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2 桂枝 · 本草汇解 | 山海精舍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热带、亚热带高温、无霜雪、多雾潮湿气候,抗寒性弱,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微温,无毒。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临床一 般生用,名称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本草衍义》:《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

《珍珠囊》: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性葱。

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而用以补也。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此发其邪,则卫和而表密,汗自止耳。《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也。《本草》言桂发汗,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大抵桂为阳中之阳,壮年火旺者忌服,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完谷不化及产后虚弱者宜之。

《药类法象》:气热,味甘辛。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嫩小桂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药性赋》: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

《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宜导百药,无所畏。《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箘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只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

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箘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经》只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箘桂厚实,气味厚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

《本经》以箘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风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

《本草》所言有小毒,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附为使,只是全得热性;若与有毒者同用,则小毒既去,大毒转甚;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

若与巴豆、 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

《本草衍义补遗》:虚能补,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内经》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曰官桂者,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用而名之贵之之辞也。曰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无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层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辞也,何必置疑着此。桂固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经》言辛甘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又,别说云: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又有一种柳桂,乃桂小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也。

洁古云: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诀》云: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诀》云:桂枝性热,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去伤寒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导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

《别录》云桂通血脉是矣。又言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土湿,内有桂,能抑肝风而扶脾土。又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实为妙也,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引皆与《别录》桂利肝肺气,桂枝治胁痛胁风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能堕胎,庞安时云炒后即不损胎也。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有小毒。桂枝味淡,能治上焦头目,兼横行手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经云气薄则发泄是也;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疼,泄贲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经云气厚则发热是也。桂心美之之义,性略守,治多在中;官桂贵之之辞,味甚辛,治易解表。如此之异,盖缘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理之自然,性分所不可移也。然柳桂桂枝,入足太阳之腑;桂心入心,在手少阴之经。《本经》注云:桂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得热性。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实卫护荣;与柴胡、紫石英、干地黄同用,却主吐逆。与巴豆、硇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定煎。

谟按:诸桂所治不同,无非名因其材而致用也。然《本经》谓:桂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乃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过多者,桂枝甘草汤。是又用其闭汗,何特反其经义耶?抑一药而二用耶?噫!此正气谓殊途而合辙也。盖桂善通血脉。《本经》言:桂止烦出汗者,非桂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以之调其荣血,则卫气自和,邪无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

仲景言汗多用桂者,亦非桂枝能闭腠理而止住汗也,以之调和荣卫,则邪从汗出,邪去而汗自止矣。昧者不解出汗止汗之意,凡病伤寒,便用桂枝汤,幸遇太阳伤风自汗者,固获奇效。倘系太阳伤寒无汗者,而亦用之,害岂浅浅乎?犹有谓仲景之治表虚,而一概用敛虚汗者,此又大失经旨矣。

《景岳全书》:桂枝气轻,故能走表,以其善调营卫,故能治伤寒,发邪汗,疗伤风,止阴汗。

《本草备要》:轻,解肌调营卫。

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

自汗属阳虚,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


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

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出,非桂枝能闭汗也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

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元素云: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肌发汗,去皮肤风湿,此皆桂枝所治。时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误矣。按:仲景治风解表,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用桂枝,其义云何?夫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桂枝汤为专药。又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皆用桂枝发汗。

此调其营,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从汗解,非桂枝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汤者,以之与芍药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若夫伤寒尺脉不至,是中焦营气之虚,不能下通于卫。故需胶饴加入桂枝汤方,取稼穑之甘,引入胃中,遂名之曰建中;更加黄芪,则为黄芪建中,借表药为里药,以治男子虚劳不足。

《千金》又以黄芪建中换入当归,为内补建中,以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不特无余邪内伏之虞,并可杜阳邪内陷之患。非洞达长沙妙用,难以体此。详桂枝本手少阴血分药,以其兼走阳维。凡伤之邪,无不由阳维传次,故此方为太阳首剂。昔人以桂枝汤为太阳经风伤卫之专药,他经皆非所宜。而仲景三阴例中,阴尽复阳,靡不用之,即厥阴当归四逆,本尝不本桂枝汤也。

桂附各具五体,各有攸宜。肉桂虽主下元,而总理中外血气;桂心专温脏腑营血,不行经络气分;牡桂性兼上行,统治表里虚寒;薄桂善走胸胁,不能直达下焦;桂枝调和营卫,解散风邪,而无过汗伤表之厄,真药中之良品,允为汤液之祖也。《本经》之言牡桂,兼肉桂、桂心而言,言箘桂,兼桂枝而言也。其他板桂、木桂,仅供香料食料,不入汤药。

《本草求真》入卫表以除风邪。

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

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响导。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发,止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

其汗之能收,止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周扬俊曰: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邪,以芍药和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外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

《得配本草》: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得龙骨,使肾由经脉以出表。配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人参,发阴经之阳;佐干姜,开阳明之结。使石膏,和表邪之郁。

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本草经解》: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 。

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神农本草经读》:桂,牡桂也。牡,阳也,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者,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必愈,卸罪巧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养精神,通达脏腑,益在内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为诸药先聘通使。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

寒气之郁结不舒者,惟辛温可以散之。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

人身有气中之阳,有血中之阳。气中阳,走而不守;血中之阳,守而不走。凡药之气胜者,往往补气中之阳;质胜者,往往补血中之阳。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气,一定之理也。然气之阳胜则能动血;血之阳胜则能益气,又相因之理也。桂气分药也。而其验则见于血,其义不晓然乎?

