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21世纪回望中华文明的源头:《诗经·大雅·崧高》的语言学解读
userphoto

2023.05.08 广东

关注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于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深受热爱汉语言文化的中外人士的喜爱。但是,这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书籍,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读懂其中的语言文字,大家对于其中的诗篇的理解,都是非常模糊笼统的,没有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理解方式。

所以,事实就是:自秦汉以来,甚至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对于《诗经》中的绝大多数诗篇就已经完全读不懂了。《诗经》解读有不同的门派,每个门派的创始人或领军人物,都是根据自己从老师那里所学来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对每首诗的主旨下一个结论。然后,再根据这个主旨,对其中的字进行注释,给出一个大意,当这个字所具有的语义不符合其所臆测出的主旨的时候,就给这个字捏造一个全新的语义,这基本是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们做学问的基本方式。

这样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每一首诗都有若干种不同的主旨解读,聚讼纷纭,没有定论。对此,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诗无达诂” 这一观点,其意思是说,《诗经》中的诗句和诗篇没有公认的解读。鉴于董仲舒巨大的影响力,后世的《诗经》注释者们都接受了这一观点,通常都是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去考察和反思董仲舒的这一学术观点,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诞之处,而这也是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历来缺失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规律总结能力等这些理性思维方式的印证之一。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荒诞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一首诗的创作过程。一个诗人在写作一首诗的时候,必定是在具体的事件中,由特别的情感线索引起的,有触动内心的情感反应,然后才会用语言文字把这种表达出来,而这其实也就是一首诗的情感缘起。这种缘起必定是具体且真实的,所以,诗人在诗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必定是具体且真实的,不可能有第二种可能。所以,一首诗只可能表达一个意思,不可能同时表达多种意思。所谓的“诗无达诂”,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儒家摆烂思想。

儒家学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摆烂思想呢?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一个典型作风就是,他们的古圣先贤和博学的大儒们,从来不肯承认自己有任何不懂的地方,一旦为人师,必定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能人才,从孔子开始就是这样。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人品差点的老师,要么是通过自己的名头压制学生提问的念头,要么是通过训斥学生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导致学生对老师从来都是唯唯诺诺的,不敢提任何有意义的问题;人品好点的老师,则基本就是各种曲解,糊弄过去,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不清楚、不知道、没学过,从来不肯承认这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从来不肯开动脑筋去逻辑思考和推理。因为可能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老师是不能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否则他们就会非常没有面子,丧失了自己作为师者的权威。所以,中国的这些儒家学派的老师们特别喜欢树立和维护自己的权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这样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学生和后人留下任何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孔子时代如此,董仲舒时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推动学术进步的是优质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所以,我们中国的学术水平始终没有本质性的提升,他们现在始终还是群体性的不会思考,群体性的没有科学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我们现在批判大清朝的乾嘉学派们只知道埋首故纸堆搞训诂,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其实,如果我们去观察现在的知识分子,就会发现,他们只是把脑袋往故纸堆埋的更深了,而收获其实反而跟乾嘉学派没法比,因为现代知识分子只不过从西方学术界学来了搞索引,然后就一头扎进故纸堆搞起了考据,像模像样地搞出来很多论文,其实一点价值都没有。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必定与其学术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历来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生为中国人的一个幸运之处,所以,我们配得上教育大国和文明古国的称号。然而,就是在一直重视教育的大道上,我们在近代逐渐大幅落后于西方。回想和反思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历程,这种以我们的汉语语言文学为载体的语言教育,其实是一种极为低效的教育方式,具体体现为成材率极低,且毫无为保证,谁也不敢保证某个即将或者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日后会成为能够流畅地运用这门语言的思维敏捷的人才。这并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不对,而是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对,而这就是学术摆烂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当历史的年轮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成为可能并已经发生,人类文明的所有积累我们都可以借鉴和利用。所以,我们现在有责任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以一种世界性的思维和科学理性的方式来回望我们的中华文明。通过学术研究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重新整理国故,从而推动我们的汉语言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这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既是对过往先人的一个交代,也是给未来后世子孙的一笔财富。

