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拳击圈外看拳击《转》
拳击圈外看拳击   拳击是竞技场上的常青树,它经历了3000年的风霜雪雨依然花枝招展。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毫无疑问,拳击是高度社会化、大众化和产业化的体育项目。在经历过千百年的职业化的专业淬练之后,拳击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行为艺术水平。近百年来拳击的攻防技术,击打技术和竞赛规则几乎不再有什么变化;按国外体育科研资料的说法,优秀的拳击手对体力和体能的利用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极限。正因为如此,拳击科研领域里对拳击的运动力学的研究以陷入停滞状态。近代的拳击运动事实上是在用刻板复制的早已定型的技术而投入无限循环地重复运作。对于这种不正常的学术现象,拳击圈内的同仁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了。也许在同仁们的眼里,拳击艺术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已经达到了学术的顶峰,已经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拳击艺术为什么近百年来一直在原地踏步而没有新的进展呢?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不是真正的原因。拳击研究之所以止步不前,并非进化到了极限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遭遇到了瓶颈状态。造成瓶颈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拳击技术本身存在技术缺陷,而这种缺陷产生于对拳击运动机制的认知存在盲区。那么,拳击技术的盲点是什么呢?以人体运动力学的角度上讲,所有人体运动都是园运动。也就是说,人体运动是由园运动构成的。园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半径旋转不小于360度的大幅度“园转”运动;一种是半径旋转小于360度的小幅度的“偏转”运动。独立的旋转形成局部发力;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旋转形成复合发力。当我们仔细分析拳击的结构状态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拳击结构中只有不完全的偏转式的园运动而缺少完全的园转式的园运动。以直拳为例,它的动作结构是上体前倾肩头前出,是以腰胯为支点以上半身为半径的向前的偏转;肘部上提,是以肩为圆心以大臂为半径的向上的偏转;腕部下沉,是以肘为圆心以小臂为半径的向下的偏转。三个不同方向的依次传导的偏转亦即三重杠杆的连续作用形成向前弹射式发力。这便是拳击运动的结构形式。在这里,只有偏转,没有园转。接下来我们看看右平勾拳,它的动作结构是身体向左拧转,这是以左胯为支点以身宽为半径的向左的偏转;右肩左合,这是以脊椎为圆心以肩宽为半径的向左的偏转;右臂左摆,这是以肩为圆心以大臂为半径的向左的偏转。三个方向相同的偏转相互加强形成向左的挥摆式发力。这便是右手平勾拳的结构形式。在这里,它同样只有偏转,没有园转。斜勾拳和上勾拳的情况也一样,同样都是只有偏转,没有园转。为什么拳击运动的结构中只有偏转而没有园转呢?是不需要吗?是人体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园转运动吗?肯定不是。在机械运动中,各个部件园转的比例绝对大于偏转。人体运动是生物化了的机械运动,又怎么可能把园转运动排除在外呢?同时,被人们称为拳学圣经的《轨迹拳学》,早已经用铁的事实证明人体的众多部位完全可以操作园转运动,并且证明没有园转运动的发力绝不是高质量、高品味的发力!可以肯定,如果哪一位拳击手领先一步用园转运动充实了自己一味偏转的拳击技术,那么接下来的比赛就是他的对手的末日。让我们来做做这个试验吧!首先在脊椎不动的基础上活动右肩,使右肩依次做出上提、前凸、下沉、后拉、上提的连续动作,这组动作就是肩部前立园的园转运动。然后肩部不动,身体上、下垂直,在此基础上依次做挺胸、塌腰‘拔背、挺胸的连续动作。这组动作就是上体的前立园的园转运动。分别熟练肩部和上体的园转运动,然后把二者复合起来,再用这种复合运动带动卷曲的右臂用右肘向前击打前方的目标。你不难发现,每秒五次以上的快速连击对你来说已经是轻而易举。并且你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发出了猛烈沉重的劲力。在肘部前击的基础上弹直你的手臂。好了,你的右手直拳已经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了!下边咱们再做一个试验。在脊椎不动的基础上,右肩前凸、左合、后拉、右张、前凸依次运动任意重复。这就是左肩的左平圆的园转运动。然后肩部不动,身体站直,以胸口为水平线,使身体的凸点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左依次运动任意重复。