《本经疏证》:本经桂有两种,有牡桂,有菌桂,诸家论之纷如,愚谓皆有所未确。盖古人采药,必以其地,必按其时,决不以非法之物施用,乃后世专拘泥于此,不知古人每以形似名物。按菌,大竹也,桂之本根,去心而留皮者象之,今所谓肉桂是也。牡对牝而言,门之轴所藉以辟阖者曰门牡,菌桂去心而卷似牝,则桂之尖但去粗皮而不去心者,象牡矣,今所谓桂枝是也。

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一主脐下悸,一主脐下动,皆在下之病。东垣曰,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而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下之道也。刘潜江曰,亲下者趋阴也,以消阴翳而发阳光,亲上者归阳也,以达阳壅而行阴化。又曰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中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有不和者,皆可治也,则桂枝肉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经通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攻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夫风伤于外,壅遏卫气,卫中之阳与奔迸相逐,不得不就近曳营气为助,是以营气弱,卫气强,当此之时,又安能不调和营气,使散阳气之郁遏,通邪气之相迸耶心为众阳之主,体阴用阳,其阳之依阳,如鱼之际水,寒则深藏隐伏,暖则踔跃飞腾,古人谓有介类伍之,乃不飞越,故凡有风寒,汗之下之火之或不得法,则为悸为烦,为叉手冒心,为起卧不安,于是以桂枝引其归路,而率龙骨牡蛎介属潜之。

水者火之对,水不行,由于火不化,是故饮入于胃,由脾肺升而降于三焦膀胱,不升者,心之火用不宣也,不降者,三焦膀胱之火用不宣也,桂枝能于阴中宣阳,故水道不利,为变非一,或当渗利,或当泄利,或当燥湿,或当决塞,惟决塞者不用桂枝,馀则多藉其宣,有汗出则病愈者,有小便利则病愈,皆桂枝导引之功也


若夫赤能入血,辛能散结,气分之结散,则当降者自降,血分之结散,则当行者自行,自然而然,非可勉强者。至补中一节,尤属义精妙而功广博,盖凡中气之虚,有自馁而成者,有为他藏克制而成者,自馁者参术芪草所主,非桂枝可施,惟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必通血而气始调,气既调而渐能旺,此其所由,又非直一补气可概也。

愚谓窥古人用药之意,于加减间尤为亲切,今计两书中,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已具论外,其余小柴胡以不渴、外有微热加,四逆散以悸加,防己黄芪汤以上气加,其和营通阳下气之功,已显然无可疑矣。若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低,反更咳,胸满者,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细辛干姜,以治其咳满。二条前一条,表证明明未罢,而去之,后一条,冲气仅低,亦去之,颇为费解。

殊不知甘能增满,则两条皆有胸满也,且病之互相牵属者,必并力解其一面,则所留一面,自无所依,不能为大患。如前条之表邪也,水饮也,是水饮为表邪之根,故去其饮,邪遂无所容。

后条之上气也,支饮也,是上气由支饮而发,故但温宣其饮,上气可不论矣。可见治病用药,贵乎审其前后缓急,经服何剂,不得执一药之气味功能而遂用之,若二病者,非忌桂枝,实用桂枝后,权其不得更用,故不用也。

或问桂枝与白虎,寒热天渊,安可兼用?且论中谆谆以表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则可不加此而必待表解耶?曰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条,上文言脉浮发热无汗,乃麻黄证,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矣。白虎证者,脉大也,汗出也,烦渴欲饮水也,三者不兼,即非是。

今云其脉即平,身无寒,但热时呕,缘非白虎证,亦未必可用桂枝,特既与白虎,则三者必具,再加骨节疼烦之表,则无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黄,热证多又不得用附子,不用桂枝和营通络而谁用哉?

且古人于病有分部,非如后世多以阴阳五行生克为言,伤寒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疟有温疟用药之例,盖伤寒自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入,则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温疟自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疼烦一种表证,即不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则兼用桂枝,使之尽化,又何不可耶?是白虎加桂枝汤之用桂枝,不过和营,并无甚深妙义也。

水气不化之因甚多,利水之物亦甚多,当审其何因,观其所用何药,而后药之功能可见也。统观两书中,凡猪苓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真武汤、泽泻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十枣汤、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葵子茯苓汤、大黄甘遂汤等方,莫不利水,缘不用桂枝,则或由热阻,或由血阻故也

桂枝之利水,乃水为寒结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剂以下降耳,是故水气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证(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是也)及悸(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是也)上气。

攻瘀之方,不缘用桂枝,浅言之则云瘀因寒阻则用,因热阻则不用,殊不知有不然者。观伤寒攻瘀仅三方,除抵当汤抵当丸,品味相同外,其一则桃仁承气汤也。桃仁承气汤证,谆谆以表证未罢为不可用,抵当汤,反有表证仍在之文,则可知因寒而用,为不然矣。夫抵当汤丸似峻而实不峻,桃仁承气似不峻而实峻,何者?