本次对《诗经》的解读,依靠的完全是语言层面的语法理论突破,其中借鉴了众多英语语法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知识和思考方式,两种语言的语法之间既有明显的共性,也有众多的不同,通过对这些共性和不同的总结归纳,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言的理解。最终,本次对《诗经》的解读,实现了对汉字类型的科学分类,对词性和句型提出了的具体可操作的划分和归纳,尤其是对虚字的研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最终成功解码了汉语言文明的秘密,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汉语言文明大门的密匙。

《崧高》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首名篇,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在于,诗人把自己的名字和作诗的目的明确无误地写在了诗的最后,因此,这是《诗经》中罕有的我们知道作者具体是谁的诗篇,也是少有的诗篇的主旨无争议的诗篇。当然,知道诗篇的主旨,不等于对于诗中的诗句的解读就没有争议了。今天这篇文章把《崧高》这首诗的解读重新整理一遍,把其中每个字的词性和语义,尤其是助动词所表示的具体语义方向,科学精确地厘定出来,把每个句子的句型都分析一遍,尤其是把句子动词的主语仔细确认一遍。

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第一阕: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崧(sōng):同“嵩”,高大的,形容词。

高:高耸的,形容词。

崧高: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构成复合形容词。

岳:最高大最受尊重的山,中国自古有四岳,东岳岱山(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维:助名词,用于名词前,加强名词的气势。

崧高维岳:即,维岳崧高,这是一个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维岳”,表语是“崧高”,那称为山岳的,都是既嵩又高的。对于这种句型的分析和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注意到两者之间被省略的系动词“是”。

骏:高而陡峭的,形容词。

极:顶点、最高点,名词。

于:至、到达,动词。

骏极于天:“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维:助名词,用于名词前,加强肯定语气。

维岳降神:就是高高的山岳降下了神明。

甫:从下篇《烝民》来看,指的应是仲山甫。

申: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

维岳降神:“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生申及甫:“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是上一句中的宾语“神”。

维(申及甫):助名词。

维(周之翰):系动词,是。

翰(gàn):通“幹(干)”,骨干、栋梁,名词。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整体是一个“主语 系动词 表语”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维申及甫”,系动词是“维”,表语是“周之翰”,此句中是名词做表语。

四国:四方之国,指西周各诸侯国。

四方:天下四方、全天下。于:介词,相当于on,正在从事…。

蕃:即“藩”,藩屏、捍卫,动词。

宣:宣传、传达(周王的诏命),动词。

四国于蕃:即,于蕃四国,“蕃”是动词,“四国”是宾语,正在捍卫着天下诸侯们。省略的主语是上一句的主语“维申及甫”。

四方于宣:即,于宣四方,正在向天下四方传达着周王的诏命。省略的主语也是“维申及甫”。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申伯和仲山甫)捍卫着四方诸侯,向天下四方传达着周王的诏命。

第二阕: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亹(wěi):勤勉的、勤奋的,形容词。

缵:通“赞”,辅佐、佐助,动词。

王缵之事:即,缵王之事。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勤勉的申伯,(一直都在努力地)从事辅佐周王之事。整体是一个“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主语是“亹亹申伯”,动词是“缵”,宾语是“王之事”。

于:在,介词。邑:城邑,指谢邑。

谢:谢地、谢国,据说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

南国:南方诸附庸国、各小诸侯国。

是:助动词,加强肯定语气,一定要。

式:示范、作为榜样,动词。

南国是式:即,式是南国,式南国,“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这种句式是用来强调后面的动词,一定要给南方各诸侯国做个好示范(好榜样)。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前往谢邑,就任谢国,一定要为南方各诸国做个好榜样。

召伯:即,姬奭,又称召虎,或召伯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定:确定、测定,动词,指测定方位,以造宫室。

宅:住所、住处,名词。

定申伯之宅:确定申伯的宅第。

登:登临,动词。是:助动词。

登是南邦:即,南邦是登,登南邦,“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形式,这种句式是用来强调后面的名词宾语,加强宾语名词的语气。

世:世世代代地、永远地,副词。

执:执受、守持,动词。

功:功绩、功业。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登临南方之邦,世世代代保有其功业。

王命召伯:“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定申伯之宅: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召伯”。登是南邦: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世执其功: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

