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与“张”的再思考/焦建国

最近忙于修改书稿,忙完之后打开博客一看,又有“章”与“张”的争议,学术争议,各抒己见,很正常,我倒不在乎对方言辞激烈。

原来意义上的“绵张拳”是章瑞所创。章瑞,浙江金华人。武举出身,官至营千总。据《婺州章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章瑞与北军比武胜,人称“绵章”。

但是,同时代的唐顺之、何良臣、戚继光都把绵“章”写成绵“张”。唐顺之写《武编》时,章瑞可能还活在世上。唐、戚治学严谨,当不会写白字,应当另有原因。反正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绵张拳姓了“张”。

张横秋是清康熙年间徽郡人,与章瑞相差200年。

张横秋最初练的拳出自家传,他书中有一个小标题就叫“家传秘诀”。

张家祖传的拳来自少林寺的玄机和尚。玄机和尚的《拳经》落到了张横秋祖上的手里,成为张家祖传秘籍。可以肯定,玄机和尚亲自教过张家祖上短打拳。《玄机和尚秘授穴道拳诀》这本书里,有一段写道“我家自异人袖里相传之后,日夜摹神相巧已多年。”“袖里相传”就是秘传。张家不但得到了“秘传”,而且勤学苦练,“日夜摹神相巧已多年”。

至于玄机和尚的拳是从哪里学的,《拳经》的始作俑者是谁?无从考证。

张家拳应当是“少林宗派”。直到张横秋之前,一直处于“秘传”状态。张横秋 “三十而立,未敢私传一人”。

从康熙三十九年开始,张横秋冲破“秘传”的牢笼,他不但广为授徒,而且不满足于家传那点玩意,他要发展。他开始“博采众家之长,化而用之”,终于创立了自己的武学体系,成为短拳类拳法集大成者。

张横秋开始博采众家之长时,一些古老的名拳包括章瑞的“绵张拳”处于失传或半失传状态。一方面是有所丢失,“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虽然有部分流传,但已“不为全体器矣”。另一方面是误传的问题,“传之者差,学之者讹,忘其法,昧其理,逞聪明,执己见,以差传差,遂流为弊”。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拳派,情况很复杂,“各有所长,而亦各有所短”。张横秋着手对所有短打拳法进行鉴别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体系。

张横秋的指导思想正如他在“拳说小略”所写:采集诸家拳法,频而遍之,兼而习之,化而用之”。

首先是“采集诸家拳法”,先来了一次“普查”,而且普查得很彻底,“频而遍之”,对当时所有的短打拳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当然也包括残留的“章”拳。

采集之后就把诸家拳法“兼而习之,化而用之”,练到身上,变成自己的东西。

同时还要在实战中鉴别。“既得其法,必须求试”,经过实战检验,取各家之长,去各家之短。

张横秋能把当时社会上如此散乱名目各异的手法,概括为里死手三十六、外死手三十六,不知费了多少心血,这些手法已经不同于原来残存状态的不完整的手法,变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经过实战检验的手法。把它命名为“张横秋心得”,说明他虽然来自于前者,又高于前者。

张在拳理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古梅花步、三角步,虽然有图谱流传,“惜诀法遗漏,以至差讹,习者迷蒙,无非视为共套耳”。是张横秋把这些古老的步法整理出来,流传于世。张横秋还创造了非常实用的“之玄步”,使步法更加丰富多彩。张横秋敢向传统宣战,把玄机和尚的“五指钉地”改成“跟实指翘,轻浮稳固”。

“张拳”涵盖“章”拳,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章”拳,因此,张横秋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叫“绵张拳”,是有深刻道理的。

我们可以把“章”拳和“张”拳做一简单对比。

 “章拳”主张:“拳脚收放,高下横直,左右斜曲”。“张”拳则上升到“五点梅花,四门八角,左右之玄”,虽是同一个意思,但不如“张”拳的理论系统性强。特别是“章拳”的“拳脚收放”说的太笼统,“张拳”则总结出“前坚后箭”和“用坚跪坠”一系列技法。

 “章拳”主张:打法“不外乎讹,求胜不在一发中,而在二、三间”。这与“张”相同,张拳多处强调第一手如“探子”,一是探听虚实,同时给对方下套,打击步步深入。看里外死手具体“讹”法,比比皆是。

“章拳”主张:“破手进,进手破,随缠黏粘”。“张拳”的“紧倚门墙”是同一个意思。“若问短拳胜长手,跟身到掖是良方”。 “勾兮并挽柔可刚”、“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等都是破手进、进手破的具体方法。如此则“攻与防皆能入我窍中”。章拳的“随缠黏粘”说的不到位,有点太极味,短拳不讲“黏粘”,接触点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粘住,而是 “切入”,“射入”。