这就是身体的左平圆的园转运动。分别熟练肩部和身段的左平圆的园转运动之后,把二者复合起来,然后把这种复合介入传统模式的右手的平勾拳,那么你的平勾拳马上就具有闪电般的速度和穿墙透壁的威力。经过这样的补充和修正,拳击的速度至少可以提高五分之一、力量可以增大三分之一左右。上述两个试验可以说明,传统的拳击技术方程层次的欠缺,从很大程度上说妨碍了拳击手潜力的发挥。因此我可以肯定,按传统方式操作拳击技术的拳手包括拳王在内,他们的体力和体能的发挥都没有达到最高水平,更不用说已经达到了极限。一句话,传统拳击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拳击技术;在目前最先进的拳击技术是园转复合偏转的抛弹式和抛射式拳击技术。以最先进的拳击技术指导拳击运动,拳击的速度将更快,力量将更大,拳手的表现将更出色!二看过拳击的拳法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拳击的步法。 拳击步法主要式拖拉步和小跳步。这两种步法构成了拳击的前后左右的移动,用专业术语来说,拳击的步法的作用是改变位置调整距离。 拳击步法没有后驱步-用后腿把前腿射出的步法。这就决定了拳击步法很少参与整体发力。熟悉中国传统拳法特别是熟悉《轨迹拳学》的人都知道,步法的“后驱逆行”是整体发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采用正确的后驱步法身体不动仅靠后腿的作用力即可把同等体重的目标“顶”出去。拳击步法无视后驱技术,事实上是闲置也就是白白浪费了一份宝贵的动力资源。在拳台上,我们常常看到一方被打得摇摇晃晃差一点倒地,但是终于没有倒地。那就是力量还差一点点的缘故。对于职业拳手来说,他的一击已尽其全力,再增加一克都难。要想大幅度地增加打击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启用原本闲置的步法的驱动力。只要步法的后驱与拳法的攻击应节和拍,那么原本差一点的一击就有可能变成毁灭性的一击! 假如直拳前击时双脚不是原地不动也不是前脚拖后脚的前滑步而是采用后脚后驱前脚前射的前刺步,那么原先只能打得对方摇晃的一拳现在就可能产生击倒的效果。后驱式步法是中国民间传统拳术的精华之一。后驱式步法在心意拳中成为犁地步;在形意拳中称为趟步。拳谚说“手打三分脚打七”,就是说功力亦即攻击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讲与步法的运作模式有关。此处所说的脚,就是脚步的后驱运动。后驱式步法的科学性不容否认。(关于它的原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日后另文解释,现在从略)后驱步法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拳击运动应该尽快引进中国传统的后驱技术。不利用这项技术肯定是它的一大损失。况且,对于后驱技术,不用白不用,白用何不用?《轨迹拳学》已经把后驱逆行的技术在网上公开于众,人人可以学而习之,并不需要你拿一分钱的专利技术转让金。缺少或者说基本不用奔走式远距离冲刺步法,同样是拳击运动的一大不足。在拳击中轻巧的小幅度的后闪往往使凶狠的攻击连连落空。从很大程度上讲,后闪使攻击不能到位主要原因是步幅不足。步幅不足则是因为移动距离受到了步法框架的限制-后脚无法超过前脚,即双脚互不过位。 拳击为什么不让后脚过位呢?这是因为后脚超过前脚的奔走式步法过程太长,需时较多,动静之间,易受攻击,变数较多的缘故。如果奔走式步法所需的时值不大于拖拉式步法,我想恐怕是每一位拳手都不会拒绝奔走式步法带来的好处。那么,奔走式步法能不能赶上拖拉式步法的节奏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能!只要用《轨迹拳学》上介绍的摇臀荡胯的技术对自然步法加以处理,各种奔走式步法远距离运行均可以在一眨眼间完成。摇臀荡胯分左右式,以右式为例,内容有两项,一是右胯象前边讲过的右肩一样划前后立圆,二是左腿不动,右胯向前或者向后水平偏转一定的幅度。熟练之后立圆的园转和平圆的偏转可以同时进行。在此基础上加上奔走式步法,就可以在一眨眼间完成远距离奔袭。奔走式步法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直线步法,一种是弧线步法。直线奔进最适于打直拳;弧线奔进最适于打平勾拳。只要起步位置适中,对手就不可能逃离攻击范围。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阅《轨迹拳学》的进步插花直拳和弯步平拳。三在拳击对抗中,不存在有意识地针对手臂的重击。原因很简单,手臂不属于得分的有效部位。因为不能直接受益,所有就干脆放弃。这真是典型的十二分聪明的高见!执此高见的人聪明一世,却难免糊涂一时。他只知道打击手臂不得分,却不知道不打击手臂那手臂就会阻止他得分;他只知道打击手臂不得分,却不知道打了手臂之后就可以多得分。打一个比方:得分部位好比一车金子,两条手臂就好比两个押车的镖师。你一心想去抢金子,那镖师会答应你吗?如果你打倒了那押车的镖师,那满车的金子还不是你想怎么拿就怎么拿?同样的道理,直奔主题不如先在外围做文章。