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3 紫苏 · 本草汇解 | 山海精舍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和茎枝。其叶称紫苏叶,茎枝称苏梗,茎叶合用称全紫苏。多系栽培。我国南北均产。原植物喜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

味辛,性温。归脾、肺经。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临床用名有紫苏叶、紫苏梗。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名医别录》: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开宝本草》: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开宝本草》: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本草衍义》:脾胃寒人,饮之多泄滑,往往人不觉。子,治肺气喘急。

《本草纲目》: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

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本草经疏》:苏,紫苏也。得天阳和之气,故温。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则善散,温能通气,故主下气,除寒中也。子尤良者,以其善降气也。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孟诜谓其除寒热,治一切冷气。

日华子谓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苏颂谓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

时珍谓其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定胎,解鱼蟹毒。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无毒。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易差。脚气兼除,口臭亦辟。梗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子研驱痰,降气定喘。润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癥坚。利大小二便,却霍乱呕吐。

《药鉴》:气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惟其性轻浮,故能散上膈及在表之寒邪。是故发表解肌,疗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最良。入独活、苍术,兼除脚气。同石膏、白芷,亦治口臭。

根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为宜。驱痰降气,定喘开心,润肺止咳。消五膈,破癥坚。利小大二便,却霍乱呕吐。表虚者禁用。

《景岳全书》:味辛,气温。气味香窜者佳,用此者,用其温散。解肌发汗,祛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亦佳。顺气宜用,口臭亦辟,除霍乱转筋,祛脚气,通大小肠,消痰利肺,止痛温中,安胎定喘,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或作羹,或生食俱可。

苏梗能顺气,其性缓,体虚者可用。苏子性润而降,能润大便,消痰喘,除五膈,定霍乱,顺气滞。

《本草备要》: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小大肠,解鱼蟹毒。多服泄人真气。

时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热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厚朴,散温解暑,治霍乱、脚气。宜橘皮。忌鲤鱼……

苏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

《本经逢原》: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升中有降,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营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中;同杏仁、菔子,则消痰定喘。然不宜久服,泄人真气。单用煮汁服蟹毒。

若脾胃虚寒人过服,多致滑泄,往往不觉也。其梗能行气安胎,但力浅薄,难于奏效。亡血家大虚,及妊妇产妇发散,用苞最佳。本乎天者亲上,取其包含子气,且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本草崇原》: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去邪毒,则能辟恶气。 

愚按:紫苏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故《本经》列于上品。

《本草求真》: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不利,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热闭血衄、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

苏与稣同。同以时珍谓其同橘皮、砂仁,则能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能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能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能和营散血;同木瓜、厚朴,则能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能利膈宽中;同杏子、菔子,则能消痰定喘。要皆疏肺利气之品,虽其气味浅薄,难以奏效,但久服亦能泄人真气,虚寒泄泻尤忌。

即安胎和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以陷虚虚之祸耶。宗曰:紫苏气味香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无益。

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梗[批]苏梗。下气稍缓。子[批]苏子。降气最速。

《务本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取油、燃灯甚明。

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红相宜。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药,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

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但性主疏泄,气虚阴虚喘逆者并禁。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温中发表,散寒,去风,行气和血,止痛安胎。湿热滞而泻痢者,少佐三四分疏解其气,亦颇有效。 得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得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得枯梗、枳壳,利膈宽肠。配藿香、乌药,温中除痛;配杏仁、萝卜子,消痰定喘;配木瓜、厚朴,解暑湿脚气。佐川芎、当归,散血。

捣罨伤损出血及蛇犬伤。作羹,解鱼蟹毒。 痘前干热者暂用。 气虚自汗,脾虚滑泄者,禁用。 

苏梗,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去节用。 

《神农本草经读》:紫苏气微温,秉天之春气而入肝;味辛得地之金味而入肺。 主下气者,肺行其治节之令也。 杀谷除饮食者,气温达肝,肝疏散而脾亦健运也。

辟口臭、除邪毒、辟恶气者,辛中带香,香为天地之正气,香能胜臭,即能解毒,即能胜邪也。 其子下气尤速,其梗下气宽胀,治噎膈反胃心痛,旁小枝通十二经关窍脉络。

 愚按:紫苏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故《本经》言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列于上品。

《本经疏证》:紫苏茎叶味辛有甘,辛胜甘劣,以二三月种,八九月收成,而采其叶,则于五六月当未吐花时。夫以大火之令,而采味辛之物,岂不以全火之用金乎?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固为水母,阳不得阴不能化也。

故其为用之大概,曰下气除寒,中正以其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不特取其宣发,且有藉其宣摄者,其义亦甚精当。盖肺为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此易知也。

惟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气亦不宣,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究之摄亦所以成其宣耳。是以外而六淫可藉宣而驱,内而七情亦可藉宣而开,谓之温中达表,讵不然欤。

此仲景于厚朴半夏汤用之以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确取其能宣气也。

《本草新编》:紫苏叶梗,味辛,气微温,无毒。入心、肺二经。发表解肌,疗伤风寒,开胃下食,消胀满,除脚气口臭。

苏子降气定喘,止咳逆,消膈气,破坚癥,利大小便,定霍乱呕吐。紫苏虽有叶与梗、子之分,而发表解肌,止喘定呕,未尝有异。

但叶与梗宜少用,而子则收多于散,亦在人临症而酌用之耳。 或问苏叶表散风邪,古人加人参同治,奏功如响,何也?

