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札记|苏洵警世名句(三)

9)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出自《辨奸论》,事务有其自身的发展趋势,道理有其固有的客观存在;只有“静者”才能见微知著,从细微的征兆预知事务发展的方向,从细小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推断出结论和结果。“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齐策四》,“见微知著”源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不难理解。“见微知著”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通过细微征兆预判全局趋势。世间事物万变不离其宗,而且,万变及其宗都是可以认识的;前提是必须静下心来,用心专一且一以贯之,潜心悟道,不被好恶乱心,不为利害乱怀,只有这样方能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存在几种差异理解。一是看待“事有必至”与“理有固然”的关系不同,理解便会不同;看成是并列关系时,理解为“事务有其自身的发展趋势,道理有其固有的客观存在”,是这里采纳的理解;看成是因应关系,理解便为“事务自有的内在规律决定其有自身的发展趋势”,即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是对“事有必至”的“事”的看法不同,理解也会不同;“事”的一种理解泛指已经发生或客观存在的事务,此时,“事有必至”理解为“世上发生的事有其自身发展趋势”,是经验总结,这里采纳这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指概率上“可能”发生的事,正如墨菲定律揭示的那样,可能发生的总会发生,虽然现在可能还没发生,看似“可能”“偶然”实则“应该”“必然”此时,“事有必至”便理解为“世上可能发生的事都有其自身发展趋势”,是一个推论。

10)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出自《管仲论》,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它产生之时,也一定会有它的根源和预兆。

咋一看似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之意,实则不然。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下一句“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苏洵所强调的并非“非成于成之日”和“不作于作之日”,即并非强调事务演变的长期性,而是强调“所由起”和“所由兆”,齐国治平的“所由起”是鲍叔举荐管仲为相,齐国衰亡的“所由兆”是管仲没有荐贤自代,是对佛教“三世因果”论的参透,极富思辨色彩,以此将齐国衰亡的责任推给管仲,纵使管仲再生也有口难辩。因果通三世,事出必有因,“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读《管仲论》,虽气愤管仲死不该不荐贤自代,但更恨的是齐国衰亡在用人不当上,“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封建专制国家“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悲也。奸佞当道,贤臣无门,君自昏聩,不能“去小人”“用贤良”,悲也。要“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先荐贤自代后才可以死,国无选贤用贤育贤制度,悲也。

11)度、量、权衡、法必资之官,资之官而后天下同

出自《申法》,度量衡和法律必须由官方掌控,以求天下大同。计量物体长短(度)、大小(量)和轻重(权衡)的度量衡必须全国统一,否则,拿着东家的尺去比较西家的东西,不仅不准确和没法比较,而且会生出不公和欺诈。制定法律也一样,为了天下大同和维护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必须全国统一,各地定一些地方法规去限制他人,致使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只能让人无所适从。

既然要“资之官”,这个“官”就必须代表民情和民心,但民有界别之分,如何统一各界别的民情民心殊是不易,此时,“仁义”如一把尺子,“以仁义行法律”最为重要。苏洵在《议法》中论述了“以仁义行法律”与“以法律行仁义”的不同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大文豪苏轼的老爸如何写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
郑外高二学生靳京璇2020高考作文:荐贤助君得天地 让相为国霸春秋
安德义论语解读15——卫灵公篇第十五
《管仲论》—苏洵对管仲死后齐国之乱的思考
《孟子》公孙丑下
《庄子》译注 徐无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