冒险进取不如先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而削弱对方战斗力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摧毁对方的攻击武器。一旦攻击武器无法正常使用,就等于被解除了武装。这样的人在全副武装的对手面前,便只有被动挨打和失败的份! 拳击的进攻,没有人以对方的手臂为第一目标的:拳击的回击,也没有人用平勾拳或斜勾拳重击对手的手臂。从来没有人想到先解除对方的武装,似乎大家都以打击无反击能力的对手为耻辱似的。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拳击规则明文规定禁止击打对方的手臂了吗? 拳击运动还有一个明显的弱项,那就是近距离攻击不力。当双方的身体贴在一起时,几乎没有一个拳手能够有令观众喜出望外的表现。拳击手缺乏近距离作战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不会贴身发力。贴身近距离发力的核心技术是身体躯干部位的强劲抖弹。抖弹的运动轨迹是突发立止的涡圆。具体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需要一步步扎扎实实的练习。技术分解可以自行查阅《轨迹拳学》。在此无暇详述。身段的发力一旦过关,贴在身体上的拳头只靠身体的抖弹就能打断人的肋骨。伸出去的拳头只要有四指远的距离即可将对手原地击溃或者打得飞出去。假如这种技术成为拳击圈内的通用技术,那么很可能所有的拳手都会忌讳贴近对方。在拳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抱头挨打,一方连续五六个勾拳打中上盘,对方就是不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在这里只谈谈其中的技术原因。打破僵局的第一种方法是勾拳击打二三下后,突变中平式的直拳从胸前发出,运用贴身发力的技术痛击对方胸口,配合后驱步法并将前脚穿过对方的重心垂线,对方必然应手后翻。打破僵局的第二种方法是调整攻击角度。对于防守者来说,手臂对左右勾拳的防护最强;对正面的防御就相对薄弱。如果攻击者不是面对面打勾拳而是横步站在对手的右侧用右手勾拳迎面痛击,或者是横步站在对手的左侧用左手勾拳迎面痛击,对方不倒的可能性就很小。打破僵局的第三种方法是以中国式的勾拳置换西方式的勾拳。西方式的勾拳只有正面力,没有侧面力。所以它只能对付一个目标,只有一个选择。中国古典式的勾拳至少有两个力,即正面的打击力和侧面的排斥力。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式的勾拳可以一拳两用,一边扫除障碍,一边攻击目标。用中国式勾拳攻击抱头防守的对方,就可以造成撕开打中的效果。 中国式的勾拳对身体的间架、拳臂的角度、切入的角度、运动的轨迹、整体的趋势等等都有一定的讲究。技术参数不当则效率递减。技术参数标准则功力惊人。对中国式勾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心意拳的裹边炮、少林拳的圈锤太极拳的单风贯耳、轨迹拳学的上斜拳。打破僵局的第四种方法是启用冷门技术。用下勾拳从上向下斜击对手的小臂,拔高身体后借助势能把全部体重压上去,挤实他的手臂后作用于他的头部,对手必将难耐泰山压顶之重而失去抵抗力。以上我所讲的,都是拳击没有采用的技术。如果不是因为我太外行而贻笑大方,那么上述这些则一定是拳击的不足之处。四在这一章节,我想谈谈拳击规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目前的拳击规则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 得分部位不包括背部并且禁止击打背部,是拳击规则的一大败笔。因为背部被定为拳击禁区,拳击就无法全方位出击,不能团团转了。只能面对面。事实证明,人的背部更抗击打,对背部的击打更难以防御。一旦禁区放开,就等于对拳击手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拳击比赛因此而更精彩。二、 允许贴身缠抱是拳击规则的又一败笔。有目共睹,不知始于何故的抱缠目前已经成了拳台上耍无赖的合法手段。打一拳后马上保住对方不让出拳者有之、被打的狼狼狈狈体力不支之后反复抱住对手不放趁机休息者有之。抱缠成了掩护弱势的挡箭牌和遮羞布。抱缠使本该壮怀激烈冲突迭起的拳斗变成了间歇性拥抱比赛。在有的比赛场次,双手拥抱的时间竟比打斗的时间还多。这种行为,极大的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和利益。消费者花大价钱买门票看拳击比赛,却被迫看了半场拥抱比赛,说的轻一点是购买了伪劣产品,说的重一点就是遭遇了商业欺诈行为。因此可以这样说,拳台上的搂抱是丑态、在搂抱的帮助下产生的拳王是丑闻!欲免此丑态和丑闻,简单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拳击规则规定禁止拳手用拳头以外的任何部位接触对方的身体!三、对压制性攻击不计分,对被动防守未规定最高限制,是拳击规则的一大漏洞。