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叮当国医丨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经典汇总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代高鼓峰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代程杏轩《医述》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历代中医的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今日拜读,感触颇多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名言200则!历代名医临证用药汇总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1.秦艽...
五脏用药(心之用药)
32种咳嗽中成药汇总|90后自学中医养生45
小儿用药不宜峻厉、惊后目动切牙、小儿好睡
舌象,面相,气血虚,脾肺虚,食疗及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