水蛭虻虫,究为血肉之品,较之芒消桂枝,反有去邪不伤正之能,故金匮要略诸方,凡瘀血之涉于虚者,缘不用桂枝,如大黄 虫丸、下瘀血汤,可验也。其桂枝茯苓丸之有症,温经汤之因瘀生热,皆非虚证,盖惟有余,故能成形,且生火也。

桃仁承气证云,血自下,下者愈,桂枝茯苓丸证云,妊娠血不止者,症不去也,土瓜根散证云,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以此知非特血盛乃能结,惟其血盛,乃能既结而仍行,此桂枝专破血虽行而结自若者也。

《本草新编》:桂枝,味甘、辛,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条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头目,兼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入足太阳之腑,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杀人矣。夫桂枝乃太阳经之药,邪入太阳,则头痛发热矣。

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夫人身有荣卫之分,风入人身,必先中于卫,由卫而入营,由营卫而入腑,由腑而入脏,原有次第,而不可紊也。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凡身热而无头痛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痛,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

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

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或谓桂枝发汗,亦能亡阳,何故仲景张公全然不顾。凡有表症未散者,须用桂枝汤,吾甚俱之,而不敢多用也。嗟乎!桂枝解表之汤,非亡阳之药也。用桂枝汤而亡阳者,乃不宜解表,而妄用桂枝以表散,遂至变症蜂起,于桂枝何咎哉。或谓桂枝汤,治寒伤卫之圣药,凡身热而有头痛项强之症,用桂枝汤仍然不除,反加沉重者,又何说也?

此必多用桂枝以致此也。夫太阳经者,阳经也。桂枝,热药也。寒气初入于太阳,寒犹未甚,少用桂枝以祛邪,则太阳之火自安,而寒邪畏热而易解;若多用桂枝,则味过于热,转动太阳之火,热以生热,反助胃火之炎,而寒邪乘机亦入于胃,寒亦变为热,而不一解,而太阳之本症仍在也。故用桂枝者,断不可用多以生变,惟宜少用以祛邪也。

或疑桂枝汤之治伤寒,以热散寒也。以热散寒,祛寒出外,非祛汗出外也,何以有亡阳之虑?想非伤寒而误用桂枝也。夫用桂枝汤,必须冬日之患伤寒,而又兼头痛项强者,才是寒伤卫之症。伤寒若不是冬天发热,即发热而不头痛项强,皆非伤寒入卫之症,安得不变为亡阳之祸,非桂枝之过也。

或疑桂枝汤宜用而不用,以致传入于各经,而头痛项强如故,不识桂枝汤仍可用否?夫寒伤卫,而不速用桂枝以散表,致邪入于里,自应急攻其里矣。但头痛项强如故,此邪犹留于卫也,虽其病症似乎变迁之不定,然正喜其邪留于太阳之经,在卫而不尽入于里,仍用桂枝汤,而少轻其分两,多加其邪犯何经之药,则随手奏功也。不可因日数之多,拘拘而专攻其入里之一经耳。

或疑桂枝性热,麻黄性寒,性同冰炭,何以解太阳之邪,而仲景张公且有合用之出奇乎?曰:识得阴阳之颠倒,寒热之异同,始可用药立万,以名神医也。夫人身荣、卫之不同也,邪入卫则寒,邪入荣则热,正不可谓荣、卫俱属太阳,混看而不分别也。桂枝祛卫中之寒,麻黄祛营中之热。桂枝、麻黄合用,祛荣、卫寒热之半,又何疑乎。惟邪将入于营,未离于卫,或寒多而热少,或寒少而热多之间,倘分解之未精,治疗之不当,恐不能速于解邪,转生他变耳。然在仲景夫子,桂枝、麻黄合用,立方固未尝不奇而且神也。

或疑桂枝散寒邪,散卫中之邪也,一用桂枝,宜卫中之寒邪尽散矣,何以又使其入于营中也。似乎桂枝不能尽散卫中之邪也,不知可别有他药佐桂枝之不足乎?曰:桂枝散卫中之寒,吾虑其有余,而君虑其不足乎。用桂枝汤,而邪入于营者,非桂枝之不足以散卫中之邪,乃迟用桂枝,而邪已先入于荣中,桂枝将奈何哉。此伤寒之病,所以贵疗之早也。