第三阕: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式是南邦:即,南邦是式,和上阕中的“南国是式”是完全相同的语义,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句式结构,从“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转换成了“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

因:依靠、凭借,动词。

是:助动词。

因是谢人:即,因谢人,依靠谢地之人,“单宾语及物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

以:助动词,表目的。

作:建造、建筑,动词。

庸:通“墉”,城墙,名词。

彻:整治、开发、垦治,动词。

土:疆土、国土,名词。

田:农田,名词。

傅御:辅佐周王或诸侯治事之官,此处应指申伯家的家臣之长,相当于诸侯国的丞相。

迁:迁居、徙居,动词。私人:指申伯的家人。

迁其私人:迁徙申伯的家人,也就是把申伯的家人迁至谢地。

第四阕: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之:…的…,表示前后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介词。

功:土木营造之事,名词。

是:助动词。营:营造、建造,动词。

召伯是营:即,召伯营,“主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句式结构,名词和动词之间是主语和动词的关系。动词的宾语是上一句“申伯之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型。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申伯的宫室城墙等工事,都是召伯率众营造的。

有:系动词,是。

俶(chù):厚实的、厚重的,形容词。城:城墙,名词。

有俶其城:即,其城有俶,申伯的城墙非常厚实。这是“系动词 表语 主语”的主系表倒装的句型结构。

寝庙:周代宫室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寝,是人居住的地方。庙,是祭祀祖先之灵的地方。

既:助动词,表示完成,相当于have。

成:完成、建成,动词。

寝庙既成:这是一个“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藐:古同“邈”,卓越的、优质的,形容词。

藐藐:美好的、壮丽的,叠字形容词。

既成藐藐:“既成”指的“寝庙既成”,这里其实是在用“既成”,代指“既成”之后的“寝庙”,也就是说,主语其实是“既成的寝庙”,“藐藐”是形容词做表语,中间省略了系动词,“既成的寝庙是藐藐的”。

牡:公马,名词。

蹻(qiāo):举足行高,动词。

蹻蹻:(马匹)不断举足行高的,动词叠用为形容词。

钩膺:马颔及胸上的革带,以及下垂缨饰。

濯(zhuó):鲜艳的、光泽鲜亮的,形容词。

王锡申伯:“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四牡蹻蹻,钩膺濯濯:都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结构。

第五阕: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遣:遣送、赠送,动词。

路:同“辂(lù)”,王侯专用的大车。

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图:反复考虑、思量,动词。

莫:否定副词,不。

如:比得上,动词。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我反复考察了你现在居所,真不如南方之地。

我图尔居: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莫如南土: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被省略的主语就是上一句的宾语“尔居”。

介:亦作“玠”,大的,形容词。

圭:玉圭,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名词。

以:助动词,表目的。

作:作为,动词。宝:珍宝,名词。

锡尔介圭: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双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1 宾语2”的主动双宾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我”,也就是周宣王。

以作尔宝:省略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省略的主语就是上一句的宾语“介圭”。

往:同“望”,希望,动词。

近:希冀、希求,动词。

往近:动词近义词连用。

王舅:指申伯,因是周宣王之舅,所以称之为王舅。

是:助动词,一定要,must。

保:看守住、保有,动词。

南土是保:即,保是南土,保南土,一定要把南国王土保守住,“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句式。

第六阕: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信:应通“言”,助动词,表示进行。

迈:远行,动词。申伯信迈,申伯即将远行(奔赴谢地)。

饯(jiàn):设酒食送行、饯行,不及物动词。

于:在,介词。

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谢地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申伯信迈:“主语 不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句型。

王饯于郿:“主语 不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句型,其后有“于郿”这个介词词组做地点状语。

还:返回、回到,动词。因为申伯新封地在河南南阳,在镐京的南方,所以说“还南”。

诚:真心地、诚意地,副词。

归:归向、趋向,动词。

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申伯真诚地归向谢地,之所以把句式倒过来,是为了让句子押韵。