曰:苏叶不得人参,建功不大。今人一见用人参以祛邪,辄惊骇不已,宜乎医生之不敢用,往往轻变重,而不可救。夫邪初入人体,正气敢与邪战,用参以助正气,则正气旺,而又得祛邪之便,则群邪自行解散,此用参于苏叶之内,大有深意也。至于风寒已感三四日,则不可轻用人参,当看虚弱壮盛而用药矣。


或又问苏子定喘,有喘症用之而不效者,何也?盖喘症有虚、有实,未可谓苏子定喘,而概用之也。

苏子止可定实喘耳,虚喘而用苏子,增其喘矣,岂特不效而已哉。 或疑苏子正是治虚喘之药,先生反谓虚喘用苏子而愈增喘,其义何乎?

盖虚喘者,乃气虚也。苏子虽能定喘,而未免耗气,气耗则气愈虚而喘更甚。故治虚喘者,必须大加人参、熟地之药,而不可增入苏子,以增其喘也。 或问苏叶散风邪之圣药,用之以发表中之风邪,尤为相宜,乃用之以散里中之风邪,往往不效,其必有义存焉。

先生既深知《本草》之微,愿备有以教我。

曰:苏叶之义,不过散表邪耳,原不深入于里。既不能深入,又何能散在里之风邪哉。然而以所不能深入之故,予则可宜也。

苏叶性轻而味厚,性轻则上泛,味厚则下沉,宜乎可以通达内外矣。然而,性轻而香,味厚而辛,辛香则外弛易而内入难,故但散在表之风邪,而不散在里之风邪也。 

或问宗有言:脾胃寒人,食紫苏多滑泄。果有之乎?曰:紫苏乃风药也,善能平肝。土为木制,则人多滑泄。肝木既平,则脾土得养矣。

况紫苏辛温,辛能祛湿,温能祛寒,脾胃寒之人,宜无所忌,何致滑泄耶。惟是辛香之味,能散人真气,暂服无碍,而久服有伤,亦当知忌也。

《本草分经》:辛温而香。入气分,兼入血分。利肺下气,发表祛风,宽中利肠,散寒和血。

《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气味辛温,清轻之品,上开七窍,下通二便,都由胃肺一分一阖,开鼻 孔转达于心包,使心清而神安,气畅而阳清。

由口舌从胃之責门降于脾间, 转输小肠,降浊阴于二便。

凡三焦清浊混淆,用此分之。

得荆芥、薄荷合用,宣通清阳之气,凡鼻塞目昏咽喉塞阻均可引而通之。

得陈皮、杏仁合用,调理脾肺,肺得其升,脾得其降,胃之浊阴打一臭嗝,或从鼻孔一嚏,冲动毛窍微汗而解,或随杏仁降肺之浊归于脾中,转输小肠一屁而解。

与葱白、生姜合用,外解肌媵乍寒乍热,内解中上间格格不疏,腹中一鸣而解。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苏有解热镇痛作用。


2. 紫苏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 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3. 紫苏有抗凝血和止血双重作用。紫苏水提液可缩短家兔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紫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不明显。另有试管法实验表明,紫苏还可以延长 SD 品系大鼠和家兔的凝血时间。


4. 紫苏叶挥发油有镇咳作用,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 1/5,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离体气管收缩有一定拮抗作 用。紫苏成分β-丁香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沉香醇有平喘作用。紫苏子对乙酰胆碱所致豚鼠哮喘潜伏 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可增加气管酚红排泌量。


5. 紫苏有抗炎作用,紫苏叶汁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腹腔渗出液中性粒细胞聚积,在注射.6 小时后,其中 性粒细胞占渗出细胞的(89±6)%,并可使血中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 50%~75%。


6. 紫苏梗能提高小鼠子宫内膜酶活性,其作用与孕酮相同。


7. 紫苏还有局部抗痒、中度局麻、防腐及驱风作用,以及升高血糖、解鱼蟹毒作用。

【本文编辑】

广州中医药大学  天麟


相关推荐

001 麻黄 · 本草汇解

002 桂枝 · 本草汇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苏
炒紫苏子
紫苏是什么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紫 苏 子(《名医别录》)
廉价的酥子根泡水喝可以根除痔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