或疑桂枝汤,伤寒症祛邪之先锋也,用之当,则邪易退,用之不当,则邪难解。首先用桂枝汤,何以使之无不当耶。夫治伤寒而不知症,用药未有不误者也。故古人有看症不看脉之论,然而脉亦未可不讲也。仲景夫子论症,未尝不论脉,而无如世人之昧昧也。读仲景夫子伤寒之书,亦何至首先用桂枝汤而有误者乎。南昌喻嘉言尚论仲景夫子伤寒之书,卓识明眼,超越前人,近今未有其亚,但其中少有异同,铎不揣再为辨论,庶可免舛错之讥,则自今以后,读伤寒之书,亦何至于昏昧哉。

《本草分经》:辛、甘,温。入肺、膀胱。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出。性能横行手臂,平肝而动血。

《本草思辨录》:《素问》辛甘发散为阳,此固不易之至理,然亦看用法何如。桂枝甘草汤纯乎辛甘,反能止汗,以甘过于辛也。辛若兼苦,发汗斯峻。桂枝辛而不苦,且与甘埒,色赤气温,有条理如脉络,质复轻扬,故只能于营卫之间,调和其气血,俾风寒之邪,无所容而自解。《本经》如麻黄、羌活、防风、葱白、川芎等,皆主发表出汗,而桂枝无之。桂枝所优为,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不得认桂枝为汗药也。麻黄桂枝两汤,一治无汗,一治有汗,分别甚明。且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申儆何等严切。果证与方合,如法服之,未有不汗出而愈者,否则谬欲取汗,害乃大矣。

桂枝汤一方,论者纷纷。就愚所见,惟成无己、尤在泾、刘潜江三家,最为允当。三家之中又以利为胜。特方用芍药为臣,其所以然之故,皆未尽发出。芍药分数不减于桂枝,自来佐芍药以解表者,古方有之乎?无有也。然则芍药诚是方之关键矣。刘说载《本经疏证》麻黄下。

邹氏疏麻黄第二条,自昔人泥于《伤寒》脉法篇至不为虚设矣,真洞见两方精奥。惟潜江云:桂枝发于阳入于阴,且助以芍药之通营,乃能遂其由阳和阴之用。不知桂枝兼入营卫,气惟外扬而不内向,仲圣用桂枝解表之方颇多,非概佐以芍药。

此所以加芍药者,太阳中风,风伤其卫,卫曳营气以外泄,故阳脉浮而发热,阴脉弱而出汗;卫由是而强,营由是而弱;是卫不与营和,非营不与卫和。桂枝能和两弱之营卫,而不能和卫不就营之营卫;能由阴达阳,而不能由阳返阴。

芍药正与相反。敛之以芍药,则卫不外泄而入里以就营,又歠粥以充其胃,温复以遏其表。桂芍并用,为一散一敛;粥复并行,为一充一遏。法如是之密者何也?非此而营卫不和,则邪汗不去正汗不生也。潜江惟看芍药尚不甚真,故核之方证,皆微有隔阂,余则矢穿七札矣。

天地间凡名阴名阳之物,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非判然各出。始名之为阴为阳者,风与卫皆阳也,风自伤卫,寒与营皆阴也,寒自伤营。但中风岂是有风无寒,伤寒岂是有寒无风。仲圣文多前后详略互见,与夫言外之旨,要在人潜思而得之。昔人泥于仲圣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之言,柯氏以下多非之。今唐氏容川,又谓太阳寒水之气,发于至阴而充于皮毛,皮毛为卫所居,故寒当伤卫。

厥阴风木属肝,肝主营血,故风当伤营。无汗用麻黄,明是治卫气之药;有汗用桂枝,明是治营血之药。桂枝证啬啬恶寒者,是言皮毛一层,自汗皮毛开,故遇寒则欲闭而作啬啬之状,因皮毛开卫气无守,故恶寒也。

淅淅恶风者,是言肌肉一层,汗既漏出如淅米之状,故曰淅淅。风来乘之,直入肌肉,则营血受伤,故恶风也。噫!容川既谓西法与仲景书字字符合,何以论仲圣之方,绝不顾仲圣之论?


斯亦可异之甚矣。桂枝汤方义,愚已列前,兹再就容川之言明辨之:麻黄桂枝两方,只受邪浅深之分,无风寒各病之别,故麻黄治伤寒亦曰恶风,桂枝治中风亦曰恶寒。乃容川视两证若风马牛不相及。又以桂枝之中风,为风中厥阴,直入肌肉。此《金匮要略》之中风,非《伤寒论》之所谓中风,出入甚巨,乌得不审?汗自出者,不药而汗自出之谓,正风伤卫之证据。

容川谓自汗皮毛开,是无故插入杂证之自汗矣。否则风不伤卫,何以皮毛自开汗自出?卫分毫不作主,一任风邪飞渡,内汗漏也?岂有表间藩篱尽撤,而仲圣尚思以桂枝汤治之之理?况伤卫者为寒为麻黄证,而麻黄汤内之桂枝,容川则谓从血分外达筋节。寒不伤营,何以加此无干之血药?凡此揆之仲圣本论,悉多枘凿,实不能为容川解也。

