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26日   12 版)

  苏东坡(1037—1101)两入杭州,都是来杭州当官任职的。而此时的西湖,已虚席以待,就等着这位大天才来为她插上美丽的翅膀了。

  1056年,苏轼、苏辙(1039—1112)和他们的父亲苏洵(1009—1066),三人同科及第,名动京师,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及后苏轼宦海浮沉40年,既不是旧党又不是新党,想要维护他那清高独立的人格,又要达者兼济天下,其难如他故乡的蜀道。苏东坡便一会儿贬下去,一会儿浮上来,在中华大地上浪迹与周游,两次守杭,盖因如此也。

  第一次来杭当通判为1071年。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遭贬斥,在杭为官三年,算是个行政副手。苏东坡在杭倒也快活自在。民间至今还流传他“画扇断案”之事,说的是小商贩吴小控告卖扇子的张小二拖欠了他的钱。张小二则告曰天凉扇乏,卖不动。苏东坡便动恻隐之心,在张小二的白绢扇上画画,款题苏东坡,扇子顿被抢买而空。这等潇洒举措,心到手到一挥而就的名流风采,想来是很有苏东坡风范的。

  作为太守副职的苏东坡,在杭州潇洒着他的诗意浓情。他写诗,也作画,也和美女相悦,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介入政治的,他最关心的还是百姓疾苦。从这点上说,苏东坡是一个儒家。

  杭人生计,多少年来,还是脱不掉一个“水”的苦字。从李泌开六井到苏东坡,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六井复又废坏,杭人饮水,或到西湖,或到十几里路山外,挑担取水,实在不便。亏了苏东坡亲自调查治理,又将治井工程交给了四个精通此道的和尚,花了半年工,修好了六井。恰于此时天降大旱,江南水井尽枯,其他地方的百姓相互间赠水,珍贵得用酒瓶子盛,杭州人却免了此劫此难。15年后的1089年,苏轼又来到杭州任太守,见六井又毁,再访那六个和尚,只剩下垂垂老矣的子珪了。苏轼再请他出山,子珪作了技术改革,再塑六井,西湖甘水重润杭城。苏东坡便为子珪向皇上报功,请赐其“惠迁”为号。井旁一桥,也被命名为惠迁桥。

  已故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在《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中说:西湖如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泛舟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已有十分之二三淤塞了;15年后苏东坡再来,西湖又小了一半,当时人称为“茭田荷荡”。这一年杭州恰好又碰上大旱,湖水干得底朝天,濒湖的几千倾良田得不到灌溉,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第二年的夏天老天掉了一个头,连绵的大雨,使钱塘江两岸几成泽国,街巷里弄,得用舟楫才能通行。老百姓无处逃命,只好爬到大坟丘上去栖身。如此折腾下去,杭州人民将永远处于倒悬之中,而西湖亦将荡然无存。

  史家研究苏东坡者,多以为苏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并举的,但究其底,在为官从政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以儒家文化为其标尺的。苏东坡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并不亚于对自己诗文的关注。基于此,苏东坡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一面提取了40万石的官米,减价平粜。他甚至还捐出自己的薪俸,设立了医院帮助杭州人民渡过灾荒之年,然而这些举措,毕竟只是治标不能治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东坡的目光转向西湖。1090年,也就是北宋的元祐五年,苏东坡上书宋哲宗,写下了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

  苏东坡提出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第一条貌似重要,其实最不重要,只是苏东坡这位艰辛备尝的北宋老臣做的官样文章,让皇上看了舒服并开恩罢了。说的是西湖乃放生池,每年四月八日,数万人在湖上放生百万数,它们皆向西北磕头,祝皇上万寿无疆呢;第二条为民饮,城内的井,要靠西湖水引入,才便于人民饮用;第三条为灌溉,放水一寸,可灌溉湖南岸田1500多亩;第四条是助航,城内有一条通航的运河,要取水于西湖;第五条是酿酒,用西湖水造酒质好味醇,所缴酒税年达20余万缗,全国第一。

  以上五条,一条为皇帝,另四条均为国计民生,倒是的确不曾想过要筑一条万古流芳的苏堤来纪念自己的。

  朝廷也没给太守多少钱,只给了100道僧人的度牒,也就是和尚尼姑的身份证。苏东坡拿它换了17000贯钱,又亲自发起募捐,写字作画,到店铺里去义卖,这简直就是一个拯救西湖的希望工程了。要知道,这可是整整900年前的事情啊!