 “章拳”特点:“开合大,围护紧,长用力,短出手”。这是短拳共同的特点,“张拳”也是如此。出手短,是说近距离出手,但用力要长,占一个“透”字,讲“穿透力”,力在身后。这样一来,当然就“开合大”,如拉弓放箭,射程很远。但是短拳讲究“紧依门墙”,这就又要“围护紧”。这种“开合大”与长拳的大弓步大马步,大架子架打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开合大”当做当做“章”与“张”的区别,说明在技术层面上不了解短打拳。

在具体技法上相似处也很多,比如章拳第一势“窝里炮”与张氏第一死 “窝里炮”相同。章拳“双挑顺风肘”就是张拳的“热铲手”。“翻花炮”就是张拳的“满堂红”。“平推肘怀里撞”就是张拳的“骏马加鞭”。“腰弩射放”就是张拳的“隔肚穿线”。“猪龙拱地”就是张拳的“狮子啸天”或“雀地穿鹫”。“捆手夹腿” 就是张拳的胡蜂锁手、“天师盖印” 就是张拳的泰山压顶等。其身法“开弓待闭永向前”与张氏“跨马拉弓”同。

至于张家和章家谁好谁差,这不好比较。章瑞当年比武夺魁,自然是首屈一指。张横秋红遍大江南北,也非等闲之辈,让章瑞与张横秋比又是“关公战秦琼”。但是,曹焕斗为我们提供了帮助,他写道:“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胬”。曹焕斗漫游两浙,这里是章瑞的老家,而且这时章的后代还没有搬家,就住在两浙,曹阅人甚多,遇劲敌无数,不知是否曾与章瑞后人交手,反正曹焕斗平趟两浙,从未失败过。曹焕斗并未得过张横秋亲传,他不过得到一本拳经,“如获至宝,日夜研求”,自学成才,便如此厉害,可见“张”拳不是吃干饭的。当然,有好的拳理拳法是一方面,关键是自己练得好,哪一个拳派也有好的,也有二五眼。曹焕斗算是一个奇才。

从发展的角度看,章瑞所处的时代是拳术不被重视的时代,人们认为拳术“无损益于战阵之功”。一百年后的程冲斗还说:“拳犹未盛行海内”。可想而知一百年前的章瑞时代,拳术的总体水平不会很高。

相反,二百年后的张横秋时代,正值康乾盛世,是拳术全盛时代。这时的短拳理应比前期有较大发展。

很明显,“张”拳的七十二手加上散在手法可以基本涵盖“章”拳的十二手,而“章”拳的十二手不能涵盖“张”拳的七十二手。

如果把“张”拳比作长江的话,“章”拳可比作“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之一,但长江不是金沙江,长江里不但有金沙江的水,还有大渡河的水,嘉陵江的水,如果把张拳叫做“绵章拳”,涵盖不了张氏拳的丰富内涵。所以张横秋从来不说自己叫“绵张拳”。

历史往往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张氏拳后来还是被公众叫做“绵张拳”了。尽管“卖棉花的姓张”这个故事听起来多么滑稽, 但它说明,从那时起,公众便把“绵张拳”这顶帽子戴到了张氏拳的头上。张横秋地下有知也许不同意,但也得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其实,拳的好坏不在名字,而在技法。说实在的,“绵张”这个名字并不怎么响亮。在公园练拳,人家问,这是什么拳,我说是绵张,人家百思不得其解,还得解释一番。还不如叫做“张氏短打拳”。可是名字是祖上定的,吾辈无权改变。实在对不起,咱还得叫“绵张”。

天下同名同姓者甚多,你叫王二小,不能不让人家叫王二小。比如保定的“绵张”拳,早在清乾隆十五年由一个江苏赶考的武举传入高阳,人家传的时候就叫做“绵张拳”,你凭啥不让人家叫绵张。我练的石家秘传绵张拳,是石家先人用大枪换来的,换的时候就叫做“绵张拳”,已经几百年了,怎么就蹿乱武林了?如果不是石家绵张把这些宝贝传承下来,我们到现在不会知道之玄步怎么走,梅花步怎么练,七十二死手就会失传。就连章瑞的“窝里炮”,也是石家绵张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石家绵张功在千秋,功不可没!石家不但保留了老祖宗的好东西,而且还有发展,不过人家保密,不让说罢了。

中国古典武术发展到今天这地步田地已经频临灭绝了,到处是花拳绣腿。金庸写小说瞎编了一个“降龙十八掌”,如今“降龙十八掌”拳还真就出来了。武将成舞,奈何!

“绵张拳”危矣。咱还是把精力集中到挖掘古典武术的拳理拳法上来吧,不要在古籍考证上打嘴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焦建国校注《张氏短打拳》之4
少林寺最真实的拳法--玄而又玄,抄本诠,崔虎刚(胡刚)
各系拳经来相会
武学秘笈一页难求·武学真言一语难求
张横秋与张氏短打拳
少林《拳经拳法备要》_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