容川之论桂枝汤全方也,曰邪在营分,用甘枣补脾,从脾之膏油外达,以托肌肉之邪。用白芍行肝血,从肝膈透连网外达肌肉,以行营血之滞。用生姜宣三焦少阳之气,从连网达腠理,以散外邪。尤重在桂枝一味能宣心阳,从小肠连网,以达于外,使营血充于肌肉间而邪不得留。然则此方正是和肌肉治营血之方,正是小肠血分之方,若不知水火合化之理,则此方之根源不明也。

按仲圣桂芍并用之义,愚巳具前。姜枣为和营卫,亦详大枣。盖桂芍和营卫为解表,姜枣和营卫为补表,炙甘草则安内攘外司调人之职者。以仲圣书统考之,自知鄙说之非妄。容川以甘枣以托邪,则姜枣之义亡而桂芍为无功矣。

芍药何能外达,营弱何尝营滞?论经络,则三焦小肠与膀胱原属贯通。论病证,则六经各有界址,未便牵混。且五物非合以散邪之药。纵如其言,岂不取汗甚捷?而何以汗不出者反不可与?吾恐容川所谓根源者,非此方之根源矣。

容川之于《内经》仲圣书,宜活看者,偏板看之。宜合看分看者,偏分看合看之。自相龃龉处,亦往往有之。《伤寒》六经,沿张令韶、陈修园之误,不分手足。夫六经配六气,主足不主手,有确不可易之理,不能意为合并。试问小肠丙火,可以膀胱寒水之方桂枝麻黄治之乎?

容川以风属厥阴,便谓太阳中风即中厥阴。不知寒水乃风木之母,风从皮毛而入,母先受之,病自在太阳不在厥阴。又误以心主营血,为肝主营血,桂枝证为风伤营非风伤卫,展转淆混,胡可为后世训者?

厥阴为阴之尽,多纯寒之证。其有寒热错杂者,以内包少阳相火也。故风有寒有热,亦当兼少阳之尽,多纯寒之证。其有寒热错杂者,以内包少阳相火也。故风有寒有热,亦当兼少阳言之。

震为东方之卦,东为生风之方,少阳甲木,正符易之震卦。震不言木而言雷者,明阳动之时,甲木之所由生也。一阳在下,阳之所以穉犀也。巽为木为风,易则明示之矣,风木自属厥阴。厥阴阴已尽,故一阴居下。巽以厥阴而位东南,非东不生风木,亦足见风之为阳邪也。由是观之,风之寒者厥阴之本气,热者少阳之兼气。

医不讲《内经》不讲形质则已,讲《内经》讲形质,而于仲圣方仍枘凿而不入,何裨于医?张令韶、唐容川其彰彰者矣。姑举太阳一经言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误下无不邪陷,邪陷而气冲,是下药激动其太阳之腑气,《经》所谓是动则病冲也。表病仍在,故可与桂枝汤。

或疑气冲何竟不治,不知膀胱受寒下之累,惟辛温能止其冲,桂枝乃下冲妙药,仲圣屡用之,既下冲而复能解表,孰有善于桂枝汤者。不曰宜桂枝汤而曰可与桂枝汤方,是用其方而犹有斟酌之意在。或桂枝加重,或外加茯苓,固可揣而知者。用前法三字,洄溪谓指误治,极是。否则服汤后自应不上冲,而又云不可与何耶。

愚之解是方如是。修园则否,而又引张令韶云,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由胸膈而出于肌腠,由肌腠而达于皮毛。愚不知其所指,殆为气冲而发。夫太阳之脉动则病冲,下能不涉及冲脉。然其所以然,亦只得付之盖阙,而令韶不知何以云然。

太阳为一身之外卫,脉皆行身之背,有《灵枢·经脉篇》可稽。如令韶言,则是行身之前矣。令韶论伤寒不分手足经,岂因手太阳脉有循咽下膈一语耶。

若然,则以经文计之,当由小肠至胃,由胃至膈,由膈至咽,亦不从皮毛而出。于足太阳之治,实去而千里。虽然,其所言手太阳也,其所用之药,则不知非手太阳也。石勒所谓赖有是者也。胸胁为少阳厥阴两经经脉之所至,故胸满胁痛为伤寒少阳病,若胁中痞硬,则加牡蛎厥阴药。何经见何经之病,与《灵·枢经脉篇》毫发不爽。

而容川论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一节,谓脉浮为外已解,脉细嗜卧,则是病及少阴,元阳不得外出,当用附子细辛汤治之。考少阳篇无此方,必是谓麻黄附子细辛汤,而佚去麻黄二字。乃其于少阴篇解麻黄附子细辛汤,则云邪从表入,合于太阳经,仍当从表以汗解之,且于发热上加恶寒字。兹拟移治脉浮细嗜臣之太阳病。以脉浮为外已解,岂用于彼为解外,用于此则否耶?

