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在形前(王荣泽)

练习太极拳套路有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意的内容很多,有的相对简单,有的相对复杂,也有介于简单与复杂之间。意在动作准确、掌指有力等,是简单的。意在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是中等的。意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不动之动等,是复杂的。走架过程伴随意的活动,这称之为意在走架中。走架每一动之前有意的活动,这称之为意在形前,也常言之为先意动后身动。肢体在运动时体会空气阻力,全身好似气球,身体有如悬空,体外生力,称之为意在形外。意在走架中, 是每位习练者都在做,贯彻始终的。意在形外,是套路熟练后尝试着去做的。意在形前或言之为先意动后身动,是熟练到相当程度的习练者去做的。



意在形前即腾挪



在郝月如著的《武式太极拳要点》里:“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这种意在形前,谓之腾挪的体验,有过径赛经历的人都有过。例如,一百米竞赛,当发令员发出“预备”的口令时,每个人都处于“有动之意而未动”之状态,即预动之势。在“预备”口令发出和发令枪响起这段短暂的时间段里,现象上看,参赛者没有动或微动,身体内部却在动,如,思想高度集中,身体重心在提高在向前移动,气上提如箭在弦,足踏实地,蹬地有力。这是静中有动,是不动之动,是有动之意而未动。几乎是在枪声响起的同时,身体如离弦之箭向前弹射跃出。为什么在枪响后身体不往上跳也不往地面上趴,偏偏要往前弹射冲跃呢?因为,“预备”的时候,身未动而向前弹射冲跃的意已经产生,意在形前,先意动,有了先意动,身体会按预设方向运动,即所谓的后身动。跳高跳远都有一段助跑,跳高者助跑后一定会向上弹跳,跳远者助跑后一定会向前弹跳,这都是因为在助跑的时候,虽都是水平方向运动,但跳高的往上弹跳的意已动,跳远的往前弹跳的意已动,预动之势已形成。不但百米竞赛、跳高、跳远,凡是需要连贯、圆活、有弹性的运动,大多有意在形前这一环节。“有动之意而未动”的境界,在高水平的各类艺术领域里都存在。如,书法。摊开纸,提起笔,几个字怎么安排,整体如何布局等,都是在落笔之前了然于胸,“有动之意而未动”。如,画画。摊开纸,提起笔,凝视纸面,整幅画面已经跃然纸上,“有动之意而未动”。太极拳套路练到一定程度时,也要走静中求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要腾挪这一步。动作准确和顺,各种身法要领基本上落实,柔韧达到相当程度,这一些基本习惯成自然,不用过多的为此分散精力时,意在形前,先意动后身动的操作就要提到练拳日程上来了,要进行尝试了。郝月如:“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松肩、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背,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



意在形前在哪个节点上操作?



一般而言,意在形中的操作多在每一式过程里进行,而意在形前的操作多在每一式结束或将结束之时进行。每一式的结束和下一式的开始是肢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最大之转折点,在这一点,或开、合转换,或伸、缩转换,或左、右转换,或上、下转换,或前、后转换。因转折,因运动方向发生大的变化,势必在转折点或称之为折叠点产生运动速度近似为零的现象。说“近似为零”是由于太极拳大多走弧线的缘故,如果走直线,就会出现瞬间速度为零的情况。转折点折叠点速度近似为零,是“不动”是“微动”,如果打拳“越慢越好”,那么,不动、微动的程度更甚。静中求动,不动之动,意在形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进行。每一式终了时或将终了,下一式怎么动的意念已经启动,身未动意已动。以意想下一动怎么动为载体,在身未动或身微动情况下,落实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意想下一动用点心力,落实诸多身心法则不要太用心力或不要用心力,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如果还没有习惯成自然,意在形前的操作可能要再缓缓。下一动怎么动的意想不能太清楚太具体,模模糊糊意思一下即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身动。”意想下一式怎么动,即为“始而意动”。落实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即为“继而内动”。下一动做起来,即为“然后身动”。严格地说,不是比赛或表演的太极拳套路是不匀速的,转换点折叠点即每一式的起止两点相对慢或快一些,慢时甚至可以停下来。身微动、不动,意动,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内动,肢体彼此间会产生矛盾的对拉拔长体验。所谓的对拉拔长即抻筋拔骨,主要是肌肉韧带筋膜的拉长过程, 这个拉长幅度十分的有限,主要是一种感觉和体验。身体大动时,这种感觉反而不明显甚至没有感觉。身体在似动未动似静未静,欲动又止欲止又动状态,感觉更加明显,效果最好。



意在形前的操作何以会有抻筋拔骨之感呢?



