,颜色搭配不是很好,编织的手法也比较简单。“但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下子开启了我生活的一扇窗户,我开始和大人们学习、讨教,而我的手艺日益增长,使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乐趣。那时候我显得很自信,我就觉得我会编的更好。”

70年代的钥匙链上的《虾》


1970年5月初,是苏景明人生的转折。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招人,他说老在家闲着,没事干,有时间就编这些东西。参加工作了,去了铁建兵团,他被分配到铁建二团一连,在二排任排长。

他回忆说:“我从家走的时候,还不忘带了五颜六色的好几团塑料绳。结果,去了铁建,刚开始时那一段时间,挖土抬筐垫路基,累的根本顾不上编,也没有那心思。”

据他说,在后来慢慢的对铁建生活也习惯了,施工任务也不那么紧张了。战友们星期天去买镇上买东西,出去逛,他就把要买的东西让战友们给捎上,开始又重新拾起了塑料绳,无数次地拆了编、编了拆,没有人商量、没有在家时可以询问大人们,只能靠自己在一次次不满意中寻求突破,渐渐地,红脸的关公,骑着枣红色的赤兔马,绿袍飘飘……。



塑编《蝴蝶》


他笑笑说,编的最多得就是咱们铁建施工抬土用的筐子了,也编过抬筐的人物。那时候我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编了个男前女后抬筐的,战友们的赞叹声不绝于耳,直夸:“像,真像!能用塑料绳编出这些玩意儿,真是不简单。”“太美了!”就是在战友们的赞扬声中,他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没有丢掉。

1971年10月,苏景明分配工作到了太原化肥厂水汽车间。每天忙着和师傅钻研工作上的技术,后来成家后,更是忙家务,没有时间再去创作新的塑料绳编作品了。他说,偶尔也编一些,也是“小打小闹”,给同事们玩的钥匙链、小蝴蝶、小猴子、小兔子等。


给钥匙链上编的《金鱼》


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铁建人对工作踏踏实实的态度,对我以后学习“编塑”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铁建兵团是我人生起步的第一步。


一晃就到了2002年,女儿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要求得有个特长和个人爱好的。为了让女儿掌握这门才艺,他开始又重操旧业了。后来,女儿顺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后,他也就放不下了,又重新找来了塑料绳,开始沉下心来编,编一些中国传统人物。



我说:“你编的时候是不是还得画个图之类的。”

 “我从不绘制造型设计图”。他告诉我,每当他开始一件作品,都要先花大量的时间翻阅相关版本的资料,然后在心里反复揣摩人物的形象,计算编制的经线纬线的交错排列位置。



他强调,编创的每一个作品,里面都没有骨架和任何填充物,看似简单的外形,实则复杂之至,就靠着塑料绳的精密排列支撑起立体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不仅需要作者高超的技能,还需要他对美对艺术高度的审美能力。通常从开始构思到编制成功一件作品需要花费长达数月的时间。

他说,“没有人能给你指点,和你交流,一切都要自己琢磨,要把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细微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我开始学习中国画的构图,参加一些美术展览,学习人物造型,色彩也摹拟画作原先的颜色,熏陶艺术修养,“编塑”,编出画面的境界。可以说是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苏景明说。

他靠着自己在寂寞中的坚持,完成了塑料绳编小工艺到一门民间艺术门类的转变。他在继承传统手工编制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技法的复杂新颖多变,运用塑与形的起承转合,塑造立体的人物造型。

塑料绳编塑不同于泥塑和面塑,五颜六色的塑料绳要编成一个人物,需要百余根经纬线相互交织,编花超过3万个,人物造型需要提前打好腹稿,编织中不能拆不能改,一根绳也不能错扣。



2008年,苏景明的“编塑”难度再次加大,他开始按脸谱编织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像人物里骑的马,马的肌肉都要有力度和渐变,都需要多少次的应用多种“技法”完成。

数十年来,苏景明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编塑”。作品的蜚声全国,他不但是国家、省市级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也被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收藏,深受收藏家喜爱。



苏景明把简单的塑料绳编织升华成了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编塑”。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也把他列为民间工艺的“薪火传人”。

此时,我突然觉得,他说的每句话都具权威性。

他说,前几年,他还参加过一些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后来,他对商业味过浓的展览失去了兴趣。这几年,退休后,除了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展览和省里组织的重要活动,他基本上都在家里,继续独自研究、完善自己的艺术。

他发现,戏剧人物衣着艳丽、脸谱多样的特点最符合塑料绳编,就集中精力创作这方面的作品。现在已经完成了 《三国之五虎将》《三岔口》《京剧穆桂英》《京剧霸王别姬》《八仙过海》等近百个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编塑”是一项神奇的工艺,几股塑料绳经过用心结扣编制,就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然而,历史从“辫绳绳”( 玻璃丝)淡出生活还不到四十年,人们就忘记了曾经的往事,往日的经历与绳编情感的许多故事,我们这些过来人不说,怕是没人能告诉后人了。



他对我说:“咱铁建人,有一种精神,就是不图什么名利,就是一个喜欢。我希望我的作品有一天也能像‘泥人张’那样为世人所认可。我总觉得,一个时代应该有自己时代留给后人的民间优秀的东西。当然,我不是说那些祖宗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不好,而是我希望当代人也能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



他谈到,现在,有人竟然会把这些绳编当成西洋结,这好比让自家的孩子,认错了老祖,不是罪过吗?绳子的艺术在中国,中国在大陆。无论是传承古代的,还是后来创新的,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代人观念理不清楚,到后辈人就更说不明白了。



苏景明和我说,他目前虽然到处请,到处叫,看的好像很火。但他有莫大的烦恼,他的“编塑”因为工艺极其复杂,难以觅到愿意学习的传人;尽管作品呼声很高,但由于衡量标准的不同,甚至不能算一种文化传承。目前苏景明虽已编塑了百余件全国绝无仅有的作品,但近来却萌生退意,忧虑这项绝活由他开始也由他结束。



他叹了口气说:“我希望能引起各方关注,以发扬良好的师承风尚,将“编塑”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 苏景明的手艺是高超的,人品是高尚的,说这话时他流露出心底深深的慈祥淳朴和善良。是的,“编塑”传承发展需要更多方面的关心。



我们衷心的期待,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塑编”的民间艺人能够在苏景明师傅的心血浇灌之下,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让“塑编”艺术开出真正的夺目的艺术之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瓷 | 苏清河 馆藏级珍品《披坐(倚麂)观音》
苏友文(青洋山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之《绣花》剪纸作品欣赏
工艺美术大师艺术作品
陶瓷文化(608):李义鹏
《匠心南粤—广东当代工艺美术精品选》廖洪标陶瓷艺术
【剪纸】新疆石河子侯瑞云女士剪纸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