又有奇者,于胸满胁痛之下小柴胡汤之上,添入脉细嗜卧,岂脉细嗜卧无兼证,则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兼证,则脉细嗜卧可全不顾耶?于脉但浮之下麻黄汤之上,添入嗜卧。嗜卧非少阳证,乃谓解表以达少阳之枢,则少阴之气自出,而其所治之方,则非少阴非少阳,仍仲圣之麻黄汤也,岂麻黄汤不妨治少阳病耶?

至谓胸满胁痛,是因三焦之膈膜不畅,致肾气不得外出,则视手足少阳全无区别,而不知有大不可者在,容川既尊《内经》尊仲圣矣。试问《灵枢》足少阳口苦胸胁痛等证,手少阳有之乎?小柴胡汤之为治足少阳,尚何疑乎?容川所谓中西汇通者,大率类是,其全书岂胜指摘?《伤寒浅注补正》、《金匮浅注补正》偶有所触,附志于此,愿以质世之深于长沙学者。

桂枝用二分之方,曰蜘蛛散。桂只二分,势不能入下焦,妙在以蜘蛛十四枚炒焦引之,故蜘蛛得桂而升,桂得蜘蛛而降。狐疝时上时下,蜘蛛协桂,亦时上时下,所以能泄肝邪而治狐疝也。曰五苓散。汗出而津亏胃燥则消渴,膀胱之气不化,则水蓄而小便不利,脉浮微热,则表邪犹在。二苓泽泻所以导水利小便,白术所以补脾生津,桂枝少用所以解表,且与四物共以散服,多饮暖水,则太阳经腑之气俱化,此盖表里分治而又欲其和衷共济也。

桂枝用三分之方,曰土瓜根散。四物皆只三分,杵为散而酒服,取其清疏通降,能行瘀而泽枯。其中又有分有合,桂与酒横行脉络,桂与芍下入少腹,土瓜根则合上下以联贯之,所以为治经水似通非通之良剂也。桂枝与他药各等分之方,曰桂枝茯苓丸。桂枝无下癥之能,下癥而用桂枝,似非多不济矣。

然妊娠之时,宜渐磨不宜急攻。逐瘀止丹皮桃仁,而以桂苓化气,为血药之前驱;芍药行阴,为气药之管束。五味各等分蜜丸,原非温经汤下瘀血汤之比,桂枝奚嫌其少。少用而无虞其不下趋者,则又藉苓芍之力也。曰半夏散及汤。此必少阴寒邪,挟痰涎壅于咽中作痛。不然三物辛甘温燥,而甘草且以炙用,于热痛决非所宜,不得以从治为解。可见桂枝少而服散,并能上治咽痛。君以半夏,协以炙草,皆所以化气而和解之也。

桂枝用一两之方,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烦躁由于烧针,是心肾胥为之震慑矣。龙牡所以镇肾阳,桂甘所以安心阳,因无他证,入亦不加他药。桂枝特少者,不使随龙牡以下趋。甘草倍桂枝者,并益中气而和三物也。

曰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是病名,下乃详言其证,以胸痹有不同也。气至于结,胸至于满,薤栝力有不逮矣。故更以桂枝佐薤白散结,厚朴佐瓜蒌泄满。枳实用为君者,所以平胁逆也。曰竹叶汤。此中风由寒化热,将由太阳入阳明而真阳适虚之证。桂枝解表化气,以铲寒邪之根。只用一两者,以病本无汗,多则侵葛防发散之权也。

桂枝用二两之方,曰麻黄汤。桂枝所到之处,皆麻黄所到之处。既用麻黄又加桂枝,愚于麻黄已略著其说,试更申之:伤寒之邪,锢闭营卫,至于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发之既暴而所及复广,非得横厉无前之麻黄,不足以戡定祸乱。非得从容不迫之桂枝,不足以搜捕余孽。且麻黄性刚,桂枝性柔,以刚遇柔,并能少节其性,不致直前不顾。桂枝只二两者,以倚重在麻黄也。曰桂枝加黄芪汤。此段叙黄汗之证甚杂,注家亦颇颟顸。


大抵营卫之间,水与热交蒸而滞其行度,非挟寒挟虚不尔。欲温经化气以泄黄汗而取正汗,自惟桂枝汤为当。第桂枝汤所治为卫强,此则卫弱,故加黄芪益卫气而疏之。更减桂芍以节其内向而外交于卫,斯邪不能容而正乃复矣。桂芍黄芪三味,为黄汗必需之药。彼芪芍桂酒汤,多其数而又重加苦酒者,以脉沉非此不能泄邪也。

曰厚朴七物汤。桂只二两加生姜用至五两,则散寒之力优,不致因桂留邪矣。表里兼治,故以大枣安中,甘草和之。草不炙者,以有小承气攻里,不宜过守也。姜多枣少者,病非自汗,不以补表也。曰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出属表邪未尽,渴则太阳之邪已由标传本,以五苓散表里两解之,其小便不利可知。此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者,正复无异。下云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是明指尚有表邪而言。

不渴则胃不热而水停于上,又与真武汤及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汗出液虚,肾水上救相似,不过有微甚之分耳。彼甚此微,故但以茯苓一味消心下之水,桂甘生姜解其表邪,即无他虑。桂甘少用者,并欲其扶心阳治悸也

