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他们居然也看不懂!

【提醒: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都是系列化的,个别读者看到我一二张举例,就以为摄影师的作品就是这样。我写文章的假设是,你已经看过这些摄影师的完整作品。不然你会误导。】


前文《摄影:你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引起了巨大争论。其实这种争论大家不必在意,作为一种自我反思就好,因为在艺术界或者摄影界内部,“看不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今天说几个摄影史上有趣的案例。


摄影界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案例莫过于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看不懂”马丁·帕尔(Martin Parr)了。1995年,马丁·帕尔在巴黎国家摄影中心举办新作展时,布列松也来看展了。老爷子看了半响(我猜测此刻老爷子的内心是崩溃的),对马丁·帕尔说:


“我只有一句话对你讲,你来自完全不同的星球。”


布列松作品


马丁·帕尔的作品你“看懂”了吗?你的内心是不是跟布列松一样?


第二天,布列松给何奈·布里(RENE BURRI)打电话说:


“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家伙会加入到我们马格南?”


布里回答:“你看,你为什么要看不惯呢?世界在改变,我们总不能一成不变地拍同样的照片吧。


布列松为什么会“看不懂”马丁·帕尔?因为他们两人对摄影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布列松的出发点是探索摄影的结构、语言、审美。在世界观上,布列松基本上怀抱着传统马格南那套“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80年代之后,关于摄影语言的探索基本已经完成(摄影从黑白到色彩也基本完成),摄影家们开始以摄影作为艺术表达工具展示自己的观念。观众从马丁·帕尔的经典作品《最后的度假胜地》(The Last Resort)可以看出摄影家不再以温情脉脉的目光看待世界,而是以批判性的、反思性的角度来看待英国80年代消费主义的一代(在这一点上,摄影跟文学有点类似:摄影师提出了他观察到的问题或者现象,隐含但不直接提供答案,答案由观众自己思考)。同时,90年代也是欧洲摄影界集体反思的一个时代(英国从传统纪实摄影转变到“观念”纪实摄影才又杀回世界当代艺术的舞台),马格南逐渐从传统报道摄影转向艺术摄影,马丁·帕尔成为会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了,马丁·帕尔后来甚至成为马格南图片社的主席。我们可以从布列松到马丁·帕尔的更替,看到摄影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


马格南也在不断发展,经典只能代表过去


马丁·帕尔之前,70年代前后,摄影从黑白转变到彩色的转折点,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这个故事发生在新彩色摄影的标志性人物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身上。这次“看不懂”的是大名鼎鼎的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据说老爷子看到威廉·埃格尔斯顿那张著名的《红色天花板》(TheRed Ceiling)不无嘲讽地说:


“拍不好,就把画面弄成红色的。”


安塞尔·亚当斯作品


“拍不好,就把画面弄成红色的。”就是这张


威廉·埃格尔斯顿作品你“看懂”了吗?


这个时期,有很多前辈大师都对彩色摄影表示不屑一顾。


30年代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ens)说:


“彩色摄影是粗俗的。”


沃克·埃文斯的作品你“看懂”了吗?


世界摄影史上标志性人物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说:


“黑白就是摄影的色彩。”


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搞彩色摄影的环境是多么恶劣!而威廉·埃格尔斯顿也不吃大师们那一套,认为大师“看不懂”自己。幸亏美国摄影界有一位伟大的伯乐,他就是约翰·萨考夫斯基( John Szarkowski )。这位伯乐60年代提携了盖瑞·维诺格兰德(C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等,70年代提携了威廉·埃格尔斯顿、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等。


约翰·萨考夫斯基


在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以为彩色摄影就是黑白照片加上了色彩,或者彩色照片去掉色彩就是黑白摄影。这个认知事实上误导了无数摄影人,到今天仍然有大批摄影爱好者不明就里,稀里糊涂,看不出问题在哪里。


接着往前,50年代,布列松的巅峰时代,一代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年轻时同样没有被人“看懂”。罗伯特·弗兰克的经典作品《美国人》(The Americans)没有一家美国出版社愿意出版,所以第一版是在法国出版的。第二年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大部分评论家都“看不懂”,不仅“看不懂”,还进行大规模诋毁,导致这本画册没多少人愿意购买。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你“看懂”了吗?


《实用摄影》杂志(Practical Photography)如此评论:


“毫无意义的模糊、颗粒、混乱的曝光、倾斜的地平线,总体看来是那么的凌乱。”


《光圈》杂志的编辑米诺·怀特(Minor White,也是美国著名摄影家)训斥道:


“完全被误导为一个退化的国家!”


米诺·怀特


《大众摄影》杂志:


 “一个无趣的、憎恶收留他的国家的人。”(罗伯特·弗兰克是瑞士人,刚移民美国)


......


罗伯特·弗兰克经典作品《美国人》


读者有趣地发现,《美国人》彻底把美国人惹毛了,那些评论家甚至离开对作品的评介,直接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威廉·克莱因的遭遇也类似,他的照片因为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报刊杂志愿意刊登发表,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拍照行为已经成为笑话了”,然后转行拍电影去了。


威廉·克莱因的作品你“看懂”了吗?


这三个摄影史上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谁也有看不懂的时候,即使摄影大师也会失眼!


这三个案例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大师的认知也有局限性——这个局限来自以前的“成功经验”。成功和经验最后成为一种枷锁和禁锢,思维惯性(定势)的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这三个案例还告诉我们,摄影是在不断发展的,不进则退,如果摄影师们的视野、观念、认知不紧跟时代,“看不懂”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这三个案例最重要的教训是:老年人永远不要轻视年轻人,因为未来的大师就在他们中间。

 

2017/1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街头摄影爱好者必看的17本经典画册
镜头中的荒诞街头
这位摄影明星让我知道,我的朋友圈照片弱爆了!
好书推荐:马丁·帕尔成名作《最后的度假胜地》
对于摄影,大师们都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关于摄影,世界摄影大师们这样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