  从夏到秋,苏东坡动用二十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

  但多余出来的淤泥和葑草该怎么办呢? 这时诗人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大手笔跳出来,参与美的创造,参与历史的构塑了。在西湖上构筑一条横亘南北的堤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没有的地方布置出来,并使它从此万古流芳,那是一句写在西湖上的大诗行,只有苏东坡这样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大诗人才具有的魄力、想象力和天才创举。

  余下来的才是关于苏堤的美。鲁迅先生主张“吭唷吭唷”派,是劳动创造艺术,劳动创造美,苏堤正是劳动创造的最美好的良性循环之美。从西湖中挖掘出的葑草和淤泥修筑一条自南到北横贯湖面的2.8公里的长堤,这可是一条交通要道,从此西子湖南北两山之间始以沟通。功成之后,苏东坡也不免为自己的这一得意之作而沾沾自喜,纵歌唱道: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据传说,大堤筑好之后,杭州人民杀猪宰羊,纷纷送往太守处。苏东坡坚辞不受,正你推我拒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诗人的灵感又一次迸发。太守原本就是一位美食客,此时嘱咐厨子按他的指点,做出来香喷喷的红烧肉,送到大堤上,让杭州人民来一次大会餐。于是,一条名叫苏公堤的大堤诞生的时候,一道名叫东坡肉的杭州菜肴也应运而生了。

  没有想到的是,此堤一旦建成,与白堤相映,形成西湖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苏堤筑桥六吊,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形似弯弓,各有其趣。又遍植桃柳、芙蓉、蔷薇。苏堤在春天的早晨醒来,六桥中淡妆素裹的烟柳,美得让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又美得让人屏声息气,只恐惊动了她,美景幻化而去。

  今日的苏堤除了桃柳花木亭阁数座之外是无他物了。当年,这里可是西湖园林建筑的集秀之处。有先贤堂、三山堂、湖山堂、水仙王庙、学真道院……如此一条缎带,轻轻地束住了西子湖的纤腰,和白堤一样,便成为湖上的双璧了。

  恋人们,自然是要把那六吊桥化作情人桥了,“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堤桥影横,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凉水似侬情。”不知多少恋人,在此天人合一呢。

  苏堤是通人性的,人亲近它,它给人以美,人疏远它,它也就湮没自己的光彩。从宋代到元代,堤岸就开始慢慢萎缩了,到了明初,堤上的柳树已败,六桥下水流如线,已经完全没有了大诗人建堤时的盛况了。所幸明代杭州来了一个苏东坡的蜀中老乡做知府,名叫杨孟瑛,他再一次疏浚西湖时,也修补了苏堤,把堤面增阔到五丈三尺,并且又种上桃柳,昔日美丽的风景又重现了。

  不过这样的好景也总是不能够常在,明末苏堤又败,清代再修整,清末又败。这一次堤上桃柳被砍去后,到处都种了桑麻。当时有人便有诗曰:“堤边处处绿成行,不种垂杨尽种桑。”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杭州,把苏堤给封了起来,平时不准人进入,还在苏堤上种了许多樱花,光复后,杭州人立刻把那些象征侵略的樱花砍去,复种上桃柳。苏堤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这应该是东坡先生在世时始料未及的吧!

  苏东坡在治理好的西湖上泛舟,写出这样的诗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是从这首诗开始,西湖作为美女西子的象征传播于天下,西湖有了她最美的爱称:西子湖。苏东坡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而西湖,也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

  (本文摘自《杭州传》,王旭烽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定价:89.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在“苏堤”的秋色里
文史踪迹|杭州、颍州西湖两“苏堤”的由来
杭州西湖——苏堤春晓(1)
【经典合奏曲—笛子、古筝等】《苏堤春晓》
张岱《苏公堤》原文、翻译及词语注释
阳春┃十里湖光共一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