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劲是怎么发出来的?武禹襄《十三势说略》集解(五)

武禹襄祖师

内劲是怎么发出来的?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说略》集解(五)

李新方

【原文】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李亦畬书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一)

李亦畬书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二)

【解曰】内劲,是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共同特点,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前文讲过,当你的太极内功修炼达到气势鼓荡,精神内敛的境界,就已经具备四两拨千斤的内功基础了,但要在实战中能够用得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还需要熟练掌握发劲的技巧和精妙,因此,祖师接着传授了发劲的真传秘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其根在脚”,这里的根字是关键词,“根,木株也”(《说文解字》),高等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引为根基,物体的下部,与其他物体相连的部分,白居易《早春》:“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又指一切事物的根源,《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里“其根在脚”的根,指的是劲的根源。

《淮南子》

劲的根源,简称劲根,与人体的不同部位直接有关,故有三节之说。就上肢而言,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言,脚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就全身而言,上肢为稍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而手为稍节之稍节,腰为中节之中节,脚为根节之根节,故曰其根在脚。李亦畬《五字诀》亦云:“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

但要做到其根在脚,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下,周身一气贯串,重心穿过实脚垂直于地面,实腿精神贯注,虚腿气势腾挪,乃能劲起于脚根,故李永康老师有《劲起足根解》云:“一点最灵,三点最稳,四点最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故能最稳而最灵。而四点之所以最笨者,双重故也”。也就是说要做到起于脚根,就必须克服双重之病,双重之病可见于周身任何一处,而脚上的双重问题是最严重的,故后世有练“太极脚”之说,这就不能不研究步法问题了。太极拳习练者常见的基本步法主要有丁字步、八字步、不丁不八步、川字步等。丁字步和八字步,都是两点,两脚在一条直线上,很明显是不稳定的,故有“中在得横”之说,有横有竖,当然要比只有竖没有横、或只有横没有竖强多了,但还只是四面支撑,而不是八面支撑,仍然不够稳定。

只有不丁不八步才是八面支撑,是最稳定的,实脚主要是两点着地,虚脚作为附助支撑只有一点轻轻着地,三点确定后,三条边的长度也就都确定了,三角形的面积、形状也就完全被确定,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同时,也只有采用不丁不八步,才能做到太极拳身法的全部要求,特别是提顶吊裆、裹裆护肫,尾闾正中等要求,而实脚的大趾、小趾和脚跟三点也构成为一个小三角形,重心的垂直线是穿过实脚落实到地面的,故虚脚可以随时提起而重心不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故能最稳而最灵”,只有不丁不八步是极沉稳而又极轻灵的。

还有川字步,是不丁不八步的放大,应该是更稳定了,但很明显,是四点着力于地面,很难解决双重的问题,胸腰胯的变化和步法的进退都不够灵活。当然,川字步的双重与马步的双重不能等同,但在太极拳的部分拳械套路中仍有马步。

其中的意义就在于,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内外无别,学太极拳后外家功夫仍然不废。李亦畬《讲三齐》云:“手与足齐,肘与膝齐,肩与胯齐,乃平日行功走架之规矩。如死守其法,打手必僵硬,无圆活之趣”。马步作为中国各家武术共同的基本功,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初学者克服上下双重之病是极有用的,但无法克服前后左右的双重之病,故曰四点最笨,不过在今天有较好的马步桩功底之人也不是很多,而当学太极拳真正克服了双重之病后,虽用马步或川字步,还是其他什么步也都不双重。在提高阶段是意决定形,而在初学阶段是形决定意,故在太极拳的最基本拳架十三势架中是没有马步的,只有不丁不八步。

李永康老师拳照

要做到其根在脚,当然也离不开气沉于足底的内功要求,李永康老师《踵息诀》云:“海底水泉至阴行,隐白暗转仆参应。昆仑环跳归气海,上走带脉两分明。如是一息方到踵,走架打手自通灵”。踵息,典出《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用不丁不八步行此内功心法秘诀,可使学者迅即达于极沉稳而极轻灵之妙境,能踵息乃能劲起于脚根,呼吸通灵,吸则提得人起,呼亦放得人出。

