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札记|苏辙警世名句(一)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亦称“小苏”,谥号“文定”,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世称“三苏”

苏辙“为人深不愿人知之(苏轼)”,其文立意平稳,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行文纡徐百折而曲径通幽,语言朴实淡雅但叙写生动形象,如其为人。著有《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宋史》卷三百三十九有传。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巢谷传》等。

比较“三苏”或许不恭但却是有意思的。三苏皆受家学影响至深,然为人处世和行文风格还是各有千秋的。明代散文家茅坤(1512~1601)对三苏的行文曾作出评价:“苏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道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扬,而洲岛之棼错,云霞之蔽亏,日星之闪烁,鱼龙之出没,并席之掌上而绰约不穷者已,西汉以来别调也(茅坤《苏文定公文钞引》)。”

苏辙具有政治智慧,这从怎样救苏轼于“乌台诗案”便可看出。苏辙认为:苏轼获罪的原因恰恰是“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因此,不能以苏轼是“天下之奇才”为苏轼辩解,而应以宋朝“未曾杀士大夫”、如果杀苏轼则后人会认为宋神宗是杀士大夫的始作俑者。果然,宋神宗不愿背“杀士大夫之始作俑者”的历史罪名,而免杀苏轼。苏辙的政治智慧也许苏轼更高,从苏辙进过“两府(最高国务机关)”而苏轼没有来看,大抵如此。

1)天下之事,有此利也,则必有此害

出自《臣事四》,天下之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害,反之亦然。

这说明,天下之事,既无全利也无全害;而且,天下之事,任由利害相争和转换自如,不以被人役而欲利恶害。此乃利害有常也。

一不可“究全利”,即使圣人也不能;圣人厉害之处恰恰在于懂得“不可究全利”而知“变”,因此,“利未究而变其方,使其害未至而事已迁,故能享天下之利而不受其害。”

二要循道不贰,遵循利害有常,分好歹,辨平乱,取舍有度,避免患无常。患无常乃人之无常所致而自作自受也。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讲,宋代学者倪 思(1147~1220)认为读书有全利,其《以书为利》曰:倪文节公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其实,也未必。

2)求牛羊之肥而利樵苏之事,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

出自《民政二》,目的是想牛羊膘满肉肥,却去扶持砍柴割草,致使人全部去砍柴割草而不去放牧。简称“牧羊樵苏之事”,比喻目的和方法手段不统一。

启示:(一)目的和方法手段应该统一,“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不可行“牧羊樵苏之事”;目的和行动应该统一,不可南辕北辙。(二)达到目的要有方法手段,“求之以势,使之自至。”这里的“势”指方法手段,而非哲学范畴的“势”。(三)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最后都落实为“名”和“利”。周朝以“周礼”行赏罚,“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秦朝以“军功”行赏罚,“上者优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邻里”;周、秦采用方法手段虽然不同,但都是赏罚以“名器”,没有什么不同——这与“赏不以爵禄”相违,不可持久。“天下之人,知其利之所在,则皆争为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

3)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议矣

出自《刑赏忠厚之至论》,如果(刑赏)无利于民,天下将会有议论(不安)。

刑,可刑而不刑;功,可不赏而重赏,关键是要利民,不仅有利于罪人或有功之人,更要有利于社会有序、有范、和谐。除了刑赏尺度的掌握外,还得掌握好刑赏手段,苏轼曰:“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苏辙主张用刑以劝人知耻,用赏劝人行义,合乎孔子的仁义道德主张,刑赏不是给人痛苦和虚名,而重在开启民心矣。

苏轼、苏辙两兄弟殿试同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却意境截然有别,苏轼之文纵横恣意,苏辙之文平实严谨;单看立意便可见兄弟之心思有别,立论不同致结论有别:苏轼以赏罚之疑立论,“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因此,“广恩”和“慎刑”便是刑赏之忠厚之至,而苏辙以赏罚之用立论,用赏罚乃因君王“唯恐”天下无贤和百姓犯错并错上加错,“不得已”不赏和不用刑,因此,使有功者行义和使有罪者知耻便是刑赏之忠厚之至。

4)以拙养巧,以讷养辩

出自苏辙《上刘长安书》,以笨拙来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言语木讷来训练自己的滔滔辩才。大智若愚状,以防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能伸能屈,不露锋芒和发言持重,不自炫耀。这既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术。苏辙知以吾辩而以辩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却终被贬谪到颍州,“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苏辙《遗老斋记》)”,何邪?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向刘敞写的自荐信。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自荐信。

5)乐莫善于如意,忧莫惨于不如意

出自《遗老斋记》。世上“至乐”莫过于“如意”,世上“至忧”莫惨于“不如意”。此句意思已明,加个“至”字以“至乐”“至忧”强调“如意”“不如意”的重要性。

世上之事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因你我喜欢与否;而人有感觉,便有如意和不如意,欲使自己身轻气爽,必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世俗相从,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虽号为不得志,而实不然”。

苏辙晚年退居遗老斋,号颍州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者几十年,曾作五言绝句《遗老斋》:“久无叩门声,啄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见其所思所得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王心术(下)
帝王心术
《韩非子》
姓名文化散说37小苏
文言百练: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辙)
“唐宋八大家”为人处世篇(四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