为什么在折叠点、转换点作意在形前的操作,容易产生机体间对拉拔长抻筋拔骨、不动之动的感觉呢?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一折叠点,肢体某一部位处于弯曲状态,这时,屈肌紧,伸肌松。下一动必是由屈转直,意想下一动,伸肌开始由松转紧,而肢体动之甚微,还可能在继续弯曲的余势,此时,屈肌还没有松下来,屈肌、伸肌都有点紧,就像橡皮筋被拉紧一样,对拉拔长、不动之动之感油然而生。二是,在某一折叠点,肢体某一部位处于将直状态,这时,屈肌松,伸肌紧。下一动必是由直转屈,意想下一动,屈肌开始由松转紧,而肢体动之甚微,还可能在继续渐直的余势,此时,伸肌还没有松下来,屈肌、伸肌都有点紧,对拉拔长、不动之动之感油然而生。不管是由曲转直还是由直转曲,在这个节点上都有对拉拔长、不动之动的体验。身体左右旋转也一样,外旋肌、内旋肌都有点紧时,对拉拔长、不动之动的感觉就上来了。又,练太极拳侧重精神侧重得力得劲时,它要求呼吸顺其自然,不人为干扰,对于得气不喜不忧,不管不干扰。每一动只问得力了吗?均衡了吗?能均衡就会力不出尖。比如,做单鞭。身体随着前手移动的同时,眼神随着前手的运动余神关注的时候,意有很大一部分是放在后手,后手有向后反拉或定住不动的用意。凡与身体主要运动反方向的部分的运动,凡眼神似乎没有关注的部分,凡动的幅度小或者不动的部分,一切好像不是“主要”的运动不是“主要”的部分,反而是很重要的运动很重要的部分很容易被忽视。眼神余光能照到,与身体整体运动方向一致的部分,运动幅度大的部分,一般不但不会被疏忽,反而容易被过度注意而失去整体劲力的均衡。太极拳套路练习不是练乘势冲撞力,不要惯性力,要前中寓后,左中寓右,上中寓下,前后左右上下互争的浑圆力。要使一根弹簧显示弹力,一是两端同时反向运动;二是一端固定不动,另端拉伸;三是两端同向运动,但一端动得慢,另端动得快。太极拳走架显示弹力,类似弹簧的显示弹力,主要就是各部肢体在以上三种情况之一或之二下进行。其中的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容易被忽视,因为对“固定不动”“动得慢”“动得微”这一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意拳因为它无招无式,心无定见,动可以做到无向,哪一个方向哪一面都相同的重要相同的关注。太极拳有招有式,容易被招式这个“渡船”工具吸引,因着意招式有用法使力出尖。太极拳者可上“船”,但不要上了“船”就不想下来。力不出尖的重要性和体验,均衡的重要性和体验,在练太极拳套路时比较难。通过发力练习来体验则比较容易,不管朝哪个方向发力,要使发力大,与发力方向相反的这部分身体运动是关键。如发直拳时,拳向前冲,而腰的后努重心稍后移是为关键。刹车力等都是这个样子。侧重精神侧重力感,走架快慢随意,慢时可以停下来。表面上停下来的时候,内部正在高质量的落实诸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称之为内动的过程,抻筋拔骨感觉犹为明显,不动之动的体验犹为明显。此情此景,呼吸自然配合劲力,十分的合拍、和顺,虽如此,仍是先有得力得劲,后有呼吸从之,不要先后倒过来,不能有意呼吸,不能想到呼吸。和顺否,得力否,呼吸是否与动作合拍至关重要,是为关键。因为关键、重要,呼吸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走极端走偏出问题。随着一伸一缩的节奏,开呼合吸或开吸合呼这两种相反的呼吸形式都会出现。开呼合吸时得力,开吸合呼时也得力,如有不和顺,自动无意识的通过短呼或者短吸来调节。拳走到某个点上会出现深层次和顺,这个时候还会有特别深长的呼吸,这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动作是开还是合为转移,纯以身体感觉生理自然反应为是。练静功因无动作或动作简单,思绪无依而无法入静,通过意在呼吸,意在呼吸与丹田配合进行逆呼吸或顺呼吸帮助入静。太极拳则不然,它的动作复杂,肢体语言丰富,仅一个“动作准确到位”的要求,思绪就己经有着落,何况还有意在形前、意在形中、意在形外等等的内容,自然会不静自静,不必照搬练静功练气功意在呼吸的做法。通过动作的开合和呼吸的配合来找劲感得和顺,不自由不自然,很局限。走架随劲感而动,劲感来了要把它保持住,劲感要走了,又要把它找回来。抻筋拔骨感觉是一波一波的,当这种感觉逐渐淡化或将消失时,复又动起来,动到又一波抻筋拔骨感觉来时,又停下来,走走停停生生不息。抻筋拔骨会让人觉得有点紧,为什么会出现紧的感觉呢?