土:疆土、国土,名词。疆:田界,名词。土疆:名词近义词连用。

峙(zhì):储备,动词。

粻(zhāng):米粮、粮食,名词。

式:助动词,应当,should。

遄(chuán):加快、加速,动词。

其:申伯,代词。行:出行、出发,名词。

式遄其行:即,其行式遄,其行是遄,应当加快他出发(的时间)。

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这三个句子都是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省略的主语是“召伯”,而且,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示命令的祈使语气,相当于英语中以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

第七阕: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嘽嘽。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番(piān):通“翩”,(举止)潇洒的、有风度的,形容词。“番”与《宾之初筵》中“威仪幡幡”之“幡”相同,通“翻”,亦通“翩”,只不过在“威仪幡幡”中是“翩”的贬义使用,而在此处是褒义使用。

既:助动词,已经,表示完成。这句话说明,尹吉甫应该是护送申伯一直到达谢地的。

入:进入,动词。

于:介词,其实,“入”本身是及物动词,此处其实是不需要使用介词“于”的,而之所以使用了,目的是用来凑字数,凑足四字句。

徒:步行之士兵,名词。

御:御车之士兵,名词。

啴(tǎn):众多的、盛多的,形容词。

周邦:周之各邦国,指申国周边的众附庸国。

咸:普遍都、全都,副词。

喜:高兴的、喜悦的,形容词。

戎:你们,代词。

有:拥有,动词。

良:优秀的,形容词。

翰:通“幹”(gàn),骨干、维护者,名词。

戎有良翰:你们(申国周边的众附庸国)有了一个优秀的捍卫者。

不(pī):通“丕”,很、非常,副词。

显:显赫的、显达的,形容词。

元:第一的、居首位的,形容词。

元舅:长舅。王之元舅,周王的大舅。

是:助动词,应当、一定要。

宪:效法,不及物动词。

文武是宪:文臣武将都应当效法他,“主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

第八阕: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德:品德、秉性,名词。

柔:温和的,形容词。

惠:仁爱的,形容词。

直:端正的、正直的,形容词。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申伯的品德,(是)温和、仁爱且正直的。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申伯之德”,表语是“柔惠且直”,中间省略了系动词“是”。

揉:同“柔”,安抚、使顺服,单宾语及物动词。

闻:闻名、有名,不及物动词。

揉此万邦:省略了主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动词是“揉”,宾语是“此万邦”。

闻于四国: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不及物动词”的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动词是“闻”,“于四国”是介词词组做句子的地点状语。翻译成英语大致就是:(he has been) heard by all the states。

吉甫:尹吉甫,姞姓,兮氏,名甲,尹国的国君,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作:制作、赋写,动词。

诵:曼声长吟的歌,相当于“咏”,指的是“诗 风”,也就是歌词和曲调的合体。

诗:诗歌、诗篇,也就是这首诗。

孔:很、非常,程度副词。

硕:硕丽的、华美的,形容词。

吉甫作诵:这个句子是“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句型结构。

风:曲调,名词。

肆:极其、非常,程度副词。

好:优美的,形容词。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其歌词非常硕丽,其曲风非常优美。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都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结构,其诗(是)孔硕,其风(是)肆好。

以赠申伯: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单宾语及物动词 宾语”的句型,省略的主语就是诗的作者“吉甫”。

解曰:宣王七年,周宣王册命其母舅申伯于谢邑,建立申国,以统领南国诸邦国。尹吉甫受命护送申伯至谢地,本诗是他在返回镐京之前作成并送给申伯的,虽然这首诗属于个人赋诗,但是,因为此事和此行的政治氛围,其整体风格是制诗风格,写这首诗既是其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为政治而服务的。

这首诗发生的确切年代,在《竹书纪年》里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从整篇的结构上看,这首诗有着明确的线索和顺序。全诗八阕,首阕述说申伯和西周另一位大臣仲山甫的降生之异,总叙申伯在周朝的地位和在诸侯中的作用。次阕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阕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阕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以及宣王对申伯的赏赐。五阕为宣王赏赐给申伯的礼物,讲述迁其封地的原因,赏赐的宝物,以及对申伯的期待。六阕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并说召伯已经开垦好田地,准备好粮食了。七阕叙申伯入谢邑时的盛况,以及对申伯的夸赞。最后一阕写的依然是对申伯的夸赞,以及吉甫作诵的目的。