由于被动防守未定时限,就有人把抱头顽抗当成了一种休养生息的手段加以利用,更有人蓄意以此保存实力并以此消耗对手的体力,以便在接下来的对抗中占有优势。 拳击规则应该规定,被动防守的时间不得大于三秒钟,被动挨打的次数不得大于五次。超过时限或者次限而不能从守势转为攻势并突施有力的攻击的,每出现一次应该扣一分。 拳击规则应该对积极进攻并使对方不得不防守的拳手予以鼓励和奖励。每迫使对方超限一次,奖励进攻者一分。如果能够如此规定,则拳击比赛就会更激烈更紧凑。拳手将表现更多的积极状态而不是消极状态。四、拳台冤案一再上演,拳赛有许多时候让人越看越弄不明白。观众也就是拳赛的购买者越来越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眼中的英雄常常不入裁判的法眼。大家明明白白看出是输了比赛的被裁判判成了拳王。消费者花钱买消费,商品质量的好坏他们最清楚。这是最起码的常识。顾客是上帝这句话,是商品经济的金玉良言。可惜的是,商界流行的价值观,在拳击商场就吃不开。拳击商场的一贯做法是,销售自己给自己的商品评质量-我说你高你就不高也高;我说你低你就低不低也低。买东西的你知道啥好啥赖,快到一边歇着去!这就是目前拳击裁判制度的现状。 拳击是给消费者比赛的,消费者才是法定的拳赛的公证人。裁判无视消费者眼中的事实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蔑视。裁判单方宣判胜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可以这样说,没有消费者参与的裁判是不公正的。拳赛要想公正,必须有消费者参与裁判。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每个观众席上安个点击开关,在拳台上方悬挂计数器,观众的眼光便一目了然。接下来场上裁判只设两位,观众裁判称作一位。计分结果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尽管不可能完全杜绝拳台作弊,但一任裁判指鹿为马的现象至少可以减少到可以容忍的程度。五、拳击规则规定,倒地的一方在读秒期间再次倒地,读秒将从头开始。这项规则存在双重失误。第一是真正体力不支再次倒地者,其身体状况已经达到了危险临界线。重复读秒极可能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而危及拳手的生命。继续比赛也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第二是无法排除个别拳手利用读秒的漏洞争取休息或者拖延时间、回避战斗。在拳台上可谓一刻千金。如果时间不被拖延,倒地者很可能在第一时段内面临被再次击倒的命运。鉴于上述情况,一旦发生第二次倒地,裁判应该立即宣布比赛终止。这不仅仅是对拳手生命的重视,也是对居心不良者的最得当的惩罚。五在这长篇大论准备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与拳击有关的人道主义问题。那就是拳手们告别拳坛之后靠什么生活?拳王们的晚年幸福吗?在没有拳击的日子里,他们过的还好吗? 阿里靠社会救济金生活也许是传闻!泰森宣告破产却是铁定的事实。这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那些身患拳击后遗症注定终身与轮椅相伴的昔日拳王,他们的处境更悲惨。这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是一群不该被遗忘的人。他们曾经是拳击的骄傲!是他们辉煌了拳击行业,是他们养活了所有吃拳击饭的人。他们是拳击的功臣。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壮士晚景凄凉,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这些人原本就不是理财高手。初一花了十五的钱是常事。我奇怪的是有那么多组织那么多人把拳击的商业化运作的滴水不漏,为什么就没有一个组织一个智囊团为拳击手的后半生操一点心?没有听说有哪一个拳击组织设有退役注册拳手基金会;没有听说有哪一个拳击组织为退役注册拳手定期提供生活保证金。所有的拳击经销商都只关注拳台上长的摇钱树却很少有人过问失去劳动能力的退役拳手如何渡过他们的余生!那些网罗拳手操纵比赛利用拳手大发其财的拳击经纪人,在榨干了拳手的商品价值后,便把他们仍到了一边,从此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拳手的归宿、拳手的命运。这是拳手的不幸;这是拳击业的耻辱;这是拳击行业最黑暗的一面。对此,我毫不掩饰我对这种丑恶现象的憎恨!我祈愿未来的拳击运动不再给拳手造成永久的伤害、我祈愿结束拳击使命之后的拳手都能安享一个幸福的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种步法练习助你成为像阿里、梅威瑟那样的步法大师!
拳王炼成记丨拳击手的速度与力量,理论长文,没耐心者可略过
业余拳击的步法技术
拳击:浅析关节在出拳时的重要性
学拳不学步,到老没师傅!论格斗中的步法训练...
泰森,图阿,福尔曼,谁的重拳厉害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