意在形前的操作何以会有紧凑的感觉呢?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和紧凑,从打拳的幅度比较,是一样的,手抬到哪里,多高,脚迈出多大,套路己经规定了的。相同的幅度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为什么有紧凑的感觉,是因为快慢不同用意不同使然。慢下来停下来,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做出来,把肌肉韧带筋膜拉紧了,就像把橡皮筋绷紧一样,紧凑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松弛状态的橡皮筋没有弹力不能发挥橡皮筋应有的功能,太极拳走架松松垮垮没有紧不行,求松没有错,如果曲解松字,一意求失去灵魂少了内涵的松,忽略了比松更为重要的紧的练习是得不偿失的。柔韧紧中求。



意在形前的前世今生



“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是武式提出来的。操作中,以每一式将结束或已经结束之转换点折叠点为主要的实施、落实时机。武式还有起、承、开、合说,此说与意在形前的练习有必然的联系。在郝少如的“关于教法和练法的一些体会”中讲到:“武式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结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整个拳套都是一个个节序衔接编排而成的。在一个个节序之间,虽有稍顿的现象,但要保持劲断意不断,内部仍要绵绵不断地衔接起来,所以在练习时不可因节序而中断。一个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但也有两个,甚至四或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例如拳套中的第四式‘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两式合并在一起编为四动,结为一个节序。”武式太极拳每一式从起到开,实际上这一动已经结束,结束后大都还原到称之为合的同一个姿势,再从这个合开始做另一式。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而到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便将拳论中的“起、承、转、合”衍变为“起、承、开、合”。“转”衍变为“开”,转就是转折转换,前动已经结束。形式上的节奏感很明显,这种设计自有它的道理。从理论上讲,太极拳点点皆是中心,每一个点都不能懈怠,每一点都相同重要相同重视,这样才能连绵不断无有继续、缺陷、凸凹。但是,人毕竟不是神仙,人的精力有限,人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实际操作时,点点面面俱到不可能,总是有起有落,张驰交替,起时张时会自然多在点意。太极拳套路的起、张多是在每一式的结束和下一式的开始这两点,这两点往往是动作方向的转换点,是往复折叠点,所以这两点相对多在意。当然,这两点事实上是同一点,上一式的结束也是下一式的开始,只是方向发生了大的改变。形式上节奏感明显并不影响练习质量,“在一个个节序之间,虽有稍顿的现象,但要保持劲断意不断,内部仍要绵绵不断地衔接起来,所以在练习时不可因节序而中断。”同样能达到武式提出的“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目标。孙式学自于武式,形式上的节奏感也比较明显,常用开合手作为一个事实上的节序。其他诸式太极拳没有节序,每一式的结束就是下一式的开始。意在形前的操作熟练到一定程度时,不再局限在每一式的结束和下一式的开始这个节点,只要方向发生大的变化之点都可以操作。42式48式108式,不管多少式,其方向变化大的点远远不止42、48、108处,一个方向变化一个转折一个“式”就可以一个“意在形前”的操作,武式吴式孙式都一个样。“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一招一式没有了,攻防意思没有了,套路载体而已。这个时候,所谓的节序概念已经没有了,甚至方向发生大的变化的感觉也没有了,拳走到这个节骨眼上,自然就做出来了,只要是转折点皆可操作。转折点何其多,有时转折点太密集,可能会累,那就顺其自然,要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武式的“节序”,方便“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的操作,但是,“在练习时不可因节序而中断”,以使“无有继续处,无有缺陷处,无有凸凹处”,“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意在形前的操作只是一个过程



意在形前的操演,初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初期思想十分的集中,十分的刻意,很容易疲劳很容易过火。待感觉出来,由不自然到比较自然后,就不能再这么苦练了,要随意。打拳时有意在形前的意识,但不要式式都刻意去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由拳说了算,由拳和人“商量”后说了算。很多练拳的用意和练法,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看得必须如此,它仅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练习方法而已,或是一个过程而已,到另一层次后可能就不要了。打拳是快还是慢,是停还是不停,是动中求静还是静中求动,等等,都不要有非此不可的执着。如何练好太极拳的文章很多,不可当真,不可不当真。写书写文章容易,一人一体会,一个脑袋一支笔,可以天马行空妙笔生花,要写的多细多微多玄都是不难的,操作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你不折不扣照着做,寸步难行什么都做不了,你不照着做,路也摸不着。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并不知道意在形前的具体操作,问题并不是很大。意在形前的练习经验,总是有第一个人先总结出来的,他为什么会发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练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自然会产生要进行意在形前操作的冲动,于是,这个练拳经验便被总结出来传于后来者。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逐一验证前人练拳经验的过程。经典拳论要经常看,每过一段时间重看,某一次重看的时候会产生共鸣,这是书中的某一点与你这个时候的某个体验相吻合。太极拳练习就像走路,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路口,一个新的路口,十字路口,该往哪里走呢?经典拳论会把你领到道儿上。对共鸣点相吻合点,要结合拳论来研究它发挥它完善它。过一段时间再看书,又有新的共鸣点吻合点。要把经典拳论翻烂,老师在里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太极拳之伸筋拔骨
【转载】太极能治病吗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今人多练大架,杨家小架多已失传
太极拳的医疗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