“发于腿”,这是太极拳发劲的不传之秘。武林中有句话:“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可惜的是人们大多理解错了,以为是腿踢人,实际上这句话讲得很明白,是“腿打人”,而不是腿踢人,而且又有“抬腿半边空”之秘诀,腿击法是不轻用的,“全凭腿打人”指的是,手上的劲是从腿上发出来的,但首先要做到其根在脚,不双重,腿上才能发出劲来。直接使用腿击法,当然也是一种腿打人,太极拳除了左右分脚、左右蹬脚、二起脚、摆莲等以腿击法为主的着势外,实际上每个着势动作都包含里剪腿、外剪腿、套腿、插腿等暗腿,而在打手时,手臂沾连粘随,同时腿脚也要沾连粘随,才能够做到“上下相随人难进”,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论使用任何腿法,虚腿的劲都是从实腿发出来的,只有克服了双重之病,才能彻底解放了另一条腿,因而太极拳将“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发展到极致,又有“出腿不见腿,滿身都是腿”之说。

“主宰于腰”,主宰,主管、掌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典出《朱子语类·卷四》:“天道福善祸淫,这便自分明有个人在里主宰相似”。又,元代杜本 《和何得之见寄》:“春风谁主宰?客梦自清安”。这里的“主宰于腰”,是说腰是掌控自己内劲的因敌变化,走化对方来力,劲由内换的的总机关,十三势的命意源头,自己的整劲与从对方借来的力量合而为一,就会产生数倍于敌的暴发力,但掌控这个总机关的不是腰本身,而是意,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朱子语类》

“形于手指”,形,表现,“形,见也”(《广雅》),引为使之现形、显露,《孙子兵法·虚实》:“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手,包括手掌和手指,以及手臂,是接劲、听劲、化劲和发劲的主要部位,太极拳与外家拳大多练手的硬度不同,手是松柔的,而且接手后接触点一般是不动的,故能形人而己无形,见微知著,劲由内换,外无形迹,我专而敌分,发劲则一往无敌。也正因为手不用劲,手臂不动或动作很小很少,才能产生一动无不动的整劲,短矩离或零距离的强大暴发力。外家拳多为旋转出拳,认为这种出拳方式力量更大,这当然也算是一种整劲,但劲根在肩,只能发出手臂的整劲,而不能发出全身的整劲。太极拳的出拳方式多为正立拳不动,这样才能产生根于脚发于腿,掷人于丈外的发放劲,而将敌击倒或击出。

但太极拳练的不只是发放劲,还有出手见红的杀伤劲,隔山打牛的穿透劲等,只不过平时见到的只能是制人而不伤人的发放劲和沾粘劲。隔山打牛很多人误解为隔空打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皮肉无损而造成内伤的穿透劲,这种功夫不仅的确存在,而且是很平常的。同时,“形于手指”,微独手臂为手,太极拳内劲上身后,周身处处都可以发出一动无有不动的整劲,挨何处何处可击,故曰“出手不见手,满身都是手”。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里强调的总须完整一气,为什么只提到由脚而腿而腰,而没有提到手呢?原因就在于腰为全身中节之中节,劲由内换,因敌变化的总机关,内劲根于脚,发于腿,经过腰的运化,自能恰到好处地形于手指,而手是松柔的,不需要用劲,也不需要有什么动作,故曰“胳膊动不是太极拳”,是说手臂与躯干之间的相对运动很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手的作用只是把对方放在里圈打,还是放在外圈打的问题,也就是两扇门的门里门外,其实都是一样的,劲都是脚腿发出来的,故对方只觉得被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击出,而不知道劲是从哪里来的。当你内劲已经达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境界时,就已经成为不多见的高手了,但不论功夫多高,在实战中总是要有胜负的,也许会有人问你,“当你遇到同你一样的,或比你还高的高手会怎么样呢”?也就是,实战中的胜负是由什么决定的?下面就接着讲这个问题。(待续)

武禹襄故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拳论》武禹襄
武禹襄拳论解释义
名家讲堂:如何理解“运劲如抽丝”?
如何理解“其根在脚”?
如何理解“其根在脚”?
【遗稿钩沉】《打手歌浅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