无芍药者,邪已传本,若再不敛之,则表不解也。无大枣者,茯苓少则肾不伤,不必滋液也。曰茯苓泽泻汤。胃反由胃中虚冷,桂枝协生姜散寒,协甘草温中。以治在上焦,故只用二两。余详茯苓。曰桃核承气汤。此于外解后用之,桂枝岂为解表而设。


太阳传本,热与血结而为少腹急结,桃仁黄硝,皆所以攻之。气为血帅,气行而血乃行,故以桂枝入膀胱化气。甘草则甘以缓急也。桂只二两,何以能入膀胱?以大黄辈得之则俱下,且多则助膀胱之热也。曰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治项背强几几,义详葛根。葛根汤与此只麻黄一味有无之分,以彼为无汗恶风,此为汗出恶风也。太阳病汗出恶风,桂枝汤正其所宜。惟加葛根以治项背强几几,则以解肌起阴气为重,和营卫次之,故桂芍减桂枝汤各一两。

曰温经汤。桂枝少则疏通经脉,约以芍药,则能入下焦化气。用姜不用枣者,不以补表也,余详吴茱萸。曰木防己汤。膈属肺胃肾三焦之脉所历。支饮横于膈间,滞其肺胃之气,则喘、则满、则心下痞坚;下与肾相感召,则肾气上乘,而面色黧黑;脉得沉紧,病固不独在上也。

防己外白内黄,有黑纹如车辐,气味辛平,能行膈间之水,由三焦以下输于肾,肾得之则气平。佐以桂枝,一苦一辛以散结,则心下之痞坚去。然停饮至数十日之久,肺胃已郁而成热,非泄热则喘满不止,故又佐以石膏。吐下之后,中气与津液大亏,故又佐以人参。

又云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虚与实皆指肾气而言。肾虚则膈降而肾安,实则非咸寒以利之,淡渗以伐之,气必复上。注家不知其证之关肾,好为影响之谈,那得于药证有合。

桂枝用二两半之方,曰薯蓣丸。风气百疾,盖即风虚之证,久据于肌肉筋节间,而非初感之可以汗解者也。虚劳诸不足,乃其病根所在。方以补虚为主,驱风次之。薯蓣、人参、白术、甘草、地黄、麦冬、阿胶、大枣,填补者也。余十三味,疏瘀郁、调阴阳,以补虚而驱风者也。其真正风药,只防风一味耳。填补中兼能驱风者,以薯蓣为最,故君之。桂枝用三两之方,曰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悬痛,与胸痹痛有别,故不角瓜蒌、薤白。悬痛由下有逆上之气,使痛不得下,如物之空悬,其为心阳不布,阴邪得以窃据无疑。

故用姜桂各三两,以伸阳而散邪。诸逆不离乎肝,枳实酸入肝而苦降逆,逆降则痛除而心阳得复矣。曰防己茯苓汤。桂枝得防己黄芪,则能行皮肤之水。重加茯苓者,引三物下降,使由小便去也。水在皮肤,下之速则有遗邪,故加甘草以缓之。曰苓桂术甘汤。痰饮者,寒饮也。心阳不足,痰饮得以窃据膈间,故胸满。木得水而风动,土不能为之防,故胁满而目亦眩。满曰支者,明满之由肝来也。以桂甘益心阳而化泄之,此治寒饮之主方也。

仲圣用桂枝之广大精微,愚已备陈其法。试更以桂枝汤推类言之:夫桂枝汤不独治太阳病也,治阳明病亦有之。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是桂枝汤用之于阳经外证,总以汗出为断。太阳表实者不汗出,汗出必表虚,故可以桂枝汤调营卫。阳明病本自汗出,而汗出之证则有不同。汗出而恶热不恶寒,与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二日寒自罢而发热者,阳明热病也。

此汗出且多,脉复心,则非热蒸之汗出,而为表虚有寒邪之汗出。微恶寒而非背微恶寒,又无燥渴心烦之里证,则非解后之余邪,而为表邪之未解。虽阳明之邪,较深于太阳,而宜以桂枝汤生正汗而发邪汗,则理实无二也。

谨按《金鉴》云: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窃思仲圣此条,确切桂枝汤证,似无佚脱之字。至桂枝附子汤以芍药易附子,正是汗出与不汗出分别紧要之处。风湿相搏之宜以附子扶阳,与阳明中风之表虚只须用桂枝者,似亦有异。然欤非欤,姑谨志之。

用桂枝汤而非自汗出者亦有之。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按太阴之为病一条,是太阴脏病提纲。此脉浮是经病,断无腹满而吐等证。然则太阴病三字从何着落。窃谓他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即属太阴经病之提纲。邪中阴经,讵能汗解?桂枝汤是和剂亦非汗剂。