这首诗很可能印证了《竹书纪年》记载的正确性,因为综合考虑之下,这件事发生在宣王七年是非常适当的。在此之前,“国人暴动”之后,周厉王仓皇奔彘,在此之后,西周度过了14年没有“王”的“共和行政”岁月,其对西周统治根基的动摇可想而知,尤其是对于中原外围地区,那些本就不是从内心诚服周王室的那些本土诸侯国。在他们之中,对于周王室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南国”,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这两件国家大事都极度依赖南国出产的黄铜和锡,不仅如此,合成的“吉金”也是周王进行赏赐的重要物品,所以,在那个运输非常不方便的时代,把贵重的黄铜从遥远的铜绿山等地运输到洛邑和镐京的通道,是一条关乎王室命脉的极端重要的通道,在他们贵族内部,这条通道被称为“金道锡行”,《诗经》中众多的“南有XX”,很可能都是西周贵族们在这条道上看到的。正因为王室是绝对离不开南国的铜锡矿的,所以,在宣王七年,周王室终于稳定下来之后,周宣王选派能力优秀,而且,忠诚可靠的元舅前去统领南方各诸侯,而背后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保证这条“金道锡行”牢牢掌控在周王室手中。

申国本为周初所封,初始封地不明,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德才兼备,在朝中有很高的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周宣王的大舅,故宣王迁其封地,派他去南方改做方伯,也就是南方诸侯们的首领。也就是说,宣王分封申伯于谢,背后有着很深的战略考量,肯定是感受到了来自南方楚国等势力的威胁,所以才做此安排,让申伯去统领南国诸邦国,作为周王朝的藩篱和屏障。

周宣王的这个安排的确很有眼光,但是,在人治的政治制度之下,父辈的政治智慧和眼光是无法在生理上遗传给后代的,所以,人治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各种狗血般的不确定性。后来,申侯的女儿嫁给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为王后,但是,后来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了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结果引起了申侯的极端不满。在周王朝饥馑混乱之际,申侯联合犬戎等外族势力,一举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攻陷了镐京,立国276年的西周王朝轰然倒塌。西周王畿之地,也遂为犬戎等族所侵占。姬宜臼在申、鲁、许等国的拥立下,嗣立为王,迫于无奈,由秦国护送,东迁于洛邑,又由晋、郑等国的夹辅而立国,这就是东周的始君周平王,姬宜臼,也就是这首诗中申伯的外甥。

此外,这首诗还可以与《小夏·黍苗》这首诗相互印证,《黍苗》中记述了“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在这首诗中,共有三句周宣王对召伯下达的命令,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这与《黍苗》讲述的随召伯南征的洛邑征夫们,营造谢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和垦田耕种的事件完全一致。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一大语言特色就是“是字句”的大量运用,总共使用了7个是字句:南国是式,登是南邦,式是南邦,因是谢人,召伯是营,南土是保,文武是宪。“是字句”的特点是,能够非常有效地加强其中的动词的力量感,整个句子能给人以很有力量的感觉。

这首诗中的叠字句使用的不算多,共有5个:亹亹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申伯番番,徒御啴啴。可能是尹吉甫为了让文章更有文法美,更有气势,尽量减少使用这种较为简单的语言结构。而且,这首诗中的主系表句型虽然不少,但是,直接使用的系动词只有1个:俶其城,其他主系表句型中的系动词全部被省略掉了。

在此,以申伯为例,解释一下中国的姓氏制度。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是为谢氏,其后子孙以“谢”为氏,因此,申伯是中华谢氏始祖。也就是说,“姓”是总的根源,“氏”是子孙迁居他地之后新的分姓,“姓”之下新的名称标记。以申国为例,此国中人就是申姓谢氏,其后子孙以“谢”为新的氏族名称,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姓的影响力逐渐湮灭,姓氏合一,后人逐渐以氏为姓。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姓”,最初其实都是“氏”。

《诗经》305篇已经全部解读完毕并出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五大基本句型,绝对实用
英语7种,基本句型?
英语五种基本句型详解
名师指点:英语弱的孩子如何才能补上去?
英语学习二十口诀(下)
干货满满丨居家学习有诀窍,最强知识点整理(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