注家不究桂枝汤发汗之所以然,而第执可发汗三字,模糊以辛甘发散释之。柯氏更误认脉浮为风热。不思桂枝汤之发汗,是何等发汗,必其先表虚汗出,服汤后再歠粥温覆,然后邪汗去而正汗以生。今太阴中风本不能有汗,阴经之表证,本不能以麻黄葛根等发汗,舍桂枝汤解肌调营卫,尚有宜于是者乎?王宇泰云:阴不得有汗,故不言无汗,三阴兼表病,俱不当大发汗。非深明于仲圣法者,不能为此言。

用桂枝汤而但身本疼痛者亦有之。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一条,《金匮》亦载入。窃疑本系杂证而复出于《伤寒论》者。下利之下,《金匮》多一后字。盖太阴所受寒湿下利之后,脾阳式微,腹故胀满。外则经气亦虚,风邪乘之,与里湿相搏,体为之痛。

然经脏并治非法,以四逆汤先温其里,则寒湿去而表邪亦孤。后以桂枝汤解肌散风而和营卫,自易如反掌,不云发汗者,即《金匮》所谓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更有用桂枝汤于妇人妊娠者,《金匮》妇人妊娠篇第一条,妊娠至六十日不能食,自属阻病。阻病用桂枝汤,似有未合。徐氏谓桂枝汤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差胜诸家,而终未亲切。窃思仲圣于病证但标数字,而即云宜某方者多有之,此或尚有的对之证,欲人就其方思之而自得耳。按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

而《千金》半夏茯苓汤治妊娠阻病,为后世所宗,却有四肢烦疼、恶寒汗出等证。方中橘姜辛夏,与桂枝汤亦颇有似处。就是测之,妊娠阻病,必得有太阴外证者,以桂枝汤治之,方不致误。虽然,不知强解,儒者所戒,宜《金鉴》谓有脱简而不注也。绝之是绝其医药。娄全善治一妇,即遵此法而愈。又《女科辑要》载一老妇劝人停药,后如其言。然则以绝之为绝其病根,或泥于安胎,治之而逆,是绝其妊娠者,当爽然失矣。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

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  

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桂枝, 味辛,温。神,轻身不老。借以为先锋使者,由少阴岀于太阳膀胱之囊也。引交太阴,太阴肺脾也,肺脾得其辛温之性,一施运化,一施化源交诸于心,心离火也,真阳寄焉。下与小肠相通,小肠与膀胱相并,膀胱小肠为心肾之外用,心肾即水火 之变化,今用此引水气上升,化气化液,濡润万物,人身筋络骨节皆得其养,气血更能交流。


淫羊藿一出一入,一开一合,以引阳而入阴,以宣阳而化阴,使内外宣通,阴阳协和,而营能守中,卫能护外,人身内外如一,百脉畅调,周身舒达矣。

麦芽、紫菀使金木协和不相侵,气血流通而无阻,肝调而肺畅,脾土乃能运化,心肾乃能相济。

松节、杜仲达关节而柔经络,使阴维、阳维围护于督任,八脉交通, 三焦更能有用。与松节相合,达于筋脉骨节之中,能温筋热骨,冀期筋骨中之精血续续不间。

西茴香、陈皮肌腠得理,秽浊可分,脾肺双调,乾坤更能有用。

羌活、白芷开经膜,发肌腠,肠脏之秽邪可去,薄膜膏油之瘀凝可解,肺俞脾俞之寒痹得宣。

大黄于阳明太阳气机不畅,流露不清,能外开肌腠,内化肠脏之结,瘀去而阳升,浊化而清留,是阴阳双燮之理也。

甘草化阴为阳。

生姜引阴阳相合。

附子出水泉,引微阳而布满上下内外,助气血之流通。

桂枝尖领附子雄烈之性,通达于三焦网膜,引阳气上至天空,雾露易于下布,地气更能上升,成为天地交泰之象。

用桂枝尖引附子之温由少阴而太阳,缓转入太阴,使交通于阴阳会合之处,而阳能化,阴能流,收纳与化机决不停息。

白术引土气而金而水而木而火,实使五行之运化也。

桂枝尖配茅术,化气燥脾,使阳行而阴随,生化可转。

白芍化阳为阴,肌腠中之寒热得解

【现代药理研究】

1.桂枝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以其所含成分桂皮醛作用最强。

2.桂枝煎剂及其所含桂皮醛有降温解热、抗惊厥作用。

3.桂枝挥发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产生祛痰、止咳作用。

4.在体外试验中,桂枝醇提取物对多种球菌、杆菌、霍乱弧菌及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 68-1 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70%醇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桂枝有利尿作用。

6.桂枝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7.在体外试验中,桂枝能完全抑制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并能显著延长牛凝血酶凝聚

人体纤维蛋白原时间,有显著抗凝血作用;桂枝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胶原及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8.桂枝有扩张血管作用,可明显增加冠脉循环,并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强血液循环。

9.桂枝有保护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10.桂枝还有健胃、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藥】《神农本草经》桂枝解
仲景用桂枝妙在何处(上)
桂枝
麻 黄 汤
本草从新 卷七木部 香木类桂枝
小议麻桂二汤之解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